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1](/img/6/52a/nBnauM3X4UDNwYDM4kjMwMzM0UTM2EDOyAzM1QTNwAzMxAzL5IzL1UzLt92YucmbvRWdo5Cd0FmL0E2LvoDc0RHa.jpg)
在17-18世紀,此地被當作捕鯨站使用,但其後遭廢棄。
![2](/img/8/5cc/nBnauM3X3MTNxMzN1AzMwMzM0UTM2EDOyAzM1QTNwAzMxAzLwMzLzAzLt92YucmbvRWdo5Cd0FmLxE2LvoDc0RHa.jpg)
20世紀初,開始有人開採冷岸群島群島上的煤礦,形成了數個永久聚居地。1920年簽訂的《斯瓦爾巴條約》確認了挪威對此地的主權,而1925年通過的《斯瓦爾巴法令》則確立了此地作為挪威王國一部分,且為自由貿易園區及非軍事區的身份。現時,該地只有一家挪威國營公司及一家俄羅斯國營公司在此採煤。另外,因斯瓦爾巴大學中心及斯瓦爾巴全球種子庫皆坐落於此,研究和旅遊業成為了當地的重要輔助工業。群島上所有聚居地並無道路連線,交通主要以雪地機車、船隻及航空器為主。斯瓦爾巴朗伊爾機場為冷岸群島唯一一個機場,也是當地主要對外門戶。
歷史沿革
1![斯瓦爾巴群島](/img/f/1b2/nBnauM3XwgzM3ETO5YDM1EjM0QTMxcjN2UDOyQTNwAzMxAzL2AzLzYzLt92YucmbvRWdo5Cd0FmL0E2LvoDc0RHa.jpg)
![斯瓦爾巴群島](/img/6/ba2/nBnauM3X3AzN1ATNxETM1EjM0QTMxcjN2UDOyQTNwAzMxAzLxEzL2AzLt92YucmbvRWdo5Cd0FmLwE2LvoDc0RHa.jpg)
據《冰島編年史》載,發現於1194年;但在荷蘭探險家巴倫支(WillemBarents)與海姆斯凱爾克(JacobvanHeemskerck)於1596年6月再次發現之前,未為人知。早在1611年,荷、英的捕鯨船即曾來此,其後法國、漢撒同盟、丹麥與挪威的捕鯨船亦相繼來到,他們為爭奪捕鯨權發生糾紛。最後在海岸畫分勢力範圍,以此結束彼此的衝突。俄國人在1715年前到來。
1800年捕鯨業衰退後,該群島主要從事煤礦開採。但到20世紀初,美、英、挪威、瑞典、荷蘭及俄國的公司與個人才開始勘測煤藏量並要求取得礦產所有權。1920年2月9日簽訂的條約決定該群島的主權歸屬挪威,礦權則為簽約國平等享有,礦權之爭乃告解決。但現在只有俄羅斯和挪威仍在該群島採煤及輸出。除採礦外,其他經濟活動只有捕撈業。
中國政府於1925年簽署了由海牙國際法院主持的“斯瓦爾巴條約”,因此至今中國公民仍有權自由出入該群島,並在遵守挪威法律的前提下在那裡進行正常的科學和生產等活動。
地理環境
位置
![斯瓦爾巴特群島上空的日全食](/img/6/001/nBnauM3X3UDNzEDMzIzMwMzM0UTM2EDOyAzM1QTNwAzMxAzLyMzLxQzLt92YucmbvRWdo5Cd0FmLyE2LvoDc0RHa.jpg)
地質
![斯瓦爾巴群島](/img/e/034/nBnauM3XzEzN0gzM1QzMwMzM0UTM2EDOyAzM1QTNwAzMxAzL0MzLyIzLt92YucmbvRWdo5Cd0FmLyE2LvoDc0RHa.jpg)
氣候
群島受到北大西洋暖流支配影響,夏季平均氣溫介於4°C(39°F)到6°C(43°F)之間,冬季一月氣溫則介於−16°C(3°F)到−12°C(10°F)之間,暖流在冬季影響更加明顯,本區明顯比同緯度的俄國與加拿大地區高了將近20°C(36°F)。其中山地比沿海平原夏季約溫暖2°C,冬季則寒冷3°C。由於群島南北橫跨北緯72度至81度的範圍,因此南北冬季平均溫差約5°C左右,夏季則為3°C。總體來說,東南部暖於西北部,群島東部比西部多降水,故有極地海洋性氣候的特色。自然資源
![斯瓦爾巴群島](/img/b/aac/nBnauM3XyAjN2IjM0UzMwMzM0UTM2EDOyAzM1QTNwAzMxAzL1MzLxAzLt92YucmbvRWdo5Cd0FmLwE2LvoDc0RHa.jpg)
礦藏有煤、磷灰石、鐵、石油和天然氣等。煤炭資源蘊藏豐富。沿海盛產海象、海豹、北極狐、鯨等。
族群
72%挪威裔,16%俄羅斯裔/烏克蘭裔,12%其他裔經濟
群島的經濟支柱為採礦業及漁業,但旅遊業、勘探業、高等教育在20世紀末發展迅速。與挪威本土和揚馬延不同的是,斯瓦爾巴屬於自由經濟區和非軍事區,不屬於申根區和歐洲經濟區。旅客前往斯瓦爾巴,會在前一站(通常是挪威本土)離開申根區。政治
行政
斯瓦爾巴總督既是最高行政長官,也是最高司法長官。總督由挪政府任命,向挪法務部極地事務司負責。任期三年,可延長兩年。現任總督莫爾滕·呂德(MortenRuud,1998年任命)。挪極地研究所負責提供政策諮詢服務。另設一名礦務專員負責管理當地煤炭資源的開發利用,現任專員約翰內斯·維克(JohannesVik,1980年任命)。條約
各國外交家們在北極地區的一個傑作是斯瓦爾巴條約,也叫做關於斯匹次卑爾根群島的條約。這是迄今為止在北極地區唯一的具有足夠國際色彩的政府間條約,1925年時就有51個簽約國家。儘管簽約國的數量與南極條約體系差不多,但是斯瓦爾巴條約涉及的土地範圍卻僅僅限於斯瓦爾巴群島(又稱斯匹次卑爾根群島),是遠不能與南極大陸及南極條約相比較的。1920年由挪威、美國、英國、愛爾蘭、丹麥、法國、義大利、日本、荷蘭、英國海外殖民地和瑞典在巴黎簽署了《斯匹次卑爾根群島條約》(即《斯瓦爾巴條約》),規定挪威對斯匹次卑爾根群島、連同熊島等“具有充分和完全的主權”,但各締約國的公民可以自由進入,在遵守挪威法律的範圍內從事正當的生產和商業以及科學考察等活動。該條約於1925年8月14日生效,同年挪威把斯匹次卑爾根群島與熊島等島嶼合稱斯瓦爾巴群島。1925年7月1日中國參加了該條約,成為《斯瓦爾巴德條約》的協約國,據此2004年建立了中國北極黃河站。
交通
對外交通主要通過空運和海運。朗伊爾城建有機場和深水海港,每周五次航班直飛挪威北部城市特羅姆瑟,海運僅限6、7、8三個月。此外還有俄羅斯修建的直升機站、移動雷達站等少量航空設施。2000年航空客運量7.77萬人次。2000年底,機動車總數2483輛;其中小汽車651輛,客車46輛,貨車281輛,機車1257輛。旅遊
2005年約有4.6萬名遊客訪問了該島。島上擁有4所以上的旅館或酒店,包括一座現代化的RADISSONSAS雷迪森酒店,並設有常年營業的郵局和超市,即使在極夜裡,也足以滿足島上居民及遊客需要。朗伊爾城美術館:這裡收藏著斯瓦爾巴老地圖和古籍,還有由攝影家和作曲家托馬斯?韋德伯格(ThomasWiderberg)作品製作而成的幻燈展示,和K?reTveter的油畫作品展覽。有時,美術館還會出售展品。
朗伊爾城教堂(Longyearbyen):全年向遊人開放,基本上每周日這裡都會舉行教會活動。在每周二傍晚,教堂還會售賣咖啡和挪威華夫餅乾。
社會事業
島上娛樂、交通、金融和教育設施很少。僅有一所醫院。有4所初級學校,2006/2007年度共有在校生189名。開發利用
科學考察
許多極地探險隊都以斯匹茨卑爾根島為科學研究基地。行政中心是朗伊爾城(Longyearbyen)。夏季旅遊者乘船從阿德泛峽灣(AdventFjord)的霍泰爾尼斯特(Hotellneset)登入。1975年此地建成一機場。1994年有212個團組共940人訪問了該島,其中旅遊團169個,科學考察團34個。中國於2000——2002年前後多次派出科考團前往該島,並於2004年正式在島上建立了北極“黃河”科考站,該站位於北緯78.55度,東經11.56度,在實際的地理位置上,它處於新奧爾松地區。
環境保護
![斯瓦爾巴群島](/img/e/5e1/nBnauM3XzQTOzUzN2ITM1EjM0QTMxcjN2UDOyQTNwAzMxAzLyEzL0gzLt92YucmbvRWdo5Cd0FmLyE2LvoDc0RHa.jpg)
由於所處的位置特殊,斯瓦爾巴群島成了北極地區一個很特別的地方。群島和周圍海域是最容易通向高緯度地區的中轉站,這使得斯島無論作為一個北極科考基地還是旅遊點都充滿吸引力。
斯瓦爾巴群島動植物種群過去比較豐富,地上行走的有北極熊、北極狐和馴鹿,海里遊動的有格陵蘭鯨魚、海豹和各種魚蝦。荷蘭探險家威廉·巴倫支在1596年踏上群島,他在附近水域發現了大量的格陵蘭鯨群,從那以後便開始了三百年的歐洲國家對這塊無主之地的鯨資源的掠奪史。在這裡的一副創作於1791年的銅版畫,真實地再現了當時的場面:海上,飄弋著數十艘漁船,捕鯨者手持魚叉向噴著巨大水柱的鯨魚狠狠扎去;岸上,獵手舉著來復槍向北極熊和海豹射擊。
由於過度狩獵,斯瓦爾巴群島上的動植物資源遭到嚴重破壞,有的瀕於滅絕。根據1920年簽定的《斯瓦爾巴條約》,確定斯瓦爾巴群島的主權屬於挪威,並明確規定:“挪威應自由地維護、採取或頒布適當的措施,以便確保保護並於必要時重新恢復該地域及其領水內的動植物”。從此,群島上的環境逐步得到了有效保護。
挪威已經在島上建立了3個國家公園,3個自然保護區,3個植物保護區和15個鳥禁獵區,全島接近60%的面積受到保護。即使在非保護區,狩獵也要限定季節和限於個別動物。由於自然保護措施得力,群島上的動物群繁殖很快,在朗伊爾城經常可以看到三三兩兩溫順的馴鹿悠閒地覓食。中國科考隊在各國北極科考站聚集的新奧勒松地區考察期間,兩隻北極狐一直在隊員住地附近自由自在地活動。
北極熊是斯瓦爾巴群島的標誌,它屬於完全被保護的動物。一次,一隻北極熊造訪朗伊爾城,當地有關部門出動了直升飛機將其轟走。
挪威當局對地表的保護也非常重視。在朗伊爾賓,機動車輛必須按照規定的行車路線行駛,在新奧勒松,就連行人走路都不能離開道路,以免踐踏植被。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這遼闊的荒島上,卻禁止隨地亂扔垃圾。
斯瓦爾巴群島居民的環境保護意識也很強。中國科考隊隊長、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研究員高登義曾來這裡進行科學考察,看到野地里的乾枯的北極雪絨花很好看,就想採回留作紀念,但同行的挪威科學家提醒他不能這樣做,說在這裡即使植物已經枯死,也受到保護,應讓其保持原狀。
斯島上已經發現了164種植物,4種哺乳動物及160多種鳥。這裡的自然界是原始而美麗的,但同時也是非常脆弱的,斯瓦爾巴群島的“旅遊指南”上有一段話說得好:“記住,你只是一個客人,請不要在北極地區亂丟垃圾!”
這裡的人們全力去保護這些“冰原王者”,即便偶爾有北極熊造訪小鎮,人們也絕不會去傷害他們,根據挪威有關法律,如果遇到這種兇猛的動物,要儘量躲避開,只有在自衛的情況下才允許開槍。不久前曾有一隻北極熊造訪朗伊爾城,人們只好出動了直升飛機將其轟走。這些大傢伙可是整個極地的“形象大使”。
種子銀行
挪威政府在斯瓦爾巴群島上建造了一個巨大的斯瓦爾巴全球種子庫(SvalbardInternationalSeedVault),號稱“末日糧倉”,工程耗資300萬美元。“末日糧倉”建造在北極附近、濱臨北冰洋的斯瓦爾巴群島凍土地帶(距北極1000公里)的岩石山洞中。那裡不易受外界氣溫變化影響,即使在斷電狀態下也能使種子處於低溫環境中,適宜種子的儲藏。地窖建有1公尺厚的水泥壁,有2個氣閘艙及安全性極高的防彈門,以保護種子銀行。“糧倉”高度是經過仔細推敲過後的“安全高度”,約海拔130公尺高,即使格陵蘭冰原全部融化也不會危及種子庫。該工程於2007年3月開始建造,2008年2月26日正式竣工並舉辦啟用典禮。據稱,“末日糧倉”被用於儲藏地球作物的450萬種種子樣本,以防環境變化或一旦發生毀滅性災難導致這些作物物種滅絕,確保人類食物的來源和多樣性。北極自然地理
北極的生物資源有白鯨、海牛、北極狐、旅鼠、麝牛等。巴倫支海、挪威海和格陵蘭海是世界著名漁場。在北極苔原上還有900種顯花植物,它們夏季時點綴在漫漫的沼澤地上,使北極陸地與南極大陸形成鮮明的對照。那些紅猴花、山金車花、紫虎茸草、曼陀羅花、銀蓮花和龍膽花等構成了北極色彩斑斕的世界。 |
歐洲國家
![]() | |
比利時 | 法國 | 愛爾蘭 | 盧森堡 | 摩納哥 | 荷蘭 | 英國 | |
丹麥 | 芬蘭 | 冰島 | 挪威 | 瑞典 | |
奧地利 | 捷克 | 德國 | 匈牙利 | 列支敦斯登 | 波蘭 | 斯洛伐克 | 瑞士 | |
白俄羅斯 | 愛沙尼亞 | 拉脫維亞 | 立陶宛 | 摩爾多瓦 | 烏克蘭 | |
阿爾巴尼亞 | 安道爾 | 波士尼亞和黑塞哥維那 | 保加利亞 | 克羅埃西亞 | 希臘 | 義大利 | 科索沃 | 馬其頓 | 馬爾他 | 黑山 | 葡萄牙 | 羅馬尼亞 | 聖馬利諾 | 塞爾維亞 | 斯洛維尼亞 | 西班牙 | 梵蒂岡 | |
歐亞交界 | 亞美尼亞 | 亞塞拜然 | 賽普勒斯 | 喬治亞 | 俄羅斯 | 土耳其 |
海外屬地與其他特殊政區 | 法羅群島(丹麥) | 直布羅陀(英國) | 根西島(英國) | 曼島(英國) | 揚馬延島(挪威) | 澤西島(英國) | 斯瓦爾巴群島(挪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