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中文名稱:深海散射層
英文名稱:deepscatteringlayer;DSL
其他名稱:深水散射層(DSL)
定義1:因浮遊動物大量密集於一定深度而引起聲波散射的水層。
所屬學科:生態學(一級學科);水域生態學(二級學科)
定義2:大洋深處因魚類、水母、甲殼動物等的群集產生的能強烈散射聲波的水層。
所屬學科:水產學(一級學科);水產基礎科學(二級學科)
正文
大洋深水域中普遍存在的生物聚居的水平層。這些密集的魚類和浮游生物對聲波有較強的散射作用。1942年美國人發現了這種散射層,它常干擾主動聲吶的工作。
不同的海洋生物群體分布的深度不同,故散射層常具有多層結構,每層的厚度一般為200~400米。每一個散射層都有一個最強的散射頻率作為代表。例如印度洋400米深處有5千赫的散射層;赤道附近有位於1700米深處的3.5千赫的低頻散射層;北大西洋400米深處有13千赫散射層,600米深處有7千赫散射層,850米深處有5.5千赫散射層。因生物有趨光性,所以深海散射層都有晝夜移棲和晝降夜升,而且黑夜的散射比白天強烈的特點。
各種海洋生物都有特定活動規律和空間分布的特徵,而且都和大尺度的環境條件有關,故可以把深海散射層的探測作為研究海洋生態學和監測海洋環境的手段。
各大洋測得的柱面波散射強度與所在的緯度、區域、季節、散射層所在深度、探測儀器發射的聲波頻率和組成深海散射層的動物區系的成分有關。
大洋深水域中普遍存在的生物聚居的水平層。英文簡稱DSL。其中較密集的浮游生物和魚類,受聲波照射時能產生較強的散射回波。有些生物有氣囊,對某些頻率的聲波能產生強烈的共振散射。1942年,美國發現了深海散射層,它常干擾主動聲吶的工作(見海洋聲學技術)。不同生物群體在海洋中分布的深度不同,散射層有時呈多層結構,每層的厚度一般為200~400米。在深海散射層散射頻譜中,有一個最強的散射頻率作為代表。不同的深海散射層有不同的代表性的散射頻率,例如:印度洋400米深處有5千赫的散射層;赤道附近有位於1700米深處的3.5千赫的低頻散射層;北大西洋400米深處有13千赫散射層,600米深處有7千赫散射層,850米深處有5.5千赫散射層。因為生物有趨光性,所以深海散射層一般都有晝夜移棲的現象,晝降夜升,並且黑夜的散射強度比白天大。通常用柱面波散射強度(簡稱柱強度)Sc來描述深海散射層對聲波的散射性能: 其中z是深度,z1和z2分別是深度的下界和上界;SV(z)是這個區間內的散射程度;ps是離單位散射體中心1米處的散射聲壓;pi是在單位散射體上入射的平面波的聲壓。各大洋測得的柱面波散射強度與所在的緯度、區域、季節、散射層所在深度、探測儀器發射的聲波頻率和組成深海散射層的動物區系的成分有關。海洋中不同的生物體群的活動規律和空間分布的特徵不同,往往同某種大尺度的環境條件有關,故可把深海散射層的探測作為研究海洋生態學和監測海洋環境的一種手段。
配圖
相關連線
海洋學相關知識(六)
海洋科學是研究海洋的自然現象、性質及其變化規律,以及與開發利用海洋有關的知識體系。下面讓我們來完善與海洋學相關的詞條,以此來更加深入的了解海洋學的相關知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