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莫族

賴莫族

北極地區的土著民族。自稱賴莫族人,分布在從西伯利亞、阿拉斯加到格陵蘭的北極圈內外。分別居住在格陵蘭、美國、加拿大和俄羅斯。屬蒙古人種北極類型。

賴莫族

先後創製了用拉丁字母和斯拉夫字母拼寫的文字。多信萬物有靈和薩滿教,部分信基督教新教和天主教。社會以地域集團為單位。首領多為薩滿,行一夫一妻制。住房有石屋、木屋和雪屋。房屋一半陷入地下,門道極低。一般養狗,用以拉雪橇。主要從事陸地或海上狩獵,輔以捕魚和馴鹿。以獵物為主要生活來源:以肉為食,毛皮做衣物,油脂用於照明和烹飪,骨牙作工具和武器。男子狩獵和建屋,婦女制皮和縫紉。已使用現代漁獵工具,並乘汽艇從事海上狩獵,亦從事毛皮貿易。日益受到白人文化影響,在格陵蘭地區已有80%的人移居小城鎮;出現貧富分化,美國愛斯基摩人已有個別資本家。

賴莫族是一個民族.不同地區的賴莫族人對自己有不同的稱呼。美國阿拉斯加地區的愛斯基摩人稱自己為“因紐皮特人”,加拿大的賴莫族人稱自己為“因紐特人”,格陵蘭島的賴莫族人稱自己為“卡拉特里特”,意思都是“人”。賴莫族人認為“人”是生命王國里至高無上的代表。

賴莫族人-概述

這雙漂亮的靴子是由海豹皮馴鹿皮,狗毛等和彩色的線縫製而成
賴莫族人(印第安語),3000多年前到北極地區,傳說是蒙古族的後代。目前,在世界上約有8萬人,多住在北極圈內的格陵蘭島(丹麥)、加拿大的北冰洋沿岸和美國的阿拉斯加州。

賴莫族賴莫族

“賴莫族(Eskimos)”一詞是由印第安人首先叫起來的,即“吃生肉的人”。因為歷史上印第安人與愛斯基摩大有矛盾,所以這一名字顯然含有貶意。因此,賴莫族人並不喜歡這名字,而將自己稱為“因紐特(Inuit)”或“因紐皮特(Inupiat)”人,在賴莫族語中即“真正的人”之意。賴莫族人都是矮個子、黃皮膚、黑頭髮,這樣的容貌特徵和蒙古人種相當一致。近年來的基因研究發現,他們更接近西藏人。

從白令海峽到阿拉斯加、加拿大北部,經格陵蘭島一帶,在北極圈生活的蒙古人種的一個集團。在身體上,文化上都適應於北極地區的生活。面部寬大,頰骨顯著突出,眼角皺襞發達,四肢短,軀幹大,不僅有這種形態,而且生理上也適應寒冷。但是外鼻比較突出,上、下顎骨強有力地橫張著,因頭蓋正中線像龍骨一樣突起,所以面部模樣呈五角形。由於克服極端的環境生活,在人類學上引起注意。
 
賴莫族人是由從亞洲經兩次大遷徙進入北極地區的。經歷了4000多年的歷史。由於氣候惡劣,環境嚴酷,他們基本上是在死亡線上掙扎,能生存繁衍至今,實在是一大奇蹟。他們必須面對長達數月乃至半年的黑夜,抵禦零下幾十攝氏度的嚴寒和暴風雪,夏天奔忙於洶湧澎湃的大海之中,冬天掙扎於漂移不定的浮冰之上,僅憑一葉輕舟和簡單的工具去和地球上最龐大的鯨魚拼搏,用一根梭標甚至赤手空拳去和陸地上最兇猛的動物之一北極熊較量,一旦打不到獵物,全家人,整個村子,乃至整個部落就會餓死。因此,應該說,在世界民族大家庭中,愛斯基摩人無疑是最強悍、最頑強、最勇敢和最為堅韌不拔的民族。

很久以來,賴莫族人給人的印象都是遙遠、神秘、原始而且不開化的,今天我們就帶您走進賴莫族人的生活甚至是宗教領域,更深一層地了解北極這塊神奇土地上的土著居民。

錄賴莫族人-服裝

北極地區的土著民族,自稱因紐特人,分布在從西伯利亞、阿拉斯加到格陵蘭的北極圈內外。總人口約13萬(2000),分別居住在格陵蘭(5.3萬)、美國的阿拉斯加(4.1萬)、加拿大北部(3.4萬)和俄羅斯白令海峽一側(約2千)。屬蒙古人種北極類型。先後創製了用拉丁字母和斯拉夫字母拼寫的文字。多信萬物有靈和薩滿教。社會以地域集團為單位。首領多為薩滿,行一夫一妻制。一般養狗,用以拉雪橇。主要從事陸地或海上狩獵,輔以捕魚和馴鹿。以獵物為主要生活來源:以肉為食,毛皮做衣物,油脂用於照明和烹飪,骨牙作工具和武器。男子狩獵和建屋,婦女制皮和縫紉。
這位愛斯基摩婦女正在曬角鯨的筋,它是縫製皮靴,衣服和船面的最佳材料

賴莫族賴莫族

在嚴寒的北極,賴莫族人抵禦嚴寒的最保暖服裝是什麼樣子的?食物短缺固然是威脅賴莫族人生存的主要問題,而保暖則是賴莫族人首先要解決的問題。賴莫族人居住的這片土地廣闊荒蕪,極其寒冷,在阿留申地區,沿大平洋和亞洲海岸,終年氣溫很少高過0℃。由於天氣寒冷,這裡沒有高大的樹木,賴莫族人居住地常年刮著強勁刺骨的寒風。保暖、防風和透氣是愛斯基摩防寒服的關鍵特點,輕便更顯示了它的優越性。賴莫族人的衣服都採用動物的毛皮為原料,所以能最好地抵抗北極的嚴寒。馴鹿皮、熊皮、狐皮、海豹皮,甚至狼皮都是做衣服鞋子的主要材料。

賴莫族婦女把動物的腸子加工成縫衣服的線,如北極馴鹿的腸子是哺乳動物中最長的,有40多米長,海象的腸子也有30多米長。她們還用動物的骨頭和牙齒做成縫衣針。大多數地區賴莫族人通常外出穿戴的衣服從上至下為:帶帽子的防風上衣、褲子、靴子,此外必須戴上連指手套,這種手套是拇指和其他四指分開的。男女服裝的樣式基本差不多,只是裁剪和裝飾物不同

有的地區,婦女穿的褲子和靴子連成一體。兒童的衣服多是從頭到腳連成一體,只在臀部部位開一個洞,平時這部分自然閉合,不用擔心凍壞孩子。賴莫族人的衣服十分巧妙地運用了空氣的物理性質――熱空氣不會向下散逸的原理。在北極地區生活的其他民族也有類似於賴莫族
人的衣服,但是沒有賴莫族人的保暖,且便於活動。賴莫族人通常上身只穿一件厚厚的皮祆,不穿內衣,皮襖很輕,下面雖然敞著口,但暖空氣向上升,所以不會從下面散失。皮襖帶有連衣帽,系得緊緊的,以防熱量從上面散失。如果感到很熱,只需稍稍鬆開帽子,讓暖氣流走。連衣帽的邊緣鑲有狼灌皮或狼皮,因為這兩種皮與其他毛皮不同,所以人呼出的水氣不會在上面凝結成冰。外出打獵或活動不多時,賴莫族人再穿上寬大的風雪外衣,這種外衣的毛皮朝外,主要功能是防風雪。
這件東陵蘭婦女的大衣做的很大,以便把她的小孩放在背上海豹皮防水風雨衣

賴莫族賴莫族

傳統賴莫族人在極冷的氣候下可以穿上好幾雙鞋,一雙套著一雙,通常在輕軟的鞋外再套上最外層的靴子。他們的連指手套寬大,長至袖子,因為外衣很大,所以穿著的人可以把手縮進去暖和暖和。兩件毛皮上衣、毛皮褲子、長統靴以及連指手套,穿上這身行頭,在零下四五十度的寒冷中也能泰然處之,呆上幾個小時不成問題。

但在寒冷的冬季,無論穿什麼衣服,如果掉入水中,10分鐘之內,人就會被凍死。雖然有了如此保暖的衣服,但由於人運動時,排出的熱氣向外蒸發,在寒冷的天氣,蒸氣很快會結成冰,先是在衣服外層,接著在衣服裡層,最後在皮膚上結成冰。因此,賴莫族人總要保持衣服乾燥。他們進屋前首先要抖掉身上的雪和凝結的冰,進屋後脫掉外衣、靴子,把它們翻過來晾乾,或乾脆放在火邊烘烤。由於身體散發的熱氣在極冷的空氣中很快結冰,外出打獵的愛斯基摩獵手,事先總是計畫好將要行走的路程,儘量不貪多趕路,防止運動量過大,出汗過多造成凍傷。旅途中要不時地松松衣帶,摘下連衣帽,或脫掉外衣,以保持透氣。這是在北極地區外出旅行中必須注意的一點。因為寒冷,婦女們常把孩子背在身上,緊貼著自己的後背,這樣,孩子就能從母親身上直接獲取熱量。

賴莫族人-傳統生活方式

北極主要的土著居民是賴莫族人。生活於地球之顛的賴莫族人,在北極這樣惡劣的自然條件下,所依賴的就是北極的動植物。

狩獵是賴莫族人的傳統生活方式。或者說,在北極地區狩獵是愛斯基摩人的“特權”。他們世世代代以狩獵為主。在格陵蘭北部,他們在冬夏之交獵取海豹,6~8月以打鳥和捕魚為主,9月獵捕馴鹿。而在阿拉斯加北端,全年以狩獵海豹為主,並在冬夏之交獵取馴鹿,4~5月捕鯨。

不同季節、不同地區,賴莫族人採用不同的方法獵取海豹。

賴莫族賴莫族

夏季,賴莫族獵人劃著名單人皮划艇,帶上海豹叉或帶刺梭標、網、繩子等工具來到海豹經常出沒的海面尋找獵物。獵人靜靜地劃著名雙獎,不停地搜尋海面。賴莫族獵人從小練就一副好眼力,能看見100~200米遠處嬉戲的海豹。一旦發現獵物,獵人便儘快悄悄接近目標。等到靠近時,獵人迅速拿起魚叉使勁投向海豹。動作要快,投擲要準確,否則海豹瞬間便會潛入水中逃之夭夭。被叉到的海豹同樣也會潛入水中,甚至會把船拖翻。因為即使後面拖著條船,海豹也能游得跟平時一樣快,所以獵手必須用網迅速拖住海豹,直到其最後精疲力盡。這時獵人再接近獵物,殺死它,把它拴在船邊。然後全面檢查一下船上設施,繼續尋找下一個獵物。如果運氣好,一個獵手一天能獵到二三隻海豹。不走運的就只能空手而歸了。

到冬季時,海面冰封,賴莫族人就採用另一種方法獵海豹。海豹屬於哺乳類動物,雖然生活在大海中,但卻靠肺呼吸,所以必須經常不斷地浮到海面呼吸空氣,然後再潛入水中。海豹每吸一次氣,可在水下呆7~9分鐘,最長可在水中呆20分鐘左右。如果超過這個時間,它們就會窒息而死。由於北極地區冬季海面結冰,海豹無法在冰下找到換氣的地方,它們就由下而上把冰層鑿出一個洞,作為呼吸孔。賴莫族人就是通過尋找海豹呼吸孔來獵捕海豹的。

加拿大北極地區冬季時海面封凍的時間長達幾個月,這段時期是賴莫族人食物來源最少的艱苦日子。這裡的庫普賴莫族人卻有非常高明的尋找海豹方法。他們發動全村的人都到距海岸幾公里的冰面上尋找海豹呼吸孔。在相當大的範圍內找到一批呼吸孔後,若干名獵手便同時出發,在每一個呼吸孔旁守候一個人。這樣,如果海豹在一個呼吸孔被嚇跑,勢必要到另一個呼吸孔吸氣。守住一片區域的每一個呼吸孔,海豹就難逃天羅地網了。採用這種方法,總有一兩個獵手每天獵到至少一隻海豹。直到幾星期後,這一地區附近的海豹全部消失,於是村裡的人再遷往別處狩獵。

賴莫族人也用拉網的辦法捕海豹。找到海豹呼吸孔後,他們在呼吸孔兩側各兩米處的地方打一個冰洞,把長4米、寬1米的網布設在兩個洞之間的水中。網的兩端用繩子拉出冰面,系在打冰洞時堆在旁邊的冰塊上。網的下端,每隔半米綴上石塊,使之下沉保持網的垂直。網的上端要同冰面拉開一段距離,以免網被凍在冰層的底面上。這樣捕捉海豹與一般用粘網捕魚的原理是一樣的。賴莫族獵人通常是下網後,兩三天再鑿開冰面收取獵物。

每當春季的陽光開始照耀這片經歷漫長寒夜的大地,白晝變得越來越長時,捕海豹的黃金季節就來到了。海豹從冰下爬到冰面上曬太陽,它們躺在呼吸孔旁邊,躲在刨出的冰碴後面。曬太陽的海豹對四周環境警惕性很高,一聽到動靜,馬上跳入水中不見蹤影。海豹曬太陽的時候,每過一會兒便抬起頭,四下巡視一番,看看有沒有危險,如果安然無恙,便又低下頭享受陽光。

這種情況下獵人只能一點一點地慢慢接近海豹。接近海豹時,通常獵人在冰面匍匐前進,等海豹抬頭時,便一動不動地躺在原地,把自己也裝扮成一隻睡著的海豹。或者乾脆趴在冰上,也抬起頭四下張望,模仿海豹的動作。幸運的是,海豹的眼力不太好,難辨真偽。由於冰面上障礙物很少,難以隱蔽,所以獵人有時用白色帆布做成擋板一樣的屏障,像盾牌一樣遮住自己。趁海豹酣然大睡時,獵人迅速向前跑動,而當海豹抬頭觀望時,獵人立即原地臥倒,停止不動,好像一堆冰雪。

賴莫族賴莫族

錄賴莫族人-原始宗教

賴莫族人的神秘宗教、巫師咒語和法術
許多面具代表動物的靈魂或超自然的東西

泛靈論:賴莫族人的信仰

處於原始階段的人類無法認識自然界和他們自身,也無法克服在生活中遇到的種種困難,而他們又具有喜、怒、哀、樂的感情,以及對無限和未知的恐懼與嚮往。當所有這些精神因素反映到心理層面上,就形成了豐富多彩的原始精神文化。其中最主要的兩個領域是原始宗教和原始藝術。賴莫族人的精神文化大體上就是處於原始精神文化階段,他們信奉的宗教也就是原始的萬物有靈論,或稱泛靈論。他們相信世上一切事物皆有生命和靈魂。萬物有靈論是原始民族普遍具有的原始宗教形態,也是發展演變成其他各種各樣宗教流派的基礎。賴莫族人深深地相信天地間有許多超物質的靈魂在支配著大自然的一切;靈魂可以超脫於物質表象之外,可以進人或者離開人的身體或其他任何物體;即使物質被消滅,靈魂依然存在

原始宗教的形式多種多樣,包括圖騰崇拜、巫術等。賴莫族人的圖騰是多種多樣的,因而圖騰崇拜在各地也不一樣。但對大自然的崇拜與畏懼、對死者的崇拜、對祖先的崇拜、對偶像的崇拜卻是普遍存在的。

雖然各地賴莫族人受同一古老文化的影響,但由於自然地理條件的限制,以及氣候、環境的差異等因素,因而他們互相交往很少,長時間處於相對的地域封閉狀態,所以造成他們在許多方面的不同。但就總體而言,在賴莫族人的眼中沒有可能與不可能之分,他們認為一切都是可能的。

賴莫族人相信任何東西都有靈魂,因而它們具有自己的形狀,並且有自己所處的位置。例如,山坡上突出的岩石被認為是有生命的,巫師或神靈甚至可以將人或動物的身體賦予它們,雖然它只是靜靜地呆在那裡。當賴莫族人凝視眼前的大地時,在他腦海里映現的並不是一片景物,而是一系列複雜的、充滿了超自然現象的令人激動的世界。山川、泥土、樹木、雲霧、冰雪、狂風等等都包含著各自的意志和可以運動的力量。動物則比其他物體高一個等級,因為他們除了有靈魂、有自各自的形狀和所處的位置以外,最重要的特點是可以呼吸。呼吸使動物具有和空氣之神交流的特殊能力,這意味著動物比植物和岩石的能力更大。而人則是最偉大的,因為人不僅有靈魂、形狀、位置和呼吸,更重要的是因為人有名字,所以人的能力比海豹、馴鹿、岩石等更強。

賴莫族賴莫族

賴莫族社會中掌管宗教事務的人是巫師,每個村落里都有巫師,他們是村里最重要的人物,男性和女性巫師都存在。賴莫族人眼中的巫師是具有和神靈交流或影響神靈的特殊能力的人。巫師被認為可以讓自己的靈魂暫時離開身體,和神靈世界的神進行溝通,和一些小神靈接觸,於是這些神靈便成為巫師的僕人,給巫師提建議出主意,給巫師提供幫助。巫師通過催眠、念咒語、口技和變戲法等方法行使巫術。巫師的重要作用是發現引起災難的原因,如生病、受傷的原因,並找到解決的辦法。賴莫族人認為,災難的原因就是有人觸怒了神靈,所以巫師一般是查明哪一個神靈被觸犯,以及被觸犯的原因。多數調查結果是有人破壞了禁忌。於是人們通過舉行宗教儀式,撫慰神靈,或在原有的禁忌上增加條例,以取悅神靈,消災避難。巫師被認為能夠驅除附在人身上的鬼魂,能夠預報天氣情況,甚至能改變天氣,預測占卜未來,和死人的靈魂溝通。巫師不僅製作護身符出售給他人,還編制咒語出售。

由於能呼吸,而且具有自己的名字,所以從理論上說每一個賴莫族人都有與神靈世界直接溝通的能力。但什麼樣的人才能成為一名巫師呢?怎樣才能成為巫師?巫師是如何獲得這些超人的能力呢?各地愛斯基摩人的說法不同。有的認為這是一個人天生的能力;在多數地區,一個人要成為巫師必須經過一段時間的修行,或者跟其他巫師學習,或者在山頂上、山洞中禁食一段時間,突然大徹大悟,最終獲得使靈魂脫身的本領。巫師不僅要與神靈世界建立直接的聯繫,而且還要讓一些神靈為自己服務。

宗教工藝品

讓我們通過一個具體實例,看一看賴莫族巫師是如何施展法術的。這是發生在19世紀末葉的兩個故事。當時阿拉斯加西北地區一個村落里住著克瓦里納一家,全家人大部分時間都居住在這裡,但每年春季都要到霍普角捕鯨。這一年因為霍普角流行疾病,許多人染病而死,全家人對是否啟程捕猶豫不決,於是請來了巫師為他們占卜、,告訴他們怎么辦。巫師將所有的人集中在一間黑屋裡。人們坐好後,巫師從包里拿出一個用海豹腸子做的小帳篷、一個木偶和一盞小燈。他把木偶和燈放在小帳篷內,關上帳篷後,巫師開始擊鼓唱歌。過了一會兒,巫師將帳篷內的燈點亮,裡面的木偶便站起來,四處走動。透過半透明的小帳篷,大家可以看到走動的木偶。巫師開始和木偶對話,別人當然聽不懂。幾分鐘的對話結束後,木偶躺倒,燈也滅了,巫師再次擊鼓唱歌。唱完歌后,算是儀式結束。巫師一面把用具放人袋中,一面宣布可以去霍普角,不會有人得病,並且能捕到3頭鯨。這可是個令人振奮的訊息,於是克瓦里納全家去了霍普角,比較幸運的是一切平安。

儘管具有神奇的法力,但巫師仍然是一個普通人,他們無法擺脫人的各種欲望,無法抵禦外界影響。有的巫師濫用自己的權力,陷於權力之爭,總是企圖給對手或給對手的家庭,甚至整個村落造成災難或死亡以擊敗對方。從倖存者那裡得知,巫師間的爭鬥給人們帶來的最大災難是饑荒。大多數巫師利用自己的特長從他所屬的社群中獲得利益,因此,賴莫族人非常需要一個好的巫師。他們認為一個沒有能力、愛吹牛的巫師會變成一隻老鼠。當一個有資歷的巫師無法確定引起饑荒的原因時,對賴莫族人來說則預示著災難的降臨。但如果沒有巫師的占卜推測,賴莫族人會感到日子更艱難,茫然不知世界將會發生什麼。在賴莫族人的歷史上,巫師在各種節日中扮演著主要角色。東部地區賴莫族人只要高興,就可以舉行節日慶祝,在人多的場合,巫師,總是不失時機地演示一下自己的法術。巫師一直統治著賴莫族人的宗教,直到19世紀末20世紀初,各種基督教派隨著白人的到來進人賴莫族人的村落為止。今天的賴莫族人幾乎都已皈依了基督教

賴莫族賴莫族

愛斯基摩人-住房

賴莫族人的住房也是利用暖空氣不下逸的原理來保持室溫,度過寒冬的。有人將賴莫族語Igloo譯成“雪屋”,是不準確的。

其實賴莫族人將所有的房子都稱為Igloo。提起賴莫族人就聯想到他們住在雪屋中,其實這也是非常片面的。實際上有3/4的賴莫族人都沒見過這種雪屋,常年住在雪屋的只是極地賴莫族人。由於沒有木材、草泥,他們只能就地取材,用雪塊建造房屋。
造雪屋

加拿大北部地區常年大風不斷,氣溫極低,帳篷無法禦寒,所以這一地區的愛斯基摩人建造了有名的圓頂雪屋。庫普賴莫族人,耐特斯里克賴莫族人,伊格魯尼克賴莫族人,馴鹿賴莫族人和魁北克賴莫族人冬季一般都使用雪屋,這些人只占賴莫族人口總數的8%,但他們所居住的地理區域很廣。

建造圓頂雪屋需要一定的技術,要求力學上的穩定,外形要求也頗為嚴格。有經驗的賴莫族人建成的雪屋堪稱建築上的傑作。建造雪屋所用的雪塊並不是隨便可取的,要選擇質地均勻、軟硬度合適的雪塊。建造者先用工具探試雪層中有無冰層和空氣,最合適的是選擇風吹積而成的雪塊。雪塊的大小視雪屋大小而定,屋子越大雪塊相應切得越大。建造者先估算起始圈的大小,用三塊相連的雪塊砌出一個坡度,作為螺鏇形雪牆的起頭。每一塊雪磚呈立方體,但作為裡層的一面有一定的弧度,形成圓弧狀,每塊雪磚要做到精確吻合,使雪屋堅固而不至於倒塌。建造的過程中,建造者是在裡頭砌牆,當砌到二層或三層磚時,在一邊要開一個供建築期間臨時用的出人口。如果雪磚不夠用,建造者從裡面爬出來,再把磚運進去。有了一定的高度之後,一般是砌到四五圈,突然向里增加傾斜度,開始封頂,並按照頂孔的大小仔細切出最後一塊磚。由於留出的頂孔常常是不規則形,建造者須用雙手從裡面將雪磚托到外面,按頂孔的形狀切至完全吻合,將頂孔封死。這時人已完全被封在雪屋裡面。裡面的人再將臨時出入孔砌上,填補雪塊間的縫隙,然後在底部挖出一個門。挖門要選擇在不影響基礎雪磚的地方。屋頂上要開一個通氣孔,以免屋內過熱使雪磚融化。建好雪屋後,把睡覺的地方墊高,方法是把一邊的雪堆到睡覺的地方,再鋪上獸皮等物。

賴莫族人通常要在入口外挖一個雪下通道。這個通道從兩方面保持室溫:第一,由於通道在雪下,因而風、冷空氣不能直接進人屋內;第二,由於採用地道入口,暖空氣向上聚集在屋內,人睡覺的地方就暖和多了。賴莫族人常常半赤裸地睡在圓頂雪屋內,室內溫度由他們的體溫或點燃煮食用的小油燈來維持在約16℃以上。屋子頂部必須保持開著一個孔,以供通風而不使內壁融化。

以上是建造圓頂雪屋的一般方法,具體細節各人有所不同,傳統賴莫族人要花上幾年的時間觀察練習,才能掌握蓋雪屋的技術。關鍵的技術在於如何將雪一塊塊擺成圓圈,呈螺鏇上升,而不用任何輔助材料。砌到最上面時,必須突然增大上升的傾斜度,這就要求建造者準確切下一塊磚的斜角,以便把下一塊磚接上去。為了穩定,兩塊磚要切得非常合適,相互吻合,到了最頂上,傾斜度接近水平,然後補上最後一塊雪磚,這需要熟練的技巧。一個能幹的建造者在1小時內能建好供三四人居住的雪屋,這速度是非常快的了。一個人選料,切雪磚,搬運,又是在零下幾十度的寒冷天氣下完成這一切,只有賴莫族人才能做到這么

錄賴莫族人-狗拉雪橇

由於賴莫族人賴以生存的大多數動物每年至少要遷移兩次,因而注定他們跟隨食物源過著遷移的生活。有些地方的賴莫族人每年冬夏只需走1~2公里的路程,多數地區的人一年中要有幾十次遷移,行程幾百公里。只有亞洲地區、阿拉斯加西南地區和太平洋賴莫族人的幾個村落能夠常年定居一方。

賴莫族賴莫族

賴莫族人遷移主要是靠雙腳徒步旅行。冬季他們使用狗拉雪橇,夏季由於冰雪融化,雪橇無法使用,只能讓狗馱一些東西。夏季的海上交通工具是皮船,冬季船就派不上用場。由於拉雪橇的狗和人吃一樣的東西,而且比人吃得還要多,所以使用狗拉雪橇作為交通工具對於大多數人來說是困難的。

說起賴莫族人,就得談一談他們忠實的朋友――賴莫族狗。愛斯基摩狗體形大小不一,顏色各異,尾巴向上翻卷,非常漂亮。它們能夠吃苦耐勞,最主要的特點是耐寒,在-57℃的情況下也能在雪地上安然入睡。它們睡覺時常常卷作一團,其毛皮保暖性極好。拉雪橇的狗至少要有八九條,獵人用海豹皮或海象皮製成的挽繩套於狗的胸部及前肢,狗隊的一般採用扇形排列,這最適宜在開闊的地上行駛。如果行駛在多林多谷地區,則讓狗採用樹枝形佇列以便於操縱。每支狗隊中都有首領狗,拉雪橇時有領路狗,有時是一隻狗身兼雙職。對於極地賴莫族人來說,如果沒有狗拉雪橇,人是無法生存的。他們不可能靠步行穿越茫茫的冰原去打獵。而利用狗拉雪橇在冰上每小時可行32公里,在催得緊的情況下,狗隊可以不停地奔跑18個小時。賴莫族狗是若干種血統混雜的亞洲型狗的混種,很可能還有一些北極地區狼的血統。賴莫族人對狗是比較苛刻的,從不縱容它們,拉橇時每天只餵一次,有時兩天餵一次,以免吃飽了的狗不聽使喚。

除冬季拉雪橇、夏天馱東西外,西部賴莫族人還用它們拖船,從事拉縴的活計。打獵時,利用狗尋找海豹呼吸孔,遇到大型動物如麝牛或北極熊,獵人便放開雪橇上的狗讓狗群圍攻獵物,拖垮它,以使獵人能夠射殺之。狗也是看家的好衛士,它向主人報告敵人或危險動物的來臨。在食物短缺的情況下,賴莫族人會殺狗吃。使用狗拉雪橇外出狩獵,如果迷了路,又沒有食物的情況下,撬狗便能救獵人一命。而定居的太平洋賴莫族人和阿拉斯加西南地區的人專門養狗吃肉。條件差的賴莫族人養不起狗,只能靠人力拉撬。

賴莫族人的水上交通工具皮划艇獨具特色,其特點是先用木頭做成框架,然後用幾張海豹皮或海象皮覆蓋其上,船體既輕又防水。賴莫族人使用的皮划艇分為兩種:一種是敞篷船,賴莫族人稱為屋米亞克。各地賴莫族人做的敞篷船樣式近似,只是格陵蘭島東部的賴莫族人因缺少木頭,用骨頭和動物的筋做框架。這種船長9米,可同時載900公斤的貨物和8個人,4個人就能輕鬆地抬走,幾支漿、幾個劃手和一隻帆就能啟動。阿拉斯加賴莫族人通常將狗拴在船頭,讓狗在海岸或河岸上拖著船跑,舵手使船和岸保持一定的距離,並有一人划船,前方遇到呷角或陸地時,再把狗放到船上。另一種是帶艙的船,賴莫族人稱為柯亞克。各地製作的這種船樣式不一,材料也不相同,但船體狹窄、速度快、便於操縱是不變的共同點。這種船主要用於打獵,用它追逐獵物速度快,操縱靈活。其船長6米,寬1米,船體只能容1個人。

賴莫族人-北極的主人

研究賴莫族人的古人類學家通常將歐亞大陸北部的北極地區稱作舊世界。由於地域廣闊,歷史悠久,該地區的古人類又漸漸演化出一些語言和文化上各不相同的民族。其中人數較多的種族有:生活在亞洲大陸東北角的楚科奇人和散布在西伯利亞東部北冰洋沿海一帶的雅庫特人。這是西伯利亞北極地區中最大的兩個民族,後者來自中亞靠南的地方,進入北極的時間比較晚。他們住在木頭房子裡,使用鐵器,把原來飼養馬匹和牲口的傳統變成飼養馴鹿。而且,他們不像其他民族那樣完全處於原始共產制狀態,而是具有一種近乎封建社會的首領制度。因此,相比之下,雅庫特人的社會制度比其他北極民族似乎先進了一步,而這也是他們較晚進入北極的一個有力證據。分布在北西伯利亞和烏拉爾山脈兩側的涅涅茨人,純粹靠打獵為生,包括到北冰洋捕殺鯨和海豹。而在雅庫特和涅涅茨人之間,還有一個在數量和地域分布上都比較小的民族,那就是鄂溫克人。鄂溫克人在生活習慣上也介於上述兩大民族之間,既能飼養馴鹿,又是捕獵能手。他們經常與雅庫特人發生衝突,但同時也依靠雅庫特人供給他們鐵器。以上幾個民族都是亞洲人。雖然涅涅茨人有點介於歐洲人和亞洲人之間,但其主要特徵仍然是黃種人。只有生活在歐洲最北端的拉普人才是真正的白種人。他們又分東拉普、北拉普和南拉普,主要以養鹿為生,也兼營捕魚、打獵和少量的農業。這是北極土著居民中唯一可以肯定的歐洲人(尼安德特人)的後裔。

所有北極地區土著居民的文化傳統都非常相似,屬於某種共同的白色寒冷文化。他們的文化傳統從數千年前幾乎一成不變地延續到20世紀。他們是地球上生活條件最艱苦的民族。嚴寒、暴風雪及食物匱乏常常直接威脅到他們的生命。但他們又是世界上最樂天安命,最和平善良的人。在愛斯基摩人聚居的地方,生活帶有強烈的原始公有制色彩。男人崇尚漁獵本領,具有強烈的養育和保護整個部族的責任感,真誠地認為獵獲物應當平等地歸於所有同類。他們最大的恥辱莫過於因為自私或不道德的行為被部族排斥於社會生活之外。在某些村落,至今仍保留著交換妻子的風俗,對兒童則毫無例外地格外寵愛。拉普人絕大部分以放牧馴鹿為生,全家終年跟著鹿群奔波遷居,而馴鹿則為他們提供衣食住行的全部物質基礎。因而稱拉普人的文化是“馴鹿文化”。苔原上的部族捕獵未馴化的北極馴鹿、麝牛及其他動物。北冰洋沿岸的部族則捕獵海洋哺乳動物和魚類,有時也獵殺北極熊。他們身穿鹿皮衣,住海豹皮帳篷,在水中乘坐海象皮划艇,在冰雪中靠馴鹿或北極狗拖拉雪橇。

賴莫族賴莫族

到本世紀70年代,北極地區的土著居民不少於十幾萬人,以後由於礦產資源及能源的開發,北極地區20年來戲劇化地迅速繁榮起來。現在真正的愛斯基摩人大約只有15萬人,但進入這一地區的外來者卻已經有700多萬人,而且還在迅速地增加。大批現代移民湧入極區,新興城鎮拔地而起,這使古老的傳統文化,幾乎淹沒於當代文明之中。面對從南方遠道而來的現代陌生人,純樸的賴莫族人幾乎茫然不知所措。他們放棄了漁獵,專門加工毛皮以向現代人換取工業品,卻又對毛皮價格的浮動感到莫名其妙。他們因為自己的文化受到蔑視而憤怒,卻又無可奈何。但是不管怎么說,賴莫族人的生活的確今非昔比,已經相當現代化了。在20年的時間裡,從原始的傳統生活一躍而進入了現代文明,其速度之快和變化之大不能不說是一個奇蹟。然而巨大的文化反差也同時打亂了賴莫族人固有的心理平衡,他們對人生和前途的信心失去了支點,於是出現了酗酒和暴力。處於工業開發區的賴莫族人則幾乎完全改變習俗,投身於工礦企業,成為與外來人一樣的工人或雇員。70年代蘇聯的北極人口(60oN以北)已達550萬,加拿大有150萬,而挪威的斯匹次卑爾根群島首府朗伊爾城(78o14′N),常年過冬人口已達1200人。
烏米亞克敞篷船

誰是北極真正的主人?

雖然地理區域分布廣闊,但人口稀少的北極土著民族,在很多方面有著驚人的一致性。首先在人種學上,他們就像美洲的其他土著民族一樣,都具有蒙古人種的典型外表特徵――矮個子、寬鼻樑、直黑髮、黃皮膚;其次,各土著民族間在文化上也是大同小異。英國文化人類學家泰勒指出:“文化或文明,是作為一個社會的成員所獲得的知識、信仰、藝術、法律、道德、習俗及其他能力與習慣的綜合載體。”

北極地區的各土著民族,不論他們生活在西伯利亞、歐洲還是北美洲,他們的社會結構和生活方式有著顯著的相似之處。例如,賴莫族人、印第安人以及西伯利亞的部落民族所穿的雪鞋都很相似;在宗教上,普遍信奉薩滿教,這是多見於狩獵採集部落中的宗教信仰。漫長的幾千年間,北極土著民族幾乎生活在一個封閉的空間,與外界接觸甚少,因而保持了新石器時代人類生活方式的許多特徵。

種種跡象表明,除了拉普人,北極地區的大多數土著居民起源於單一地區,人類學家一般認為這個地區就是中亞。

今天生活在北極地區的總人口已經有900萬左右,但其中絕大部分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遷移來的南方居民。這些在北極土著民族眼中的“文明外來人”,數量是如此之多,以至於後來居上,成了實際統治整個北極地區的力量。但是儘管如此,無論誰都無法否認,真正的北極居民應該是在這裡與嚴寒搏鬥了幾千年的土著民族。這些民族稱自己為因紐特人、因紐皮特人、薩米人(又稱拉普人)、戴尼人等等,儘管每個民族的語言不同,或者使用的辭彙不同,但這些名稱都包含一個共同的意思,那就是:“人”。

賴莫族賴莫族

人種學家以語係為依據將北極土著民族劃分為:阿撒巴斯卡人,如北美的一些印第安人;阿爾貢琴人,如生活在加拿大渥太華河一帶的部落印第安人;通古斯一曼楚人,如西伯利亞地區的一些土著民族。如果從文化特點劃分,又可將他們叫做愛斯基摩人、阿留申人、鄂溫克人、薩米人、楚科奇人等。不論怎樣稱呼,他們都是北極地區真正的主人。北極土著民族人口數量相對較少,但地理分布非常廣闊,圍繞著北冰洋海岸四周的陸地、島嶼,他們的足跡散布在歐洲、亞洲、北美洲、北冰洋、太平洋和大西洋,分屬於7個國家:前蘇聯、美國、加拿大、丹麥(格陵蘭島)、瑞典、挪威和芬蘭。緯度分布範圍大約在北緯60~80°之間,主要集中在北緯60~75°之間的地區。生活在北極地區最南部的是北美印第安人,最北部的是極地賴莫族人。

幾千年來,這些部落民族自由馳騁在北極遼闊的冰原上,一直過著無拘無束的遊牧、遊獵的原始生活,他們本來不屬於哪個國家,更不接受任何人的統治。他們只屬於自己的群體。所以社會學家和律師把他們描述為“第四世界”的人。只是到了16世紀後,西方白人進入他們的世界,占有了他們的土地和資源,他們漸漸落人殖民者的統治之下,同一個民族被人為地分屬為幾個國家,如愛斯基摩人分屬4個國家――前蘇聯、美國、加拿大、丹麥;薩米人分屬前蘇聯、挪威、瑞典、芬蘭。

土著居民居住在北極地區至少有10000多年的歷史了。他們共有20多個民族,一直過著近乎遊牧漁獵的原始生活。直到1825年以前,北極居民基本上還沒有受到外界的干擾,而處在一種完全的天然狀態之中。

賴莫族人-受到的文明衝擊

西方基督教的傳入
賴莫族人住過的簡陋房屋

碼頭(賴莫族人都用上了動力船)

隨著白人商人的到來,歐洲各國和美國的各種基督教組織也派傳教士到賴莫族人居住區傳經布道,鼓勵和勸說賴莫族人成為基督教徒。在強大的物質文明面前,巫師們很快屈服,賴莫族人由信仰原始宗教迅速轉變為信奉基督教。大量賴莫族人成為基督徒,每天虔誠地做祈禱,至少表面看上去是這樣。但他們在內心深處並沒有真正放棄自己古老的信仰,在和傳教士一起祈禱的同時,他們也把自己熟悉的各種神靈放在與上帝同等的位置上。

賴莫族人本來沒有自己的文字,現在的賴莫族文字是後來的外來人根據賴莫族語的發音用拉丁字母創造的。傳教士們教愛斯基摩人讀、寫愛斯基摩語,使得一部分人能夠讀懂《聖經》和其他翻譯成賴莫族文的書。在翻譯的過程中,傳教士根據賴莫族人的習慣和認識,有時會將《聖經》中的內容稍加改動,以便賴莫族人能夠更好地理解其中的意思。例如將《聖經》中的“麵包”一詞譯成“我們每天所需要的肉”等。

現代文明的衝擊

20世紀20年代中期,賴莫族人的領地分屬丹麥、蘇聯、美國、加拿大幾個國家。英國擁有的拉布拉多地區也於1949年歸屬加拿大。起初,各國政府對賴莫族人漠不關心,既不幫助他們,也不告訴他們如何去做。各國政府根本沒有考慮向他們提供食品、住房、醫療設備等。這樣,當賴莫族人的原始生活方式受到現代文明的猛烈衝擊時,反而使他們餓死、病死的更多,或被不誠實的商人欺騙,情況非常糟糕。

賴莫族賴莫族

賴莫族人的生活秩序被外來的白人破壞了,他們就像孩子一樣需要外界的幫助,但是白人並沒有認識到這一點,更沒有意識到他們給賴莫族人家園帶來的災害。白人和賴莫族人一起用槍彈殺盡了幾乎所有的可獵動物。白人商人可以捲起獵物離開北極,而賴莫族人卻無處可去,只能繼續呆在這塊土地上。為了滿足商人的需要,換取子彈等其他物品,許多賴莫族人放棄眼前的狩獵季節,而去捕捉商人需要的獵物。商人當然不會那么慷慨大方,無償向愛斯基摩人提供幫助。皮毛商人離開了北極地區,留給賴莫族人的是無法挽回的悲劇。白人背信棄義式的不負責任對他們的心靈造成了極大的傷害。

伊哈密特賴莫族人是一支居住在哈德孫灣西部平原的加拿大賴莫族人,他們生存的食物幾乎全靠馴鹿,不像其他地區的賴莫族人可依賴比較多的食物種類。當時來到這裡的皮毛商人讓他們去捕獲北極狐,用狐皮換取食物和其他生活用品。獵人奧哈托說:“我清楚地記得,有一年冬天,商人告訴我們他們需要很多狐皮。他們看上去是如此迫不及待,我們就放棄秋季獵捕馴鹿的計畫,傾力捕捉北極狐,相信以此能和白人交換到冬季所需的食物。但是,當隆冬時節我們帶著狐皮跋涉到南方白人居住地時,才發現他們的冰屋木門開著,白人已經離開這裡。屋裡留下空空的箱子,既沒有食物也沒有子彈,我們無法進行打獵。我希望自己能夠忘掉這段往事,但是我的第一個妻子和兩個孩子都餓死在那個冬天,我無論如何也無法忘卻這場噩夢。不僅是我一個人在飢餓和孤獨中度過冬天,為死去的親人傷心,村裡的其他人也和我一樣,全村只有1/5的人活到第二年春天。”

白人利用賴莫族人待人熱情、忠誠的特點,自己中飽私囊,絲毫不考慮賴莫族人的生死。他們還給賴莫族人帶來了另一種致命災害,那就是疾病。白人到來以前,賴莫族人多是死於狩獵意外事故、飢餓、打仗和食物中毒,他們很少死於疾病。後來,白人帶來的各種疾病成為賴莫族人生病和死亡的主要原因,因為他們對此沒有任何抵抗力,又沒有起碼的醫療設施。成千的賴莫族人死於疾病,使本來人口總數就非常少的賴莫族人險遭滅頂之災。疾病使拉布拉多地區的人口從幾千人急劇減少到幾百人。加拿大北極地區有一個島嶼。這裡居住的薩勒密特賴莫族人於1902~1903年間全部死亡。疾病不僅造成死亡,還使更多的人變成殘疾而喪失了勞動力。

現代文明帶來的變化

本世紀20年代至70年代,是各國政府和其他白人控制賴莫族人及其領地的時期,同時也是賴莫族人開始進入一種新的生活方式,完全接受外來文明的轉變時期。賴莫族人越來越依賴外界,逐漸完全脫離了傳統的遊獵生活。

70年代之前,有7/10的賴莫族人己經住在固定的村莊中。但他們的總體生活水平基本上只能維持溫飽,很難有自己的發展。他們的房子多是破舊的小木屋,一般是用包裝箱的板條草草搭成的。在寒冷的冬天,房子四壁透風,屋內僅有睡覺用的床,條件好的家裡才有一張桌子和一些椅子。飲用水必須到村子附近的河邊去取,冬天人們還必須砸開河面上的冰取水,而廁所就是放在屋外的一個舊木桶。

儘管賴莫族人遭受了各種磨難,但他們仍然頑強生存下來,而且逐漸學會面對現實。有一些賴莫族人離開自己居住的村莊,到其他能掙錢的地方工作,如制材廠、礦山、魚產品加工廠等。在那裡工作幾個星期或幾個月後再回到村中,與家人團聚。大多北極地區的工作都是季節性的,比如魚類罐頭廠只在夏季開工,而且時間只有幾個星期,在那裡工作的賴莫族人只能靠這段時期的工資維持全家人一年的生活。還有一些賴莫族人離開村莊來到白人居住的城鎮謀生,比如到阿拉斯加的州府安克雷奇和北部最大的城市費爾班克斯以及格陵蘭島的戈特霍布等地。這些離開家鄉的賴莫族人已經開始像白人一樣生活。他們的子女完全脫離了祖先打獵、捕魚的生活方式,他們在政府辦公室和百貨商店上班,靠薪水支付生活費用,住在公寓,到超級市場買東西,為找地方停汽車而擔心,喜歡吃冰淇淋

賴莫族賴莫族

起初許多賴莫族人感到很難適應城市生活。經濟狀況決定他們只能住在廉價的房子或擁擠的棚戶區中。這使他們感到從未有過的失落。人與人之間的陌生,更使他們備感孤獨。這與賴莫族人傳統的社會成員關係形成強烈反差。在村子裡,幾乎每個人不是親戚就是朋友,而城市裡充滿了陌生的面孔,人與人互不關心,相互間難於理解溝通。
賴莫族狗能在零下二三十度的雪地里過夜

雖然存在著種種問題,現代物質文明依然充滿著吸引力,現在只有極少數愛斯基摩人沿襲古老的生活方式,依靠打獵、捕魚維持生活,但他們已不再使用古老的器具,也不是跟隨獵物一年四季從一個地方遷徙到另一個地方。他們住在固定的村莊,不再使用傳統的交通工具。機動船代替了以往的皮划艇,人們騎著雪地摩托四處尋找借物。在很多賴莫族人居住區,至今已經有二三十年見不到狗拉雪橇了,孩子們只能在展覽館的陳列室中看到它。使用雪地摩托為交通工具雖然快,同時也給獵人帶來了其他問題――摩托本身很重,容易陷入冰縫中,無法脫身;騎上它去很遠的地方,如果迷了路,汽油用完了,又沒有打到獵物,摩托是不能充飢的,而傳統的愛斯基摩獵人在這種情況下,可以把拉雪橇的狗殺了吃。獵人對外界的需要越來越多,從而越來越依賴外界,他們賣掉獵物獲取子彈、食品、菸草、汽油和機器備用件。

但是各國賴莫族人的日常生活仍然保持著自己的一部分傳統習慣。他們既講本民族的語言,也講所屬國家的語言;在現代化公寓的窗子上,掛著海豹肉,在寒冷的空氣中保鮮;第一代移居城市的愛斯基摩人還願意吃生魚和生肉,而他們的子女及後代卻更喜歡吃烹飪過的食物。

賴莫族人-現在和未來

賴莫族人的現在和未來

——保護北極的環境

在勢不可當的南方現代文明大潮侵襲中,新一代賴莫族人也在深深地思考他們的現在和未來。1991年8月5日,美國北極研究委員會第24次會議在巴羅召開。會議的主要議程是聽取當地居民對開發北極的意見。雖該委員會只是美國政府及國會的一個諮詢機構,但賴莫族人對這次會議仍然非常重視,作了充分的準備。他們反應最為強烈的問題,也是反覆強調的唯一重點,就是如何保護好北極的環境!

賴莫族賴莫族

阿拉斯加北坡自治區主席,賴莫族人卡里克先生開門見山地說:“北極考察問題從來沒有象今天這樣對我們國家的利益以及對我們因紐特人的利益如此重要,而且性命攸關。最近的中東戰爭表明,美國必須發展自己的能源,以保證自己的獨立,才不致受到外國勢力的控制。而北極則具有幫助美國去達到這一目標的潛力。我們因紐特人也準備與政府合作來開發和利用這塊土地的資源。”但是,我們因紐特人比其他任何人都更了解這塊土地,都更加清楚這裡的環境是如何的脆弱。我們所不知道的恰恰是,現代設備和技術的套用將給這塊土地帶來些什麼。因此,在我們開發其資源之前,必須首先了解北極。我們必須了解它們是怎樣互相作用而又互相依存的,我們必須了解怎樣去利用這裡的資源而不至於破壞這塊土地。我們因紐特人世世代代地生活在這裡。我們從自己的父輩那裡學習到怎樣愛護這塊土地,怎樣合理地利用這裡的資源,並把這些告訴給我們的孩子,作為真理一代代地傳下去。”

“但是,世界已經發生了變化,父輩們給我們描繪的未來已經不復存在了。以前,因紐特人自由自在地在這裡打獵,捕魚和獵鯨,不會受到別人的打擾。但是現在,我們發現,許多人都想利用這塊從前只屬於我們的土地。作為因紐特人,我們從小就懂得,與別人分享是很重要的,而且是正確的。因此,我們願意與別人分享這塊土地及其資源。但是,我們必須請求,不,我們必須要求,那些想利用這塊土地的人們必須學會怎樣去合理地利用它,以便為我們的子孫後代保留下這塊土地。因為,當北極的石油被抽乾,當普魯度灣油田僅存在於人們的記憶里,當通往這些油田的公路為塵埃所覆蓋,被人們所忘記的時候,我們因紐特人仍將生活在這裡。所以,保護好這塊土地是我們義不容辭的歷史重任。我們將不能容許我們的人民在進步的名義下受到傷害。我們將不能容許我們的土地在開發的名義下受到破壞。我們需要你們北極考察委員會的幫助,以避免發生這些可怕的結果。在北坡自治區,我們已看到了許多很有影響的研究,如對環境的研究,對鑽井可能對海洋哺乳動物所帶來的影響的評估,以及噪音對小鳥交配習慣的影響等。但,卻沒有人去研究一下人類將受到怎樣的影響,和應該做點什麼來幫助他們比較容易地從自給自足的狀態向貨幣經濟過渡,以及應該做點什麼來幫助那些生活在孤立小村子裡的居民妥善處理外來者帶給他們的影響,並設法加強他們與外界的社會聯繫。”

“那么,我們最優先考慮的問題是什麼呢?第一,也是最為重要的,我們要求看到一次真實的,在北極條件下能迅速處理石油泄漏事故的技術表演;第二,我們要求對那些受到影響的村子進行深入研究,看看應該幫助他們做點什麼;第三,我們要求了解,怎樣的開發將會改變我們在北極的生活方式,以及這些改變將會對這塊土地造成什麼樣的影響。”

“最後,讓我再一次對你們光臨北極表示歡迎。在這裡,你們將會看到一些你們從來也沒有見過,而且將來也不可能看到的東西。這是一個獨一無二,漂亮無比,但非常脆弱的世界。是的,我們願意與別人來分享,因為分享是我們因紐特人文化傳統的核心。但是,我們希望這種分享必須公平合理而有實效。必須使得各方都得到益處,而不至於一方得益,一方受害,從而破壞了我們祖先給我們留下的,並且也屬於我們子孫後代的這塊美麗的土地。”

他的這篇演講語重意切,真正道出了賴莫族人的心聲。這不僅環北極國家的政治家、科學家和公民要認真思考,每一個即將奔赴北極開展科學考察的“外來人”也要認真思考。

賴莫族賴莫族

賴莫族人-相關報導

全球暖化 海水將淹沒愛斯基摩人家園
賴莫族人居住的極地小島逐漸縮小,更可能遭海水淹沒,居民不得不逃離家園,成為首批氣候難民

據《星期日鏡報》報導,全球暖化,人人受害,住在北極圈附近的賴莫族人(下圖)更是首當其衝。他們居住的極地小島逐漸縮小,更可能遭海水淹沒,居民不得不逃離家園,成為首批氣候難民。

美國阿拉斯加的氣溫過去30年上升4攝氏度,導致冰川融化,海水上漲,當地的小島薩里切夫原本長4.8公里,寬0.8公里,不過小島的面積現已大幅減半,美國有報告指,阿拉斯加213條原居民村莊中,有184條遭侵蝕和水淹威脅,600名居民前途未卜。

42歲的村民托尼憶述過往可看見海面近一米厚的冰塊,“全球暖化殺死我們,每月潮漲我們都失去4米多的陸地,海浪一年比一年大,海水上升時,我們見到土地遭沖走。過往我們沒有風暴,因為我們受廣闊的結冰海洋保護,但一切都沒有了,我們現時常遭風暴吹襲”。

當地人表示,專家曾經說他們的小島在5年內便會消失,托尼說冰層太薄,他們一年能捕魚的時間不多,故根本沒有錢遷家。遷徙村民估計需要3億英鎊(約45億元),但美國政府至今都不願承擔費用,只是提出一個較便宜的方法:把村民安置到不同的城鎮。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