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市鎮

李市鎮

李市鎮位於荊門市最南端,地處江漢平原腹地,東臨漢江,西倚西荊河,南與潛江市接壤。國土面積92.26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3824.2公頃,下轄25個行政村,172個村民小組。現有人口38456人,其中農業人口37903人,人口出生率5.15‰。農民年人均收入3021元。

基本信息

鄉鎮概括

李市鎮鄉鎮中學
李市鎮下轄26個行政村(金牛、荊馬、蔣台、新燈、聯盟、董場、劉巷、工農、沿河、蔡嘴、青年、沈橋、彭嶺、張巷、劉淌、永久、黃嶺橋樑、彭河、高豐、新城、光芒、唐垴、西荊河)172個小組,人口4.13萬人,國土面積92.3平方公里,耕地面積5.7萬畝。

李市鎮工農業基礎雄厚,是湖北省“楚天明星鄉鎮”、湖北省棉花生產百強鄉鎮、湖北省鄉鎮企業示範小區、荊門市發展鄉鎮企業十強鄉鎮、荊門市農業結構調整先進鄉鎮。李市鎮現有麥芽廠、鴻達公司、金象公司、服裝廠、魚肥廠等9家鎮辦企業,主要產品有啤酒麥芽、冰櫃擱架、印花毛巾、外貿服裝等,形成了以輕工、化工、食品為主的工業格局。作為傳統棉花生產大鎮,李市鎮按照“市場導向,效益領先,突出特色”的原則,大力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加大農業綜合開發力度,洪新項目豐嶺項目成為帶動李市鎮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龍頭。同時國家級綠色食品藜蒿和小籽花生等特色產品正成為李市農業亮點

李市鎮地理條件優越,區位優勢明顯,發展前景廣闊。境內地勢平坦,一馬平川;荊潛公路直通南北,兩沙運河橫貫東西;供電網路完善,電力供應充足;集鎮設施完善,服務優良,教育科研文化、娛樂、醫療、衛生等設施一應俱全。李市人民竭誠歡迎八方人士前來投資興業,共謀發展。

2002年李市鎮完成工農業總產值6.38億元,其中農業總產值1.18億元,按照“穩糧棉,擴菜禽,興果畜”的思路,全面調整產業結構,已成功向多元化種植結構轉變,以棉花、蔬菜、油料、林果、水產、畜禽為主體的產業格局已經形成,以綠色食品藜蒿為主的特色蔬菜種植面積得到擴大,李市鎮種植面積達到1萬畝,年產藜蒿1500萬公斤。全年糧食產量7006噸,棉花產量3347噸,油料2225噸,生豬出欄18499頭,水產品產量1800噸,家禽出籠44.69萬隻,禽蛋592噸。完成種植業8274.97萬元,畜牧業2387.74萬元,漁業1026萬元,林業238.39萬元。農業水利設施有大小泵站8處,裝機18台,裝機容量2115千瓦。

2002年李市鎮企業1504戶,其中鎮辦企業7戶,村辦企業72家,個體私營經濟1425戶,企業產值5.2億元。主要產品分別為啤酒麥芽外貿服裝,其中外貿服裝出口創匯269萬元。為快速發展工業,李市鎮沿荊潛公路集鎮段建起了工業小區,形成了以李市服裝廠、金源麥芽有限公司、高佳塑膠五金公司、金象棉花加工廠為骨幹的格局。
2002年完成財政收入663萬元,財政支出638萬元,全年實現了財政收支平衡。

李市鎮辦有初級中學1所,國小9所,成校1所,教師350人,適齡兒童入學率100%,建有文化站1個,廣播電視站1個,有線電視用戶730戶,李市鎮現有衛生院1個,衛生所3個,衛生站26個,醫護人員180人,病床50張,大型醫療設備30台,衛生普及率100%。

李市鎮綠色食品
李市鎮進行技術培訓,組織一百多名從事棉花加工業的農民工提高他們的素質和技能,提高棉花加工質量。
李市鎮是傳統的產棉大鎮,共有棉花加工生產企業30餘家,年生產加工棉花10萬擔,年聘用農民工3000多人。為提高農民工的技術能力和棉花加工質量,李市鎮勞動就業服務中心在縣勞動就業管理局的指導下,對李市鎮從事棉花加工業的農民工免費進行棉花加工技術培訓。培訓課上,採取專家教師授課、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的方法為農民工系統講解了棉花加工操作、棉花分絲分級、機械安全使用等技術
李市鎮將依託鎮勞動和社會保障中心,加強對農村剩餘勞動力的勞動技能培訓,幫助他們掌握一到兩門技術,促進農民增收。

移民安置

李市鎮柑橘示範園
李市鎮組織移民代表到雙福鎮先鋒鎮白沙鎮參觀學習,為移民致富尋找路子。

李市鎮從2001年至今,共接收安置三峽外遷移民266戶、965人,為了讓這些移民朋友“移得來,安得穩,逐步能致富”,李市鎮黨委政府組織了這次參觀學習活動

李市鎮移民代表們深入到雙福鎮優質晚熟柑橘示範園苗圃場,學習優質晚熟柑橘栽培技術;學習苗圃育苗管理知識。然後來到先鋒鎮青蒿種植基地,詳細了解青蒿的市場前景、栽種環境、種植技術等。移民代表們來到白沙鎮,參觀了恆河果業優質晚熟柑橘加工廠,從一條條先進的柑橘加工生產線,到工廠科學的管理,都讓移民代表上了生動的一課。移民代表們紛紛表示:一定把學到的技術帶回去,傳達給所有移民,讓大家共同致富,共同建設新家鄉

民間傳統文化

李市鎮旱碼頭龍舟會
李市鎮已多年未見的“旱碼頭龍舟會”山歌賽再度隆重舉行,廣大幹部民眾紛紛上台獻藝,為這一民間傳統文化賦予了新的時代精神。

2007上午9點30分,“旱碼頭龍舟會”山歌賽正式開鑼。20名身穿黃褂、手拿槳的年輕人分“乘”一青一黃兩艘龍舟“駛”上舞台。古老的山歌已融入了新的內容,既有反映修建鄉村公路的內容,又有反映新農村建設、計畫生育的內容。台下民眾不時隨聲附和,高潮迭起。

據了解,2007年,李市鎮為大力傳承傳統節日的文化民俗,由政府牽頭,成立了專門機構對其進行收集、整理、挖掘,賦予了其新的時代精神,藝術品位大為提高。

農業信息交流

李市鎮農民網咖
李市鎮農業信息服務中心看到,10台電腦前坐滿了前來上網的農民;養雞大戶周紅手中拿著剛從網上下載的養雞新技術和雞蛋市場行情資料,高興得直誇獎這家“農民網咖”。

李市鎮農業信息服務中心的工作人員介紹,服務中心為農民提供的各種諮詢服務全是免費的。這種服務方式受到農民歡迎,開放不到半年,就有5000多人次前來上網。

構建免費農業信息服務中心是李市鎮推出的服務三農新舉措。2006年12月,李市鎮依託建起的“農業‘110’”服務系統,投資近10萬元,添置了10台電腦和電話、印表機等設備,實現光纖接入網際網路,建起農業服務中心,免費為農民提供和發布各類農產品供求信息,幫助農民解決各類涉農技術難題。同時,還抽調了懂網路、精通農技知識的工作人員組成服務隊,為前來諮詢的農民提供全方位的服務。農民風趣地稱之為“農民網咖”。
“農民網咖”的建立,開闊了農民致富奔小康的眼界,使農民在生產、經營中又多了個好“幫手”。據統計,截至2008年,李市鎮已有50餘名村民通過上“農民網咖”,一躍成為農村經濟發展的“田秀才”、“土專家”,領辦或創辦優質晚熟柑橘苧麻等特色農業基地10餘個,還有100餘名農民因此上了“癮”,買來電腦在家裡上網。花卉大戶呂有靜就是通過這樣學會了茶花無性栽培技術,已靠賣茶花收入2000多元。

水庫整治工程

李市鎮友誼水庫整治
李市鎮耗資近4萬元的友誼水庫整治工程順利完成。

友誼水庫位於李市鎮牌坊村萬家溝,總庫容近20萬立方米。是一座以灌溉為主,兼有防洪、養殖等功能的中型水庫。水庫自1971年建成後,長期缺乏有效的維修,導致放水臥管滲漏等多處險情出現,造成嚴重的安全隱患,李市鎮黨委、政府經過認真調研,決定採取財政撥款、水庫承包業主投資相結合的辦法對水庫病害進行整治。

工程於2007年元月動工後,廣大民工不顧嚴寒,深入冰冷的泥水中挖洞堵漏,冒著刺骨的寒風,用鐵鏟、鐵扒攪拌混凝土,年關也顧不得休息,鎮水利部門工作人員每天步行數公里,深入工地,對整治工程進行技術指導和質量監督,嚴把質量關。經過兩個半月的努力,將水庫放水設施進行了徹底的更換,重新安裝自動泄洪道設施一套,並用混凝土在大堤面上重新築成厚達7公分的防浪層1020平方米,加寬加深溢洪道37米,有效地清除了水庫的安全隱患,也為下游325畝良田灌溉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