諫太宗十思疏

諫太宗十思疏

《諫太宗十思疏》是唐朝著名諫議大夫魏徵寫給唐太宗的一篇奏疏。在這篇文章中,魏徵緊扣“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這個在當時歷史條件下安邦治國的重要思想作了非常精闢的論述,其主題是在於提醒唐太宗要想使國家長治久安,君王必須努力積聚德義,具體提出了居安思危,戒奢以儉等十個建議。意在勸諫太宗居安思危,戒奢以儉,積其德義。太宗,即李世民,唐朝第二個皇帝,是中國歷史上最有成就的開明君主之一,在他的統治時期,出現了安定富強的政治局面,史稱“貞觀之治”。“十思”是奏章的主要內容,即十條值得深思的情況。“疏”即“奏疏”,是古代臣下向君主議事進言的一種文體,屬於議論文。

基本信息

作者介紹

魏徵魏徵

魏徵(580年-643年2月11日),字玄成。漢族,隋唐時期巨鹿人,唐朝政治家。曾任諫議大夫、左光祿大夫,封鄭國公,諡文貞,為凌煙閣二十四功之一。以直諫敢言著稱,是中國史上最負盛名的諫臣。

貞觀十七年病卒於任。魏徵以性格剛直、才識超卓、敢於犯顏直諫著稱。作為太宗的重要輔佐,他曾懇切要求太宗使他充當對治理國家有用的“良臣”,而不要使他成為對皇帝一人盡職的“忠臣”。每進切諫,雖幾次極端激怒太宗,而他神色自若,不稍動搖,使太宗也為之折服。為了維護和鞏固李唐王朝的封建統治,曾先後陳諫200多事,勸戒太宗以歷史的教訓為鑑,勵精圖治,任賢納諫,本著清靜無為、“仁義”行事,無不受到採納。貞觀十三年(639)所上《十漸不克終疏》,在當時和後世都有重要影響。

著有《隋書》序論,《梁書》、《陳書》、《齊書》的總論等。其言論多見《貞觀政要》。其中最著名,並流傳下來的諫文表---《諫太宗十思疏》。他的重要言論大都收錄《魏鄭公諫錄》和《貞觀政要》兩本書里

相關介紹

原文

諫太宗十思疏諫太宗十思疏

臣聞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源不深而望流之遠,根不固而求木之長,德不厚而思國之安,臣雖下愚,知其不可,而況於明哲乎?人君當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儉,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長也。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憂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實繁,能克終者蓋寡。豈其取之易守之難乎?昔取之而有餘,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憂必竭誠以待下,既得志則縱情以傲物;竭誠則吳、越為一體,傲物則骨肉為行路。雖董之以嚴刑,震之以威怒,終苟免而不懷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載舟復舟,所宜深慎。奔車朽索,其可忽乎?

諫太宗十思疏拓本諫太宗十思疏拓本

君人者,誠能見可欲,則思知足以自戒;將有作,則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則思謙沖而自牧;懼滿溢,則思江海下百川;樂盤游,則思三驅以為度;憂懈怠,則思慎始而敬終;慮壅蔽,則思虛心以納下;懼讒邪,則思正身以黜惡;恩所加,則思無因喜以謬賞;罰所及,則思無以怒而濫刑。總此十思,宏茲九德,簡能而任之,擇 善而從之,則智者盡其謀,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爭馳,君臣無事,可以盡豫游之樂,可以養松喬之壽,鳴琴垂拱,不言而化。何必勞神苦思,代下司職,役聰明之耳目,虧無為之大道哉?

【破題】

唐太宗即位初期,虛心接受隋朝滅亡的教訓,勵精圖治。隨著功業日隆,生活漸加奢靡,不聽逆耳之言。魏徵以此為憂,多次上疏切諫,本文圍繞“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的主旨,規勸唐太宗在政治上要虛心納下,賞罰公正;用人時要知人善任,簡能擇善;生活上要崇尚節儉,不輕用民力。

【注釋】

浚:疏通,深挖。

當:主持,掌握。

域中:天地間。

戒奢以儉:用節儉來消除奢侈。以,用來。

高中語文版本

臣聞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1〕;欲流之遠者〔2〕,必浚其泉源〔3〕;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源不深而望流之遠,根不固而求木之長,德不厚而思國之安,臣雖下愚,知其不可,而況於明哲乎?人君當神器之重〔4〕,居域中之大〔5〕,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儉〔6〕,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長也。 凡百元首〔7〕,承天景命〔8〕,善始者實繁,克終者蓋寡〔9〕。豈取之易,守之難乎?昔取之而有餘,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憂〔10〕,必竭誠以待下;既得志,則縱情以傲物〔11〕。竭誠,則吳越〔12〕為一體;傲物,則骨肉為行路〔13〕。雖董之以嚴刑〔14〕,振之以威怒〔15〕,終苟免而不懷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載舟復舟,所宜深慎。 奔車朽索,其可忽呼?君人者,誠能見可欲,則思知足以自戒;將有作〔16〕,則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則思謙 沖而自牧〔17〕;懼滿溢,則思江海下百川〔18〕;樂盤游〔19〕,則思三驅以為度〔20〕;憂懈怠,則思慎始而敬終〔21〕;慮壅蔽,則思虛心以納下;懼讒邪,則思正身以黜惡〔22〕;恩所加,則思無因喜以謬賞;罰所及,則思無以怒而濫刑。總此十思,宏此九德〔23〕。簡能而任之〔24〕,擇善而從之,則智者盡其謀,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25〕。文武並用,垂拱而治。何必勞神苦思,代百司之職役哉!〔26〕 ——選自中華書局標點本《舊唐書·魏徵傳》

譯文

臣聽說要想讓樹木長得高大,一定要穩固它的根基;想要河水流得 長遠,一定要疏通它的源頭;要使國家穩定,一定要積聚它的民心。源頭不深卻希望河水流得遠長,根不穩固卻要求樹木長得高大,道德不深厚卻想國家安定,臣雖然愚笨,(也)知道這是不可能的,何況(像陛下這樣)明智的人呢?國君掌握帝位的重權,處在天地間最高的地位,(應該)推崇皇權的高峻,永保永無止境的美善,不居安思危,不戒除奢侈而行節儉,道德不能保持敦厚,性情不能克服欲望,這就像砍伐樹木的根卻要求樹木茂盛,阻塞水的源頭卻希望水流得長遠一樣啊!

所有君主帝王,承受上天的重大使命,無不是在深深的憂慮中就治道顯著,而一旦功成名就就道德衰退,開頭做得好的實在很多,而能夠堅持到底的卻很少。難道奪取天下容易守住天下就難了嗎?當初創業時,能力綽綽有餘;如今守成,能力卻不足,這是為什麼呢?大凡在深重憂患當中必須竭盡誠意對待臣下,得志以後就放縱自己傲慢地對待一切人;竭盡誠意就能使吳和越這樣敵對國家也能結成一體。傲慢地對待人,就是骨肉親屬也能行同陌路。雖然可以用嚴刑來監督他們,用聲威震懾他們,但是結果大家只圖苟且免除罪罰,卻不感念(皇上的)仁德,表面上恭順而不是內心裡悅服。怨恨不在有多大,可怕的是人民;人民能擁戴皇帝,也能推翻他的統治,這是應當深切戒慎的。用腐朽的韁繩駕馭飛奔的馬車,這樣可以忽視不理嗎?

作為人君的人,如果真的能夠做到,看見引起自己愛好的東西,就想到應 該知足來警惕自己;將要興建宮室土木,就要想到適可而止,使百姓安寧;想到君位高而且危,就要不忘謙虛加強道德修養;恐怕自己驕傲自滿,就要想到江海所以巨大,是因為能居於百川之下;遊樂忘返地打獵時,就要想到古人說的“一年三次”田獵為限度;憂慮自己鬆懈懶惰時,就要想到自始至終都要謹慎;怕自己耳目被堵塞、遮蔽,就要想到虛心接受下面意見;擔心有讒邪的人在自己身邊,就想到要自身正直,斥退邪惡的人;恩惠所施加,就要想到沒有因為偏愛而給予不適合的獎賞。懲罰所涉及,就要想到沒有因為生氣而濫用刑罰:總括這十思,擴大這九德的修養,選拔有才能的人而任用他們,選擇好的意見採納它,那些有智慧的就會施展他們的全部才謀,勇敢的就會竭盡他們的威力,仁愛的就會廣施他們的恩惠,誠信的就會報效他們的忠心,文臣武將都能(被)重用,君王大臣之間沒有什麼事情(煩心),可以盡享游 玩的快樂,可以頤養像松、喬兩位神仙的長壽。(皇上)垂衣拱手(不親自處理政務),不必多說,老百姓就可以被教化,何必勞神苦思,事事過問代替百官的職務呢?勞損聰明的耳目,違背無為而治的方針呢?

——譯自《古文觀止》。清初吳乘權、吳調侯著

注釋

長:生長,生髮,名詞用作動詞。

固:使穩固,使動用法。

遠:流得遠,形容詞用作動詞。

浚(jùn):疏通,深挖,動詞。

當:主持,掌握,動詞。

神器:指帝位、政權。典出《老子》:“天下神器,不可為也”古人認為君權神授,認為取得神器即為奪得天下。

居域中之大:據天地間重大的地位。域中,天地間。語出《老子》上篇:“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大,形容詞用作名詞。

以:連詞,表示目的關係,相當於“來”。

凡昔:所有的。有書如《古文觀止》寫為“凡百”,此皆為一意:以往的。

景:重大。

克:能夠。

蓋:承接上文,表示不十分肯定的判斷,但,則。

傲物:看不起別人。物:這裡指自己以外的人,在古代“物”亦可指代人。

吳越:此處指吳國和越國,春秋時兩個敵對國。

行路:路人,陌生人。

董:督責,監督。

振:通“震”,威嚇。

作:建造,興建。這裡指大興土木,建設宮殿苑囿一類事情。

謙沖:謙虛。沖:虛。自牧:自我約束。牧:養。這裡引用了《易經》“謙謙君子,卑以自牧”的意思。

下:居於……之下。《老子》曰:“江河所以為萬谷之王者,以其善下之,則滿而不溢。”

盤 游:娛樂游逸,指從事打獵。見《書·王子之歌》:“乃盤游無度”

三驅:出自《易經》“王以三驅”,有兩說:一說:狩獵時讓開一面,三面驅趕,以示好生之德;一說:也叫“三田”,一年以三次田獵為度。

敬:慎。

黜:排斥,摒棄。

宏茲九德:擴大九德的修養。宏:使……光大。茲:此。九德,即指九種美好品德,出自《尚書·臯陶謨》:“寬而栗(莊嚴),柔而立(能立事),願(良善)而恭,亂(有智力的才能)而敬,擾(和順)而毅,直(正直)而溫,簡(簡易、寬大)而廉,剛而塞(充實),彊而義。”

簡:同“揀”,選拔。簡拔。

信者:誠信的人。

勞神苦思:勞 苦,使動用法,使……勞累,使……辛苦。

疏:奏議的一種。奏議是古代臣屬進呈帝王的奏章的總稱,包括奏、議、疏、表等

殷:深重。誠:果真。

人:民。唐時避唐太宗李世民的諱。以“人”代“民”。

謙沖:謙虛。牧:養。

盤游:指遊獵。宏:弘揚。

簡:選拔。

百司:百官。

唐太宗即位初期,因隋鑒不遠,故能勵精圖治。隨著功業日隆,生活漸加奢靡,“喜聞順旨之說”,“不悅逆耳之言”。魏徵以此為憂,多次上疏切諫,本文是其中的一篇。全文圍繞“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的主旨,規勸唐太宗在政治上要慎始敬終,虛心納下,賞罰公正;用人時要知人善任,簡能擇善;生活上要崇尚節儉,不輕用民力。這些主張雖以鞏固李唐王朝為出發點,但客觀上使人民得以休養生息,有利於初唐的強盛。

注評

臣聞求木之長者,木之長:[主語·之·謂語]的句式作“求”的賓語。木:樹,樹木。長:高,生長得高。之:助詞,用在主語和謂語之間,取消句子的獨立性。形成[主語·之·謂語]的句式。“之”可不譯出。者:語氣詞,下兩個 “者”同。

必固其根本,固:使……穩固,形容詞的使動用法。根本:即根,同義詞連用,本,根。

比喻一:欲流之遠者,流之遠:[主語·之·謂語]句式作“欲”的賓語。流:河流。遠:流得長遠。必浚(jùn)其泉源,浚:疏通。

比喻二:思國之安者,國之安:國家安定。主謂短語作“思”的賓語。必積其德義。其:指代君主。德義:道德仁義。開篇以常見之物,常識之理設喻,把抽象深奧的治國之道,說明具體形象,深入淺出。以上為一層,從正面設喻說明“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的道理。這是全文論述的出發點。源不深而望流之遠,而:卻,錶轉折,下兩句的“而”同。

比喻三:根不固而求木之長,

比喻四:德不厚而思國之安,臣雖下愚,下愚:最愚蠢。這是自謙之詞。知其不可,其:它,指代“源不深”等三句的內容。而況於明哲乎?而況:連詞性結構,相當於“何況”。於:對,介詞。明哲:明智的人。形容詞用為名詞。又連設二喻,從反面證明“德義”對於“國安”的重要。作者先言“臣雖下愚,知其不可”,表明這個道理屬於一般常識,無容爭辯;然後用一反詰,不僅文情跌宕有致,而且強調了此疏的針對性,以引起太宗的重視。以上為二層,從反面設喻說明“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

人君當神器之重, 當:主持,掌握。神器:指帝位。重:重權。

居域中之大,域:指天地間。大:最高的地位。《老子》:“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王居其一。”從帝王所處的地位,見“積其德義”的重要。

不念居安思危, 居安思危:處在平安的環境而想到可能會出現的困難危險。

戒奢以儉,禁止奢侈,崇尚節儉。戒:禁止。以:連詞。

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長也。斯:這,指代上句的內容。伐:砍斷。如果做不到這點,就會走向反面;“積其德義”只是一句空話,欲“國之安”亦不可能。

文章藉助比喻,從正反兩面層層深入,步步推導,歸結出全文主旨。以上為三層,提出人君必須“居安思危,戒奢以儉”的中心論點。這一段,說明“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的道理,指出人君執掌國家重權,必須“居安思危,戒奢以儉”。

凡百元首,凡:所有的。元首:指帝王。用“凡”這一統括之詞,從範圍上強調沒有例外,含蓄而委婉地暗示唐太宗也在其內,足以引起其注意。

承天景命,承受上天的大命。景:大。

善始者實繁,善始者:創業時做得很好的。“者”字短語作主語。實:確實,副詞。繁:多。

克終者蓋寡。克終者:能緊持到底的。克,能。“者”字短語作主語。蓋:大概,副詞,表示不十分肯定的判斷。寡:少。以上為一層,總結歷史經驗,指出歷代帝王善始者眾、善終者寡的規律。

豈其取之易守之難乎?豈:難道,副詞。之:兩個都指代天下。緊承上文所述歷史事實進行反詰,表示並不是治理國家非常困難的緣故,解除太宗可能產生的疑問。

蓋在殷憂必竭誠以待下,蓋:(是)因為,副詞,用以引出下文的說明解釋。在殷憂:處在深重憂患中的時候。殷,深。竭誠:竭盡誠意。以:連詞。下:在下位的人。指出“在殷憂”故能“竭誠以待下”,這是“善始者實繁”的原因。既得志則縱情以傲物;既:已經,副詞。得志:達到目的。縱情:使氣任性。傲物:對人傲慢。物,與“我”相對,指自己以外的人。指出“既得志”故“縱情以傲物”,這是“克終者蓋寡”的原因。

竭誠則胡越為一體,則:那么,連詞。胡越:指彼此隔絕的兩方。胡,古代北方的民族。越,春秋時國名,在南方。為一體:結成一個整體。指出“竭誠”能使君臣百姓,上下團結一心,故易於取得天下。

傲物則骨肉為行路,骨肉:比喻至親。行路:路人,彼此沒有關係、互不關心的人。指出“傲物”致使至親疏遠,君臣百姓離心離德,故難於保守天下。一正一反,利害迥異,兩兩對比,道理明顯。

雖董之以嚴刑,雖:即使。董:監督。以:用,介詞。

振之以威怒,振:通“震”,震恐,懾服。威怒:威勢和怒責。怒,譴責。

終苟免而不懷仁,終:最後,結果。苟免:苟且地免除刑罰。而:卻,但是。懷仁:懷念(君王的)仁德。

貌恭而不心服,貌:外表。對“縱情以傲物”的危害補足一筆。以上為二層,對比分析歷代帝王“善始者實繁,克終者蓋寡”的根本原因。

怨不在大,可畏惟人;怨恨不在於大小,可怕的是眾人。《尚書·康誥》有“怨不在大,亦不在小”。“可畏惟人”:就是可畏惟民。“民”字避唐太宗李世民的諱。惟,副詞,用來幫助判斷。進一步指出由於“縱情以傲物”所引起的人怨是可怕的。

載舟復舟,載舟:喻人民擁護君主。復舟:喻人民推翻君主。《荀子·王制》:“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水則復舟。”

所宜深慎。這是應當深切警惕的。判斷句。省主語“此”;“所宜深慎”是“所”字短語作謂語。與“取之易守之難”的反問呼應,再從人民的力量和作用方面說明人怨的危險性,勸諫太宗必須“深慎”。以上為三層,指出人民如果有怨,乃是最大的危險,應當警惕。

這一段,通過對歷代帝王“善始者實繁,克終者蓋寡”的原因的分析,說明要想保守天下,必須“竭誠以待下”而不可“縱情以傲物”的道理。是對中心論點的進一步論證,亦為下段“十思”張本。

誠能見可欲則思知足以自戒,誠:果真,如果,連詞。可欲:值得貪圖的東西。語出《老子》:“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則:就,連詞,以下各句中的“則”同。知足:語出《老子》:“知足不辱。”自戒:警戒自己。

將有作則思知止以安人,有作:有所建造。作,指宮室的修建。知止:知道適可而止。語出《老子》:“知止不殆。”安人:即安民,使人民安定。安,形容詞的使動用法。一思二思,言要克制嗜欲,不要大興土木。實際上是要減輕人民的負擔,取得民心;只有“安人”,國家才能長治久安。

念高危則思謙沖而自牧,高危:(君位)高而危險。謙沖:謙虛。沖,謙和,與“謙”同義。自牧:自我加強道德修養。牧,養。這裡引用了《易經》“卑以自牧”的意思。

懼滿溢則思江海下百川,滿溢:指驕傲自滿。下百川:居於百川的下游。下,居處……之下,語出《老子》:“江海所以能為百穀(河流)王者,以其善下之。”三思四思,言要謙恭自卑,不要志驕意滿。實際上是要“竭誠以待下”,以免君臣解體,離心離德。

樂盤游則思三驅以為度,樂:喜歡。盤游:遊樂忘返。盤,盤桓,有流連忘返之意。三驅以為度:以三驅為度。“三驅”是介詞“以”的賓語,前置。三驅,古代天子諸侯一年中田獵三次。“無事則歲三田。”(《禮記·王制》)度,限度。

憂懈怠則思慎始而敬終,慎始而敬終:自始至終要謹慎。慎始,慎於始。敬終,敬於終。敬,慎重,與“慎”同義。五思六思,言要始終謹慎,不要盤游懈怠。

慮壅蔽則思虛心以納下,壅蔽:耳目被堵塞和遮蔽。虛心:使心虛,等於說敞開胸懷。納下:採納臣下的意見。

懼讒邪則思正身以黜(chù)惡,讒邪:讒言和邪惡的人。正身:使自身端正。正,形容詞的使動用法。黜惡:斥退邪惡的人。黜,除去。七思八思,言要虛心納諫,不為讒邪壅蔽。

恩所加則思無因喜以謬賞,恩所加:(有)恩賞加給人。所,指代加恩的對象。喜:指偏愛。謬賞:不恰當地給與獎賞。謬,錯誤。

罰所及則思無因怒而濫刑:罰所及:(有)刑罰加給人。及,達到,這裡是“加給”的意思。所,指代加給刑罰的對象。濫刑:濫用刑罰。九思十思,言要賞罰公正,不憑個人喜怒。以上十“思”,闡明了帝王在國事、生活、做人各個方面應該具有的態度,它既是“居安思危,戒奢以儉”的具體化,也是“積其德義”的具體內容。

總此十思,總:全面,這裡用為動詞,全面做到的意思。

宏茲九德,宏:擴大,發揚。茲:這,代詞。九德:九種道德。見《尚書·皋陶(yáo)謨》,就是:“寬(寬弘)而栗(莊嚴),柔(和柔)而立(能立)

古今異義

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 根本:古義,樹 木的根;今義,指國家的基礎。

既得志,則縱情以傲物縱情:古義,放縱情感,即“驕傲”;今義,盡情。

慮壅蔽,則思虛心以納下 虛心:古義,使……謙虛;今義,一種謙虛的美德。

承天景命景:古義:重大。今義:景色。

樂盤游,則思三驅以為度 以為: 古義:以(之)為;把......當作。今義:認為。樂:意動,以......為樂。

人君當神器之重 神器:古義:特指封建社會的國家政權。今義:泛指祭祀用品。

臣雖下愚(下愚,最愚昧無知的人。謙詞。今無此意。)

傲物則骨肉為行路 行路:古義:形同陌路。今義:走路。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1.長(zhǎng):生長。

2.固其根本:使它的根本牢固。本,樹根。

3.浚(jùn):疏通,挖深。

4.在下愚:處於地位低見識淺的人。

5.明哲:聰明睿智(的人)。

6.當神器之重:處於皇帝的重要位置。神器,指帝位。古時認為“君權神授”,所以稱帝位為“神器”。

7.域中:指天地之間。

8.休:美。這裡指政權的平和美好。

9.凡百元首:所有的元首,泛指古代的帝王。

10.承天景命:承受了上天賦予的重大使命。景,大。

11.殷憂:深憂。

12.實:的確。

13.克終者蓋寡:能夠堅持到底的大概不多。克,能。蓋,表推測語氣。

14.傲物:傲視別人。物,這裡指人。

15.吳越為一體:(只要彼此竭誠相待)雖然一在北方,一在南方,也能結成一家。胡,指北方;越,指南方。

16.骨肉為行路:親骨肉之間也會變得像陌生人一樣。骨肉,有血緣關係的人。行路,路人,比喻毫無關係的人。

17.董:督責。

18.振:通“震”,震懾。

19.苟免而不懷仁:(臣民)只求苟且免於刑罰而不懷念感激國君的仁德。

20.怨不在大:(臣民)對國君的怨恨不在大小。

21.可畏唯人:可怕的只是百姓。人,本應寫作“民”,因避皇上李世民之名諱而寫作“人”。

22.載舟復舟:這裡比喻百姓能擁戴皇帝,也能推翻他的統治。出自《荀子·王制》:“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水則復舟。”

23.見可欲:見到能引起(自己)喜好的東西。出自《老子》第三章“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下文的“知足”、“知止”(知道適可而止),出自《老子》第四十四章“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24.將有所作:將要興建某建築物。作,興作,建築。

25.安人:安民,使百姓安寧。

26.念高危:想到帝位高高在上。危,高。

27.則思謙沖而自牧:就想到要謙虛並加強自我修養。沖,虛。牧,約束。

28.江海下而百川:江海處於眾多河流的下游。下,居……之下。

29.盤游:打獵取樂。

30.三驅:據說古代聖賢之君在打獵布網時只攔住三面而有意網開一面,從而體現聖人的“好生之仁”。另一種解釋為田獵活動以一年三次為度。

31.敬終:謹慎地把事情做完。

32.慮壅(yōng)蔽:擔心(言路)不通受蒙蔽。壅,堵塞。

33.想讒邪:考慮到(朝中可能會出現)讒佞奸邪。讒,說人壞話,造謠中傷。邪,不正派。

34.正身以黜(chù)惡:使自身端正(才能)罷黜奸邪。黜,排斥,罷免。

35.宏茲九德:弘揚這九種美德。九德,指忠、信、敬、剛、柔、和、固、貞、順。

36.簡:選拔。

37.效:獻出。

38.松喬:赤松子和王子喬,古代傳說中的仙人。

39.垂拱:垂衣拱手。比喻很輕易的天下就實現大治了。

40.無為:道家主張清靜虛無,順其自然。

白話譯文

我聽說想要樹木生長,一定要穩固它的根;想要泉水流得遠,一定要疏通它的源泉;想要國家安定,一定要厚積道德仁義。源泉不深卻希望泉水流得遠,根系不牢固卻想要樹木生長。道德不深厚卻想要國家安定,我雖然地位低見識淺,(也)知道這是不可能的,更何況(您這)聰明睿智(的人)呢!國君處於皇帝的重要位置,在天地間尊大,就要推崇皇權的高峻,永遠保持政權的和平美好。如果不在安逸的環境中想著危難,戒奢侈,行節儉,道德不能保持寬厚,性情不能克服欲望,這也(如同)挖斷樹根來求得樹木茂盛,堵塞源泉而想要泉水流得遠啊。

(古代)所有的帝王,承受了上天賦予的重大使命,他們沒有一個不為國家深切地憂慮而且治理成效顯著的,但大功告成之後國君的品德就開始衰微了。國君開頭做得好的確實很多,能夠堅持到底的大概不多,難道是取得天下容易守住天下困難嗎?過去奪取天下時力量有餘,現在守衛天下卻力量不足,這是為什麼呢?通常處在深重的憂慮之中一定能竭盡誠心來對待臣民,已經成功,就放縱自己的性情來傲視別人。竭盡誠心,雖然一在北方,一在南方,也能結成一家,傲視別人,就會使親人成為陌路之人。即使用嚴酷的刑罰來督責(人們),用威風怒氣來嚇唬(人們),(臣民)只求苟且免於刑罰而不懷念感激國君的仁德,表面上恭敬而在內心裡卻不服氣。(臣民)對國君的怨恨不在大小,可怕的只是百姓;(他們像水一樣)能夠負載船隻,也能顛復船隻,這是應當深切謹慎的。疾馳的馬車卻用腐爛的繩索駕馭,怎么可以疏忽大意呢?

做國君的人,如果真的能夠做到一見到能引起(自己)喜好的東西就要想到用知足來自我克制,將要興建什麼就要想到適可而止來使百姓安定,想到帝位高高在上就想到要謙虛並加強自我約束,害怕驕傲自滿就想到要像江海那樣能夠(處於)眾多河流的下游,喜愛狩獵就想到網三面留一面,擔心意志鬆懈就想到(做事)要慎始慎終,擔心(言路)不通受蒙蔽就想到虛心採納臣下的意見,考慮到(朝中可能會出現)讒佞奸邪就想到使自身端正(才能)罷黜奸邪,施加恩澤就要考慮到不要因為一時高興而獎賞不當,動用刑罰就要想到不要因為一時發怒而濫用刑罰。全面做到這十件應該深思的事,弘揚這九種美德,選拔有才能的人而任用他,挑選好的意見而聽從它。那么有智慧的人就能充分獻出他的謀略,勇敢的人就能完全使出他的力量,仁愛的人就能散播他的恩惠,誠信的人就能獻出他的忠誠。文臣武將爭先恐後前來效力,國君和大臣沒有大事煩擾,可以盡情享受出遊的快樂,可以頤養得像赤松子與王子喬那樣長壽,皇上彈著琴垂衣拱手就能治理好天下,不用再說什麼,天下人就已經都有教化了。為什麼一定要(自己)勞神費思,代替臣下管理職事,役使自己靈敏、明亮的耳、眼,減損順其自然就能治理好天下的大道理呢!

創作背景

《諫太宗十思疏》是唐朝著名的諫議大夫魏徵,在貞觀十一年(公元637年)上書唐太宗(李世民)的一篇奏疏;文章中,魏徵緊扣“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對這個安邦治國的重要思想作了非常精闢的論述,主題在於提醒唐太宗要想使國家長治久安,必須努力積聚德義;具體提出了居安思危、戒奢以儉、虛心以納下等十個治國需警醒的要點。

唐太宗登基後,開始一段是較有作為的,出現了歷史上有名的“貞觀之治”。因為他常以隋朝的暴政為戒,不敢過分使用民力;他曾說:“朕每臨朝未嘗不三思恐為民害”(《資治通鑑》卷一〇九三)

魏徵進諫圖魏徵進諫圖

可是,到了貞觀中期,生產有了較大發展,人民生活逐漸富裕起來,加上對外戰爭年年勝利,邊防日益鞏固,國威遠揚,在一片文治武功的歡呼聲中,他漸漸驕奢起來,忘記了“以民為本”,特別是漸漸忘記了隋朝滅亡的歷史教訓,開始作威作福起來了。

就從貞觀十一年這一年來看,他先下令修了飛仙宮,後來又詔令修建老君廟、宣尼廟;二月巡遊洛陽宮,六月巡遊明德宮,十月獵於洛陽苑,十一月又巡遊懷州,狩於濟源。老百姓為了服徭役,長年不能回家。為此有的大臣向他進諫,如監察御史馬周就曾在上疏中指出:“今所營為者,頗多不急之務”,百姓因“供官徭役,道路相繼”,“春夏秋冬,略無息時”而“鹹有怨言”(《貞觀政要》卷十)。他卻說:“百姓無事則易驕,勞役則易使”(《新唐書·魏徵傳》)。他不再像過去那樣高興地接受下級的意見了,他在生活上漸漸奢侈的同時,還有些崇尚空談,不務實際了;這點魏徵是看得很清楚的。

貞觀十一年,“(煬帝)將行幸不息,(《貞觀政要》卷十),並且照樣地“行幸不息”起來。又如要選撥人才,唐太宗說了千百遍,可是沒有象樣的行動。魏徵曾上疏說:“國家思欲進忠良,退不肖,十有餘載矣,徒聞其語,不見其人,何哉?蓋言之是也,行之非也。”(《貞觀政要》卷七),《十思疏》就是其中著名的一篇。其主要內容是:勸諫太宗施仁政、心懷天下、從諫如流、以民為貴,親賢臣遠小人等,去做一個好帝王。《諫太宗十思疏》是魏徵奏疏的代表作。

文言現象

古今異義

1、必固其根本(古義:樹木的根部;今義:事物的根源或最重要的部分)

2、人君當神器之重(古義:帝位;今義:神異的器物)

3、既得志則縱情以傲物(古義:放縱情感;今義:盡情)

4、傲物則骨肉為行路(古義:有血緣關係的人;今義:指父母兄弟子女等親人。古義:路人;今義:走路)

5、樂盤游則思三驅以為度(古義:“以之為”的省略,即“把它當作”;今義:認為)

6、慮壅蔽則思虛心以納下(古義:使心虛;今義:一種謙虛的美德)

7、簡能而任之(古義:選拔;今義:常用於“簡單”等義)

8、何必勞神苦思(古義:為什麼一定;今義:以反問語氣表示“不必”)

詞類活用

1、必固其根本(形容詞的使動用法,使……牢固)

2、居域中之大(形容詞活用作名詞,帝王之位)

3、不念於居安思危(形容詞活用作名詞,安樂的環境,危險的可能)

4、誠能見可欲則思知足以自戒(動詞活用作名詞,能引起自己喜好的東西)

5、將有所作則思知止以安人(形容詞的使動用法,使……安寧)

6、懼滿溢則思江海而下百川(名詞活用作動詞,居……下)

7、樂盤游則思三驅以為度(形容詞的意動用法,以……為樂)

8、憂懈怠則思慎始而敬終(形容詞的意動用法,以……為憂)

9、慮壅蔽則思虛心以納下(形容詞的使動用法,使……虛)

10、想讒邪則思正身以黜惡(形容詞的使動用法,使……正;形容詞活用作名詞,奸惡的人)

11、簡能而任之,擇善而從之(形容詞活用作名詞,有才能的人、好的意見)

特殊句式

1、而況於明哲乎(固定句式,“況……乎”譯意為“何況……呢”)

2、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長者也(判斷句,“……,……也”表判斷)

3、豈其取之易而守之難乎(固定句式,“豈……乎”譯意為“難道……嗎”)

4、雖董之以嚴刑,振之以威怒(狀語後置句,“以嚴刑”“以威怒”分別是“董”“振”的狀語後置)

5、慮壅蔽則思虛心以納下(意念被動句,被蒙蔽,受蒙蔽)

衍生成語

居安思危:居,處於,處在;思,想,考慮。處在安樂的環境中,要想到可能有的危險。指要提高警惕,防止禍患。

載舟復舟:載,承載;復,顛復。民眾猶如水,可以承載船,也可以傾復船。比喻百姓能擁戴皇帝,也能推翻他的統治。

擇善而從:從,追隨,引申為學習。指採納正確的建議或選擇好的方法加以實行。

善始善終:做事有好的開頭,也有好的結尾。形容辦事認真。

垂拱而治:垂拱,垂衣拱手,形容毫不費力;治,平安。古時比喻統治者不做什麼,卻能使天下太平。多用來稱讚帝王無為而治。

戒奢以儉:戒,戒除;奢,奢侈;儉,節儉。用節儉來消除奢侈。

作者簡介

魏徵(580年~643年)又寫魏徵,字玄成,唐代傑出的文學家、政治家、史學家,巨鹿下曲陽(今河北省邢台市巨鹿縣)人。祖籍巨鹿下曲陽館陶(yao,二聲)(今屬河北晉縣西),自幼父母早喪,家境貧困,但酷嗜讀書,不理家業,曾出家當過道士,其師為文中子。

魏徵魏徵

隋大業末年,曾投瓦崗起義軍。後被隋武陽郡(治所在今河北大名東北)丞元寶藏任為書記。元寶藏舉郡歸降李密後,他又被李密任為元帥府文學參軍,專掌文書卷宗。後入唐任太子李建成掌管圖籍的冼馬。 魏徵看到太子與秦王李世民的衝突日益加深,多次勸建成要先發制人,及早動手。玄武門之變以後,李世民由於早就看中他的膽識才能,非但沒有怪罪於他,而且還把他任為諫官之職,並經常引入內廷,詢問政事得失。

魏徵先充諫議大夫,繼任中央行政長官之一的檢校侍中。曾任諫議大夫、左光祿大夫,封鄭國公,世人稱魏鄭公,以敢言直諫著稱,提倡“無面從退有後言”,“愛而知其惡,憎而知其善”,是中國史上最負盛名的諫臣之一,享有崇高的聲譽,史以諍臣稱之。也被學界公認為是中國古代歷史上諫官的楷模,時稱良吏。

貞觀十六年(642年),魏徵染病臥床,唐太宗所遣探視的中使道路相望。魏徵一生節儉,家無正寢,唐太宗立即下令把為自己修建小殿的材料,全部為魏徵營構大屋。不久,魏徵病逝家中。太宗親臨弔唁,痛哭失聲,並說:“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我常保此三鏡,以防己過。今魏徵殂[cú]逝,遂亡一鏡矣。”

魏徵所著有《隋書》的《序論》和梁、陳、齊各書的《總論》,另有《次禮記》20卷,和虞世南、褚亮等合編的《群書治要》(一名《群書理要》)50卷。他的重要言論大都收錄在唐時王方慶所編《魏鄭公諫錄》和吳兢所編《貞觀政要》兩書里。《新唐書·藝文志》云:“魏徵《諫事》五卷,又《自古諸侯王善惡錄》二卷。”

相關成語

貞觀之治、言窮切至、披覽亡倦,每達宵分、戒奢以儉、勞神苦思、居安思危、載舟復舟、擇善而從、善始善終、垂拱而治、正本清源、骨肉至親、心服口服、慎終如始、賞罰分明、人盡其才、 勞身焦思、未雨綢繆、兼聽則明,偏信則暗、取易守難、水能載舟,亦能復舟。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