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丘古城

商丘古城

商丘古城,位於河南省商丘市睢陽區,建於明正德六年(1511年),距今(2013年)已有500多年的歷史,是國內唯一一座“內城、城湖、城郭”保存完整的城池。磚城內面積1.13平方公里,93條街道形如棋盤,古四合院鱗次櫛比,內有大成殿、明倫堂、壯悔堂等名勝古蹟。2011年3月29日,大運河通過國家文物局審批,商丘古城進入申報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2014年11月29日,在中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國家網際網路信息辦公室新聞局和文化部外聯局的指導下,由中國日報網主辦的“美麗中國發展論壇暨第一屆最美中國符號品牌榜頒獎盛典”在北京召開,商丘獲得“第一屆最美中國符號品牌榜·最具文化底蘊歷史文化名城”榮譽稱號。2016年2月,商丘古城獲評“中國華僑國際文化交流基地”。

基本信息

簡介

商丘古城 商丘古城

商丘古城又稱歸德府城,即明、清時期河南省商丘縣城。古城於明弘治十六年(公元1503年)破土動工,歷時八載於明正德六年(公元1511年)基本竣工,之後又幾經修補完善,直至嘉靖十九年(公元1540年),才形成城牆、城湖、城郭三位一體,形如“‘古銅錢幣’外圓內方”的獨特格局。有商丘作為華夏之邦商品、商業、商文化發祥地之隱喻。

城牆周長3.6公里,有東西南北四門。城內地勢為龜背形。明嘉靖以後至清初,商丘古城內出過兩位大學士(宰相)、五位尚書以及十多位侍郎、巡撫、御史、總兵等。保留在古城內的有明末清初著名文學家侯方域的 “壯悔堂 ”,城南古宋河邊有鐫刻著唐朝大書法家顏真卿手跡《八關齋會報德記》的八關齋等。

由於幾千年來黃河決口所致,在商丘古城以下還疊壓著西周宋國和漢唐朝時的睢陽古城、宋朝的南京城、元朝的歸德府城等幾朝古城。商丘古城現為中國保存完好古城之一,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布局結構

城門

城池內方外圓,形似古錢。磚城周長7.25華里。城門為拱券式,至今保存完好。東門曰賓陽,西門曰垤澤,南門曰拱陽,北門曰拱辰。四門外原有四個瓮城(即在城門外再建一小城,側面開門,旨在加固城防),瓮城又各有一個扭頭城門,北門向西,東門和西門向南,南門向東,所以,商丘古城古有“四門八開”之說。

城內

商丘古城格局 商丘古城格局

城內地勢呈龜背形狀,共93條街道,把全城分割成200米見方的許多小塊,格局如同棋盤。俯瞰全城,如棋盤狀。

建築多為走馬門樓和四合院建築群。根據五行相剋相生的理論,為防金木相剋,東西兩門相錯。東門偏南,西門偏北,錯開一條街,出現了與南北軸線分別相交的兩個隅首。明嘉靖以後至清初,城內出過兩位大學士(宰相)、五位尚書以及十幾位侍郎、巡撫、吏卒、總兵、著名文人,因此,官府、官宅建築頗多。原有的水井、廁所為梅花形狀,

南門兩側建有兩個水門,將水排進護城河。寬闊的護城河碧波蕩漾,環繞全城。城南河面較寬,南北500多米,東西1300多米,水下疊壓著漢朝與唐朝的睢陽故城、宋朝的南京城、元朝的歸德府城舊址。護城大堤距城牆約500米,周長9公里,基寬20米,頂寬13米,高3.3米。現存商丘古城已480多年,歷經戰亂,但保存得基本完好,為全國少見的古城遺存。

象徵意義

據載,商丘古城是歷代先民們智慧累積的創造,更是“象天法地、順天應地、取法自然”思想的套用,其目的就在於創造一個“天人協調、天人合一”的至善境界,以祈求城池萬年永固。鳥瞰商丘古城,外圓內方,猶如一枚巨大的“古銅錢幣”。外為土築的護城大堤,即城郭,呈圓形,象徵天;內為磚砌的城牆呈方形,象徵地。外陽而內陰,陰陽結合便是天地相生,如此整個城池便成為陰陽合一、天人合一的大宇宙的象徵,商丘古城也便有了與日月同在的道理。商丘古城格局是古代城池的典範之作,不僅在中國,就是在世界上其他國家現存的古城池中也是絕無僅有的,這也是商丘古城目前(21世紀初)最有價值的部分之一。

名人故居

應天書院

壯悔堂 壯悔堂

位於商丘古城南門外東側,與江西廬山白鹿洞書院、湖南長沙嶽麓書院、河南登封嵩陽書院並稱北宋四大書院。范仲淹年輕時曾在應天書院求學,後在家居喪期間,當時的應天府知府晏殊請他到書院任教,一時間,“從學者不遠千里而至”,應天書院由此名聲更盛。

壯悔堂

位於商丘古城北門內,為中國古典名劇《桃花扇》主人公、明末四大才子之一侯方域壯年著書處,是一明三暗五、前出後包、上下兩層的硬山式建築。上下貫通的四排圓柱和八十八根根線構造成一木間架,牆裝青磚,頂蓋壟瓦。屋脊有青獸壓頂。屋內有木屏相隔。門窗鏤花剔線,圓柱浮雕龍鳳。該建築通體顯現出清代匠人高超的建築藝術。

民間文化

廟會

古城桃花 古城桃花
火神台 廟會是商丘最為古老和盛大的廟會。簡稱 "台會" ,老百姓又稱其為 " 朝台 " 。它是由人們對祖先 閼伯(火神)的祭祀演變成盛大的廟會,距今已延續四千多年的時間。

每年農曆正月初四至初八,許多參加祭祀和廟會的人們,為閼伯添土圓墳並以敲打木棒、石塊,吟誦悼念之詞等古老的方式祭祀閼伯。隨著時間的推移,朝台的人越來越多,香火越來越盛,至唐代已發展成相當隆重的廟會。

在商丘,除火神台會以外,還有 “白雲寺廟會 ” 、“芒碭山廟會”、“玉皇廟會” 、“伊尹墓廟會”和“木蘭廟會”等。

戲曲

商丘戲曲文化方面占統治地位的是豫劇。早在北宋時期,城南五里的汴河邊便出現了河市樂和 " 撂地 " 演出的藝人。宋元佑六年( 1091 年),此地重建了大型演出場所 “ 照碧堂 ” ,日夜都有戲曲演出。

清乾隆年間,梆子戲傳入商丘。由於受民風民俗、語言及鄉土藝術的影響,形成了具有鮮明地方特色的 " 河南東路梆子 "—— 豫劇豫東調。豫東調曲調高亢、激越。女聲唱腔明快、花俏,男聲唱腔粗獷、大氣、豪放,集中體現了商丘人坦蕩、直率的性格。除豫劇外,在商丘這快土地上廣泛流行並大行其道的還有二夾弦、曲劇、四平調曲子戲、大油梆、落子戲、評詞、琴書、墜子、大鼓、大鐃、武老二、京韻大鼓等。

四平調是在商丘誕生、商丘所獨有也只有在商丘才能聽到的地方戲,是文化和戲曲 “ 特產 ” 。四平調根據花鼓男女藝人多用本嗓演唱,曲調四平八穩的特點及花鼓中原有的 " 平板調式 " ,借四平八穩之意,依 " 平調 " 之稱,各取一字定名為 " 四平調 " ,其代表作有《小包公》和《陳三兩爬堂》等。

民間舞蹈

商丘古城 商丘古城

目前(21世紀初)仍在商丘民間流傳的一些民間舞蹈,實際上是由遠古時期部落聚會、祭祀儀式沿襲下來的一些 “肢體語言 ” 。這些民間舞蹈已不僅僅是人們的娛樂形式而更具有“文化活化石” 的價值。

商丘從古到今沿襲下來的民間舞蹈有三十多種,如龍燈高蹺舞獅旱船竹馬火老虎、二鬼摔跤、老背少、花鼓舞、蹦傘、頂燈、獨桿轎、頂塔、抬花轎、撲蝶舞、肘歌、串果園、鬼會、鋦缸舞、小車舞、拉驢、挑花籃、秧歌舞、霸王鞭、挑經舞、大頭和尚戲翠翠等等,極具地方色彩。

鬼會、大頭和尚戲翠翠等寄託人們的強烈愛憎,表演中揉進不少武術和雜技藝術,多人同時作舞又各有獨特造型。挑經舞歷史傳說色彩濃郁,情節誘人。鬼會又叫 " 大班舞 " ,其中人物皆為鬼魂,思想寓意深刻,深受民眾歡迎。小車舞以活報劇的形式鞭撻醜惡,濃厚的民間情趣令人捧腹。鋦缸舞以當地民間生活為題材,有渾厚的地方色彩和生活氣息,讓人百看不厭。

民間工藝

商丘的民間工藝。商丘人心靈手巧,民間工藝美術品種繁多,如剪紙、刺繡、編織、石刻、木刻、泥塑、面人、焰火等,能工巧匠輩出。

商丘剪紙

剪紙作為一種民間藝術,有著悠久的歷史,各地的剪紙風格迥異。河南的剪紙發展為豫東、豫西兩大流派。豫西剪紙多為傳統剪紙。豫東剪紙多取材於現代人們的日常生活,反映民風民情,汲取皮影、泥塑、木偶、刺繡、民間印染傳統工藝的營養。

商丘手銹

商丘古城 商丘古城

商丘手銹分刺繡、彩繡、平繡、勒繡、刁平繡等。自古以來,商丘人民就有植桑養蠶、織帛繡花的傳統。因古有宋國、宋州、宋城之稱,故商丘手繡亦稱 “ 宋繡 ”。北宋時,宋繡曾風靡汴梁。抽紗刺繡產品織工細緻、技術精湛、圖案美觀、色彩素雅,主要產品有生絲檯布、刁平繡、棒錘花邊、歸德花邊、萬絲綢被面、富麗絲檯布、禮拜帽勾針衣、床罩及各種裝飾品。

絲織掛毯

絲織掛毯是以彩色絲線為主要原料,用手工拴結編織的工藝品。絲毯織成後,經過片剪,花紋清晰,豐滿秀麗,光澤性好,富有立體感。毯面上的圖案像浮雕一樣鮮明突出,歷經百年不變質。商丘的絲織掛毯,早在 1930 年的舊金山國際博覽會上,就以 “ 做工精細,技藝超群,品質優良、式樣美觀、經久耐用 ” 的特色一舉成名。

宋州柳編

宋州柳編始於宋代。宋州柳編所用柳條枝均勻細長,堅韌潔白,適於製作各種日常用具和工藝果籃、屏風、壁籃、野餐籃、毛巾籃、航空箱、婚禮箱、座椅、書架等。宋州柳編製品工藝講究,古樸天然,能洗滌,不變形,是人們生活的必需品,更是饋贈親友的佳品。

飲食文化

商丘作為中華文化的發祥地之一,亦是中華古老飲食文化的薈萃之地,商丘烹飪匯古今於一爐,地方特色各類名吃有千餘種之多。商丘是中華烹飪鼻祖伊尹的誕生地。商丘菜法乎自然,用料真實,原汁原味,有色香味濃之譽,無華而不實之嫌。所用器皿也是大盤子、大碗,看上去大開眼界,吃起來大氣磅礴,與現今市面上風行的某些華而不實、矯揉造作的餐飲烹飪之風相比真是有天壤之別。其中比較有特色的、足以盡顯中原傳統烹飪技藝的菜餚有砂鍋羊肉、子衣燉甲魚、烏雞燉子衣、垛子羊肉、蟲草燉葫蘆雞腿、炸八寶葫蘆鴨、蔥燒梅花參、翡翠魚肚、三秋烤河鰻、三秋酸辣湯等。還有開花燒餅、蔥油餅、胡辣湯、油茶等一些特色小吃也是遠近聞名。

蝦子燒素

是明清時古城歸德的一道名菜。製作方法是:用溫油將麵筋炸透,撕成塊狀,然後加入蝦子、香菇、銀耳、雞鴨湯,用文火煨湯收汁。蝦子燒素香、味、形俱佳,具有濃厚的豫東風味 ── 色重、香濃、湯厚、火透。

啥湯

啥( sha )湯以肥嫩羊肉、牛肉、雞絲為主要原料,配以 大麥仁及多種作料。製作方法:頭天晚上將白條雞、牛羊肉洗淨放入甑(將木桶套在鍋上)內,改文火煮熟,次日早上將煮好的湯澆開勾芡,食用時放入小磨香油、胡椒,撒上韭黃或蒜苗花,喝起來不腥不膻、原汁原味。 

商丘水激饃

相傳創於明代。製作方法是將硬面饅頭切成寸許長、指頭般粗細的饃錠兒,乾後放入 40 度左右的熱水中浸透,再放入滾油中炸成金黃色,撈出後放入糖汁中,成品色澤鮮艷,香甜可口。因糖汁中有水,饃炸好後要放在水裡激一下,所以叫 “ 水激饃 ” 。 

冉家糟魚

清乾隆年間列為貢品。五香糟魚選擇夏邑城湖鯽魚為原料,整魚不去鱗片,剖腹去內臟,經醃製、油炸、放入多種佐料精工燜制而成。其香味濃郁而醇正,骨酥刺爛形不變,為宴席佐餐佳品。 

魏莊麻糖

魏莊麻糖是梁園區雙八鎮的傳統特產。已有200多年生產歷史,以甜、香、松、脆四大特點而久負盛名。麻糖粗細均勻,芝麻沾滿不露皮,兩端封口不通氣,不粘牙,食之酥脆,香甜適口。 

景家麻片

景家麻片曾被清朝 康熙 皇帝列為貢品。景家麻片選料精良,製作精細。採用上等精粉、小磨香油、白糖及其它優質原料製作而成。麻片雪亮透明,香甜酥脆,食之爽口,老少鹹宜。 

賈寨豆腐乾

賈寨豆腐乾已有 200 多年生產歷史,清末曾被列為貢品。產品以優質黃豆作乾料,輔料有草果、涼姜、桂皮、丁香等 10 余種。加工時成塊的豆腐擠壓出水,放入雞湯鍋里蒸煮而成。豆腐乾為正方形薄塊,色澤黑紅,五香味濃,是佐餐下酒的佳品。 

保護狀況

1986年,商丘古城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第二批歷史文化名城

1996年,歸德府城牆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13年,據商丘市政府調查統計,1.13平方公里的商丘古城內城裡,常住人口有3萬人。這裡還雲集著21家行政事業單位,10家金融單位,15家企業,14所學校,4家醫院,以及93條道路。

除了歸德府文廟、侯方域故居等知名景點保存較好外,許多居民的房屋和商戶經營的場所均已十分破敗。古城內僅有一處公共活動場地,學生下午放學時整個交通幾乎陷入癱瘓狀態。不少廁所因人滿為患來不及清掃,街道上散發著惡臭。古城內絕大部分面積被大量的棚戶區、加工廠等占據,給古城的保護與發展蒙上了厚重陰影。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