製造年代:明
材料:紫砂
規格:壺身高11厘米
收藏地:南京博物院
介紹
中國茶事,源遠流長。茶具與茶藝的發展息息相關。明代制茶技術有了長足發展,出現散茶,可直接沖泡飲用,紫砂茶具亦趨精巧。壺小則茶香,壺大則不鮮,浸泡過久,大壺更易使茶味散失。時大彬改制小壺,更符合了明代人泡茶所講究的“壺小則香不渙散,味不耽擱”之原則。同時也迎合了明代人的飲茶風氣:“茶壺以小為貴,每一客,每一把,任其自斟自飲,方為得趣。”時大彬常在原料中雜以砂,表面不顯細膩,俗稱“梨皮”,燒成後,由於砂中所含的化學物質氯化銨的作用,使器身呈現金星點,如撒金般閃閃生輝。
時大彬的紫砂壺,一脫塵俗,不務妍媚,朴雅堅緻,風格優雅悅目,流暢靈活。“壺家妙手稱三大”之一的徐友泉晚年仍自嘆“吾之精,終不及時(指時大彬)之粗也”。
這件“大提梁壺”製作工整規矩,壺胎堅實,色調深紫,胞漿明潤,器表似梨皮。造型敦厚穩健,舒展大方。以圓形為基調,正視,球狀壺身配以圓圓的提梁,使兩大圓輪廓線既相互交叉,又相互阻斷,從而使壺形的立體感更為強烈;俯視,平整的小圓蓋與大平底的輪廓線相互重疊,其蓋鈕正處於兩個同心圓的同心位置上,更顯示出其製作技藝的高超。壺體局部結構與鮮明的稜線相襯,柔中見剛,剛柔相濟,且相得益彰。六棱的壺嘴、壺把、壺蓋、壺鈕與圓渾的壺體形成對比,提梁所形成的虛空間與壺身的實體形成對比,增強了藝術效果。蓋沿的翻線處理,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這是件既有整體氣勢,又有細部刻意推敲的作品。壺蓋口外刻楷體“大彬”二字,側鈐陽文篆體“天香閣”方印。據李景康說:大彬作品,“從未見署款而未兼蓋章者”,與揚州、無錫出土的紫砂壺比較,此壺工藝更精進,但“大彬”二字完全不同。據推測,“天香閣”主人為明代李寄“可能性要大些”。
時大彬的紫砂壺中,僧帽壺可謂獨樹一幟,黑紫砂壺和玉蘭花壺亦極負盛名。李英豪先生認為:現今玩真舊黑紫砂壺者,若沒有時大彬的壺,仍不算夠“道行”和“級數”。雖然有“大彬茗壺奔走天下半”之稱頌,但即便是在李景康和張虹合著的《陽羨茶壺圖考》中,這“千載一時”的茗壺也只不過收錄了16件。
與時大彬同時代而稍晚的李仲芳、徐友泉和時大彬齊名,同被譽為“壺家妙手稱三大”。其中李仲芳師從時大彬,充分發揮了大彬壺優雅流暢之風格,堪稱時大彬的第一高足。在大彬壺中,有不少作品是出自李仲芳之手。所謂“李大之作,時大之名”,即指由時大彬鑑賞的李仲芳製品,而署以“大彬”款識,收藏者宜注意辨別。
市場估價:人民幣30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