震源深度

震源深度

地震波發源的地方,叫作震源,震源到地面的垂直距離稱為震源深度。

概述

震源深度唐山大地震震後現場

震源到地面的垂直距離稱為震源深度。
地震可以發生在地表以下幾公里至數百公里,而絕大部分地震的震源深度都是幾十公里。根據震源深度,可以分為:
1.淺源地震:0—60公里,簡稱淺震。淺震對構築物威脅最大。同級地震,震源越淺,破壞力越強。
2.中源地震:60—300公里。
3.深源地震。300公里以上。目前觀測到最深的地震是720公里 。

地震地震(earthquake)就是地球表層的快速振動,在古代又稱為地動。它就象刮、下閃電山崩火山爆發一樣,是地球上經常發生的一種自然現象。 它發源於地下某一點,該點稱為震源(focus)。振動從震源傳出,在地球中傳播。地面上離震源最近的一點稱為震中,它是接受振動最早的部位。大地振動是地震最直觀、最普遍的表現。在海底或濱海地區發生的強烈地震,能引起巨大的波浪,稱為海嘯。地震是極其頻繁的,全球每年發生地震約500萬次,對整個社會有著很大的影響。

汶川地震

震源深度汶川地震
2008年5月12日下午14時28分,四川省汶川縣發生7.8級地震,北京市上海市 天津市山西省陝西省等全國多個省市有明顯震感。最初的震動十分強烈,連在震中西南近2,000公里的泰國首都曼谷都有震感。中國兩個最重要城市北京和上海的寫字樓都搖晃不已,令一些人暈眩作嘔,辦公樓中的人們紛紛疏散逃避。兩地距震中均超過1,500公里。主震後,震區還發生了十幾次餘震,其中許多超過5級。
此次地震屬於淺源地震,是使其波及範圍較廣的原因之一。地震可按照震源深度分為淺源地震、中源地震和深源地震。淺源地震大多發生在地表以下30公里深度以上的範圍內,造成重大破壞的地震全部都屬於這種淺源地震。

台灣台東地震

1951年11月25日2時47、50分,台東西北處發生兩次7.3級地震。地震為雙主震型。台灣東部災害最重。花蓮死亡11人,重傷70人,輕傷l15人,房屋倒塌865棟,房屋破壞333棟;台東死亡4人,重傷18人,輕傷77人,房屋倒塌141棟,房屋破壞244棟。高雄、台南、屏東也均有人員傷亡、房屋倒塌和破壞。全台電力、鐵路及公路均受到地震破壞。地震前後伴有地聲、山崩地裂噴水發光現象。地震有感範圍遍及全島各地。餘震範圍較廣,北至瑞穗,南至知本主山,直徑達100公里。到當年年底,總計發生有感地震107次。
台灣台東地震,地震震源深度為10公里,台灣多個地方都有震感。除台東市6級外,台東縣卑南5級,高雄縣桃源、屏東縣九如、屏東市台南縣新化、高雄市均為4級,嘉義縣大埔、雲林縣草嶺、嘉義市台南市斗六市彰化市、南投日月潭、花蓮縣紅葉各為3級。

唐山大地震

震源深度唐山大地震

唐山地震是20世紀十大自然災害之一。1976年7月28日3時42分發生於中華人民共和國河北唐山的地震。震級7.8級,震中烈度Ⅺ度。同日18時43分,在距唐山40餘千米的灤縣又發生7.1級地震,震中烈度Ⅸ度。這次地震發生在工業城市,人口稠密,損失十分嚴重。唐山市區建築物多數基本倒平或嚴重破壞,鐵軌發生蛇形扭曲,地表發生大量裂縫,還有噴水冒沙、塌陷,震前伴有發光現象。242769人死亡,164851人受傷。鄰近的天津也遭到Ⅷ~Ⅸ度的破壞。有感範圍波及遼寧、山西、河南、山東、內蒙古等14個省、市、自治區,破壞範圍半徑約250千米。震源物理的研究表明,該震的震源錯動過程較複雜。
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震源更靠近地面,大概深度不足8公里,因此破壞能力巨大。

萬那杜海域地震

台北時間2007年8月2日01時08分,在萬那杜海域(南緯15.6度,東經167.5度)發生7.1級地震,震中萬那杜群島聖埃斯皮里圖島約55公里,距主島埃法特島約240公里。

此次地震震源深度約160公里,初步估計不會造成海嘯。該區域曾多次發生7級以上強震,除1963年7.3級淺源地震引發海嘯外,其他地震均未造成人員傷亡。

萬那杜海域發生7.1級地震 震源深度約160公里

中國震源深度

震源深度震源深度
中國大陸地震震源深度及其構造含義
對中國大陸地震的震源深度資料作了系統研究。 震源深度的研究, 對於探索地震孕育和發生的深部環境,地震能量集結、釋放的活動構造背景,以及地殼內部構造變形及其力學屬性等都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以1970年1月~2000年5月期間中國大陸ML≥2。0級並給出深度的31282次1和2類精度的淺源地震為基礎, 研究了深度分布特徵,並採用格線滑動平均方法, 統計了格線內地震的平均深度。 結果表明, 中國大陸平均深度為(16±7) km, 東部地區為(13±6) km,西部為(18±8) km, 東部比西部平均偏淺5 km。

中國大陸地震深度最大的地區是新疆西南部地區, 即塔里木地塊的西端和西南緣。 震源深度與構造分區的關係密切, 青藏活動地塊震源深度平均為(33±12) km。新疆活動地塊為(21±10) km, 華北為(14±7) km; 東北為(11±5) km; 華南為(10±4) km。 完整地塊邊界上的地震較深, 其中最明顯的是塔里木盆地的西南緣、北緣;準噶爾盆地的南邊緣,阿拉善地塊的南邊緣; 鄂爾多斯地塊的東、西兩側以及四川盆地的西邊緣。 在新生性的破裂帶上地震偏淺,如滇西南地震帶及張渤地震帶。 另外, 還根據中國震源深度分布特徵, 討論了殼幔(主要是地殼)力學行為、變形屬性和破壞方式。

相關條目

震源深度震源深度
地震術語
震源:地球內部岩層破裂引起振動的地方稱為震源。它是有一定大小的區域,又稱震源區或震源體。
震中:震源在地面上的投影。
巨觀震中:地震時,人們感覺最強烈、地面破壞最嚴重的地區稱為巨觀震中。
極震區:震中附近振動最強烈,破壞比也最嚴重的地區稱為極震區。
震中距:地面上任何一點到震中的直線距離稱為震中距。

人類的災難:地震相關知識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