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赫

波赫

波赫,即波士尼亞和黑塞哥維那,位於原南斯拉夫中部,介於克羅埃西亞和塞爾維亞兩共和國之間。1945年,南斯拉夫各族人民取得反法西斯戰爭勝利,成立南斯拉夫聯邦人民共和國(1963年改稱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联邦共和國),波赫成為南斯拉夫聯邦的一個共和國。首都塞拉耶佛。波士尼亞與黑塞哥維那在南斯拉夫時期便是聯邦內較貧窮的地區之一,獨立後又發生了內戰,經濟受到嚴重損害。目前波赫經濟正在漸漸復甦,同時還要進行從計畫經濟到市場經濟的轉型。該國在行政及管理上被分成三個實體,其一為波赫聯邦(又稱穆克聯邦),另一為塞族共和國,再次為布爾奇科特區。波士尼亞和黑塞哥維那本身僅為歷史學上兩個地理區域名稱,時至今日在該國仍然沒有直接使用這兩個地理區域名稱所代表的政治實體存在,僅有使用種族名稱波士尼亞人跟克羅埃西亞人(波赫聯邦)、及塞爾維亞人(塞族共和國)所代表的政治實體存在而已。

基本信息

概況

國名

波士尼亞和黑塞哥維那(英語:Bosnia and Herzegovina;波士尼亞語/克羅埃西亞語:Bosna i Hercegovina;塞爾維亞語(西里爾字母版):Босна и Херцеговина)簡稱波赫。

國名釋義

波赫 波赫
“波士尼亞”得名於“波士尼亞河”, 塞爾維亞語意為“寒冷”或“清澈”;黑塞哥維那”源自古高地德語,意為“公爵”。

首都

塞拉耶佛(Sarajevo),面積142平方公里,人口42.4萬人(2011年)。

國旗

波士尼亞黑塞哥維那國旗是長方形的,長寬之比為2:1。藍色旗面,圖案為金黃色大三角形,沿三角形的一條邊還有一排白色星星。大三角形的三條邊象徵組成波士尼亞和黑塞哥維那共和國的三個主要民族,即穆斯林族、塞爾維亞族和克羅埃西亞族。金色即太陽之光輝,象徵著波赫人民心中充滿希望。藍底色和白色五角星象徵著歐洲,標誌著波赫是歐洲的一部分。這面國旗採用於1998年2月10日。

國徽

波士尼亞和黑塞哥維那國徽 波士尼亞和黑塞哥維那國徽
波士尼亞和黑塞哥維那國徽圖案與 國旗相同。啟用於1998年2月10日。國徽為藍盾。一道白色的寬條斜貫盾面,上下各有三朵黃色百合花點綴盾面。黃色三角形代表組成國家的三個地區,也代表太陽,象徵對 和平的渴望; 藍色和星星象徵這個國家與歐洲、歐洲 聯盟以及歐洲議會的關係。

面積

5.12萬平方公里

人口

387.58萬(2013年7月),其中波赫聯邦占62.5%,塞爾維亞族共和國占37.5%。主要民族為:波什尼亞克族(即原南時期的穆斯林族),約占總人口43.5%;塞爾維亞族,約占總人口31.2%;克羅埃西亞族,約占總人口17.4%。三族分別信奉伊斯蘭教、東正教和天主教。官方語言為波什尼亞語、塞爾維亞語和克羅埃西亞語。

國慶節

10月15日

時差

北京時間晚7小時

區劃

政區

波赫 波赫

波赫由兩個實體組成,即波士尼亞和黑塞哥維納聯邦(中文又稱“穆克聯邦”)以及塞族共和國。位於東北境的布爾奇科市不屬於任何一個實體。

波赫穆克聯邦分為10個州,州下再分市鎮:烏納-薩納州、波薩維納州、圖茲拉州澤尼察-多博伊州、波士尼亞-波德里涅州、中波士尼亞州、黑塞哥維那-涅雷特瓦州、西黑塞哥維納州、塞拉耶佛州、西波士尼亞州
波赫塞族共和國分為7個地區,區下再分市鎮:巴尼亞盧卡地區、別利那區、多博伊區、索科拉茨區、斯爾比涅區、特雷比涅區、弗拉塞尼察區

穆克聯邦首府為塞拉耶佛。塞族共和國法定首府為塞拉耶佛,實際首府為巴尼亞盧卡。

城市

塞拉耶佛,波赫的第一大城市,全國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的中心,同時也是常駐波赫國際組織的集聚地,有36個國際組織和機構以及非政府組織的代表處集中於此。
巴尼亞盧卡
圖茲拉

地理

位置

地圖 地圖
波赫 共和國位於原南斯拉夫中部,介於克羅埃西亞和塞爾維亞兩共和國之間。面積5.12萬平方公里。薩瓦河(多瑙河支流)為波赫北部與克羅埃西亞的 邊界。南部在亞得里亞海上有一個20公里長的出海口。海岸線長約25千米。地形以山地為主,平均海拔693米, 迪納拉山脈(也叫“狄那裡克阿爾卑斯山脈”)的大部分自西北向東南縱貫全境 ,最高山峰為馬格里奇山,海拔2386米。境內多 河流,主要有奈雷特瓦河、博斯納河、德里納河、烏納河和伐爾巴斯河。北部為溫和的大陸性氣候,南部為 地中海型氣候

資源

礦產資源豐富,主要有煤、鐵、銅、錳、鉛、汞、銀、褐煤、鋁礬土、鉛鋅礦、石棉、岩鹽、重晶石等,其中煤炭蘊藏量達38億噸。圖茲拉地區食用鹽儲量為歐洲之最。波赫擁有豐富的水力資源,潛在的水力發電量達170億千瓦。森林覆蓋面積占波赫全境面積的46.6%,其中65%為落葉植物,35%為針葉植物。

歷史

波赫地區新石器時代就有人類居住。早期居民為伊利里亞人。該地於公元前168年由羅馬帝國占領。455年時東哥特人將該地區占領,6世紀時東哥特人被東羅馬帝國擊敗,現波赫南部地區一度成為東羅馬帝國的一部分。

6世紀末7世紀初,部分斯拉夫人南遷到巴爾幹半島,在波士尼亞和黑塞哥維那等地定居。阿瓦爾人於6世紀和7世紀時開始入侵,克羅埃西亞人和塞爾維亞人也相繼進入巴爾幹半島。在接下來的幾個世紀內,波士尼亞以及黑塞哥維納地區多次分屬周圍的各個國家。1377年時Tvrtko Kotromanić(特弗爾特科·科特羅曼尼奇?)建立了一個獨立的波士尼亞公國,曾是南部斯拉夫人最強盛的國家。但1463年時奧斯曼帝國入侵,波士尼亞被兼併。

在奧斯曼帝國統治下,許多波士尼亞人由基督教改信伊斯蘭教,漸漸形成了波士尼亞穆斯林民族。雖然當地的穆斯林與塞爾維亞族人都使用塞爾維亞語,但在民俗習慣、道德標準和價值觀念等方面卻存在著較大的差異。

1878年波士尼亞和黑塞哥維納成為了奧匈帝國的領地。1908年被奧匈帝國占領。1914年6月28日,奧匈帝國皇子弗朗茨·斐迪南大公在塞拉耶佛被塞族民族主義者加夫里若·普林西普所刺殺(參見塞拉耶佛事件),導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

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南部斯拉夫民族成立了塞爾維亞-克羅埃西亞-斯洛維尼亞王國,1929年改稱南斯拉夫王國,波赫是其中的一部分,被劃分為幾個行政省。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由於被德、意法西斯扶植的“克羅埃西亞獨立國”傀儡政權實行種族滅絕政策,30萬塞爾維亞人慘遭殺害,從此,塞爾維亞與克羅埃西亞兩族結下了世仇。1960年代末,當時的南領導人狄托(克羅埃西亞人)和卡德爾(斯洛維尼亞人)曾決定將波赫的穆斯林列為一個民族,同時鼓勵其他共和國的穆斯林加入波赫,致使波赫穆斯林人口超過塞族人口。

1945年,南斯拉夫各族人民取得反法西斯戰爭勝利,成立南斯拉夫聯邦人民共和國(1963年改稱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联邦共和國),波赫成為南斯拉夫聯邦的一個加盟共和國,其邊界採用的是奧斯曼帝國時期的邊界,和實際民族分布頗有出入。

1991年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联邦共和國開始解體,波赫聯合執政的穆斯林民主行動黨、克羅埃西亞民主共同體和塞爾維亞民主黨在未來的國體問題上發生嚴重分歧,穆斯林族和克羅埃西亞族擔心受塞爾維亞控制而主張波赫獨立,塞爾維亞族則要求該共和國留在南斯拉夫內。1991年10月15日,由穆斯林和克羅埃西亞人占多數的波赫議會宣布波赫為主權國。1991年1月9日,波赫塞族領導人宣布單獨成立“波赫塞爾維亞人民共和國。”1992年2月舉行全民投票以尋求獨立。1992年3月初,全民公決贊成波赫共和國獨立,但該共和國中的塞族人進行了抵制。波赫塞族人隨即在塞爾維亞的支持下以武力方式尋求加入塞爾維亞,內戰爆發。波赫戰爭中共有二十萬人死亡,超過二百萬人流離失所。1992年4月6日,波赫塞族人“議會”宣布“塞爾維亞共和國”獨立。1992年4月爆發了曠日持久的波赫戰爭。1992年5月22日,聯合國接納波赫共和國為正式成員國。1994年3月,波赫穆斯林族和克羅埃西亞族達成協定,合併為穆-克聯邦,並同克羅埃西亞共和國組成聯邦。1995年3月6日克羅埃西亞和波赫、穆克聯邦簽訂建立三方聯合司令部協定。1995年12月14日,解決波赫衝突的《波赫和平協定》正式簽字儀式在法國總統府愛麗舍宮隆重舉行。波赫總統伊澤特貝戈維奇、克羅埃西亞總統圖季曼和塞爾維亞總統米洛舍維奇在《波赫和平協定》(代頓協定)上籤了字。根據該協定,1995年11月21日,波赫劃分為穆克聯邦和波赫塞爾維亞共和國兩個實體,塞拉耶佛劃歸穆克聯邦統轄。12月22日,波赫政府宣布,結束在波赫領土上的戰爭狀態。1996年9月14日,波赫進行了首次大選。國際組織對大選情況表示滿意。1996年10月3日,在法國總統席哈克的主持下,波赫共和國總統伊澤特貝戈維奇和南聯盟塞爾維亞共和國總統米洛舍維奇在巴黎簽署了一項《共同聲明》,宣布波赫和南聯盟決定建立大使級外交關係。

波赫戰爭結束後,北約在波赫繼續駐紮維和部隊,2004年底起由歐盟的力量所取代。

政治

政體

波赫主席團由三人所組成,每人各屬一個民族(穆族、塞族、克族),任期為四年,四年中每人輪流就任八個月主席團主席的職位。

主席團成員由人民直選,其中穆克聯邦選出穆族、克族成員,塞族共和國選出塞族成員。主席團提名部長會議主席,由議會通過。部長會議主席負責任命各部長。

波赫 波赫

波赫議會擁有立法權,分為兩院:人民院有15名成員,每個民族各5名;代表院有42名代表,三分之二來自穆克聯邦,三分之一來自塞族共和國。

波赫憲法法院掌握波赫最高司法權,由9名法官組成,其中四人為穆克聯邦所選出,二人由塞族共和國選出,三人由歐洲人權法院選出,並且不能是波赫或波赫鄰國的公民。

憲法

1995年11月,代頓協定為波赫制定新憲法。新憲法規定:波赫的正式名稱為“波士尼亞和黑塞哥維那”;波什尼亞克族、塞爾維亞族和克羅埃西亞族三個民族為主體民族;波赫由波赫聯邦和塞族共和國兩個實體組成;波赫設三人主席團,由三個主體民族代表各1人組成,主席團成員分別由兩個實體直接選舉產生。

議會

兩院制。由代表院和民族院組成。代表院由三個民族的42名代表組成,其中28名來自波赫聯邦(包括波赫社會民主黨8名,民主行動黨7名,爭取波赫美好未來聯盟4名等),14名來自塞族共和國(包括波赫塞族獨立社民人士聯盟8名,塞族民主黨4名等)。代表院設主席1人,副主席2人,分屬三族,主席一職由波赫三族輪流擔任,主席、副主席每8個月輪換一次。代表院議員按比例制產生。本屆代表院於2010年11月選舉產生。現任代表院輪值主席博若·留比奇(Božo LJUBIĆ),戴尼斯·貝契羅維奇(Denis BEČIROVIĆ)和米洛拉德·日夫科維奇(Milorad ŽIVKOVIĆ)為副主席。

民族院設15個席位,由波赫聯邦的10名代表和波赫塞族共和國的5名代表組成。民族院議員是由波赫聯邦議會民族院和塞族共和國人民議會根據主體民族比例和大選結果推選產生。主席、副主席輪值方式與代表院相同。本屆民族院於2011年6月選舉產生,輪值主席蘇萊伊曼·蒂希奇(Sulejman TIHIĆ),副主席奧格年·塔迪奇(Ognjen TADIĆ)和德拉甘·喬維奇(Dragan ČOVIĆ)。

司法

根據波赫憲法,波赫設憲法法院。憲法法院是裁決兩實體之間以及兩實體內部各機構間糾紛的唯一法律授權機構,其決定是終審決定。憲法法院由9名法官組成,任期5年,其中4人由波赫聯邦代表院選出,2人由塞族共和國議會選出,其餘3人由歐洲人權法院院長推選,但不能是波赫或波赫鄰國公民。憲法法院院長瓦萊里亞·加利奇(Valerija GALIĆ)。兩實體分設波赫聯邦最高法院和塞族共和國最高法院。

政要

主席團塞族成員:奈博伊沙·拉德馬諾維奇(Nenad RADMANOVIĆ)。1949年生。畢業於貝爾格勒大學哲學系。曾任塞族共和國檔案館館長、巴尼亞盧卡市人民劇院院長、巴尼亞盧卡市執委會主席、塞族共和國人民議會議員。2010年10月當選波赫主席團塞族成員。

主席團克族成員:熱利科·科姆希奇(Željko KOMŠIĆ)。1964年生。畢業於塞拉耶佛大學法律系。2000年至2001年任新塞拉耶佛區區長,2001年至2002年任駐南聯盟大使,2004年至2006年10月任新塞拉耶佛區區長。2010年10月當選波赫主席團克族成員。

主席團波族成員巴基爾·伊澤特貝戈維奇(Bakir IZETBEGOVIĆ)。1956年生。畢業於塞拉耶佛大學建築系。2002年至2006年先後當選波赫聯邦議會代表院議員、波赫議會代表院議員。2006年至2010年任波赫駐歐盟代表團團長。2010年10月當選波赫主席團波族成員。

波赫部長會議主席:弗耶科斯拉夫·貝萬達(Vjekoslav BEVANDA)。1956年生於波赫莫斯塔爾,克羅埃西亞族。畢業於莫斯塔爾經濟學院。2007年至2010年擔任波赫聯邦政府副總理兼財政部長,隨後加入波赫克族民共體。長期從事銀行業工作,波赫著名金融專家。2012年2月出任部長會議主席。 

外交

建交

對外關係:至1998年底,已有125個國家承認波赫,119個國家與波赫建交,在塞拉耶佛目前共有42個使館、領館和外交辦事處,25個國際組織代表處。 

波中關係

與中國關係:1995年4月3日,中國和波赫建立大使級外交關係。  

據中國海關總署統計,2012年雙邊貿易額7001萬美元、同比下降1.9%,其中中方出口額4671萬美元、同比增長12.7%,進口額2330萬美元、同比下降22.1%。2013年1至2月雙邊貿易額898.5萬美元、同比下降8%,其中中方出口額601.9萬美元、同比下降16.7%,進口額296.6萬美元、同比增長16.8%。

環境氣候

波赫共和國位於原南斯拉夫中部,介於克羅埃西亞和塞爾維亞兩共和國之間。面積51129平方公里。薩瓦河(多瑙河支流)為波赫北部與克羅埃西亞的邊界。南部在亞得里亞海上有一個20公里長的出海口。海岸線長約25千米。地形以山地為主,平均海拔693米,迪納拉山脈(也叫“狄那裡克阿爾卑斯山脈”)的大部分自西北向東南縱貫全境 ,最高山峰為馬格里奇山,海拔2386米。境內多河流,主要有奈雷特瓦河、博斯納河、德里納河、烏納河和伐爾巴斯河。北部為溫和的大陸性氣候,南部為地中海型氣候。

人口

3644606(1996年),其中波赫聯邦(即穆克聯邦)2253606人,塞族共和國1391000人。主要民族為波什尼亞克族(即穆斯林,簡稱波族),約180萬人,克羅埃西亞族約45萬人,塞爾維亞族約135萬人。主要宗教為伊斯蘭教、東正教和天主教。官方語言為波士尼亞語、塞爾維亞語和克羅埃西亞語。 

首都簡介

塞拉耶佛(Sarajevo)是波赫的第一大城市,全國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的中心,同時也是常駐波赫國際組織的集聚地,有36個國際組織和機構以及非政府組織的代表處集中於此。面積142平方公里,人口31萬(2002年)。

行政區劃

波赫由兩個實體組成,即波士尼亞和黑塞哥維納聯邦(中文又稱穆克聯邦)以及塞族共和國。位於東北境的布爾奇科市不屬於任何一個實體。

穆克聯邦分為十個州,州下再分市鎮:

烏納-薩納

波薩維納

圖茲拉州

澤尼察-多博伊

波士尼亞-波德里涅

中波士尼亞州

波赫 功夫巨星李小龍的銅像在波赫

黑塞哥維那-涅雷特瓦

西黑塞哥維納州

塞拉耶佛州

西波士尼亞州

塞族共和國分為七個地區,區下再分市鎮:

巴尼亞盧卡地區

別利那區

多博伊區

索科拉茨區

斯爾比涅區

特雷比涅

弗拉塞尼察區

穆克聯邦首都為塞拉耶佛。塞族共和國法定首都為塞拉耶佛,實際首都為巴尼亞盧卡。

經濟

體制

礦產資源豐富,主要有鐵礦、褐煤、鋁礬土、鉛鋅礦、石棉、岩鹽、重晶石等。水力和森林資源豐富,森林覆蓋面積占波赫全境面積的46.6%。波赫在南斯拉夫時期便是聯邦內較貧窮的地區之一,獨立後又發生了內戰,經濟受到嚴重損害。目前波赫經濟正在漸漸復甦,同時還要進行從計畫經濟到市場經濟的轉型。

 工業

波赫 波赫
戰火燃起後,經濟損失巨大,已不能正常運轉。主要工業有 電力、煤、鐵、鋁、拖拉機、小汽車、電視機等。主要農牧產品有:小麥,玉米,肉類,奶。在對外貿易方面,1990年出口額為28.76億美元,進口額為25.48億美元。內戰前旅館服務業比較興旺,旅遊業設施較齊全,有浴場、汽車宿營地、溫泉和療養勝地等。主要旅遊區是亞得里亞海海濱區和塞拉耶佛附近的冬季體育中心。

總量

波赫貨幣為可兌換馬克,曾經和德國馬克保持一比一的匯率。德國馬克由歐元所取代後,可兌換馬克繼續和歐元保持固定的匯率。

農業

經濟以農業為主。主要農產品是穀物、蔬菜、甜菜、水果、亞麻和菸草。牲畜以養羊為主。工業有木材、鋼鐵、捲菸、製糖、製革等部門。交通運輸以公路和鐵路為主。公路長22 000千米,鐵路長1 000多千米。有4個國際機場。旅遊業地位重要。主要貿易夥伴是克羅埃西亞、義大利、斯洛維尼亞、德國、奧地利等。

外貿

在對外貿易方面,1990年出口額為28.76億美元,進口額為25.48億美元。主要貿易夥伴是克羅埃西亞、義大利、斯洛維尼亞、德國、奧地利等。

旅遊

內戰前旅館服務業比較興旺,旅遊業設施較齊全,有浴場、汽車宿營地、溫泉和療養勝地等。主要旅遊區是亞得里亞海海濱區、塞拉耶佛附近的冬季體育中心和塞拉耶佛普林西普橋。

交通

交通運輸以公路和鐵路為主。公路長22 000千米,鐵路長1 000多千米。有4個國際機場。

波赫位於前南斯拉夫聯邦的中心地區,部分連線南斯拉夫和歐洲的重要交通幹線通過波赫。交通運輸以鐵路和公路為主。公路全長2.1萬千米。有機場,英文名:Sarajevo International Airport;三字代碼:SJJ;四字代碼:LQSA),也稱為布特米爾機場,是波士尼亞和黑塞哥維那主要的國際機場

人民生活

1992年爆發戰爭後,人民生活水平急劇下降,食品和醫藥用品極端匱乏。國際社會向波赫提供大量人道主義援助。1995年代頓波赫和平協定簽署後,人民生活逐步有所改善。2009年,波赫人均淨月工資752可兌換馬克,約合561美元。

文教

教育

實行國小4—8年、中學4年的教育制度。有國小2211所,中學241所,著名高校是塞拉耶佛大學、巴尼亞盧卡大學、莫斯塔爾大學和圖茲拉大學等。

媒體

2004年波赫全國共發行各類報刊138種。主要報刊有:《每日之聲報》、《解放報》、《獨立報》、《塞族之聲報》、《自由波士尼亞周刊》等。

全國有電視台35家。主要電視台:波赫聯邦電視台、塞族共和國電視台以及HAYAT電視台、OBN電視台、99獨立電視台等私人電視台。全國有電台117個。 

文化

有國小2211所,中學241所,大學有塞拉耶佛大學。有報紙242種,刊物92種。全國有電台48個,電視中心1個。有報刊140種,以《塞族之聲報》、《每日之聲報》發行量較大。  

軍事

2003年12月,波赫通過《國防法》,設立統一國防部。2012年11月,澤凱利亞赫·奧斯米奇(Zekerijah OSMIĆ,波族)出任波赫國防部長。米拉丁·米洛伊契奇(MILADIN MILOJČIĆ)少將出任波赫武裝力量聯合參謀長。波赫武裝部隊總兵力為16,000人,其中包括10,000名職業軍人、1,000名文職人員和5,000名預備役人員。其中軍官占20%,士官占30%,士兵占50%。2011年,波赫國防預算為2.93億可兌換馬克,約合2.16億美元,占國內生產總值1%。

波赫戰爭

波赫 波赫戰爭
1992年4月~1995年12月,波士尼亞和黑塞哥維那(簡稱“波赫”)三個主要民族圍繞波赫前途和領土劃分等問題而進行的戰爭。1991年6月起,前南斯拉夫開始解體。波赫(前南6個共和國之一) 穆斯林塞爾維亞和克羅埃西亞三個主要民族就波赫前途發生嚴重分歧:穆族主張脫離前南獨立,建立統一的中央集權國家;克族也主張獨立,但希望建立鬆散的聯邦制國家;塞族則堅決反對獨立。1992年3月3日,波赫議會在塞族議員反對的情況下正式宣布波赫 獨立。4月6、7日,歐共體和美國相繼予以承認。塞族隨即宣布成立“波赫塞爾維亞共和國”,脫離波赫獨立。波赫3個主要民族間的矛盾驟然激化,導致戰爭爆發。其進程大致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波赫三族展開大規模領土爭奪戰(1992.4~1994.1)戰爭最初在以穆、克族為一方和塞族為另一方之間展開,不久穆、克族關係破裂,彼此間也發生激戰。各方先是搶占本族居民占多數的地區,繼而塞、穆族之間在東部的塞爾維亞與波赫邊界一線、西北地區及首府塞拉耶佛,塞、克族之間在北部靠近克羅埃西亞邊界地區爭奪地盤。各派武裝不斷開闢新戰場,戰火迅速在波赫3/4的土地上蔓延。三族共有20多萬人參戰,其中穆族11萬、塞族8萬、克族5萬。塞族由於得到南斯拉夫聯盟共和國(1992年4月由前南斯拉夫塞爾維亞和黑山兩共和國組成)的支持,加之其參戰部隊中有4萬是前南人民軍1992年5月撤離時留下的波赫籍塞族官兵,裝備有坦克、大炮、飛機等重武器(穆、克兩族在戰爭初期基本無重武器),在軍事上占有明顯優勢。到1993年底,占波赫人口31.4%的塞族控制全國約70%的領土,占波赫人口17.3%的克族控制約20%的領土,而占波赫人口43.7%的穆族只控制約10%的領土。為制止波赫戰爭,聯合國安理會

波赫 波赫
自1992年5月起先後通過對波赫塞族和南聯盟實施全面制裁、向波赫派駐 維和部隊、在波赫建立“禁飛區”、為穆族設立“安全區”等一系列決議。北約對波赫實施全面封鎖並對“安全區”提供空中保護。聯合國和歐共體還曾多次進行調解,但均無結果。

第二階段,西方加強對波赫干預,戰爭進入相持階段

(1994.2~1995.)北約對波赫的干預從對塞族進行軍事威脅升級到實施有限空中打擊,於1994年2月上旬向塞族發出限期從塞拉耶佛周圍撤走所有重武器的最後通牒,下旬以“違禁”為由擊落塞族飛機4架。3月在美國敦促下,穆、克兩族簽署建立聯邦和聯邦軍隊的協定,使波赫戰場再度形成穆、克族聯合對付塞族的新態勢。4月,穆族發動春季攻勢,從“安全區”主動出擊,試圖收復失地,打通各控制區的聯繫。塞族予以反擊,並圍困“安全區”之一的戈拉日代。北約迅即作出反應,對戈拉日代的塞族陣地進行首次空襲,遏制了塞族的攻勢。同年8月,南聯盟為擺脫國際社會制裁,在塞族拒絕接受美、俄、英、法、德五國聯絡小組提出的波赫和平方案後與之斷絕一切聯繫,使塞族陷入孤立無援的境地,軍事優勢受到削弱,但仍掌握戰場主動權。10月,穆族發動秋季攻勢,攻占“安全區”比哈奇周圍塞族大片土地。塞族實行全民軍事總動員,並得到克羅埃西亞境內“塞爾維亞克拉伊納共和國”軍隊的支援,於11月中旬奪回全部失地並包圍比哈奇。11月下旬,北約對克拉伊納塞族控制的烏德比納機場和波赫塞族的奧托卡飛彈基地進行了大規模空襲,但並未改變戰場態勢。年底,穆、塞雙方達成停火協定。1995年3月,戰事又起。7月,塞族相繼攻占斯雷布雷尼察和熱帕兩個“安全區”,並繼續圍困比哈奇。

第三階段,塞族喪失軍事優勢,被迫妥協

(1995.8~12)8月上旬,克羅埃西亞出動10萬軍隊攻占克拉伊納地區後,美國提出和平解決波赫衝突的新建議。8月30日~9月14日,北約以塞拉耶佛遭炮擊為由,出動3400餘架次飛機對波赫塞族陣地實施空中突擊,並發射13枚“戰斧”式巡航飛彈,使波赫塞族的指揮、控制、通信系統完全陷入癱瘓。穆、克族軍隊在克羅埃西亞軍隊配合下,乘機在波赫西部向塞族發動進攻。到9月下旬,穆克聯邦和塞族實際控制的領土已接近五國聯絡小組為雙方確定的比例。塞族喪失軍事優勢,被迫同意由南聯盟代表其參加由美國主持的波赫和談。

波赫 波赫
11月21日, 南聯盟塞爾維亞、波赫、克羅埃西亞三國總統在美國俄亥俄州代頓市達成《 波赫和平框架協定》,並於12月14日在法國巴黎正式簽署。協定規定,波赫繼續作為統一的主權國家存在,由穆克聯邦和塞族共和國兩個實體組成,穆克聯邦控制波赫領土51%,其餘由塞族控制。

波赫戰爭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在歐洲爆發的規模最大的一次局部戰爭。戰爭中,三族共動用近2000門大炮、600輛坦克、600輛裝甲車以及一些戰鬥機等。波赫430多萬人口中有27.8萬人死亡,200多萬人淪為難民;全國85%以上的經濟設施遭到破壞,直接經濟損失450多億美元。波赫戰爭自始至終伴隨著外部勢力的軍事介入和武裝干預,特別是美國以北約為工具所進行的軍事干預對戰爭結局產生了重大影響。
 

全球地雷最多的10個國家

據國外媒體報導,地雷是具有爭議性的東西,由於這些在戰爭中部署下的地雷在戰後仍然存在危險,它們會炸死炸傷百姓,數十年土地無法通行和使用。聯合國估計以目前的科學技術,清除世界上所有的地雷需要花費1100年的時間。 
|

波赫行政區劃

不結盟運動成員國及觀察員

成員國阿富汗 | 阿爾及利亞 | 安哥拉 | 巴哈馬 | 巴林 | 孟加拉國 | 巴貝多 | 白俄羅斯 | 貝里斯 | 貝寧 | 不丹 | 玻利維亞 | 波札那 | 汶萊 | 布吉納法索 | 蒲隆地 | 高棉 | 喀麥隆 | 維德角 | 中非共和國 | 查德 | 智利 | 哥倫比亞 | 葛摩 | 剛果 | 象牙海岸 | 古巴 | 剛果民主共和國 | 吉布地 | 多米尼加共和國 | 厄瓜多 | 埃及 | 赤道幾內亞 | 厄利垂亞 | 衣索比亞 | 加彭 | 甘比亞 | 加納 | 格瑞那達 | 瓜地馬拉 | 幾內亞 | 幾內亞比索 | 蓋亞那 | 宏都拉斯 | 印度 | 印度尼西亞 | 伊朗 | 牙買加 | 約旦 | 肯亞 | 科威特 | 寮國 | 黎巴嫩 | 賴索托 | 賴比瑞亞 | 利比亞 | 馬達加斯加 | 馬拉威 | 馬來西亞 | 馬爾地夫 | 馬里 | 茅利塔尼亞 | 模里西斯 | 蒙古 | 摩洛哥 | 莫三比克 | 緬甸 | 納米比亞 | 尼泊爾 | 尼加拉瓜 | 尼日 | 奈及利亞 | 朝鮮 | 阿曼 | 巴基斯坦 | 巴勒斯坦 | 巴拿馬 | 巴布亞紐幾內亞 | 秘魯 | 菲律賓 | 卡達 | 盧安達 | 聖露西亞 | 聖文森特和格林納丁斯 | 聖多美和普林西比 | 沙烏地阿拉伯 | 塞內加爾 | 塞席爾 | 獅子山 | 新加坡 | 索馬里 | 南非 | 斯里蘭卡 | 蘇丹 | 蘇利南 | 史瓦濟蘭 | 敘利亞 | 坦尚尼亞 | 泰國 | 東帝汶| 多哥 | 特立尼達和多巴哥 | 突尼西亞 | 土庫曼斯坦 | 烏干達 | 阿拉伯聯合酋長國 | 烏茲別克斯坦 | 萬那杜 | 委內瑞拉 | 越南 | 葉門 | 尚比亞 | 辛巴威
觀察員
國家 安提瓜和巴布達 | 亞美尼亞 | 亞塞拜然 | 波赫 | 巴西 | 中華人民共和國 | 哥斯大黎加 | 克羅埃西亞 | 賽普勒斯 | 多米尼加 | 薩爾瓦多 | 哈薩克斯坦 | 吉爾吉斯斯坦 | 墨西哥 | 黑山 | 塞爾維亞 | 烏克蘭 | 烏拉圭
 
組織 非洲聯盟 | 阿拉伯國家聯盟 | 聯合國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