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域簡介
村落建築平面呈新月形,在村落北側,金鉤形的獅溪在村東頭被引入“魁星塘”後,分三條平行水圳由東而貫穿全村。街道有三,均為東西走向。巷道有十,均為南北走向。一條鵝卵石砌成的城牆繞住宅一周,設12處城牆門為出入口,形成一個宗族自然村落。村內設水塘7處,分布在村中和村南二條水圳上,浦亭街坎下設7眼小水塘,成一字形排列。
現村落保存著數量可觀的明清及民國建築,占現有民居建築總面積的50%。建築種類有民居、宗祠、殿宇、亭、紀念性建築、古橋、古井等。單體建築平面有一字形、H形、口字型、日字型等式,有明顯的中軸。這些建築布局合理,結構嚴密精緻,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和科學研究價值。2000年列為浙江省第二批歷史文化保護區。
地理位置
楓林村 地處龍游縣南部山區。成村歷史較久,以古多楓樹而得名。距縣城27.5公里,唐宋間,就有漢江夏太守徐元洎之裔流連美景卜居於此。下轄老鼠嶺、楓林、下北碓、劉家、官塘、烏龜山、岩前崗、朱家塢、高筍塘、案頭、青坑、嶺崗頭、姚家嶺、桃樹塢、楓塢、饃頭山16個自然村,楓林為村委會駐地。隸屬溪口鎮。1992年,全村361戶,1130人。其中畲族342人,占總人口的30.27%;新安江移民112人。村民以管、翁、黃、藍姓為多。
楓林村發展
楓林村,地處仙霞嶺余脈,村民世代靠山吃山。1949年前,大多數村民以幾畝薄地和砍柴為生。1949年後,村民生活有了很大改善,但歷經"大躍進"和"文化大革命",山林大多被毀。村民守著人均不足0.8畝的冷水壟田和一片荒山。1976年每個勞動日分紅值僅0.18元,不少村民"吃糧靠返銷,用錢靠貸款"。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在改革開放政策指引下,村黨支部帶領村民一手抓糧、林生產,一手抓發展村辦企業,走上了致富路。1981年楓林村率先在溪口鎮第一個實行農田聯產承包責任制。接著,村里建立了貼農基金制度,每年投資3000元以上,議價購進化肥、農藥,平價供應農戶。同時,村里經常從縣、鄉請來技術員進行農林技術培訓,提高農民科學種田、營林水平。1984年糧食總產量達到56萬公斤,從依靠返銷糧吃飯轉為向國家交售商品糧5萬多公斤。
根據人多耕地少的特點,村黨支部解放思想,在龍游縣第一個鼓勵村民跨鄉跨村承包山林,從1981年開始,村民承包了大街鄉、沐塵鄉、靈山鄉和國營林場、溪口村的荒山1694畝,全村實際營林面積達到4454畝。為了加強山林管理,村里每年拿出1萬元資金,建立山林管理組織,落實山林管理責任制,保證荒山撫育成林。1992年,林業收入達到30萬元,僅此一項,人均收入370多元。村民藍玉龍1984年主動承包了沐塵畲族鄉大畈村37畝荒山,種下杉木苗3700株;1985年又承包沐塵畲族鄉40畝荒山,種下松木苗6000株;還間種毛竹、油桐等。
楓林村在大力發展農林生產的同時,利用本村自然資源,發展村辦企業。1981年建成水電站、糧食加工廠。1983~1990年先後建立茶廠、酒廠、筍廠、木衣夾廠和蔬果罐頭廠。現在茶廠、蔬果罐頭廠成為村骨幹企業,1992年茶廠產值18萬元,筍廠360萬元。產品中紹興鑑湖加飯酒、西湖白酒、方山茶、碧螺春茶等在北京、上海、廣州各大城市均有銷售;水煮筍罐頭、醃製小黃瓜等遠銷日本、東南亞各國;木衣夾廠與西歐各國都有生意往來。1992年下半年成立的楓林工貿公司,下屬7家村辦企業,固定資產145萬元,職工200多人。現全村40%的勞力進廠務工,1992年工業總產值414萬元,占工農業總產值77.4%;利潤31.34萬元。村民人均收入1002元,與1981年相比,工農業總產值增長45倍,人均收入增加11倍。
隨著經濟發展,一向阻塞的山村交通得到改善,建成至溪口的三級公路,與龍(游)麗(水)公路相接;投資近10萬元,建石拱橋1座、水泥板橋2座,改善了各自然村間的道路設施。此外,投資5萬元整改連線16個自然村的低壓電力線路和廣播線路,1992年又投資5萬元增加了2台變壓器,滿足全村生產和村民生活用電需要;投資11萬多元改善飲水用水條件,還耗資5萬元建造攔水壩3條和1500米的引水渠道,滿足農田灌溉用水。投資5萬元安裝了9部自動電話,便於對外聯絡工商業務,傳遞信息。全村新建樓房42幢,彩電、冰櫃落戶農家,許多村民的廚房裡用上液化石油氣、電飯煲。
村裡的福利事業也逐步發展。孤寡老人、五保戶、烈軍屬和困難戶等享受"五保"或一定的經濟補助;每年支付9萬元保險費用於全村村民人身保險、房產保險和企業財產保險。建立了老人協會、青年俱樂部,購書1000多冊,有桌球、羽毛球、健身圈等文娛用品,還有籃球、排球場。幾次集體組織村民出外旅遊,豐富了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楓林村居民
楓林村有漢族人口,也有畲族人口,有土著村民,也有從淳安清溪遷來的新安江移民。漢族與畲族,土著村民與遷入移民和睦相處,共同建設楓林村。
老鼠嶺是從麗水、雲和縣遷來的畲族村落。1949年前村民大多在山上搭棚而居,長年為地主看守山林,過著貧困的生活。1949年後他們生活得到改善。縣統戰部每年撥款3500~4500元支援老鼠嶺建設。村里投資2萬元為他們建成一條機耕路,一座水泥橋,安裝了電燈和有線廣播,使畲族村民的交通、通訊條件大為改觀。1987年村里專門組織畲族村民到衢縣石樑、坎底參觀柑桔生產。回村後又派2名畲族村民參加小水果栽培管理技術培訓班。村黨支部在資金、苗木和技術上大力扶持他們發展柑桔生產,1982年收穫柑桔6000多公斤。老鼠嶺村民歷來飲用溪水,近年溪水遭硫磺污染,1992年村里投資1萬多元在這裡建了水池3座,給畲族村民家家裝上了自來水。村辦企業還把他們列入重點招工對象,企業職工中畲族村民占13。1992年畲族村民人均收入在千元以上,與1979年相比,增加20倍。
畲族村民的善良、厚道、熱情好客對全村極具感染力,"上門便是客",他們待己甚苛,待客大方,唯恐不周。客人上門,必請以點心或在離去時饋贈禮物,不肯讓人空手回去。遇上困難,竭力互助。1990年,村民張耀忠替人造房子不慎從牆上摔下來,傷勢較重,一年多不能下地勞動。村民自發組織慰問,許多畲族村民上門幫張耀忠料理家務和田間作業。1993年正月十五,正當家家團聚吃元宵時,牛角山麓起火,30多個村民扔下飯碗上山撲救,其中有21人是畲族村民。村里修橋鋪路他們踴躍參加,任勞任怨,不計較報酬。村醫療室畲族醫生鍾樟洪為解除村民痛苦,出診隨叫隨到,幾十年如一日。
建築沿革
楓林村傍山依水,風光旖旎,有著幽靜的環境。明末龍遊學者余日新、王之璽在這裡建有楓林書院,邀請西安(今衢縣)學者方應祥來此講學授課。清道光三年(1823),潘錦?、潘煦在下北碓設枕溪書屋,聘請歲貢嚴秉忠掌教,留有《枕溪書屋課詩》2卷。今在遺址內尚存有"樂尋耕讀"楷書橫額一幅。1915年,創辦楓林國民學校,現尚存民國龍游縣知事莊承彝嘉獎該校校長管城"樂育英才"的橫匾。1949年後,楓林辦起了村辦國小,許多貧苦農民子女第一次跨進學校大門。村幹部把智力投資作為大事來抓,教學條件逐年改善。1980年初全村黨員幹部義務為學校修建一條石砌山路。1982年起每年投資4000元用於改善學校條件,節假日慰問教師等。1992年投資學校經費增至8000元。村里設立獎學金制度,規定對考入高中、中專及大學的學生和任課教師分別獎勵50~100元。1988年楓林村委會工作成績顯著,鎮裡發給他們2700多元獎金,村幹部把這筆獎金全部獻給國小製做了40套新桌椅。現有幼稚園、完小各1所,在校教師8人,學生190名。學校坐落在楓林茶山腳下,空氣清新,環境幽靜,教師安心教學,學生刻苦讀書。1990年校少先隊大隊部獲龍游縣少先隊紅旗大隊稱號。從1988年起,楓林村一直被評為衢州市基礎教育先進村。至1992年底,全村有14人考上大中專院校,其中畲族4人。全國少數民族企業家、溪口壓板廠廠長藍成標,山西化工學院高級工程師藍成根等都是楓林人。
1986年以來,楓林村黨支部年年被評為市、縣級先進黨支部,村被授予縣級文明村稱號;1990年被衢州市授予民族團結進步先進集體和民族成績顯著村;1992年又獲衢州市精神文明標兵村稱號。
中國古鎮游
古城、古鎮連同一種樣近自然的生活方式的消逝,僅僅發生在短短的幾十年間,我們必須承認,在“現代化”的浪潮里,“新價值”的狂歡中,能保存一些傳統生活空間和生活方式的古鎮,很可能難以逃避消逝的命運。讓我們一起加入到尋找古鎮的旅途中,去發現古中之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