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份
1905年、1917年、1929年、1941年、1953年、1965年、1977年
1989年、2001年、2013年、2025年、2037年、2049年、2061年
2073年、2085年、2097年等。
判斷方法
公元年號除以12餘數是9的年份,都是蛇年。
列成公式為:公元年號÷12=某個商,同時餘數是9。
例如: 2013÷12=商為167,同時餘數是9,那么,2013年就是蛇年。
蛇文化
爬行類動物的蛇,人們既熟悉,又懼怕。因為它的形態給人的印象是猙獰、可怕,故而蛇便成了陰險、兇惡、狠毒的代名詞。成語"佛口蛇心"、"牛鬼蛇神"、"蛇蠍心腸",歇後語"蛇和蠍子交朋友--毒上加毒"等等,蛇都是醜惡的象徵。然而,在中國古老的民俗文化中,蛇曾經是美好的象徵,是受人崇拜的形象,因為它是華夏民族最早的圖騰,一種原始宗教神,後被稱為始祖神。
在古老的傳說神話中,人類的始祖伏羲氏、女媧氏都是人面蛇身,他們兩神的交合便產生了人。在出土的墓室繪畫中,就有人面蛇身的伏羲和女媧交合在一起的畫圖。我國1989年3月發行的T135《馬王堆漢墓帛畫》郵集第一圖"天上"及小型張上端正中就繪有人首蛇身的神的形象,據說就是人類始祖之一的女媧。另據傳說,華夏祖先的軒轅氏黃帝也是人面蛇身。作為原始宗教的圖騰崇拜,至今還深有影響。在我國的一些少數民族中還有一定的保留,其中對蛇的崇拜,也仍是一些少數民族的民俗文化內容。在漢族也有遺存,比如崇拜"家蛇",說"家蛇"是祖先現形,要敬拜,這在一些地區(主要是農村和山區)的老人中還時有表現。
龍是華夏先民創造的神物,是華夏民族最終的圖騰。但龍是由蛇而來,龍的主體(龍頸、龍身)是蛇的形象,先有蛇,再有龍;然龍大蛇小,故人們常稱蛇為"小龍"。十二生肖屬相,蛇排行第六,位龍之後。十二屬相除龍以外,蛇是其中最讓人厭惡的動物,它何以成為生肖屬相,這大概與圖騰崇拜有關,是原始宗教使蛇在十二生肖中占了一席,因系小龍,故列大龍之後。
《白蛇傳》(或《白蛇許仙傳》)是我國四大民間傳說故事之一,女主人公便是一條修練千年成仙的白蛇變成的美女白娘子,其"侍女"小青也是一條修練了幾百年的青蛇變成的。白娘子與凡人許仙結為秦晉之好,且忠貞不渝。白娘子、小青,雖為蛇,卻很受人們喜愛、讚美,廣為流傳。這雖然是傳說、神話,但卻反映了蛇在人們心目中的形象曾經是多么的美好。
蛇作為一種爬行動物,儘管使人感到恐懼、厭惡,然而它對人類還是有益的,比如有的蛇能看家護院,防盜防賊,有的蛇能當"保姆",看護小孩等等。我國民間流傳的"蛇盤娃"就是蛇當保姆,這是人們把蛇當成保護神。福建平和縣三坪村,人稱"蛇村"。村周圍森林裡長有一種黑色蛇,經常會進入"尋常百姓家"。村里男女老少都視此蛇為保佑家居平安的吉祥神物。這裡的蛇不僅進屋入舍,還會上床蜷伏在人的腳旁,與人同眠。
相關
郵票
真正的蛇,在新中國郵票上沒有出現過,以民俗文化形式上方寸的倒有過2次。一次是1989年發行的《癸巳年》生肖郵票(T133),畫面是一條嘴叼靈芝、作螺鏇狀盤繞的蛇,蛇身上綻開著牡丹、荷花、秋菊、臘梅,象徵四季平安、美好吉祥。二就是《馬王堆漢墓帛畫》(T135)郵票上的人首蛇身女媧神象。2001年的生肖郵票,將是第三次有蛇形象的郵票,同時還有書法"蛇"字。此外,我國的台灣、香港也都發行了二次生肖蛇郵票,我國的澳門也發行過生肖蛇郵票。
中國郵政集團公司於2013年1月5日發行《癸巳年》生肖“蛇”郵票。該套郵票一套一枚,面值1.20元。
紀念幣
中國人民銀行發行了一套2013中國癸巳(蛇)年金銀紀念幣。該套紀念
幣共15枚,其中金幣8枚,銀幣7枚,均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定貨幣。1月9號,中國人民銀行發行蛇年普通紀念幣。該普通紀念幣面額為1元,直徑為25毫米,材質為黃銅合金。正面刊“中國人民銀行”、“1元”、漢語拼音字母“YIYUAN”及“2013”年號;背面圖案為手持玩具蛇的小男孩與放風箏的小女孩在嬉戲,其下方刊“癸巳”。該普通紀念幣與現行流通人民幣職能相同,與同面額人民幣等值流通。
名人
1、毛澤東(1893年)
2、習近平(1953年)
3、魯迅(1881年)
4、宋慶齡(1893年)
5、陳雲(1905年)
6、吳邦國(1941年)
7、楊利偉(1965年)
8、鄧麗君(1953年)
9、陳曉旭(1965年)
10、鞏俐(1965年)
11、濮存昕(1953年)
12、屈原(公元前340年)
13、韓非子(公元前280年)
14、劉邦(公元前256年)
15、項羽(公元前232年)
16、華佗(公元141年或145年)
17、王羲之(公元321年或303年)
18、祖沖之(公元429年)
20、劉勰(公元465年)
21、尉遲恭(公元585年)
22、周敦頤(公元1017年)
23、晁補之(公元1053年)
24、陳師道(公元1053年)
25、楊時(公元1053年)
26、陸游(公元1125年)
27、洪承疇(公元1593年)
28、康熙(公元1653年或1654年)
29、林則徐(公元1785年)
30、辜鴻銘(公元1857年)
31、章太炎(公元1869年)
32、冼星海(公元1905年)
33、董存瑞(公元1929年)
34、鳳飛飛(公元1953年)
35、補凌鋒(公元198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