佃坪鄉

佃坪鄉

佃坪鄉,汾西縣轄鄉。原為鄉建制,1958年設佃坪公社,1984年復置鄉。位於縣境西部,距縣城25公里。面積70平方公里,人口0.8萬。

基本信息

政府政府
佃坪鄉汾西縣轄鄉。原為鄉建制,1958年設佃坪公社,1984年復置鄉。位於縣境西部,距縣城25公里。面積70平方公里,人口0.8萬。有通縣城的公路,村村通簡易公路。轄院頭、腰裡、溝東、佃坪、圪台頭、山雲、留峪、楊家莊、青落、趙莊、東峪、徐莊、玉匣、河底、菜家坡15個村委會。主要農作物有玉米、馬鈴薯等。造紙業歷史悠久。[1] 佃坪鄉(15個村委會):佃坪、徐莊、山雲、留峪、院頭、白衣、郭家村、崖底、郝家溝、圪台頭、東峪、陳家莊、坡頭、蘆家垣。
佃坪鄉人口數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總人口 7827
男 4157
女 3670
家庭戶戶數 1779
家庭戶總人口(總) 7827
家庭戶男 4157
家庭戶女 3670
0-14歲(總) 2720
0-14歲男 1411
0-14歲女 1309
15-64歲(總) 4644
15-64歲男 2526
15-64歲女 2118
65歲及以上(總) 463
65歲及以上男 220
65歲及以上女 243
戶口本地住在本地 7742
地燈秧歌原名古(鼓)秧歌,系年節時走門串戶恭賀新喜的一種歌舞形式,清道光年間與“地燈”活動逐漸結合,遂稱地燈秧歌。主要流行於汾西縣勍香鎮、對竹鎮及佃坪鄉一帶。
地燈,是節日期間人們在空地上栽埋的一根高桿,以它為中心,將360根綁著油燈盞的高粱桿或木棍,按照縱、橫各19行,行間2.5尺的距離,插入地下,地面露出3尺,再栓上橫桿形成陣圖,名為九如意、九曲黃河迷魂陣或九曲十八彎地燈。節日夜晚點燃油燈,秧歌隊先在地燈陣前空地上表演,然後帶領人們進陣游轉,意為走掉百病,祝來年萬事如意。
“地燈秧歌”表演隊伍共由十一人組成:一人扮“舉傘人”(亦稱“秧歌頭”),一人扮“賣弦老漢”,一人扮“賣菜婆婆”,一人扮“腰鼓手”,兩人扮“媳婦”,一人扮“小女子”(亦稱“跟秧歌的”)。解放前,賣菜婆婆、兩位媳婦以及小女子都是由男性扮演。解放後,媳婦和小女子一般都換成女的扮演了。此外,還有四人擊樂伴奏,其中一人擊鑼,一人擊鼓,兩人擊鈸。
地燈秧歌的表演程式首先是“打場子”:由秧歌頭帶領全體演員及伴奏者走圈,在人群中打開表演場地。然後是“走圖說唱”:由秧歌頭到圈心說唱表演,爾後點出下一個表演者的角色名字。除小女子外,其餘角色均可依次單獨演唱,或兩三人對唱。演唱結束後,由男青年和“新媳婦”表演“頂四門”,這是舞蹈最精彩的部分。男青年邊擊腰鼓邊甩頭舞動帽子上的軟絲,使其時而向前直伸,時而上下翻飛,時而左右搖動,時而繞頭鏇轉,如銀蛇似飛練,既奇特又美觀。兩個“新媳婦”邊敲勾鑼,邊圍著腰鼓手碎步迅跑,並左顧右盼,前躲後閃,羞澀傳情。3人對舞造成強烈的歡快氣氛,往往會激起觀眾的鼓掌或喝彩聲,使舞蹈達到高潮。接下來是“跑臘花”:由他們3人交叉各走一個“8”字路線,形成6瓣臘月梅花圖案。最後,仍由秧歌頭帶領大家繞場一周結束表演。表演結束後,秧歌隊還要進村逐門逐戶地進行表演,為主家祈福納祥。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