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區劃
汾西轄5個鎮、3個鄉、1個社區:永安鎮、對竹鎮、勍香鎮、和平鎮、僧念鎮、、佃坪鄉、團柏鄉、邢家要鄉、社區居委會。
永安鎮(27個村委會):貼金、府底、古群、馬溝、南溝底、下山、太陽山、神符、澗底、前加樓、後加樓、吳家嶺、趙家坡、李安莊、馮村、洪原、南梧、東原、窯頭、窯鋪、道榮、貫里、桑原、楊木溝、張家窪、柏樂、獨霍。
對竹鎮(16個村委會):對竹、下莊、劉家莊、界頭、下柳、北掌、王家莊、後王提、漢峪、前坡、西河、白家河、秋堰、塔上、康和、閻家堰。
勍香鎮(18個村委會):勍香、堡落、胡峰、半溝、西村、回城、北沙堰、暖泉頭、楊木山、郭家莊、它支、師家崖、成家莊、山底、羅殿、裴閣、新安、雲城。
和平鎮(13個村委會):和平、張泉、申村、屋子鋪、芝麻圪嶺、溝西、季家莊、趙莊、河達、城南掌、回王、瓦樂平、禮義掌。
團柏鄉(12個村委會):下團柏、棗坪、溝底、上團柏、茶房、堡後、後義、溝堡、羊反、柴窪莊、李家坡、任馬莊。
僧念鎮(13個村委會):僧念、南莊、瓦窯圪塔、薛家莊、澗子裡、師家溝、坂底村、嶺南村、段村、麻姑頭、仁馬莊、細上、前溝。
邢家要鄉(7個村委會):盈村、洪南莊、大吉利、邢家要、朱窪莊、宋家莊、東角。
佃坪鄉(14個村委會):佃坪、徐莊、山雲、留峪、院頭、白衣、郭家村、崖底、郝家溝、圪台頭、東峪、陳家莊、坡頭、蘆家垣。
社區(6個居委會):南街居民委員會、北街居民委員會、府南居民委員會、府西居民委員會、晨熙居民委員會、鳳祥居民委員會。
(此處區劃地名根據“山西省城鄉資源信息資料庫”整理)
歷史沿革
汾西是古代勞動人民發祥地之一,據“勍香遺址”、“古郡遺址”。考古發現,早在七千多年前的仰韶文化時期,汾西一帶就有人類活動。
唐虞、夏屬冀州,為納總甸腹地。
商仍屬冀州。周初名彘。
春秋屬晉國。戰國屬魏、後屬趙。
秦屬河東郡。西漢為彘縣地,亦屬河東郡。
三國屬魏,屬平陽郡。西晉也屬平陽郡。北齊置臨汾縣,屬臨汾郡。
隋開皇十八年(598)改臨汾縣為汾西縣,隋末廢,屬臨汾郡。
唐武德元年(618)復置汾西縣,屬呂州。貞觀十七年(643)屬晉州。五代屬晉州。
北宋屬河東路平陽府。金初屬漢東南路平陽府。貞祐三年(1215)屬霍州。
元屬晉寧路。明、清屬平陽府。民國初屬陽府。河東道。
1927年屬山西省。
1946年8月29日汾西解放,屬晉綏邊區呂梁行署第九專署。
1949年10月屬晉南專區。1950年1月屬臨汾專區。1954年9月,屬晉南專。
1958年6月與霍縣合區設霍汾縣。
1958年10月撤銷霍汾縣,併入洪洞縣。1959年9月復置霍汾縣。
1961年5月,恢復汾西縣建置,屬晉南專區。
1971年5月屬臨汾地區。臨汾地區改為臨汾市後,汾西縣隸屬於臨汾市。
人口面積
到2007年底,全縣總人口14萬人,其中:農業人口12萬人,占總人口的86%,全縣東西長40公里,南北寬39公里,國土總面積880平方公里。
地理環境
地形地貌
汾西縣地勢因姑射山峙西,汾水環東,自然形成西北高東南低,依山傍水,氣勢磅礴。西部最高峰姑射山的老爺頂海拔1890.8米,為縣之屋脊,東南最低處團柏河谷出境地段海拔550米,相對高差1340.8米,大部分地區在海拔1000米到l300米之間。丘陵起伏,溝壑縱橫,溝多、梁多、坡多。河流有團柏河、對竹河等,均系汾河支流。黃土丘陵主要分布於縣城中部,主要包括勍香,要家嶺以東大部分地區,占全縣總面積29.1%。殘垣溝壑區主要包括縣境內東南部永安、僧念、桑原、和平鎮申村、張泉等地,占全縣總面積的27.3%河谷主要分布於團柏河、對竹河沿岸,團柏河自坂底以下,河谷寬約250至1500米,發育著兩級階地,上游部分呈寬淺河槽,中下游為深切河峽谷,占全縣總面積的4.2%。
水文
汾西縣河流除姑射山西坡4平方公里屬昕水河流域外,均屬汾河水系,年均經流深35.4毫米,經流量O.6億立方米。境內共有0.5公里以上的河溝670條,河溝密度4.4KM/KM2。
主要支流有:團柏河(上段稱勍香河、中段稱關子爺河),源於隰縣道洪峪村東,流經縣域勍香、佃坪、永安、僧念、團柏五個鄉鎮至洪洞縣小河村古西南部入汾河。境內流長55.4公里。
對竹河(也稱加樓河),由靈石縣泉子坪村入縣境,流經對竹、永安、加樓、僧念至霍州的白龍鎮入汾河,境內流長36公里,佃坪河,源於佃坪鄉玉匣村,流經佃坪、邢家要、僧念鎮麻姑頭、大不掌村東南入團柏河,流長27.5公里。
溝西河源於邢家要鄉小善坡村北,經和平鎮張泉村西匯入洪洞縣轟轟河,境內流長14.5公里。君陽河源於邢家要鄉高家嶺村西,至邢家要鄉柳條子坡村西入洪洞縣境,境內流長1O.5公里。
山脈分布
該縣山脈主要分布在西南部,主要有五大山脈。姑射山(又稱青山、老爺頂),位於勍香西南部,為汾西與隰縣天然分界,主峰海拔1890.8米。山勢挺拔峻秀,植被覆蓋很好,森林茂密,月明山,位於佃坪鄉南部,為汾西與蒲縣界山,主峰海拔1625.8米,森林覆蓋率較高。百花山,位於邢家要鄉西南,為汾西縣與蒲縣界山,主峰海拔1563.4米。王圪塔山,位於邢家要西北,海拔1420.4米。要家嶺山(又稱五龍山)位於佃坪東部,主峰海拔1288.2米,山上分布300餘畝人工油松和灌木林。燕山位於佃坪鄉東北部,勍香鎮東部,主峰海拔1270米。小圪塔山位於對竹鎮西南,海拔l157米。趙莊山(又名澗子山、棗嶺山)位於和平鎮東北部。
氣候特徵
全縣屬溫帶大陸性氣候,四季分明,氣候特點為冬季少雪嚴寒,春季多風乾旱,夏季炎熱多雨,秋季陰雨連綿。
因海拔高差懸殊,氣候垂直分帶較為明顯。歷年平均降雨量為551毫米,年降水量最大為118毫米,年降水量主要集中在六、七、八月份,為403.7毫米,占全年降水量的73%。年均日照時數2600小時,占可照時間的59%,最多年為2723小時,占61%,最少年為2430小時,占55%,年中以四月到八月最多,月平均243小時。春、冬季多偏西北風,夏、秋季多偏東南風,全年以偏東南風為主,平均風速2.8米/秒,年平均八級大風,日數為10天,最大風速29米/秒。年平均氣溫10.1℃,一月份最冷,平均-4.6℃,七月最熱,平均22.4℃。極端最低溫度-l9.2℃,極端最高溫度33.5℃,平均日溫差9.3℃,全年無霜期187天。稱全年受不同程度旱、洪、雹、凍等自然災害威脅,影響農業最主要的因素為乾旱,有十年九春旱之。
自然資源
截至2013年,汾西縣境內共發現礦種有10餘種,分別為煤、硫、石膏、鐵礦、鋁土礦、高嶺土、耐火粘土、石灰岩、地下水、磚瓦粘土等。現已探明的礦產資源中煤、硫、石膏、鐵礦、鋁土礦儲量較大,高嶺土、耐火粘土、石灰岩、地下水等礦產資源儲量也可觀。
經濟
汾西縣被省政府列為“一縣一業”肉雞養殖重點專業縣,每年扶持資金300萬元,連續扶持5年。
2011年,汾西縣生產總值完成15.8億元,同比增長15.3%;財政總收入完成1.3億元,同比增長26.3%;一般預算收入完成8874萬元,同比增長19.8%;固定資產投資完成10.8億元,同比增長28.4%;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完成6.7億元,同比增長17.66%;重點工程完成投資11.9億元,其中7項市級重點工程完成投資3.3億元;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完成4.7億元,同比增長46.3%。
2011年,汾西縣農民人均純收入完成2101元,同比增長11%;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完成1.47萬元,同比增長15.92%。汾西縣大力發展核桃經濟林和苦蕎種植,新增核桃經濟林1萬畝,發展優質苦蕎2.5萬畝。
社會事業
教育事業
截至2008年,汾西縣共有職業高中3所(其中民辦一所),教師進修校1所,單辦高中1所,完全中學2所(其中民辦一所),國中13所(其中民辦2所),國小156所。2008年,汾西縣高中在校學生2550人,國中在校學生2750人,國小在校學生13264人。國小學齡兒童入學率為100%。2008年,全縣高中招生學生850人,畢業850人,國中招生學生2130人,畢業2460人,國小招生學生2078人,畢業2145人。有幼稚園53所,在園幼兒4511名。
衛生事業
截至2008年末,汾西縣不含個體共有醫療衛生機構(含診所)200個,病床290張,衛生防疫、防治機構1個,農村鄉鎮衛生院14個,床位160張,農村有醫療點的村數182個自然村,全縣衛生機構衛生技術人員465人。
交通
汾西縣城距南同蒲鐵路、大運高速公路、108國道26公里。
截至2011年,汾西縣城境內有公路總里程(山嶺重丘四級公路以上)517公里,其中省道一條南接霍州市,北連交口,全程52公里;縣道5條147公里;鄉道36條318公里。公路密度為0.59公里/平方公里,縣鄉公路總里程為465公里。其中一級公路3公里,占縣鄉公路總里程的0.6%;二級公路30.5公里,占縣鄉公路總里程的6.45%;三級公路79.9公里,占縣鄉公路總里程的17.1%;四級公路354.9公里,占縣鄉公路總里程的74.3%;瀝青碎石路面151公里,占縣鄉公里總里程的32%;水泥路面10公里,占縣鄉公路總里程的2%。
名勝古蹟
汾西縣境內主要遺蹟有古文化遺址五處,古墓葬三處,古建築七處。轄區內現有文物保護單位200餘處,其中省級3處,市級5處,縣級30餘處,一般170餘處。
汾西名勝主要有位於縣城東北約十公里處的興原寺、東閣、靈泉、師家溝。
東閣是建於明代的觀音閣。閣樓分上下兩層,閣內現存保護完好的明代壁畫四幅。
靈泉是寺中龍王殿內的泉眼,泉在殿上,水出石上,常年不斷。
師家溝屬於清代民居,創建於清乾隆34年(1789年),擴建歷經80餘年,占地面積10餘平方米
姑射山
古蹟姑射山位於臨汾城西35千米處的姑射山中,方圓40平方千米。姑射山,屬於呂梁山脈,這裡山勢險姑射山峻,危崖高聳,洞穴密布,蒼松翠柏圍裹,林木蔥鬱。尤以溝壑縱橫,地貌奇待;堪稱晉西南第一大峽谷。在幽雅的環境中,南北兩處仙洞相呼應,兩洞中間橫臥一條深達50米的壕溝,也即峽谷,溝南稱為南仙洞,溝北稱為北仙洞,兩洞間深溝隔斷,無法逾越。
姑射風光綺麗,四季宜人,山峰疊翠,樹木蔥蘢,鳥鳴泉泠,松濤嘯吟,大片的原始森林展現了大自然的原始風貌。日出而林霏開,雲歸而岩穴瞑,朝暉夕陰,氣象萬千,春秋時節登高攬勝,可壯觀天地一消胸中塊壘。夏季清爽宜人,是避暑的勝地。冬天山寒水瘦,銀裝素裹,好一幅北國風光圖。看雲捲雲舒,嘆造化無常,油然而生"青山秀色亘天地,玉壘浮雲變古今"之慨,而聳峰幽谷的自
然景觀最能淡泊人的心境,感紅塵漸遠,心靈澄碧,萌生"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經論世務者,窺谷忘返"的流連之情。姑射山又名石孔山,是呂梁山的支脈,它被仙洞溝劈為兩半,南北仙洞位於山腰中部斷崖崖台上。
姑射山山勢陡峻山體為土石山。其中南北仙洞是姑射名勝的精華。南仙洞位於西側崖間,北仙洞建在東側山腰。在多種動物資源中有國家一類保護動物珍禽黑鸛鳥和褐馬雞。
姑射山屬於呂梁山脈,相傳為堯王夫人鹿仙女誕生地,因春秋時期著名哲學家莊子的《逍遙遊》中有“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膚若冰雪,淖約若處子;不食五穀,吸風飲露;乘雲氣,御飛龍,而游乎四海之外;其神凝,使物不疵癘而年穀熟。”之語而出名。這裡山勢奇險,環境幽雅,仙洞創建於唐武德年間,歷代曾修葺擴建,現有建築40餘處,共有房屋廟堂120多間,石窟洞70多孔。亭、台、樓、閣,大小殿宇,多數依山背洞,靠崖面溝,就勢構築。奇峰異洞,蒼松翠柏,青山環抱。其間一條數百米深谷,南北仙洞巍然對峙。春、夏、秋季鳥語花香,清涼幽靜,到此頗有置身“仙境”之感。仙洞的道觀建築最早建於唐武德年間。南北仙洞又建起一些佛家寺廟與原有建築相間雜陳,使姑射山成為三教九流匯聚之地。
民情風俗
汾西民俗文化非常豐富,本地民俗淳厚,民情習俗大體上以漢族傳統風格為主體,充滿著濃郁的文化氣息和樸素的民間風情。明末清初以來,本縣村民皆以耕種為主,過著面朝黃土背朝天、粗茶淡飯充飢、粗布簡衣禦寒的傳統生活。新中國建立後,隨著社會主義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不斷發展,封建禮儀逐漸被現代化禮儀所代替,恪守鄉土的觀念日趨淡薄,好男兒志在四方,馳騁萬里,報效祖國,成為年輕一代的追求,尊老愛幼,扶貧濟困,助人為樂的新風尚深入人心,鄉民們勤以耕耘崇尚節儉,商品生產意識增強,市場觀念形成。中老年人重積蓄,重修宅,重子女婚嫁,立業成家,重雙親喪禮。城鎮居民剛柔相濟,通情達理,舉止大方,不排外,不欺生,善經商,會理財,重視智力投資,捨得花錢供子女讀書成才。城鄉青年男女,多勤學上進,提倡晚婚和計畫生育。走南闖北,開拓市場,境外創業的新觀念漸濃,講禮儀、善交友,重信譽。
著名人物
汾西曆代人才輩出,元代出過政界名人禮部尚書吉祥,中書左丞傅嚴起,明代出過浙江按察行廉使仇益,翰林學士范瓊,清代有史稱“河東三風"的侯七旒、侯七乘、侯七鼎兄弟三人,以及曾湖南湘鄉縣知縣,與曾國蕃兄弟關係密切的師鳴鳳,民國期間有早年加入中國共產黨的邢士貞,被國民黨反動派秘密殺害於上海,同時就義的有彭拜、楊殷、顏昌頤。周恩來撰文《彭揚顏邢四同志被敵人捕殺經過深慟悼念死難烈士》。有陝西渭北照金革命根據地主要創始人之一的李妙齋(王玉璽)。新中國成立後,有青年數學家、復旦大學博士、山西師範大學教授校長的侯晉川等。
山西省縣級以上行政區劃
概況 | 全省轄11個地級市,以及23個市轄區、11個縣級市、85個縣。 |
太原市 | 杏花嶺區 | 小店區 | 迎澤區 | 尖草坪區 | 萬柏林區 | 晉源區 | 古交市 | 陽曲縣 | 清徐縣 | 婁煩縣 |
大同市 | 城區|礦區| 南郊區 | 新榮區 | 大同縣 | 天鎮縣 | 靈丘縣 | 陽高縣 | 左雲縣 | 廣靈縣 | 渾源縣 |
陽泉市 | 城區|礦區|郊區| 平定縣 | 盂縣 |
長治市 | 城區|郊區| 潞城市 | 長治縣 | 長子縣 | 平順縣 | 襄垣縣 | 沁源縣 | 屯留縣 | 黎城縣 | 武鄉縣 | 沁縣 | 壺關縣 |
晉城市 | 城區| 高平市 | 澤州縣 | 陵川縣 | 陽城縣 | 沁水縣 |
朔州市 | 朔城區 | 平魯區 | 山陰縣 | 右玉縣 | 應縣 | 懷仁縣 |
晉中市 | 榆次區 | 介休市 | 昔陽縣 | 靈石縣 | 祁縣 | 左權縣 | 壽陽縣 | 太谷縣 | 和順縣 | 平遙縣 | 榆社縣 |
運城市 | 鹽湖區 | 河津市 | 永濟市 | 聞喜縣 | 新絳縣 | 平陸縣 | 垣曲縣 | 絳縣 | 稷山縣 | 芮城縣 | 夏縣 | 萬榮縣 | 臨猗縣 |
忻州市 | 忻府區 | 原平市 | 代縣 | 神池縣 | 五寨縣 | 五台縣 | 偏關縣 | 寧武縣 | 靜樂縣 | 繁峙縣 | 河曲縣 | 保德縣 | 定襄縣 | 岢嵐縣 |
臨汾市 | 堯都區 | 侯馬市 | 霍州市 | 汾西縣 | 吉縣 | 安澤縣 | 大寧縣 | 浮山縣 | 古縣 | 隰縣 | 襄汾縣 | 翼城縣 | 永和縣 | 鄉寧縣 | 曲沃縣 | 洪洞縣 | 蒲縣 |
呂梁市 | 離石區 | 孝義市 | 汾陽市 | 文水縣 | 中陽縣 | 興縣 | 臨縣 | 方山縣 | 柳林縣 | 嵐縣 | 交口縣 | 交城縣 | 石樓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