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制茶技術有較大發展。以散茶、末茶為主,惟貢茶沿襲宋制,飲茶保持烹煮習慣,團餅茶仍占相當比例。明洪武初,詔罷貢茶,團餅茶除易邊馬外,不再生產。時散茶獨盛,制茶時殺青由蒸改為炒。明代張源《茶錄》:“造茶。新采,揀去老葉及枝梗碎屑。鍋廣二尺四寸,將茶一斤半焙之,候鍋極熱,始下茶急炒,火不可緩,待熟方退火,撒入篩中,輕團數遍,復下鍋中,漸漸減火,焙乾為度。”飲茶逐漸由煮飲改為開水沖泡。明代陳師《茶考》:“杭俗烹茶,用細茗置茶甌,以沸湯點之,名為撮泡。”由於散茶發展,末茶不斷減縮,使炒青綠茶製造達到相當水平。明代屠隆《茶說》:焙茶“戒其搓摩,勿使生硬,勿令過焦,細細炒燥,扇冷,方貯罌中。”明代聞龍《茶箋》:“炒時須一人從傍扇之,以祛熱氣,否則色香味俱減。”此法仍為當今炒制高檔綠茶時採用。明代炒青綠茶的興起,新興和創立起來的還有黑茶、熏花茶、烏龍茶、紅茶等。自此,中國由單一的綠茶類向多茶類發展。
..................................
參考《中國茶葉大辭典》
www.chichaqu.com
相關詞條
-
制茶
萎凋:使葉質柔軟,可塑性大,便於造形。 作青:搖青與堆置交替進行,由搖青與晾青兩個過程所組成。作青室溫25℃左右為宜,相對濕度80%左右。 搖青:將萎凋...
制茶工藝 制茶過程 製造過程 精製 制茶歷史 -
中國制茶簡史
焙茶”。到了明代,窨花制茶技術日益完善,且可用於制茶的花品種繁多,據...中國制茶簡史(一)從生煮羹飲到曬乾收藏茶之為用,最早從咀嚼茶樹...的葉子先做成餅,曬乾或烘乾,這是制茶工藝的萌芽。(二)從蒸青造形到龍...
-
榷茶制
榷茶制,本義為獨木橋,引申為專利、專賣、壟斷,始見於唐朝。
榷茶制的形成與發展 榷茶制的影響 -
中國制茶歷史
中國制茶歷史悠久,自發現野生茶樹,從生煮羹飲,到餅茶散茶,從綠茶到多茶類,從手工操作到機械化制茶,期間經歷了複雜的變革。各種茶類的品質特徵形成,除了茶樹...
從生煮羹飲到曬乾收藏 從蒸青造形到龍團鳳餅 從團餅茶到散葉茶 從蒸青到炒青 -
制茶史
中國制茶歷史悠久,自發現野生茶樹,從生煮羹飲,到餅茶散茶,從手工操作到機械化制茶,期間經歷了複雜的變革。各種茶類的品質特徵形成,除了茶樹品種和鮮葉原料的...
茶史簡介 製作方法 相關內容 -
鐵觀音初制茶
鐵觀音初制茶是指鐵觀音的製作流程。安溪鐵觀音製作嚴謹,技藝精巧。制茶品質以秋茶為最好,春茶次之。秋茶的香氣特高,俗稱秋香,但湯味較薄。夏、暑茶品質較次。...
制茶工序 制茶設備 拖酸製法 發展歷程 -
茶膏
將雲南特有的喬木大葉種茶葉經過加工與發酵後,通過特殊的方式將茶葉中的纖維物質與茶汁分離,將獲得的茶汁進行再加工,還原成更高一級的固態速溶茶。--摘自《普...
產生 普洱茶膏 現代茶膏 古代工藝 製作工藝 -
建茶
建茶因產於福建建溪流域而得名。歷史上所屬福建建州。其轄區以建茶、建盞、建本、建版、建木聞名於世。建茶以宋代福建建州建安縣(今建甌)的北苑鳳凰山一帶為主體...
建茶由來 建茶六絕 北苑茶文化 中國茶葉的龍頭——建茶極品北苑御茶 -
中茶
中國茶, 英文名:Tea certificate for delivery,是對地球人健康的巨大貢獻。中國茶茶祖是神農,神農也是世界茶的茶祖。中國茶傳播...
基本解釋 茶文化 十大名茶 顏色分類 茶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