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制沿革
周朝初年為項子國。前642年(周襄王十年)夏,齊國滅掉項子國,從此項子國國名即被取消,僅存項地名。
東周戰國時期,楚滅魯,項地即改屬於楚國。楚襄王時,將楚都由郢徙於陳,以項為別都(即陪都)。
秦,項地歸屬於潁川郡,只有項地名而無項郡或項縣名。
漢朝置項縣,屬汝南郡。東漢沿襲無變更,仍為項縣。
三國屬魏,仍為項縣,隸屬於陳國。
西晉時先屬陳國,後改屬梁國。
南北朝時,項縣隸屬州郡亦時變,縣名稱亦有變化。 南朝劉宋時曾改項縣為項城縣,屬於豫州陳郡。北朝北魏、北齊、北周均稱項縣,北魏時項縣隸屬陳郡,北齊時項縣改屬信州。南朝齊、梁也都仍稱項縣,梁時項縣屬因殷州。北朝東魏天平二年(535年),在項縣僑立的秣陵縣隸屬北丹陽郡,項縣仍隸屬陳郡。
隋改秣陵縣為項縣。大業初(605年)廢陳州置淮陽郡,理項城縣、南頓縣。
唐武德六年(623年),撤銷南頓縣,併入項城縣。貞觀元年(627年),廢潁東縣併入項城縣。證聖元年(695年),項城西部地區割入光武縣(後改名南頓縣)。
五代、宋、金時期,縣的建制沿革、治所、歸屬未變。
元至元二年(1336年)項城縣廢,不久復置。
明洪武元年(1368年),南頓縣撤銷,其東部邊域歸入項城縣。宣德三年(1428年),縣城由今槐店遷至殄寇鎮(今秣陵鎮)。李自成建國號大順,改項城為州。
清,復名項城縣,屬陳州府。
民國36年(1947年)4月,中共建立沈項臨縣委和縣民主政府。9月,改為沈項淮縣,10月,成立項城縣民主政府,屬中共豫皖蘇邊區第四專署,12月,歸豫皖蘇邊區西北工委。1948年元月,項城解放。
1949年3月,成立淮陽專員公署。7月,縣民主政府改稱縣人民政府,地址設在老城。1953年12月,人民政府遷至水寨鎮。1953年,淮陽專區撤銷,項城歸屬商丘專區。1958年12月,商丘專區撤銷,項城歸屬開封專區。1961年12月恢復商丘專區,項城復屬之。1965年7月建立周口專員公署(後改稱周口地區),項城改屬周口。1993年12月16日,項城縣改為項城市。2000年,周口地區改為周口市,項城仍屬之。
2005年,項城市成為河南首批五個重點擴權縣市之一,財政交通教育等各方面由河南省直屬。
2007年,由於國家相關政策的調整、經濟社會發展發生新的變化等多種因素,部分下放的管理許可權沒有落實到位。河南省發改委的一則通知,包括項城在內的47個擴權縣的12項“特權”被收回。
行政區劃
區劃沿革
1949年以後,結合土地改革和建立地方民主政權,與四鄰各縣進行邊境調整,從根本上解決了與鄰縣間的插花地。
1953年底,為了航運方便,水寨鎮從淮陽劃給項城,項城縣城由秣陵鎮遷至水寨至今。
1988年,南頓、賈嶺、丁集、新橋撤鄉設鎮。1995年,河南省民政廳以豫民行批字[1995]2號文批准項城市撤銷城郊鄉、水寨鎮設立辦事處的行政區劃調整意見。1996年,李寨撤鄉設鎮。1997年,付集撤鄉設鎮。1998年,官會撤鄉設鎮。
2001年,鄭郭、高寺、王明口撤鄉設鎮。
行政劃分
截至2015年底,項城市轄15個鎮、6個街道辦事處、農場、林場、原種場各1個,共有466個行政村,1674個自然村,4100個村民組,12個居民委員會。市人民政府駐花園辦事處。
鎮:南頓鎮、孫店鎮、李寨鎮、賈嶺鎮、高寺鎮、新橋鎮、付集鎮、官會鎮、丁集鎮、鄭郭鎮、秣陵鎮、王明口鎮、范集鎮、永豐鎮、三店鎮。
街道:水寨、千佛閣、光武、花園、東方、蓮花。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項城市位於河南省東南部,居黃河沖積平原南部,淮河主要支流沙潁河中游。地理坐標為東經114°21′—115°40′,北緯33°03′—33°30′。境域南北長49.5公里,東西寬35.25公里。西鄰上蔡縣、商水縣,東連沈丘縣,北與與淮陽縣隔河相望,南與平輿縣接壤,東南與安徽臨泉縣毗臨。
地勢
項城市地處黃淮平原,地勢西北偏高,東南傾斜。海拔34—37米,局部最高海拔45米。
氣候
項城市屬亞熱帶向暖溫帶過渡區,為暖溫帶季風型大陸性氣候。氣候冷暖適中,兼有南北之長,高溫期與多雨期一致,能滿足多種植物栽培和生長的需要:熱量豐富,雨量充沛,有利於人類生活和動物的繁衍。本市四季分明,且各具特色:春溫多變,雨水充沛;夏熱多雨,暴雨常現;秋涼晴和,降水適中;冬長寒短,雨雪並降。
光能太陽輻射年總量平均每平方厘米為116.702千卡,有效光輻射量每平方厘米為57.13千卡,年平均日照時數2158小時。全年中夏季輻射量最大,光照時間長,分別占全年的34%和31%;冬季輻射量最小,光照時間短,分別占全年的16%和20%。
熱能年平均溫度為14.7℃。春季(3-5月)平均14.6℃;夏季(6-8月)26.9℃;秋季(9-11月)15.4℃;冬季(12-2月)1.9℃。其溫差1月份平均溫度最低為-3.8℃;7月份平均溫度最高為32.5℃;極端最低溫度為-19.1℃;極端最高溫度41.8℃。年平均最低溫度10℃,年平均最高溫度為20.5℃。
霜期和無霜期 歷年平均初霜日在11月1日,最早出現在10月15日;歷年平均終霜日在3月31日,最晚出現在4月18日。平均無霜期為219天,最長年份為262天,最短年份僅179天,相差兩個多月。無霜期80%,保證率為210天。
由於受季風環流的影響,一般而言,冬季盛行偏北的冬季季風,夏秋盛行偏南的夏季季風。全年平均以偏北風最多,其次是偏南風和偏東風,偏西風最少。年平均風速3.1-3.6米/秒。
項城年平均降雨量為850毫米。降水在地域上,由北向南逐漸增大。豐水年960-1070毫米,特旱年500-560毫米。春季降雨量占年降雨總量的20%;夏季占53-60%,秋季降雨量和春季略同,個別年份占30%;冬季占10%左右。縱觀全年是冬春易旱,夏秋易澇。
水文
項城境內有沙、汾、泥、谷四大河道,沿河各有大小支流,匯納地表水東流。
潁河(亦稱沙穎河)發源於嵩山南境南麓,曲折東南流,經周口市、商水縣入項境,東至後師寨入沈丘縣境。納駙馬溝、人民溝、谷河等水,流域面積408平方公里。
汾河發源於漯河市郾城區召陵崗西的羅鼓泊,偏東流經商水縣至蔣橋始入項境,匯泥河入泉河,此河在項境流長45.4公里。南岸納北草河,北岸納港河曹河、真河、九棘溝、白龜溝等水,流域面積409平方公里。
泥河繫上蔡縣黑河支流。黑河發源於漯河市東南的朱坡,流經包河橋,其下游稱泥河,至項城李寨鎮李五莊西入項境。曲折東去至黃廟穿越項、沈兩縣邊界,又東至崔大橋,流入沈丘縣境,匯汾河入泉河。此河兩岸有小泥河、南草溝、虹河、十八里溝、郭溝、長虹溝等較小的44條溝匯入。境內長33.52公里,流域面積362.5平方公里。
谷河位於沙、汾河之間,系坡水區的行洪河道,東南流至河頭入汾河。上游納有清水運糧河兩支流。境內全長36.25公里,流域面積592平方公里,1956年自柳杭西改道至後師寨注入沙河。流域面積503平方公里。
自然資源
水資源
項城市共有地表水1.49億立方米,地下水2.07億立方米,過境水209億立方米,水資源總量212.56億立方米,常年可利用量2.04億立方米,實際利用量1.61億立方米。地下水老於埋藏深度,一般3—5米。項城大部分地下水屬鈣鎂型水質,礦化度低於0.013克/升,PH值一般在7-8.5之間,適宜於人畜用水和農田灌溉。
生物資源
項城市農作物主要有小麥、玉米、豆類、高粱、薯類、芝麻、棉花、菸葉等30多種。水生物有藕、菱、蒲、葦、浮萍等10餘種。林木樹種主要有楊、柳、椿、楝、榆、槐、泡桐、蘋果、梨、桃、棗、柿、杏、李、梅等50餘種,此外還有淡竹、杞柳、紫穗、白蠟條等經濟林和小灌木。
項城的家畜家禽主要有牛、馬、驢、騾、豬、羊、兔、雞、鴨、鵝等,成以槐山羊和黃牛生產最為著名,是全國主要產區之一。魚類以鰱、鯉、鯽為主,此外還有野雞、野鴨、白鷺、黃鼠狼、刺蝟、野兔、蛇等益鳥益獸、微生物。
土壤資源
土壤包括三大類:
潮土:它是本地的主要土壤之一,面積71.88萬畝,占總土地面積的44.74%,均發育於河流沖積母質上,主要分布在汾河以北地區。潮土中的各個亞類,由於發育形成條件不同,分布地區也有差別。
黃棕壤土:面積5.71萬畝,占全市土地總面積的3.56%。主要分布於李寨鎮太阜嶺、孫店鎮、老城鄉、高寺鎮等鄉鎮的川崗嶺區域。
砂礓黑土:它是項城面積最大的土壤類型,有83.09萬畝,占全市總土地面積的51.7%。其中土種15個,分布遍及全市,南半部更為廣泛。砂礓黑土質粘重,通透性差,適耕期短,是項城土壤改良的主要對象。
人口民族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全市總人口1052468人,其中:孫店鎮72451人、賈嶺鎮66207人、新橋鎮57826人、官會鎮67946人、丁集鎮56187人、南頓鎮71463人、秣陵鎮10731人、李寨鎮64815人、付集鎮43400人、永豐鄉57867人、范集鄉59719人、三店鄉46120人、老城鄉46285人、高寺鄉57985人、王明口鄉60999人、鄭郭鄉60597人、水寨鎮(虛擬鎮)55389人、城郊鄉(虛擬鄉)96481人。
項城以漢族為主體,有回、蒙、滿等少數民族,回族占少數民族人口的99%,達2萬餘人。
政治體制
黃真偉:中共項城市委書記,主持全面工作。
劉昌宇:中共項城市委副書記、項城市人民政府副市長,主持市政府全面工作。直管審計局、機構編制委員會辦公室。
崔世嶺:中共項城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負責市政府常務工作;負責經濟運行、發展改革、行政監察、財政稅收、重點項目、土地管理、金融監管等方面工作;負責分管部門安全生產工作。
王紅濤:項城市人民政府副市長,負責城鄉規劃建設與管理、住房保障、交通運輸、市場建設、政法與社會管理、教育體育等方面工作;負責分管部門安全生產工作。
程若光:項城市人民政府副市長,負責三農、計生、科技、保險等方面工作;負責分管部門安全生產工作
方強:項城市人民政府副市長,負責人力資源社會保障、文化旅遊、廣播電視、民政、衛生、食品安全、民族宗教、通訊等方面工作;負責分管部門安全生產工作。
劉玉世:項城市人民政府副市長,負責工業經濟、產業集聚區、招商引資、環境保護、安全生產、金融等方面的工作。
以上信息截止到2014年3月。
經濟概況
第一產業
種植業
項城市歷史上是一個以種植小麥、玉米、豆類、棉花、芝麻等農作物為主的傳統農業區,耕地面積116.2萬畝,是河南省六個重點擴權縣市之一、河南省產糧大縣、國家商品糧生產基地、全國平原綠化先進單位、河南省平原綠化高級標準先進單位、河南省國土綠化模範市。
2010年,全市農業生產總值54.9億元,較上年增長5%。糧食生產再獲豐收。小麥連續七年增產增收,2010年全市糧食種植面積和單產、總產又創歷史新高,再次被評為“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市”,正在積極爭取“全國糧食生產大縣”。被評為全省“安全儲糧先進市”。白芝麻榮獲國家原產地認證。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不斷增強。全年爭取農業項目資金1.12億元。建成了4萬畝小麥和3.2萬畝玉米高產示範區。全市新增旱澇保收田2萬畝、除澇面積4.7萬畝、有效灌溉面積2.5萬畝,改造中低產田2.3萬畝。農業產業化健康發展。新增省級產業化龍頭企業3家,農民專業合作社達171家。畜牧養殖業快速發展,全市規模養殖場2419個,養殖小區36個,正在努力爭取“全國生豬養殖大縣”。
林果業
項城市建成城鄉一體化,點、片、網、帶相結合的農田防護林體系,林木總株數達3000萬株(墩),活立木蓄積量160萬立方米,森林覆蓋率22%,林業總產值5.6億元。對貫穿市境的高速公路、106國道、漯界省道、331省道、平臨省道和沙、谷、汾、泥、長虹五大河流及主要縣道,進行了高標準綠化和河灘地開發,達到了高級平原綠化標準。1999年被國家林業局授予“社會林業工程項目研究與實施工作一等獎”。2001年,被河南省表彰為“河南省平原綠化高級標準先進單位。在果業方面,全市發展優質雜果5萬畝,花卉16萬畝,銀杏采葉圃0.6萬畝,都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
畜牧業
項城市畜產品生產在向優質化、規模化、區域化、方向發展。項豬、槐山羊是馳名全國的優良品種,地方特產。經各級政府引導和科學技術的推廣,已打破了分戶散養、效益低下的局面。截止2009年9月底,全市生豬存欄53.3萬頭,出欄30.59萬頭,牛存欄5.44萬頭,出欄1.78萬頭,羊存欄29.50萬隻,出欄9.5萬隻,家禽存欄631.04萬隻,出欄713.97萬隻,肉類總產4.24萬噸,禽蛋產量17522噸。全市規模養殖場達2498個,養殖小區30個。
第二產業
項城市工業形成了以味素、皮革、醫藥、紡織為支柱的工業體系。全部工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達58%,規模以上企業133家。河南蓮花股份有限公司1998年8月掛牌上市,2010年成為河南省唯一一家“國家商標戰略實施示範企業”。“蓮花生態工業園”,總投資19.5億元,計畫2013年底建成,真正讓蓮花實現二次騰飛。總投資28.8億元的燃氣發電項目正在加快推進。產業集聚區初步形成規模,總規劃面積調整為19.6平方公里,已建成區面積10平方公里,已入駐企業78家,其中規模以上企業41家。農機配件、皮革、製鞋、防水防潮等板塊經濟在全國占有較大市場份額,被授予“中國建設工程防水之鄉”、“中國建築防水之都”稱號。
第三產業
1978年以後,項城市國營商業對企業的管理、經營等方面,先後進行了簡政放權、承包經營、四放開、國有民營、租賃經營、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等一系列改革探索。政府對個體私營商業在稅收、市場管理、物資供應、資金等方面給予優惠,恢復發展了個體私營商業和集體商業。國有、集體、個體多種經濟成分並存的流通格局逐步形成。項城市採取多種形式招商引資,加強市場建設,全市商業基礎設施建設跨上一個新台階,商貿流通日趨繁榮活躍,全市發展了一批專賣店、連鎖店、大型超市,實行特許經營、連鎖經營。商業門店的數量、規模、檔次,營業收入位於周口市各縣、市、區前列。
2003、2004年項城先後被省委、省政府確定為全省對外開放重點市和河南省對外勞務輸出重點聯繫市,全市共有“三資”企業24家,擁有進出口經營權企業50家,對外經營權企業2家。年出口在2000萬美元以上,實際利用外資和外貿進出口兩項指標均居周口市第一。2003年,利用外資1865萬美元,出口創匯2532萬美元,被省政府表彰為“發展開放型經濟先進單位”。大外貿的格局已基本形成。
社會事業
1996年10月,項城市提前兩年通過省“普九”驗收,並榮獲全省“普九”先進市稱號。2000年10月,順利通過省政府“兩基”復驗。2001年6月,被教育部、財政部、計委聯合表彰為全國“兩基”工作先進市,成為周口市惟一獲此殊榮的縣市。
2004年,在周口各縣區奪得本科總上線人數、二本上線人數、一本上線人數、個人最高分四項第一,市一高考生楊森摘取全省“文科狀元”桂冠。中招成績連續五年居周口各縣區首位。2000年7月,第二實驗中學榮獲“全國德育工作先進單位”稱號。
2001年5月,項城中專被教育部批准為國家級重點職業學校,填補了項城市無國家級重點學校的空白。2003年,又被省教育廳等四廳、局聯合表彰為“全省職業教育先進集體”。2013年,該校全日制容納在校生能力2800多人,就業安置率達98%以上。
項城普通高招在連續12年上台階的基礎上,2013年再創佳績,取得一本上線人數、本科上線率、文科高分層人數等多項周口市乃至全省第一。
交通
漯阜鐵路穿境而過,東連京九、西接京廣鐵路兩大動脈;阿深高速公路、106國道平行縱貫南北全境,漯界高速公路,漯界高等級公路,331省道(劉鐵冢-孫莊-楊集)、217省道(傅集-老城-劉鐵冢-孫店-范集-商水)橫跨東西,沙潁河航運直通淮河。市鄉(鎮)公路、鄉村公路、硬化道路縱橫交織。全市公路(油路)通車總里程達476.3公里,公路網密度43.1公里/百平方里,較1994年分別增長2.7倍和2.63倍。連續榮獲河南省第五、六、七、八屆“好路杯”金杯縣稱號。完整的水陸交通網路,使項城成為豫東較大的物資集散地和客貨中轉站。
歷史文化
民間故事
1987年,項城縣文化館由袁啟祥、孔祥謙等人負責徵集、整理,印刷發行了《中國民間故事集成·項城卷》,收編故事304篇,40萬字。該書先後獲河南省文化廳、省民委、省文聯頒發的“國家哲學社會科學重點科研項目《中國民間故事集成河南卷》優秀成果一等獎”,中國北方民間文學獎評審會頒發的“首屆中國北方民間文學獎二等獎”。
項城民謠
1987年,項城縣文化館由袁啟祥、孔祥謙、崔洪斌等負責蒐集、整理的《中國歌謠集成·項城卷》印刷發行。該書獲河南省文化廳、省民委、省文聯頒發的“國家哲學社會科學重點科研項目《中國民間文學集成·河南卷》優秀成果二等獎”。該書收入歌謠468首。
項城諺語
1987年,袁啟祥、孔祥謙蒐集整理項城諺語3000餘條,編輯印刷了《中國諺語集成·項城卷》。
戲劇創作
1996年,中國曲藝家協會會員,國家二級編劇孔祥榮等創作的劇本《明月知我心》獲周口地區“五個一工程獎”。2002年,李泓、高學儉創作的豫劇現代戲《農家媳婦》搬上舞台,一舉獲得周口市第一屆戲劇大賽參賽最高獎——“演出金獎”等八個獎項。
2003年9月,由市豫劇團自編、自導、自演的豫劇現代戲《門裡門外》參加河南省第八屆“匯通杯”小戲、小品大賽,榮獲演出金獎。2004年,又獲河南省“群星獎”,並被推薦參加全國小戲小品大賽。
民間藝術
“南頓回民秧歌”,已有200多年歷史,該舞蹈人數可多可少,隊形多變,以秧歌步為基本動作,配以鑼鼓和民間音樂,旋律明快。
字謎編著
中國燈謎學術委員會委員、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任敦新編著的《中華謎歌》全書21萬字,收編字謎3013條。由中國民間文藝出版社出版,三次重印,影響頗大,獲1992年首屆中國北方民間文學獎三等獎。
文化遺產
●黃廟石橋
位於項城市東南30公里付集鎮黃廟集內,老泥河西來東注,河南岸屬沈丘縣所轄,河北岸屬項城版圖,兩縣以河橋為界。該橋全系紅石壘砌而成。橋兩側分別為16個欄桿,每欄桿上刻石獅、石猴。
●鹿苑寺舊址
鹿苑寺位於河南省項城市南頓鎮東崔街北側。梁天監四年(公元505年)武帝肖衍創建。唐德中建中(公元780—公元783)年間,敕修,寺宇較前更為盛。元末毀於亂。明宣德五年(1430年)牛首僧懷忍重修。正德(1506—1521)年間,僧洪錦同鄉民張釗鬻產捐修,寺尚巍煥,僧亦輻集。嗣後鄉民陳守身、張養性重修。至清宣統三年(1911)殿宇無存,瓦石頹敗,惟寺後銀杏兩株,高數丈,周圍丈余,枝柯相交,參天蔽日,寒氣襲人,雖盛夏亦然。1959年,東邊的一株銀杏被大風颳倒。幾年前,另一株銀杏毀於大火。
●楊冢遺址
楊冢遺址位於河南省項城市范集鄉李莊行政村楊冢自然村西北隅。1976年周口地區文物考古學習班在此發掘,根據出土遺物確定為龍山文化遺址。後范集鄉政府在遺址上建立磚窯廠,燒磚取土,將遺址挖成一面積為2萬平方米的窯坑。
●戰國秦漢遺址
高大莊戰國秦漢遺址位於河南省項城市高寺鎮袁樓行政村,北靠汾河,西臨於營行政村,李莊、楊莊、高大莊自然村坐落於遺址之上。該遺址面積約100萬平方米,出土大量春秋戰國、秦、漢遺物。曾在楊莊村後出土過西漢窖藏青銅洗22件,在李莊、楊莊、高大莊、袁樓村內出土大量蟻鼻錢。根據《袁和郡縣誌》文獻記載,推測此處應為漢代和城縣城。
●柳杭石橋
柳杭石橋位於河南省項城市王明口鄉柳杭行政村磚寨自然村中央。石橋為鹹豐六年修建,距今已有200多年歷史。該橋為三拱紅石橋,長17米,寬5.5米,拱長2.9米。路面用方石鋪成,橋下溪水環繞,池塘花荷飄香,屬項城八景之一。橋欄桿用大方磚砌成,已無存。
●廣陽古廟
廣陽古廟位於河南省項城市孫店鎮廣陽行政村廣陽自然村中央,東西大街北側。
●袁氏家族墓地
袁氏家族墓地位於河南省項城市高寺鎮袁閣行政村東北隅。該墓地為項城名門望族袁氏家族的墓地,自清初至民國初年埋葬了34位袁氏後人,其中袁氏家族奠基人袁耀中與郭太夫人都安葬於此。
項城小吃
白吉饃
白吉饃又稱肉夾饃,創始人是項城袁樓村人,原在陝西鹹陽創業,總店後遷在西安,中國有10000家連鎖店,號稱中國漢堡王,白吉饃夾肉現遍及全國各地。
熱豆腐
熱豆腐又叫“大羅圈豆腐”,因用羅圈壓制而得名,其特點細嫩爽口、筋道好吃。孫店熱豆腐製作工藝精細,共有揀豆、泡豆、磨豆、慮漿、熬漿、石膏點制、羅圈壓制等幾十道手工工序。
風景名勝
南頓故城
南頓故城位於水寨西6公里,屬今市南頓鎮司老街村東北隅。該遺址是一處大型的歷史文化遺址群,含有夏、商時代遺址、南頓故城城址、南頓故城蛤蟆寨古墓群、南頓故城田園古墓群、光武台遺址及光武廟建築等歷史重要遺蹟和文物。
駙馬溝生態公園
駙馬溝原先是一條又髒又臭的污水溝。2012年,駙馬溝進行了徹底改造。已成項城市最好的娛樂休閒處。
袁世凱故居
袁世凱故居位於項城市王明口鎮袁寨村,占地270畝,建成具有明清特色和傳統風格的各式建築248間,周圍是1800米長、10多米高的寨牆,6座炮樓及三道護城河。舊居整體按中、東、西三軸線布局,分東、中、西三組縱深院落,且院落幽曲相連,形成一片完整且別具風格的建築群。建築群由傳統磚瓦、木材、白灰等建築材料構成,反映了中國古代建築特色。
袁世凱行宮
袁世凱行宮袁世凱行宮位於項城市區中心十字路口南側路西。袁世凱行宮建於1907年,1917年落成。該行宮建築布局坐西向東,由左、中、右三軸三進院落組成,鳥瞰為一“富”字。1982年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2000年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為項城市博物館。主要展出項城市的歷史及袁世凱生平事跡。
著名人物
參考詞條: 項城名人
蔡衍:字孟喜,《後漢書》說他是“汝南項人”,具體出生地不詳。
程秉:三國時期之人,字德樞,汝南南頓人。
應瑒:字德璉,東漢南頓縣(今項城)人。東漢末文學家,建安七子之一。
周興嗣:字思纂,南北朝陳郡項人。生年不詳,卒於梁武帝普通二年。
袁世凱:1859年9月16日-1916年6月6日,字慰亭,漢族,河南項城人,是中國近代史上著名的政治人物。
袁克文:1889年—1931年,字豹岑,又字抱存、抱公,號寒雲,又署龜庵,河南項城人。
張伯駒:1898—1982年,河南項城人,生於官宦世家,與張學良、溥侗、袁克文一起稱為“民國四公子”。
黃維剛:1897~1943年,字震三,號雨辰,項城鄭郭范營人, 第二集團軍軍官子弟學校校長等。
付心德:付心德,出生於1900年,原籍河南項城,抗戰後定居雲南省龍陵縣,原遠征軍七十一軍第二野戰醫院少校醫務主任,被譽為中國“抗戰活化石”,於2013年9月21日下午4:30時去世,享年113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