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域概況
聞喜地處山西南部,沿同蒲鐵路南下,過臨汾、侯馬即入聞喜縣境。這裡山河雄偉壯麗而多姿多彩,東部中條山
層巒疊翠,林嘯水吟,西部稷王孤峰獨標,中部涑水河谷平坦富饒。這裡氣候溫和,光照充足,土壤肥沃,礦產豐富,自然環境優美,是中華民族發祥地之一。聞喜歷史悠久,地傑人靈,自漢武帝巡視經此聞破南越喜改左邑桐鄉為聞喜至今,已有2100餘年歷史。這裡有新時代、仰韶、龍山時期和商周時期的文化遺址,有春秋戰國、漢、唐、宋、清等時期的古墓群;有后稷教民稼穡、董父奉帝使豢龍之傳說;有一門世代出將相名揚中外的裴氏家族;有為維新變法而喋血刑場的“戊戌六君子”之一楊深秀;有多次受到毛澤東主席、周恩來總理接見的全國植棉勞模吳吉昌;有創辦國家級大型民營企業——海鑫鋼鐵(集團)有限公司的全國勞模、優秀企業家李海倉…… 縱覽古今,這塊沃土,英才迭出,代有偉人。
聞喜土特名產豐富,遠銷國內外。聞喜煮餅為山西八大名點之一,曾受到魯迅先生讚譽;北垣柿餅,肉質如棗,汁豐味甜;北垣饃,做工精細,色澤如雪,口味純正;蔥花餅,配料講究,香酥可口,與山西削麵、平遙牛肉齊名,被譽為山西三大名吃之一;董澤白蓮,質細孔多,故有“聞喜蓮菜-眼兒多”之諺語;峪口紫皮蒜,質優個大,味濃辛辣;涑川茼蒿,莖肥葉細,養營豐富;焦山優質天然礦泉水,以微量元素含量高,口感良好而聞名遠近。
聞喜多業並舉,發展勢頭強勁。農業糧、果、菜、牧已形成產業化鏈。蓬勃發展的工業已經成為聞喜一道亮麗的風景:培育出鋼鐵、鎂業、化工、建材、機械、瓷業、玻璃、汽車配件、食品加工等支柱產業。
聞喜交通發達。南同蒲鐵路、大運高速路、大運二級路、太風路穿境而過,聞垣、新聞、桐石二級公路全線貫通。通訊、電力設施先進。是中西部很具發展潛力的一方熱土。
聞喜的昨天令人自豪,聞喜的今天令人振奮,聞喜的明天前景廣闊。尊敬的朋友,這是一片神奇的沃土。歡迎您到聞喜來,有悠久歷史的桐鄉大地和熱情好客的聞喜人民一定會張開雙臂擁抱您,斟滿香淳的美酒迎接您。
行政區劃
聞喜縣位於山西省境西南,運城盆地北部,面積1164平方公里,轄7鎮6鄉,人口33.97萬,縣政府駐城關鎮。聞喜縣轄7個鎮、6個鄉:桐城鎮、郭家莊鎮、凹底鎮、薛店鎮、東鎮鎮、禮元鎮、河底鎮、神柏鄉、陽隅鄉、候村鄉、裴社鄉、後宮鄉、石門鄉。歷史沿革
聞喜縣,春秋屬晉國曲沃。戰國時屬魏,秦時改曲沃為左邑縣,屬河東郡。西漢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漢武帝外巡途經左邑桐鄉,聞平南越大捷,遂改為“聞喜”。東漢、三國、西晉時均屬河東郡。南北朝時屬正平郡。武成二年改屬絳洲,隋、唐、五代時均屬絳洲。後漢、北宋、元、明時屬解州。清改屬絳州。
民國元年(1912年),直屬山西省政府,民國3年屬河東道,民國16年復歸省管轄,民國26年歸第七行政公署領導。1947年聞喜全境解放,歸晉綏邊區第十一專署。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屬山西省運城專署,1954年臨汾、運城專署合併為晉南專署,聞喜屬之。1970年晉南專署又分為臨汾、運城專署,聞喜復歸運城管轄。2000年,聞喜縣轄7鎮13鄉:城關鎮、郭家莊鎮、東鎮鎮、禮元鎮、凹底鎮、薛店鎮、河底鎮、下陽鄉、嶺西東鄉、西官莊鄉、神柏鄉、柏林鄉、七里坡鄉、陽隅鄉、侯村鄉、裴社鄉、後宮鄉、白石鄉、酒務頭鄉、石門鄉。總人口377572人,各鄉鎮人口:城關鎮46745郭家莊鎮17531凹底鎮29207薛店鎮12864東鎮鎮46552禮元鎮29531河底鎮26468嶺西東鄉13913下陽鄉16749西官莊鄉22963神柏鄉10369柏林鄉8483七里坡鄉6943陽隅鄉13824候村鄉24160裴社鄉18771酒務頭鄉7184後宮鄉12338白石鄉5035石門鄉7942
工業發展
聞喜縣是傳統的工業大縣,聞喜工業在運城市各縣市中也處於領先地位。近年來,我縣按照“傳統產業新型化,新興產業規模化”的發展思路,大力實施“工業富縣、
工業強縣”戰略,積極推進工業結構調整,努力提升工業發展水平,培育形成了鋼鐵、金屬鎂、玻璃器皿、陶瓷、機械加工、化工、建材、綠色食品等八大支柱產業。目前,全縣工業企業發展到830家,規模以上的企業68家,其中產值80億元以上的企業1家,5億元以上的企業3家,億元以上的企業6家,5000萬元以上的企業8家,3000萬元以上的企業9家,千萬元以上的企業15家。全縣工業企業從業人員7萬餘人。工業經濟占全縣GDP的比重達到78%。2006年全縣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總產值完成119.8億元,實現利稅8.5億元,上交稅金5.2億元。我縣將圍繞建設新型加工製造業基地目標,按照“信息帶動、技術先導、最佳化升級、提高效益”的要求,大力實施“大企業戰略,科技創新戰略,名優名牌戰略,循環經濟戰略”,加快推進新型工業化,不斷最佳化產業結構,加強企業技術創新,用新技術、新工藝推動產業發展。“十一五”期間,全力打造四個企業方陣。第一方陣:海鑫公司和銀光集團,到2010年完成銷售收入245億元,力爭達到300億元以上;第二方陣:晉豐公司和雲海公司,到2010年完成銷售收入40億元,力爭達到50億元以上;第三方陣:鑫光水泥、第二水泥、豐喜復肥和森特煤機公司,到2010年完成銷售收入15億元,力爭達到20億元以上;第四方陣:白玉、宏富、八達、正大、豐源、寶盛鎂業、宏偉、宏業、新達、英發玻璃公司、運科恆磁、奧信製藥等12家企業,到2010年完成銷售收入15億元,力爭達到20億元以上。四個方陣共20家企業骨幹,組成了我縣經濟發展的主力艦隊。
農業發展
聞喜縣地處山西省南部,運城市北端,是一個以丘陵旱地為主的傳統農業縣。全縣共轄13個鄉(鎮)、343個行政村,39.1萬人口(其中農業人口32萬)。
全縣國土面積175萬畝,耕地面積80萬畝。其中旱地面積64萬畝,占耕地面積的80%以上。全縣地形複雜,形態俱全。3668個磨盤嶺星羅棋布,2600多條溝壑縱橫交錯,整個地貌可以概括為三山(中條山、稷王山、紫金山)、兩垣(北垣、後宮垣)、兩條川(涑水川、美良川)、三道丘陵(峨嵋嶺、鳴條崗、中條山前沿)。我縣屬大陸性溫帶氣候,年平均氣溫12.6℃;年平均日照時數為2460小時;年總幅射量每平方米為124千卡熱量,日照率55%以上;年平均降雨量510毫米,無霜期平均204天,最長242天、最短190天。全縣氣候溫和、無霜期長、光照充足、四季分明、降雨適中、山區溫差明顯,適宜發展農業生產。聞喜縣圍繞“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的農業生產目標,按照農業區域化、產業化、規模化的發展思路,在狠抓糧食生產的同時,大力發展“南菜北藥”,積極推進農業結構調整,培育形成了“糧、菜、果、藥、畜”五大主導產業。在糧食生產上,著力實施國家農業部“十五”期間第二批優質強筋小麥生產基地示範區建設工程,建成郭家莊鎮萬畝優質強筋小麥生產基地標準化示範區;以北垣、峨嵋嶺、鳴條崗為主,建成優質小麥生產基地30萬畝。2006年,全縣糧食播種面積90.51萬畝,總產2.62億公斤,其中
小麥面積62.23萬畝,總產1.23億公斤,被評為全省糧食生產先進縣,被確定為全省糧食生產重點縣。在蔬菜生產上,建成以桐城、裴社、河底、郭家莊、後宮等鄉鎮為主的無公害蔬菜生產基地15萬畝,建成“湯山牌”無公害蔬菜生產基地6.5萬畝,培育了後宮大蔥、峪口大蒜等一批名優品牌。全縣蔬菜面積達到14萬畝,總產2.29億公斤,並被省農業廳確定為無公害農產品整體推進縣。在果業生產上,建成優質水果示範基地1萬畝,無公害水果示範園50個,形成以凹底、神柏、東鎮、郭家莊為主的優質水果產業帶,全縣以蘋果為主的水果栽植面積達到11.4萬畝。在中藥材生產上,以桐城、薛店、石門等鄉鎮為主,建成中藥材生產基地4.9萬畝,全縣以遠志為主的中藥材年產量達到420萬公斤。在畜牧養殖上,狠抓牛、豬、羊、雞生產,大力發展規模養殖,全縣培育了胖仔乳業、銀寶牧業、開隆獸藥、萬得富飼料等5個畜牧龍頭企業,建成店頭生豬、辛村蛋雞、七里坡肉雞3個規模養殖小區,形成了陽隅丈八村、桐城店頭村、新儀張村等一批畜禽規模養殖典型村,發展規模養殖戶1150戶。目前,全縣牛存欄2.01萬頭,生產豬存欄6.57萬頭,羊存欄6.43萬頭,家禽存欄89.7萬隻。2006年全縣畜牧業總收入5990萬元,農民畜牧人均純收入184.3元。在農副產品加工上,以糧食、果品、蔬菜、藥材、柿葉茶、油脂原產品加工和香辛料深加工為主,全縣農副產品加工企業發展到120餘家,其中年產值1000萬元以上企業5個、500萬元以上企業8個、100萬元以上企業32個、30萬元以上企業58個、30萬元以下企業20個。全縣培育形成楊一齋香辛料、維泰食業、豐樂莊藥材、稷王柿葉茶、北垣果品、北垣麵粉、綠源食品、華貝食品、胖仔乳業、銀寶牧業、德祥隆煮餅、唯源調味食品等一批農副產品加工企業龍頭,年加工農產品達20萬噸以上,產值近3.2億元。但是我縣農業存在著許多問題:農業基礎設施特別是水利設施嚴重不足,農業產業化水平不高,農業科技服務體系還不健全,農民增收渠道不寬等。城市建設
聞喜縣城是一座老城,基礎建設大多建於上世紀五、六十年代,超期服役,相繼出現了道路不平、路燈不明、供水不行、排水不暢等一系列問題,落後的基礎設施與快速發展的經濟建設之間的矛盾日益突出。為解決這一矛盾,縣委、縣政府從加快基礎建設入手,樹立經營城市的新理念,採用政府規劃、市場運作的方針,把城市建設作為最大的國有資源來經營,把城市建設作為最大的產業來開發,從1998年至2003年,投資1.2億元,相繼建成西湖公園、人民廣場、人民會堂、城東立交橋,實施了太風路路面改造、新開路路面改造和排洪渠建設工程、縣城道路全面鋪油、大運路拓寬改造和職教中心建設工程等大型基礎建設。
2003年以來,縣委、縣政府再度制定加快城鎮化建設的宏偉目標,先後投資2.8億元,相繼完成了城南大街、城西大街、城東大街、排洪渠建設等重點工程。這些工程的開工,為縣城外環路的形成和城市框架的進一步拉大、提高城市品位打下良好的基礎。聞喜縣城是整個縣域的中心城鎮,是全縣政治、經濟、文化、教育、交通和商貿中心,在各方面都具有較強的對外輻射帶動作用。縣城面積現為12.5平方公里,到2020年計畫達到18.68平方公里,人口達到16萬人以上。城市控制區面積為40平方公里,同時形成峨嵋嶺、鳴條崗、涑水河三道城市綠化防護林帶。按照“東接、西延、南進、北擴”的思路,以大運路為軸線,建設“一城兩區”(縣城、桐城區、東鎮區),堅持老城改造和新區開發相結合,形成東西銜接,產業聚集的經濟帶。
社會
基礎設施
2012年,聞喜縣先後投資4億多元,完成了城南大街路基建設、連線聞垣路與大運路的城東立交橋工程、人民廣場、西湖公園、人民禮堂和太風路、新開路、城西大街拓寬改造等重點工程,縣城交通一環路網已形成,城市面積擴大到12.5平方公里。在公路建設方面,改造路網工程1050公里,新增油路35.5公里,新建水泥路1000公里。在電力建設方面,農網建設與改造,新建35KV變電站3座、增容改造5座,新建和改造低壓線路1134.43公里,覆蓋了96%的村戶。至2013年,聞喜縣教育基礎設施明顯改善,聞喜第二中學教學樓、城西電子計算機學校等已建成並投入使用;新建美術館一座;實現了電話村村通目標;有線電視入戶3.1萬餘戶,聯網220個村;西湖公園、大運路縣城段拓寬改造、城東大街、太風路、新開路改造等重點工程完成;完成58所中國小校危房改造,職教中心建成使用;完成農村飲水解困工程25處,34個自然村、1.3萬人的飲水困難問題得到解決。社會保障
至2013年,聞喜縣農民人均純收入年均遞增4.7%,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遞增11%;城鎮職工養老保險、失業保險和醫療保險發展加快,符合條件的城鎮居民和農業貧困戶居民均被納入了最低生活保障範圍;失業率控制在4.5‰以內。旅遊
中華宰相村:裴氏家族的發祥地,中華宰相村位於聞喜縣裴柏村,南同蒲鐵路,大運高速公路和太風二級公路沿村而過,地處山西“根祖文化”和“文明溯源游”的中心區域。裴氏家族公候一門冠裳不絕,正史立傳者六百餘人,名垂後世者不下千人,有“天下無二裴”、“天下裴氏出裴柏”等說法。裴氏家族肇自商周,興起於兩漢魏晉南北朝,鼎盛於隋唐,衰微於宋、金、元、明、清,綿延共三千餘年。湯王山
湯王山:位於中條山麓的石門鄉境內,海拔1752米,古名條山、景山。夏末桀帝無道,民不聊生,人們紛紛投奔成湯,成湯遂紮寨此山,歷經七年的休養生息,操練兵馬,於公元前1711年,由此發兵出征伐桀,滅夏建商,建立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奴隸制國家,後人為紀念這位明君,便在當年成湯營寨觀星台上始建廟於祭祀,改景山為湯王山。湯王山是商湯文化、晉郭璞勘輿文化的發祥地,屬省級自然森林保護區,文物古蹟眾多。位於主峰的湯王廟,始建於商周,經唐、明、清歷代重修擴建,殿堂建築全為山石精砌而成,古樸堅實別致,雖經千百年風雨蒼桑,依然屹立於懸崖峭壁之上,湯王山以其獨有的商湯文化古蹟聞名於世。聞喜文廟
聞喜文廟:又名學宮,亦稱宣聖廟,是為奉祀春秋時期大教育家孔子而專設的廟宇,位於聞喜縣城東北角。重建於宋鹹平四年,元大德七年因地震傾壞。明弘治四年重建,占地面積38畝,是山西省最大的文廟。建築坐北向南,中軸線自南而北依次為大成門、泮池、戟門、大成殿。右側有傳道齋、授業齋。大成門前有五龍影壁,影壁後有硯池。大成殿面闊五間,進深三間,斗拱為五踩雙昂,琉璃歇山頂。廟記憶體有明代孔子線刻像及宋、元、明清碑四十餘通,均保存完好。聞喜文廟屬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董澤湖:龍的故鄉在聞喜縣境內的董澤湖,是《左傳》昭公二十九年記載董父豢龍的地方。董澤湖有董父廟遺址、過仙橋舊跡、並蒂蓮石碑等景觀,是一個以龍文化為主題集自然、歷史、人文、為一體的生態景區。
董澤湖
董澤湖周邊盛產蓮菜,潔白如玉,孔多渣細,脆嫩香甜。夏秋兩季的白水灘,兩岸楊柳成行,十里平湖荷香,董澤湖融於蓮蓬荷香之中,以其神奇的傳說、獨特的景觀吸引了眾多遊客。名優特產
聞喜縣特產有“聞喜煮餅”、白蓮藕、柿子、遠志、白楸、北垣饃、北垣蘋果等。北垣柿餅,肉質如棗,汁豐味甜;北垣饃,做工精細,色澤如雪;蔥花餅,配料講究,香酥可口,被譽為山西三大名吃之一;董澤白蓮,清脆爽口,質細孔多,故晉南有“聞喜蓮菜-眼兒多”之諺語,用來暗指聞喜人聰明;峪口紫皮蒜,質優個大,味濃辛辣;涑川茼蒿,莖肥葉細,養營豐富;焦山礦泉水,以微量元素含量高、口感良好而聞名遠近。聞喜煮餅:有著山西“餅點之王”的美譽。
聞喜煮餅
煮餅在明末就已有名氣,從清朝嘉慶年間至抗日戰爭前的300年間,不僅暢銷於天津、北京、西安、太原等內地城市,而且聞名於上海、廣州、海南等地。魯迅先生在小說《孤獨者》中有“我提著兩包聞喜產的煮餅去看友人”的字句,可見聞喜煮餅確實聲名遠播。晉南民間把“炸”叫“煮”,煮餅其實是一種油炸的點心。聞喜煮餅形似圓月,由於外皮粘滿白芝麻,所以外觀是月白色。掰開兩半,外皮可拉出3-6厘米的一窩金絲,吃到嘴裡,酥沙鬆軟,不皮不粘,甜而不膩,食後回味,有一種松柏的余香。鉤編:發展於1970年代,利用絲光線,經過精心設計,採取針數和針法上的千變萬化,織成各色圖案,品種多、花樣新、造型美,具有實用性和觀賞性,深受各界女士的喜愛,2006年參加了中部五省文博會。
錦貼畫:一種民間手工藝術,選用上乘錦緞布,按照圖案,採取、剪、縷、平帖、疊貼等工藝手法製作的產品,工藝嚴謹,手法獨特,色澤鮮明,集繪畫、剪紙藝術於一體,作品豐富。主要作品有戲曲臉譜、關公圖像、“孔雀山茶”、“花開富貴”、“錦雞松菊”、“黛玉葬花”等。
花饃:聞喜被稱為“花饃之鄉”,
聞喜花饃
每個村都有製作花饃的巧匠,當地有這樣的說法“有饃就有事,有事就有饃”。聞喜花饃除了食用外,還具有很強的觀賞性,其花樣繁多,搭配組裝成的花饃給人以空凌玄妙、活靈活現之感,其繁而不亂、鮮艷而不失協調的裝飾得到人民民眾的喜愛。聞喜花饃有花糕、花饃、吉祥物、盤頂四大系列200多個品種。“花饃”是用圓形、桃形、魚形等麵團作為花饃主體,出籠後插上所需面花,吉祥物多以動物為主。聞喜花饃製作要經過九道工序:凝水、籮面、制酵、揉面、捏形、醒饃、蒸製、著色、插面花。聞喜花饃被廣泛用於節日、婚嫁、壽誕、喪葬、上樑、喬遷等諸多民俗風情活動中,2006年12月18日,聞喜花饃入選山西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刺繡:在聞喜,人民的日常生活用品和衣帽服裝,多以刺繡來裝飾,像衣服、帽子、鞋子、鞋墊和被面、枕頭、喜帳、桌圍、椅墊等,都有不同紋樣的刺繡圖案。刺繡圖案多以民間喜聞樂見的內容為題材,像孔雀開屏、喜鵲登梅、松鶴延年、二龍戲珠、鳳凰牡丹等。聞喜民間刺繡在表現方法上,取材範圍很寬,造型生動,多用平針、勾針、挑針、抽針、套口、盤錦、堆錦、扎花、割花、砌花等技巧;在色彩運用上,採用強烈的對比色,用大紅大綠、大藍大黑等顏色作為底色,所繡的紋樣則用淡雅的顏色,使繡品形成鮮明的對比,在對比中求得顏色的和諧。聞喜刺繡在繡品中雖然只用幾種顏色調配,卻顯得五彩繽紛,絢麗多姿。
風土人情
訂婚:不論自由戀愛或媒妁介紹,均要訂婚。吉日由女方擇定,男方認為合適就舉行訂婚儀式。男方請懂禮儀的人和執事人,抬上食籮,內放豬肘、糕點、香燭鞭炮、龍鳳花饃、合婚布、棉花、衣料數件、聘禮,到女方懇親祭祖。女方長輩和親戚贈送新女婿見面禮物,隨後女方親戚到男方做客,男方長輩和親戚也贈送禮品。迎親:結婚的吉日由男方擇定,女方允許後,就開始操辦結婚喜事。結婚前日下午,男家請人到女方家搬嫁妝,結婚當日早上,新郎理髮,敬神祭祖。早飯後前往女家迎親。進入女方家,新女婿先向女方祖先行禮,稍歇行祭祖禮,傳統是磕頭,後改為鞠躬參祖。新郎向新娘鞠一躬,迎新人走下床。新郎新娘向祖宗行一禮,起程。
婚禮:迎親隊伍回到男方家,婆婆給新人套玉鎖或金項鍊,新郎給新娘頭上插花。拜完土地神,進入花堂舉行結婚典禮。最後男方以豐盛的宴席款待女方親戚和朋友。新娘婚後第二天攜帶禮品同新郎回娘家。新娘在婆家待到第10天再1個人回娘家,過10餘天,為婆家近親置買些小禮物,至此整個婚禮結束。
淘媳婦:又稱“逗媳婦”、“鬧洞房”,為傳統婚禮程式之一,時間在新婚當日晚上,形式隨時代變化。節目形式多樣,大體是對新婚夫婦進行性啟蒙。隨著自由婚姻的逐漸普及,1990年代以來,鬧洞房漸趨於文明,圖喜慶的成分居多。
著名人物
聞喜縣見之史冊的名人有地理學家裴秀、文學家郭璞、歷史家裴松之、法學家裴政以及唐代名相裴度、南宋名相趙鼎、戊戌六君子之一楊深秀等。其中裴氏家族歷代做過宰相的有五十九人,做過將軍、尚書、御史等的有二百多人。宋代名相司馬光曾說:“聞喜士大夫之林藪也”。郭璞
郭璞(276~324),字景純,古代著名的文字訓詁學家、文學家,堪輿學鼻祖,生於西晉末年。西晉統治垮台之後,他離鄉逃奔江南,先為宣城太守殷佑參軍,後定居於暨陽。他因著《南郊賦》和《江賦》而得到晉元帝司馬睿的讚賞,被命為著作佐郎,後又升任尚書郎。郭璞一生著述豐博,先後註解過《山海經》、《穆天子傳》、《楚辭》、《水經》、《爾雅》、《三蒼》、《方言》等歷史名著,計數十萬言。郭璞的詩賦有“東晉之冠”之稱。留傳下來的詩有22首,以《遊仙詩》14首為代表作。今聞喜縣境湯王山有郭璞書堂,傳說為郭璞讀書處。裴度
裴度(765~839),字中立,唐代中興名相,元和七年因安撫歸附唐朝的魏州藩鎮有功,授中書舍人,遷御史中丞,受到唐憲宗信任和重用。唐元和九年(813),淮西節度使吳少陽病死,其子吳元濟匿喪不報,舉兵叛亂。元和十二年,裴度親臨前線督戰,臨行前立了軍令狀:“賊滅則朝天有日,賊在則歸朝無期。”,憲宗為之流淚。裴度派李愬雪夜奇襲蔡州,生擒了吳元濟,平息了叛亂,結束了淮西10年割據的局面。裴度晚年隱居洛陽,時常與白居易、劉禹錫吟詩作賦。山西省縣級以上行政區劃
概況 | 全省轄11個地級市,以及23個市轄區、11個縣級市、85個縣。 |
太原市 | 杏花嶺區 | 小店區 | 迎澤區 | 尖草坪區 | 萬柏林區 | 晉源區 | 古交市 | 陽曲縣 | 清徐縣 | 婁煩縣 |
大同市 | 城區|礦區| 南郊區 | 新榮區 | 大同縣 | 天鎮縣 | 靈丘縣 | 陽高縣 | 左雲縣 | 廣靈縣 | 渾源縣 |
陽泉市 | 城區|礦區|郊區| 平定縣 | 盂縣 |
長治市 | 城區|郊區| 潞城市 | 長治縣 | 長子縣 | 平順縣 | 襄垣縣 | 沁源縣 | 屯留縣 | 黎城縣 | 武鄉縣 | 沁縣 | 壺關縣 |
晉城市 | 城區| 高平市 | 澤州縣 | 陵川縣 | 陽城縣 | 沁水縣 |
朔州市 | 朔城區 | 平魯區 | 山陰縣 | 右玉縣 | 應縣 | 懷仁縣 |
晉中市 | 榆次區 | 介休市 | 昔陽縣 | 靈石縣 | 祁縣 | 左權縣 | 壽陽縣 | 太谷縣 | 和順縣 | 平遙縣 | 榆社縣 |
運城市 | 鹽湖區 | 河津市 | 永濟市 | 聞喜縣 | 新絳縣 | 平陸縣 | 垣曲縣 | 絳縣 | 稷山縣 | 芮城縣 | 夏縣 | 萬榮縣 | 臨猗縣 |
忻州市 | 忻府區 | 原平市 | 代縣 | 神池縣 | 五寨縣 | 五台縣 | 偏關縣 | 寧武縣 | 靜樂縣 | 繁峙縣 | 河曲縣 | 保德縣 | 定襄縣 | 岢嵐縣 |
臨汾市 | 堯都區 | 侯馬市 | 霍州市 | 汾西縣 | 吉縣 | 安澤縣 | 大寧縣 | 浮山縣 | 古縣 | 隰縣 | 襄汾縣 | 翼城縣 | 永和縣 | 鄉寧縣 | 曲沃縣 | 洪洞縣 | 蒲縣 |
呂梁市 | 離石區 | 孝義市 | 汾陽市 | 文水縣 | 中陽縣 | 興縣 | 臨縣 | 方山縣 | 柳林縣 | 嵐縣 | 交口縣 | 交城縣 | 石樓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