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和縣

永和縣

永和縣,隸屬於山西省臨汾市,地處呂梁山脈南端,黃河中游晉陝大峽谷東岸,臨汾市西北邊緣。縣境東西寬41公里、南北長46公里,總面積1219平方公里。永和東鄰隰縣,南連大寧縣,北與石樓縣接壤,西與陝西延川縣一河之隔。永和縣總面積為1212平方公里,全縣轄2鎮5鄉,79個行政村,314個自然村,總人口53539人(2002年)。縣政府駐城關鎮。2009年,永和縣地區生產總值完成33878萬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13.8%。縣境有舊石器遺址、新石器遺址、商周墓葬遺址、漢代城堡遺址並出土了大量珍貴文物。永和是中華民族文明的發祥地之一,歷史文化、民俗文化、紅色文化獨具魅力。永和縣人類文明的鼻祖伏羲的故里,2008年,永和乾坤灣被列為全市十大特色旅遊景點之一。

基本信息

概況

(圖)望海寺望海寺

永和縣地處呂梁山脈南端,黃河中游晉陝大峽谷東岸,臨汾市西北邊緣。縣境東西寬41公里、南北長46公里,總面積1219平方公里。境內山巒起伏,梁峁層疊,3大山系9座大山成“川”字形排列,大小2500多條溝道縱橫交錯,呈千溝萬壑之貌,屬典型的黃土高原梁峁殘垣溝壑區。地勢東北高西南低,最高海拔1521米,最低海拔511.9米,年均氣溫9.5℃,年降雨量在500㎜左右,十年九旱,是養農業縣。全縣人口6.2萬,其中農業人口5.3萬,轄2鎮5鄉,79個行政村,314個自然村。2007年地區生產總值24024萬元,財政收入1165萬元,是全省立地條件最差、人口最少、經濟總量最小、財政收入最低的縣份。

來歷

(圖)永和縣風光永和縣風光

傳說北周時朝,永和縣叫做歸化縣,大寧縣叫做涑水縣。這兩個縣緊緊相連,又因交界處狗頭山縣界不清,經常發生械鬥。有一年,涑水縣的人磨斧伐鋸,準備再次出擊。歸化縣的人舞槍弄棒,等著予以回擊。這次,雙方動員的人數最多,一場血戰在所難免。以往,雖然年年械鬥,但兩縣的縣官卻睜一隻眼,閉一隻眼,打贏了,是本縣的光榮,打輸了,“哀兵必勝”,明年一定會打贏。所以,坐山觀虎鬥,佯裝不知,故意不問。可今年不同了,雙方都有上千人參加械鬥。縣太爺們一看形勢不好,於是來了個上交,將對方告到平陽府。府尹一看事態嚴重,不敢怠慢,來到了狗頭山上。詳細查看了地形,叫過兩縣縣令說:“古之以來,邊界以水為界者,以河中心為界,以山為界者,以山峰為界,你們兩縣以山為界,因此,山東邊歸涑水縣所有,山西邊歸歸化縣所有。”府尹為了顯示自己處理糾紛的才能和政績,為自己樹碑立傳,對兩位縣令說:“為了讓兩縣人記住本府這次調停之行,永記本府當面之教誨,兩縣永遠安寧和好,涑水縣就叫“大寧縣”,歸化縣就叫“永和縣”吧。從此以後,涑水縣改名“大寧縣”,歸化縣改名“永和縣”。

歷史

(圖)永和縣永和縣

永和縣歷史悠久,早在數十萬年之前的舊石器、新石器時代,即有遠古的人類在此繁衍生息。商、周屬晉之同姓諸候國蒲(今石樓);春秋時代仍屬晉之蒲,置樓邑;戰國屬魏蒲陽(今隰縣),仍屬樓邑;秦統一六國後實行郡縣制,屬河東郡北屬(今吉縣);西漢置狐縣,屬司州平陽郡。

武綏二年(619年)置東和州,貞觀初東和州,改北樓縣為樓山縣,後改為永和縣,屬河東道隰州;五代永和縣廢,先後屬梁唐、晉、漢、周之隰州;北宋復置永和縣,屬河東路隰州;金屬河東南路隰州,元屬山西行書省赭寧路隰州。

永和縣永和縣地圖

屬山西省平陽府隰州;清屬山西省隰州。

中華民國元年(1911年)直屬山西省;1913年屬河東道,1916年復屬省,1926年9月屬山西省第六行政區;1929年改屬第四行政區;1934年9月永和縣解放,1935年元月屬晉綏邊區呂梁分區第十專區,後改屬第九專區。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後,屬山西省臨汾專區,1954年9月屬晉南專區,1958年9月25日撤銷永和縣建制併入呂梁縣,1961年5月28日恢復永和建制,1970年復歸臨汾地區。

地理

(圖)永和縣朝陽寺牡丹

永和縣位於山西省境西南,臨汾地區西北隅,呂梁山南端,面積1220平方公里,永和東鄰隰縣,南連大寧縣,北與石樓縣接壤,西與陝西延川縣一河之隔,自古就是秦晉交通要道,永和縣屬晉西高原的組成部分,梁峁重疊,溝壑縱橫,水土流失比較嚴重。

境內山脈分為三支;縣城西部一支以四十里山為最高,海拔1399米;縣城東部一支地勢高亢,海拔在1500米以上,茶布山海拔1524米,為縣內最高峰;縣境南部一支,海拔也在1500米左右;西部黃河岸畔,海拔在600米以下,境內河流除黃河縱貫西境外,還有芝河、桑壁河、均屬黃河水系。

氣候

屬暖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9.5℃,極端高溫35.8℃,極端低溫—22.2℃,無霜期平均183天,最長199天,最短161天,光照充足,年日照時數平均2541.7小時,年10℃以上積溫,平均3674℃,年平均降量554.3毫米,主導風向:西北風,平均風速2.4米/秒,主要災害有旱、等。

資源

(圖)永和縣永和關黃河大橋

豐富的文物資源

縣境內芝河兩岸 有舊石器遺址,有羅倉、下退乾等新石器遺址,商周墓葬遺址,漢代城堡遺址,並出土了大量珍貴文物,有新石器時期的石斧、陶片,商周的青銅器、唐代的石佛頭像、宋代的瓷枕等多件規格很高的文物被國家、省博物館珍藏,樓山龍王廟、縣城文廟大成殿為元代建築,中國罕見。

奇特的旅遊資源

永和是中華民族文明的發祥地之一,歷史文化、民俗文化、紅色文化獨具魅力。這裡是人類文明的鼻祖伏羲的故里,相傳伏羲在黃河岸邊的乾坤灣觀天象、察地貌,發明了太極陰陽圖。現在,以紅軍東征永和紀念館為重點的紅色旅遊、以黃河乾坤灣為重點的黃河文化旅遊、以綠色產品採摘為主的生態旅遊的格局初步形成。規劃出八個旅遊資源開發對象:永和關資源群、乾坤灣資源群、仙人灣資源群、樓山資源群、望海寺資源群、閣底資源群、芝河資源群和四十里山資源群,其中乾坤灣資源群為核心資源,位於中國最美的十大峽谷之一晉陝大峽谷之中,是九曲黃河的核心景區。2007年12月,國土資源部批准永和黃河蛇曲(乾坤灣)為黃河蛇曲國家地質公園。2008年,永和乾坤灣被列為全市十大特色旅遊景點之一。

行政區劃

全縣轄2鎮5鄉,79個行政村,314個自然村。

鎮:城關鎮 桑壁鎮

鄉:打石腰鄉 坡頭鄉 西莊鄉罷骨鄉閣底鄉泊洋鄉交口鄉 南莊鄉 署益鄉。

經濟

農業

永和縣永和縣農田建設

全縣經濟收入主要是以農業為主。全縣土地面積為1213平方公里,折合181.95萬畝,其中:已利用面積97.3萬畝,占總土地面積的53.4%。耕地面積43.14萬畝,占總土地面積的23.71%,人均7.1畝(大都是山坡地)。其中:基本農田8.5萬畝,人均1.4畝;林地面積32.17萬畝,占總面積的17.9%,人均5.39畝;草地面積13.72萬畝,占總面積的7.54%,人均2.26畝,其中:天然草8.9萬畝,人工草4.82萬畝。農作物以小麥、玉米、油葵、黃豆蓖麻、小雜糧為主;畜牧業以圈養牛、豬、小尾寒羊和絨山羊為主;經濟林以紅棗、核桃、杏、蘋果、梨為主。

工業

工業企業均系解放後新建,主要有發電、採煤化肥釀酒陶瓷建材印刷等生產行業及副食、皮毛加工業。

畜牧業

畜牧業以圈養牛、豬、小尾寒羊絨山羊為主,飼養量10萬隻左右。

特產

(圖)紅棗紅棗

獨特的自然環境和區域小氣候使這裡盛產的紅棗核桃、絨山羊、小雜糧、蓖麻、酸棗、野生中藥材等特色產品,品質上乘,聞名遐邇。

尤其是永和紅棗有上千年的種植歷史,以核小、皮薄、肉厚、天然無蟲、無公害、無污染而久負盛名,獲得了國家綠色食品證書和有機紅棗產品認證,是中國無蟲紅棗第一縣,被國家林業局授予“中國棗鄉”稱號。紅棗產業已成為主導產業,紅棗收入占到農民經濟收入的43%。

1997年10月,在山西省首屆乾果經濟林產品評獎展銷會上,永和木棗被評為“山西十大名棗”。

2007年10月,永和縣被省農業廳確定為特色農產品(紅棗)生產基地縣。同年12月,永和縣乾坤灣有機紅棗被國家環保總局有機食品專業委員會認定為2007年度有機轉換產品。

特產展示

1、珍珠米

永和縣閣底鄉的特產小米被稱為珍珠米,這種小米熬出的粥有三大特點:黃、粘、香。傳說“珍珠米”的名稱還是毛主席給命名的呢?1936年5月2日毛主席住宿在上退乾村,早上炊事員給主席端來早餐,主食是饅頭和小米粥,主席吃著饅頭,喝著小米粥,覺得此粥又香又甜,味道很美。於是細細端祥,發現該米黃中透亮,晶瑩潤滑,於是脫口而出:真像黃珍珠啊。此後,這種米便被稱為“珍珠米”。

2、五星棗

永和盛產紅棗,而且品種繁多,其中有一種棗棗臍呈五角星狀。據當地棗農講,過去永和並沒有這種棗,自從毛主席率紅軍東征後這裡才出現了這種棗。於是便有了“自從主席東征後,永和有了五星棗”的民謠。

交通

(圖)樓山一角樓山一角

自古就是秦晉交通要道,現在橫跨東西的永和關黃河大橋承中接西,不僅是臨汾市通往延安的便捷通道,也是連線華北與西北地區物流的重要門戶。境內縣鄉公路四通八達,328省道穿境而過,省級沿黃幹線二級公路貫穿南北。境內交通雖有城關通往隰縣的支線公路及城關通本境內鄉村簡易公路與大車路多條,但交通不便的落後面貌還未得到很好改善。

本縣通車裡程總計706公里,其中328省道57公里,縣道:坡大線、桑泊線、永泊線、索車線、南閣線、段劉線、石永線共7條公路全長200公里,鄉公路37條317公里,村公路131公里,通油路的行政村23個,占全縣行政村的29.11%。

教育

(圖)四十里山四十里山

全縣共有各類學校116所,其中完全中學1所,普通中學7所,職業中學1所,城鎮幼稚園1所,教學點91個;全縣共有在校學生14264名,其中普通高中819名,職業高中193名,普通國中3939名,職業國中345名,國小7514名,幼兒1454名;全縣共有教職工1142名,其中國小625名,普通中學401名,職業高中13名,職業國中24名,幼稚園30名,教科局49名;縣共有專任教師989名,其中國小585名,普通中學353名,職業高中12名,職業國中16名,幼稚園23名;全縣共有校舍面積72812平方米,其中普通中學21585平方米,職業中學1886平方米,國小48275平方米,幼稚園1066平方米。

人民生活

(圖)乾坤灣乾坤灣
電力

境內有3千伏線路1條,長度29.7公里;35千伏變電站1座,容量5000KVA;10千伏出線6條,長度594公里,公用配變260台,專用配變24台,總容量8260KVA;10千伏開閉所2座,分段出線7條。

通訊業

到2007年底電話用戶達到5287戶, “十五”期間開通無線市話容量2880門;開通南莊光纜傳輸自動交換144門;固定電話用戶達到4400戶,實施了8個行政村“村村通”工程,鄉鎮程控電話網路覆蓋率為85%,行動電話網路覆蓋率達80%以上。

醫療衛生

全縣設縣直醫療機構4所,其中一所綜合醫院、一所中醫醫院、一所疾病防控中心、一所婦幼保健站;設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管理中心,一所衛生監督所,設鄉級醫療衛生機構11所,鄉村醫生147名;全縣醫療衛生機構業務用房總面積11184平方米,設定總床位252張,大型醫療設備CT機一台;全縣衛生系統共有全民事業人員258名,其中專業技術人員228人占到88.4%;全縣公立醫療單位年業務收入320萬元。醫療體系全面形成。

廣播電視事業

HFC系統寬頻750MH2系統,容量為13000戶,可接收亞太1A亞太2號的中央及省、市台的40套電視節目,一台E235松下數碼攝像機,一台107E世紀之光非線性編輯機,一套八路切換機,三台數字接收機,使所有自策節目從清晰度上上了一個新台階,開通了廣電業務綜合寬頻網路。

科技、文化、環保事業

全縣的科技進步對農業的貢獻率達到40%以上,農業先進適用技術的覆蓋率達50%,全縣科技進步對工業的貢獻率達到30%,縣、鄉、村三級科技服務體系的作用得到充分發揮,全縣幹部、民眾的科技意識普遍增強。經濟、社會與科技協調發展,人民生活顯著提高,公民綜合素質和城鄉文化程度顯著提高,文化事業全面繁榮,文化體制日益完善,文化設施進一步改善,文化發展環境最佳化。環境保護在堅持環境建設、經濟建設、城鎮建設同步規劃、同步實施、同步發展,實現環境效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的統一;堅持污染防治與生態環境保護並重、生態環境保護與生態環境建設並舉,預防為主、保護優先,統一規劃、同步實施,實現城鄉環境保護一體化,建起了環境監測站,可以全面掌握空氣品質等級,全面提高廣大人民的生活環境質量。

社會勞動保障事業

失業保險現有參保人員2150人,累計征繳保險金106萬元;醫療保險現有參保人員4226人,累計征繳280萬元;機關事業保險參保人員達到2694人;累計征繳養老金1850萬元;農村養老保險參保人員達1050人,累計征繳21萬元;使廣大幹部職工做到了老有所養,老有所樂,失業人員再就業率明顯提高,困難職工得到及時救助。

旅遊開發

(圖)紅軍崖紅軍崖

以紅軍東征永和紀念館為重點的紅色旅遊、以黃河乾坤灣為重點的黃河文化旅遊、以綠色產品採摘為主的生態旅遊的格局初步形成。規劃出八個旅遊資源開發對象:永和關資源群、乾坤灣資源群、仙人灣資源群、樓山資源群、望海寺資源群、閣底資源群、芝河資源群和四十里山資源群,其中乾坤灣資源群為核心資源,位於中國最美的十大峽谷之一晉陝大峽谷之中,是九曲黃河的核心景區。

2007年12月,國土資源部批准永和黃河蛇曲(乾坤灣)為黃河蛇曲國家地質公園

2008年,永和乾坤灣被列為臨汾市十大特色旅遊景點之一。

黃河蛇曲(山西永和)國家地質公園位於黃河東岸永和縣南莊鄉、打石腰鄉、閣底鄉,面積210㎞2,是以黃河幹流晉陝大峽谷中五個巨大的河流蛇曲為主體,其蛇曲類型規模等具有典型意義,目前保持自然狀態,形成過程和景觀現象系統完整,屬具有重要觀賞和科學價值的地質地貌景觀。它以其豐富的歷史文化內涵,深刻的象徵意義及獨特罕見的地貌特徵。

民俗民風

(圖)永和關永和關
永和八大怪

小孩睡覺捆起來

在永和農村,普遍流行小孩“睡搖車”。睡覺時,將小孩放在搖車上,然後用布繩將孩子和搖車捆在一起,防止翻身時掉下來,或者睡醒時,大人不在,小孩自己爬起摔在地下。

窩窩蒸成:“朝王板

在中國各地,窩窩頭大都呈塔狀,即上尖下大的圓錐體。而永和則是長條形,酷似舊王朝時期大臣見皇上時手中拿著的笏,民間俗稱“朝王板”。 

餃子皮兒不用擀

在中國北方,逢年過年都要吃餃子。永和餃子皮不用擀麵仗擀,而是用兩隻手捏,當地人叫“套殼殼”。“殼殼”呈半圓體,恰如皮球的一半。然後放進去餡,用手捏住即成。這種殼殼,由於本身就是個容器樣,因此,放餡比較多,捏時也容易。

婆婆原來是奶奶

永和人將祖母叫“婆婆”,這恐怕在中國也是少見。

窗戶玻璃安在外

窗戶的玻璃一般安在窗子內部,如有人從窗戶入室,非得敲碎破璃不可。但永和窗戶的玻璃卻安在窗子外部。如果有人想從窗子上入室,只要拔去固定玻璃的小釘子即可卸下玻璃。

一張厚饃焙一天

永和農村,人們喜歡吃“厚饃饃”。這種厚饃,不是用鍋蒸出來的,而是用火焙出來的,製作這種厚饃饃,先要將白面和好,面要硬,然後揉勻,在面里放上鹽、芝麻等佐料,擀成2-3公分厚的圓餅,大者如同臉盆,小的如同碗口,然後放進一口舊式大鐵鍋內用微火焙。

“炸麻花”長在地裡面

提起“炸麻花”,差不多人人都會認為是用白面搓成後再在油鍋里炸出來的,可是在永和“炸麻花”卻是生長在地裡面的一種多年生的野生植物

大門樓兒斜著蓋

永和家衣修窯蓋房時,十分講究坐字,窯房不能正方向修建,一般都要根據主家的姓氏確定在什麼字上,朝那個方向偏,偏多少。而大樓也講究坐字,一般也要偏一些,比如大門朝東開吧,那么,大門樓要修成朝東南或東北方向,這樣修出的大門樓都是斜著的。如果那家的大門樓是正方向開的,那么,主家一定要在院內再修一個照壁遮擋。

縣域文化

(圖)“和”文化“和”文化

永和“和”文化

永和,古老而神奇的土地。黃河文化的深厚積澱,影響著世世代代的永和人,從而形成了永和“和”文化;黃土高原特有的淳厚民風,純樸民情,時時刻刻體現著永和“和”文化,它是中華民族“和”文化的一個縮影,它自身悠遠的神韻和風采,光芒四射,魅力無窮。

永和,從字面上看,是永遠和平,永遠和睦,永遠祥和,永遠和諧之意,老百姓盼望和平、安定的願望從中可以得到很好的寄託。位於黃河岸畔的永和關村,其古樸的建築風格,悠久的歷史遺產,處處見證著古老的黃河文化。據說這裡曾是永和縣城,與一河相隔的陝西延水關遙遙相望,古時候兩個關口依山築城、隔河為界,誰知兩個縣衙距離太近,“延水擊鼓,永和升堂”,相互干擾難以公辦,最後,雙雙上奏朝廷,各退70里構築新城,才有了現在的延川縣城和永和縣城。

最能體現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當數永和境內的黃河乾坤灣。一路咆哮如雷的黃河,流徑永和境內68公里,宛如一條蜷曲盤鏇的蛟龍,流向扭轉320度後,在河澮里村後留下一個巨大的“S”灣,形成了河抱著山、山依著河,河中有山、山中有河,山河相映、水山相映的獨特地貌。傳說伏羲氏常在這裡仰觀天象、俯察地理,將這個“S”灣模擬成陰陽魚,尋找到四方標誌物,最終悟出了太極八卦之道,創立了太極八卦學說,由此誕生了中國最早的記號文字。據有關專家考證,在這個“S”灣四方,的確存在著與八卦圖相關的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四方標誌物,以及以伏羲女媧的傳說,因而將這個奇特的河灣命名為乾坤灣。從這個意義上講,乾坤灣應該是中華民族“和”文化的發祥地,是永和“和”文化發展、成熟地首選地。

能夠體現和反映永和“和”文化的自然還有永和紅棗。在中國,適宜栽植紅棗的區域不少,但是要像永和紅棗那樣無蟲的地方卻不多。獨特的地理環境、氣候特徵,造就了永和紅棗獨特的品質,這本身就是自然環境協調和諧的具體體現,也是生態萬物之間和諧相處的必然結果。永和人對自然和社會的認識是遵循規律的,幾千年的栽植歷史,到現在的大規模發展充分說明了這一點。

永和人引以為豪的還有這裡忠誠厚道、溫良和順、勤勞節儉、崇尚禮儀的民風。在幾千年的歷史積澱里,祖祖輩輩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人們,始終保持了溫良和順、熱情好客的本色和吃苦耐勞、謙讓誠信的傳統。即使是現在,逢外地人來問路,不論是老人還是小孩,都會把你熱情地帶到目的地,偶爾有迷路的人,要吃飯或留宿,絕沒有人要你一分錢。永和的“和”不僅體現在熱情好客上,也體現在寬容大度上,永和是革命老區,戰爭年代,永和人民積極投身革命,為中國解放做出貢獻,建國後在國家經濟困難時期,永和人民接納和幫助了20多個省、市逃荒求生的人民共渡難關。

古代永和的水路交通有好幾個渡口,其中最有名的當數永和關了。隨著發展的需要,在黃河兩岸人民的共同努力下,2005年10月永和關黃河大橋建成通車,徹底結束了兩岸隔河相望的歷史,兩岸百姓千年夢想終成現實。之前,兩岸人民僅能靠搖船擺渡往來,如今“一橋飛架南北,天塹變通途”,也正應了那句古語“秦晉之好,琴瑟相調”。這是永和交通建設史上里程碑式的作品,也是永和“和”文化發展史上的傑作,正是它為永和在更大範圍、更大程度上實現與外部的和諧相處、和諧發展提供了可能。

黃河文化第一村——永和關,村里人都姓,先輩來自襄汾縣,遷居於此已有400多年了,受黃河文化的薰陶,村子依照“五行”相生原理而建:村前是黃河,河邊植有一株古槐,古槐上邊建村,村子上是地。其寓意為:水生木(古槐)、木生火(人煙)、火生土(土地)、土生金(致富)、金生水(循環往復),一草一木,一山一水,無不跳動著“和”的音符、共同演奏著“和”文化的協奏曲。

永和,是中國“和”文化的一個典範,是中國“和”文化的一個很好的縮影。“和”文化不僅淵源於這裡,而且得到了完整的保存、體現和持續性發展,永和的歷史文化、經濟自然和社會發展總體上呈現出鮮明的人文性特徵,也就是“和”文化特徵,可以說,“和”是永和的本體性特徵,“和”文化則是永和的靈魂所在,它與中華民族崇尚文明、追求和諧的美德很好地統一起來,不僅體現了中華民族的精神追求,也體現了中華民族的生活理想。

人物風采

(圖)吳儀會見王學詩吳儀會見王學詩

百姓院長王學詩

王學詩,男,1946年12月29日出生於山西省襄汾縣陶寺鄉安李村。現任山西省永和縣中醫院院長,中醫副主任醫師。 1966年7月學校畢業後,回響黨的號召,來到貧困縣——永和。40年來,勤勤懇懇,兢兢業業,為這裡的廣大患者救死扶傷,深受山區民眾的喜愛。先後60餘次受到省、市、縣的表彰和獎勵。1995年、1997年、1999年先後被省衛生廳授予“趙學芳式的白衣戰士表兵”稱號、“山西省中醫院優秀院長”、1998年 、1999年、2000年分別獲得“臨汾名醫100傑”、“勞動模範”、“先進個人”,2001年至2005年度曾先後又獲的了臨汾市“十佳機關支部書記”、市“特級勞模”、“十佳學科帶頭人”、“先進工作者”等榮譽稱號。2007年8月,獲得“白求恩獎章”,他是中國中醫界獲此殊榮的第一人。同年9月,獲得中國道德模範提名獎,受到黨中央總書記胡錦濤的接見。他醫德高尚,臨床經驗豐富,在運用中醫中藥治療上,具有獨特的分格,治病重調理氣機,少用滋補劑,處方用藥堅持簡、便、廉的原則,厭惡大方大劑之風,在治療內、婦疾病、疑難病症上屢起沉疴,他自己研究的“急肝靈方”,在治療小兒急性黃疸性肝炎,十日可愈。所撰寫的“拓寬中草藥臨床功用的思路”在中醫藥研究發表後,先後被是國的中醫權威雜誌《中華醫藥學》、《新中醫》等七家刊物轉載,並被河南湖北省圖書關館永久館藏。所編著的《常用方劑歌訣新編》一書實用價值高,深受當地醫生的歡迎。 他始終把“嚴謹、勤奮、虛心、熱情”八個字作為人生的座右銘,在醫院管理上,他立足縣情院況,確定了“面向農村、面向農民,為農業生產服務”的辦院方針,親自動手制定了500餘條《醫院規章制度》和100餘條《考評條例》,使醫院管理工作制度化、規範化、科學化。同時推行五項便民利民措施,千方百計使患者滿意,讓家屬放心。他嚴以律己,從我做起,長年累月堅持為民眾醫治疾病,每天早上班遲下班,年均診治患者10000人次以上。在他的模範行動帶領下全院風氣正,人心齊,社會效益、經濟效益年年雙豐收。

(圖)奧運火炬手-馬毅傑奧運火炬手-馬毅傑

奧運火炬手-馬毅傑

馬毅傑,男,1961年10月3日生,中共黨員,畢業於山西師範大學中文系,後進修於中國作家協會魯迅文學院作家班。現為山西省作家協會會員,山西省電視藝術家協會會員,山西臨汾市作家協會副主席、永和縣文聯主席。 1984年開始發表文學作品,先後在《人民日報》、《光明日報》、《文匯報》、《經濟日報》、《中國青年報》。馬來西亞《星洲日報》中央人民廣播電台、新加坡國際廣播電台、北京電視台、《中國作家》《中華文學選刊》《八一電影》《山西文學》等中外百餘家報刊雜誌電台電視台發表文學作品百萬餘字。1995年以反映晉西南農村婦女生活的中篇小說《三寸金蓮》獲得了第三屆“花蹤”世界華文小說獎首獎,受到世界著名作家聶華苓等終評審的高度讚譽;2002年以描寫被日本侵略者遺留炸彈致殘的農村孩子山娃艱辛生活的中篇小說《永遠是贏家》獲國際奧委會“體育與文學”獎,得到國際奧委會主席羅格和時任國際奧林匹克文化與教育委員會主任何振梁親筆簽發的獲獎證書,作品手稿收藏於瑞士洛桑國際奧委會總部;2003年散文《心靈的風景》獲得新加坡國際散文大賽優異獎;2006年獲北京奧組委授權,北京電視台主辦的《福娃奧運漫遊記》十萬元創意大獎和百集動漫電視劇本優秀獎;小說《篩水的村姑》《為了明天的太陽》《狗眼看人》《一級愛情》,散文《1949年的那雙鞋》《黃河岸畔的母親和她的兒子》《小鎮吹來一陣風》文學評論《真假·善惡·美醜》《貴在剛與柔的和諧》《站在山羊坡上放歌》等分別獲全國人大常委會新聞局、《中國作家》、中日合辦《明日》雜誌、《山西文學》《大眾電影》、山西電視藝術家協會、《山西日報》等文學獎勵50餘項。 多次被省、市、縣授予“優秀專家拔尖人才”“專家會員”“十大傑出青年”“優秀共產黨員”“精神文明建設先進個人”“先進文聯主席”等稱號。被收入《世界華人文學藝術界名人錄》《中國寫作英才》等5部辭書中。

景點介紹

(圖)紅軍東征永和紀念館紅軍東征永和紀念館

黃河文化第一村—永和關

永和關地處晉陝大峽谷的永和縣境內,距永和縣城70餘華里,村前是波濤滾滾的黃河,村後是陡峭直立的絕壁。古時只有一條羊腸小道通向崖頂,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勢。這個只有150口人的小村莊,受黃河文化的薰陶,依照“五行”相生原理而建:村前是黃河,河邊植有一株古槐,古槐上邊建村,村子上是地。其寓意為:水生木(古槐)、木生火(人煙)、火生土(土地)、土生金(致富)、金生水(循環往復),一草一木,一山一水,無不跳動著“和”的音符,共同演奏著“和”文化的協奏曲。

永和關歷史悠久,又是古代要塞,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遺存很多,可供遊人觀賞的景點主要有:

1、紅軍崖

從永和關村乘船北上,大約1500米左右的黃河東岸上,赫然寫著三個紅色大字“紅軍崖”。就在這個崖高千尺,直立如削,水流湍急,亂石如磐的地方,曾經發生過令人驚心動魄、感人肺腑的真實故事。1936年5月,12名紅軍戰士,在掩護大部隊回師西渡任務後,於拂曉前趕到黃河岸邊,不料被敵人發現,英勇善戰的紅軍戰士,奮不顧身從高崖上滑下,躲在崖下的一個石窟中,與敵人對戰,有六名戰士壯烈犧牲,其餘戰士愈戰愈勇,打死敵軍數人,彈盡糧絕,縱身跳入奔騰的黃河……

2、風蝕壁

在永和關村後幾十米處,黃河在這兒拐了一個彎,順河糟吹來的勁風,猛烈地撲向黃河東崖堅硬的石崖上,年年歲歲,百折不撓,竟將石壁撞擊得千瘡百孔,破爛不堪,依然一個“河流山開,風吹石殘”的自然現象。

3、沙浴與日光浴

在永和關村下部,有一片寬闊的沙場,為喜愛日光浴的人們提供了一個良好的場所,富含礦物質微量元素的黃河沙,又為關節炎、風濕病的患者設定了綠色療養地。

4、吟詩亭

永和關有一座二層建築的涼亭,亭內將歷朝歷代文人墨客吟詠黃河的名詩刻在碑上,擺放在四周,遊人可登樓觀景,吟詠詩篇,抒發情感。

5、題詩壁

永和關還有一處人工建築《題詩壁》,長三十米,高二米。專供遊人題詩作賦,抒發情感。

紅軍東征永和紀念館

紅軍東征永和紀念館位於永和縣閣底鄉東征村,距縣城80餘華里。2005年重新修建的紅軍東征永和紀念館,占地2500平方米,以“英明決策築輝煌”、“紅軍東征在永和”和“老區人民愛紅軍”為主題分三個展廳,用大量的實物圖片、塑刻作品等真實地再現了一幅幅可歌可泣的東征歷史畫卷,全面展示了當年東征紅軍的豐功偉績。1936年2月20日至5月5日,毛澤東主席、彭德懷總司令率中國人民紅軍抗日先鋒軍進行了著名的渡河東征,壯大了紅軍力量,促進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形成,推動了抗日救亡運動的發展。在紅軍東征期間,毛主席率總部人員兩次進駐永和縣,前後共居住了十三個日日夜夜。在永和,主席親自指揮了在山西的對敵鬥爭;在永和,主席組織召開了軍事會議,將“渡河東征、抗日反蔣”的方針,改變為“回師西渡,逼蔣抗日”的策略;在永和,主席親自指揮東征紅軍勝利回師西渡。

東征抗日寇,西渡挽危局。紅軍東征在中國共產黨的革命史上留下光輝一頁。1971年,中共臨汾地委在毛主席當年住過的閣底鄉上退乾村召開了第一屆全體委員會議,並將上退乾村改名為東征村,建有紅軍東征紀念館。1995年投資10萬元對紀念館進行了維修。2005年,進行了重修。2006年5月12日,新修建的紅軍東征永和紀念館落成揭牌,上午10時,揭牌儀式在嘹亮的《東方紅》樂曲聲中開幕,但見烏雲散去,太陽漸漸露出笑臉,紀念館上方忽然出現了扇形的七道霞光,在場民眾頓時情不自禁歡呼起來。

乾坤灣

奔騰不息的黃河,從巴顏喀拉山出發,匯聚百川,一路走來。當它一路咆哮來到永和縣河澮里村這個地方時,面對懸崖,突然掉頭向西,然後折向東南,回到與第一次拐彎成直線的地方,這時,它一反常態,不再勇往直前,而是衝波逆折,回頭衝擊留在身後的山崖時,在將要穿透山崖時,又戛然而止,調過頭來,滾滾向南,形成了320度的“S”形奇特大灣,這個灣就是乾坤灣。

乾坤灣是黃河無數河灣中最優美的一個灣。這裡河抱著山,山抱著河,河中有山,山中有河,一山一水,一陰一陽,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情趣無限,奧妙無窮,勾勒出一幅山水和諧共生的絢麗畫卷。乾坤灣是黃河文化積澱最為豐富的一個灣。老祖先三皇之一伏羲曾端坐在這個灣上,仰觀天象,俯察地理,觀景悟道,激發靈感,發現和悟出許多新的現象和道理。他將這個奇特的大灣模擬成陰陽魚,又將四個方向的標誌物和八種符號畫在一張圖上,創立了太極八卦學說,開創了華夏文明先河。

黃河乾坤灣,太極發祥地。太極八卦圖中的白虎、青龍、朱雀、玄武四方標誌物在乾坤灣周圍能夠一一找到。白虎,位於乾坤灣東北方向30餘華里處晉陝峽谷東側,永和境內的永和關,此關原名叫白虎關。青龍,位於乾坤灣西南方向晉陝峽谷西側,陝西省延川縣境內的碾畔村,原名叫青龍莊。朱雀,位於乾坤灣南面晉陝峽谷西側,永和境內的鴨子河村,在碾畔村對面。玄武,位於乾坤灣北面晉陝峽谷東側的永和境內,也就是永和關北面1公里左右的崖頂上一塊巨大的石頭,叫駝馱龜石。

乾坤灣,令人神往的地方。在它的周圍有許多美麗的傳說和大量的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在乾坤灣後面幾百里的黃河河道中,有一個800米長的小島,當地民眾稱之為“老牛坎”,有許許多多碎石組成,傳說這就是女媧娘娘鍊石補天剩下的石頭。在這裡流傳著這樣一首民謠:“黃家嶺,前圪巴,伏羲爺爺畫八卦;河澮里,後河灣,女媧娘娘補過天”。在永和,許多地方都建有娘娘廟,時至今日仍然香火不斷,在永和,有許多以“窪”命名的村莊,據說都與女媧娘娘有關。到壺口,可以領略到黃河咆哮、雄渾的動感之美;到乾坤灣可以體會到黃河安逸、彎曲的靜態之美。在乾坤灣周圍,有依照“五行”相生原理建成的永和關村,有古老的民俗村,有清代的古長城待開發,有滿山遍野的層層棗林,美味無蟲的紅棗待加工。開發以乾坤灣為代表的黃河文化美景,大有可為。

望海寺

望海寺景區在打石腰鄉境內,寺廟距縣城24公里,位於一個小山包上,占地近六百平方米,創建年代待考,僅存三個建築,院裡有幾棵百年以上的古柏樹,還曾有丈八佛。一是魁星樓,方形兩層,下為石拱,上為磚木小閣,造型特別;是無名殿,屋頂長有古柏,牆壁八百羅漢彩繪較精美且保存完好,地面還有一通清代石碑;是龍王廟。

山西省縣級以上行政區劃

概況全省轄11個地級市,以及23個市轄區、11個縣級市、85個縣。
太原市杏花嶺區 | 小店區 | 迎澤區 | 尖草坪區 | 萬柏林區 | 晉源區 | 古交市 | 陽曲縣 | 清徐縣 | 婁煩縣
大同市城區|礦區| 南郊區 | 新榮區 | 大同縣 | 天鎮縣 | 靈丘縣 | 陽高縣 | 左雲縣 | 廣靈縣 | 渾源縣
陽泉市城區|礦區|郊區| 平定縣 | 盂縣
長治市城區|郊區| 潞城市 | 長治縣 | 長子縣 | 平順縣 | 襄垣縣 | 沁源縣 | 屯留縣 | 黎城縣 | 武鄉縣 | 沁縣 | 壺關縣
晉城市城區| 高平市 | 澤州縣 | 陵川縣 | 陽城縣 | 沁水縣
朔州市朔城區 | 平魯區 | 山陰縣 | 右玉縣 | 應縣 | 懷仁縣
晉中市榆次區 | 介休市 | 昔陽縣 | 靈石縣 | 祁縣 | 左權縣 | 壽陽縣 | 太谷縣 | 和順縣 | 平遙縣 | 榆社縣
運城市鹽湖區 | 河津市 | 永濟市 | 聞喜縣 | 新絳縣 | 平陸縣 | 垣曲縣 | 絳縣 | 稷山縣 | 芮城縣 | 夏縣 | 萬榮縣 | 臨猗縣
忻州市忻府區 | 原平市 | 代縣 | 神池縣 | 五寨縣 | 五台縣 | 偏關縣 | 寧武縣 | 靜樂縣 | 繁峙縣 | 河曲縣 | 保德縣 | 定襄縣 | 岢嵐縣
臨汾市堯都區 | 侯馬市 | 霍州市 | 汾西縣 | 吉縣 | 安澤縣 | 大寧縣 | 浮山縣 | 古縣 | 隰縣 | 襄汾縣 | 翼城縣 | 永和縣 | 鄉寧縣 | 曲沃縣 | 洪洞縣 | 蒲縣
呂梁市離石區 | 孝義市 | 汾陽市 | 文水縣 | 中陽縣 | 興縣 | 臨縣 | 方山縣 | 柳林縣 | 嵐縣 | 交口縣 | 交城縣 | 石樓縣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