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津縣

利津縣

利津縣,隸屬於山東省東營市,位於山東省北部,介於東經118°07′—118°54′,北緯37°22′—38°12′之間,南北長102.5千米,東西寬8.5—25千米,總面積1665.6平方千米。

利津縣素有“百魚之鄉”、“黃金海岸”和“東方對蝦故鄉”之美稱。有黃河三角洲國家自然保護區、利津黃河大橋風景區、黃河入海口飛雁灘等旅遊景點。

2018年,利津縣下轄2個街道、4個鎮、2個鄉,另設有1個開發區,常住人口29.91萬人,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比上年增長4.7%。其中,第一產業增長1.9%;第二產業增長4.6%;第三產業增長5.6%。三次產業結構為9.7:52.9:37.4。

基本信息

歷史沿革

周秦時代縣境西南部是古陸地,屬齊國。

漢代屬千乘郡漯沃縣、蓼城縣地。

東漢以後,由於黃河在利津域地入海,隨著黃河三角洲的形成和發展,利津域地不斷向渤海灣延伸擴大,隋代建永利鎮(在利津城河東岸),屬浦台縣。

唐宋屬渤海縣永利鎮。

金代明昌三年十二月(公元1193年1月)升永利鎮為利津縣,屬山東東路濱州刺史郡。

元明時代屬山東濟南府濱州。

清代、民國時期屬山東武定府(惠民縣城)。

清末,組織義和拳開展反帝愛國運動,後被山東巡撫袁世凱血腥鎮壓。

民國時期,先後有“吃大戶”、“反驗地契”、告貪(縣)官鬥爭和回響“五四”反帝愛國遊行示威、宣傳演講、罷課罷市、組織“紅槍會”抵抗官匪等。

1941年建立抗日革命政權,1944年8月18日,解放利津縣。

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期間,利津兒女先後在萊蕪戰役、泰安戰役、濟南戰役、淮海戰役等許多著名戰場以及渡江南下開闢解放區榮立戰功,做出了應有貢獻。

新中國建立後屬惠民專署。1958年11月,霑化、利津並縣稱霑化縣,屬淄博專署。1961年10月恢複利津縣建制,仍屬惠民專署。1983年10月15日成立東營市劃為市轄縣,同時原羅家公社的4個自然村和原六合公社劃歸新建的河口區。  

行政區劃

利津縣轄2街道4鎮2鄉,即利津街道、鳳凰城街道、北宋鎮、鹽窩鎮、陳莊鎮、汀羅鎮、明集鄉、刁口鄉。

利津街道位於縣境南部,縣城駐地,轄66個自然村,63個村民委員會,4個社區居委會。

鳳凰城街道位於縣境南部,縣城駐地,轄43個自然村,43個村民委員會,1個社區居委會。

北宋鎮位於縣境西南部,距縣城8.5公里,轄81個自然村,72個村民委員會。

鹽窩鎮位於縣境中部,距縣城22.5公里,轄106個自然村,125個村民委員會。

陳莊鎮位於縣境北部,距縣城27公里,轄89個自然村,95個村民委員會。

汀羅鎮位於縣境東北部,距縣城38.7公里,轄72個自然村,73個村民委員會,1個社區居委會。

明集鄉位於縣境西部,距縣城9.7公里,轄31個自然村,38個村民委員會。

刁口鄉位於縣境東北部,距縣城62公里,轄3個自然村,3個村民委員會,1個社區居委會。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利津縣風光圖冊 利津縣風光圖冊

利津縣屬東營市。位於山東省東北部,渤海西南岸,黃河進口段左側。地跨東經118°07′~118°54′,北緯37°22′~38°12′。東依黃河,東北瀕臨渤海,東與墾利區、東營區為鄰,東南與濱州市博興縣隔河相望,西與濱州市濱城區、濱州市霑化區接壤,北與河口區相交。縣境呈西南至東北向狹長帶狀,南北長102.5公里,東西寬8.5~25公里,總面積1665.6平方公里。  

地貌

利津縣西南端地面平均海拔11.5米,東北端沿海灘涂地面平均海拔2米,自然比降為1/11000。最高點為海拔14.3米,位於北宋鎮的三岔、高家兩村。境地雖系平原,但由於歷史上黃河決口頻繁,既受洪水反覆沖切,又有淤積套疊,故形成崗、坡、注相間的複雜微地貌。河灘高地面積228278畝,占總面積的9.1%;緩崗面積198438畝,占總面積的7.9%;淺平注地面積6457加畝,占總面積的25.8%;微斜平地面積1197003.7畝,占總面積的47.9%;海灘地面積228961畝,占總面積的9.3%。  

地質

縣境地處華北斷坳濟陽凹陷之東部,境內廣為第四系掩蓋,無基岩初露。第四系之下發育有太古界、寒武系、奧陶系、朱羅一白至系和第三系。陳家莊凸起,橫陳縣境中部,大致呈東西向分布,其南北分布屬東營市東營區凹陷和濱州市霑化區凹陷,濱州市濱城區凸起的東段也伸人境內。境域內斷裂構造發育,活動強度大,並具有階段性特點。境內岩漿活動不甚發育。  

氣候

利津地處溫帶季風氣候區,雖臨渤海,但大陸性強,屬暖溫帶半濕潤季風氣候。全年氣候溫和,光照充足,四季分明。春季風多雨少,氣候乾燥;夏季降雨集中,氣溫偏高;秋季氣溫急降,雨量驟減;冬季寒冷乾燥,雨雪稀少。全縣氣候突出特徵是冬春乾旱,夏季多雨,晚秋偏旱。  

自然資源

城市建設圖冊 城市建設圖冊

土地資源:可利用土地190多萬畝,耕地面積80多萬畝,天然草場和人工草場40多萬畝。

水資源:黃河水是利津縣主要水源,歷年平均入境流量423.1億立方米。

礦產資源:境內有石油、鹽、貝殼等礦物資源。利津地處勝利油田腹地,地下油氣資源富積,境內已打油氣井3300多口,是勝利油田的主要產區之一。

生物資源:利津縣海岸線長達59公里,潮間帶38萬畝,灘涂寬闊,由於地處黃河入海口,海水中有機質多,魚、蝦、蟹、貝類資源豐富。境內的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生活著丹頂鶴、白天鵝等珍禽,生長著葦、蒲、茅、檉柳、黃蓿菜等野生植物和枸杞、茵陳、益母草、車前子、白蒺藜、羊角透骨草等中藥材200多種。  

人口 

截至2018年末,利津縣常住人口29.91萬人。其中城鎮常住人口11.32萬人,常住人口城鎮化率為37.86%。全年共出生3737人,出生率為12.07‰,死亡率為5.38‰,自然增長率為6.69‰。 

經濟

綜述

2018年,利津縣地區生產總值比上年增長4.7%。其中,第一產業增長1.9%;第二產業增長4.6%;第三產業增長5.6%。三次產業結構由上年的9.8:52.7:37.5調整為9.7:52.9:37.4。 

固定資產投資

2018年,利津縣規模以上固定資產投資完成額同比增長3.8%。分產業看,第一產業投資同比下降6.0%;第二產業投資同比下降18.8%;第三產業投資同比增長76.1%。分建設性質看,新建投資同比下降10.2%;擴建投資同比增長67.6%;改建和技術改造投資同比增長90.2%。重點領域中,工業技術改造投資增長13.9%。

財稅收支

2018年,利津縣實現一般公共預算收入15.0117億元,比2017年增長8.9%。其中稅收收入10.8759億元,增長20.9%。鄉鎮實現一般公共預算收入4.3535億元,比上年增長1.6%;縣本級實現一般公共預算收入10.6582億元,比上年增長12.2%。

2018年,利津縣實現一般公共預算支出29.7146億元,增長7.6%。其中,科學技術支出2161萬元,增長14.0%;教育支出6.6194億元,增長1.5%;文化體育與傳媒支出3465萬元,增長1.7%;醫療衛生支出2.6635億元,下降15.3%;社會保障和就業支出3.8113億元,增長24.7%;住房保障支出4365萬元,增長272.8%;節能環保支出1.2842億元,增長116.9%;農林水事務支出5.8871億元,增長22.4%。

人民生活

2018年,利津縣實現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259元,比上年增長8.1%;人均消費性支出15104元,增長8.3%。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7925元,增長7.2%;人均消費性支出20868元,增長10.5%。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208元,增長7.6%;人均消費性支出12730元,增長10.8%。

2018年,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上漲2.1%,其中,消費品價格上漲2.2%,服務項目價格上漲2.1%。 

第一產業

2018年,利津縣實現農林牧漁業增加值36.1037億元,比上年增長2.4%。其中,農業增加值15.1640億元,增長4.4%;林業增加值1556萬元,增長6.9%;牧業增加值6.5116億元,下降4.5%;漁業增加值10.0380億元,增長2.0%;農林牧漁服務業增加值4.2345億元,增長6.4%。

種植業

2018年,利津縣糧食作物播種面積100.3285萬畝,增長25.86%。糧食總產量37.5655萬噸,增長20.1%。棉花播種面積15.7869萬畝,增長13.4%。棉花總產量(皮棉)6805噸,下降25.2%。蔬菜播種面積72744畝,增長40.2%。蔬菜總產量21.1083萬噸,增長18.0%。瓜類播種面積38768畝,下降4.8%。瓜類總產量10.9363萬噸,下降15.4%。 

林業

2018年,利津縣共造林10245畝,其中,防護林9105畝,經濟林1140畝。達標省級森林村居6個。深入實施以“三環、三網、兩帶、兩園”為重點的增綠工程,新增造林面積1800畝。完成濟東高速綠化500畝、國省道綠化460畝,沿黃綠化1030畝。 

畜牧業

2018年,利津縣肉蛋奶總產量74708噸,下降14.3%。其中肉類總產量45225噸,下降23.6%;奶類總產量49噸,增長56.6%;禽蛋總產量29435噸,增長5.2%。 

漁業

2018年,利津縣水產養殖面積20.23萬畝,同比持平。其中海水養殖面積15.75萬畝;淡水養殖面積4.48萬畝。水產品產量9萬噸,比2017年增長2.7%。其中淡水養殖2萬噸,海洋捕撈1萬噸,海水養殖6萬噸。

生產條件

截至2018年末,利津縣擁有機動漁船103艘,總噸位1160總噸,同比增長7.81%;功率1813千瓦,同比增長7.92%。

第二產業

工業

2018年,利津縣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比上年增長5.8%。22個行業大類中有7個行業實現增長,增長面為31.8%,其中,石油加工業、醫藥製造業、化學原料和化學製品製造業總產值分別增長35.9%、24.4%、46.1%。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4.8%。

建築業

2018年,利津縣資質以內建築施工企業完成建築業總產值7.1039億元,下降1.4%。其中,建築工程產值6.6150億元,增長1.0%。簽訂契約額8.6580億元,下降18.0%;完成建築業竣工產值5.3875億元,下降7.0%。

第三產業

國內貿易

2018年,利津縣服務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為37.4%,對經濟成長的貢獻率為37.6%,拉動GDP增長2.0%。規模以上服務業企業實現營業收入104675萬元,同比下降1.4%;實現利潤總額6469萬元,下降14.1%,營業收入利潤率為6.2%,比上年下降0.4%。

2018年,利津縣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實現357146萬元,增長8.3%。其中限額以上企業及個體戶實現零售額41669萬元,累計增長21.2%。分區域看,城鎮消費品市場實現零售額258097萬元,增長8.5%;鄉村消費品市場實現零售額99049萬元,增長7.6%。分行業看,批發業實現零售額32497萬元,增長8.0%;零售業實現零售額241399萬元,增長8.3%;住宿業實現零售額2398萬元,增長6.9%;餐飲業實現零售額80852萬元,增長8.3%。限額以上單位商品零售中,糧油、食品類增長2.9%,化妝品類增長10.6%,體育、娛樂用品類增長8.1%,服裝、鞋帽、針紡織品類增長5.3%,日用品類增長8.3%,家用電器和音像器材類下降12.0%,石油及製品類增長114.7%。

對外經濟

2018年,利津縣實現外貿進出口總額154.33億元,增長34.5%。其中,進口總額144.97億元,增長36.8%;出口總額9.36億元,增長7.0%。

房地產業

2018年,利津縣房地產開發完成投資81526萬元,同比增長10.8%。商品房施工面積52萬平方米,增長5.8%。房屋竣工面積10萬平方米,下降60.8%。房屋銷售面積17萬平方米,下降1.1%。商品房銷售額85409萬元,增長16.9%。年末商品房待售面積2.15萬平方米,比上年末減少7.11萬平方米。

郵電通信

2018年,利津縣郵政業務總量增長18.1%,電信業務總量增長113.5%。截至2018年末,利津縣固定電話用戶1.2萬戶;行動電話用戶24.3萬戶;網際網路用戶6.1萬戶。

旅遊業

截至2018年末,利津縣有省級旅遊強鎮1個,省級旅遊特色村5個。旅遊景區3處,其中AAA級景區3處。省級農業旅遊示範點1處,省級工業旅遊示範點1處,省級精品採摘園2家。三星級飯店1家,好客人家星級農家樂2家。年末有旅行社3家,旅行社門市部4家。全年接待遊客54.4萬人次,增長42.0%。實現旅遊收入5.1億元,增長41.6%。 

金融業

截至2018年末,利津縣金融機構本外幣各項存款餘額(不含工商銀行)180.4198億元,比年初增加18.5473億元。本外幣各項貸款餘額(不含工商銀行)154.0633億元,比年初增加14.0064億元。全縣金融機構人民幣各項存款餘額(不含工商銀行)177.6426億元,比年初增加205.5156億元。人民幣各項貸款餘額(不含工商銀行)154.0623億元,比年初增加22.4545億元。

交通運輸

2018年,利津縣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實現增加值314354萬元,增長2.7%。規模以上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企業實現營業收入104636億元,增長1.4%。截至2018年末,利津縣通車公路里程1814千米,其中,幹線公路里程113千米,農村公路1701.35千米。在幹線公路中,國道38千米,省道75千米。在農村公路中,縣道144千米,鄉道345千米,村道992千米,專用公路220千米。 

社會事業

科技事業

2018年,利津縣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全縣產學研合作平台達到3處;12家企業創建為全市智慧財產權試點企業;雲慧科創中心成功通過省級孵化器和省眾創空間認定,雲智和雲慧為首批經省科技廳認定批覆的眾創空間,實現了利津縣省眾創空間的零突破,新增市級以上科技創新平台6家。全縣當年發明專利授權量38件,增幅40.7%,年底有效發明專利達到86件,增幅72%。2018年,列入高新統計範圍的企業41家,全縣實現高新產值占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的10.2%。

2018年,利津縣組織實施“鳳凰學者”工程、“企業家隊伍培養5125工程”、“青年創新創業人才培養工程”等重點人才培養工程。2018年柔性引進高層次人才(團隊)30餘名,其中兩院院士3人;引進“千人計畫”“泰山系列人才”等高層次人才4人,“黃河三角洲學者”特聘專家2人。年內成功入選齊魯首席技師1人、齊魯基層名醫1人。實施“山東利津·鳳凰城引才計畫”兩年引進高層次人才102名。

教育事業

截至2018年末,利津縣有普通高中學校2處,專任教師607人,在校生5573人。職業學校1處,專任教師169人,在校生2689人。職業學校畢業生就業率98%,高中階段普及率97%。九年一貫制學校7處,國中5處,國小15處。國中階段專任教師1382人,在校生9553人。國小階段專任教師944人,在校生9737人。國中、國小在校生鞏固率分別達到99.7%、100.0%。幼稚園40處,園長和專任教師686人,在園幼兒6277人,學前三年幼兒入園率達99.4%。 

文化事業

截至2018年末,利津縣有文化館1個,圖書館1個,博物館1個。

縣圖書館全年借閱圖書15.8萬冊,館藏紙質圖書達到14.4萬冊。博物館共接待省、市、縣各級領導100餘場次,接待社會各界4萬餘人次;廣播電台1座,廣播發射台1座,廣播綜合人口覆蓋率達100%。總建築面積1.6萬平方米的縣文化藝術中心建設項目已正式投入使用。2018年被省委省政府授予第三屆山東省文化強省建設先進縣榮譽稱號。5件作品獲黃河口文藝獎,5件文藝作品參加了國家級展覽或在國家級期刊發表。2018年“歡樂黃河口美麗中國夢”廣場民眾文化活動暨鳳凰城藝術節系列演出48場次;“進千村樂萬家”文化惠民巡演活動演出512場;“百團千場樂萬家”社會文藝團體巡演535場。新建成鄉村劇場24個、農家書屋30家、數字文化廣場15處、歷史文化展館(室)12外、黃河口悅讀書社10家。《南望參遺址保護規劃》已編制完成,鐵門關遺址已完成初步勘探。 

衛生事業

截至2018年末,利津縣共有縣級醫院2所,鄉鎮衛生院7所,病床1076張。衛生技術人員1768人,其中執業醫師及助理執業醫師633人,註冊護士720人。加強預防接種工作,兒童建卡建證率100%,持證接種率100%,免疫接種率95.94%,麻疹免疫率99.30%。嬰兒出生死亡率1.61‰,住院分娩率100%。認真落實新生兒疾病篩查和聽力篩查,加強孕產婦及兒童系統化管理工作,孕產婦管理率達72.85%。建立城鄉居民電子健康檔案24.59萬人份,建檔率為80.59%。

2019年8月,入選為緊密型縣域醫共體建設試點縣。 

勞動就業

2018年,利津縣城鎮新增就業2450人,其中失業再就業人員1114人。新增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8300人次。企業最低職工工資調整為1910元/月,城鎮登記失業率為3.5%。

社會保障

2018年,利津縣養老(機關和企業)保險參保人數37133人,其中機關養老保險8037人,企業養老保險29096人。職工醫療保險參保人數27427人。城鄉居民醫療保險參保人數24.841萬人。失業保險參保人數21160人。工傷保險參保人數26573人。生育保險參保人數13813人。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基金征繳收入4.5316億元,其中機關養老保險1.6346億元,企業養老保險2.8969億元。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基金征繳收入1.1718億元。失業保險基金征繳收入825萬元。工傷保險基金征繳收入1870萬元。生育保險基金征繳收入687萬元。農村養老保險參保人數10.0573萬人,征繳農村養老保險基金2.6525億元。

社會福利

2018年,利津縣農村低保每人每年提高到4800元,城市低保每人每月提高到600元,累計發放城鄉低保資金3348萬元。五保集中供養每人每年基本生活費提高到7200元。社區治理和服務創新能力顯著增強。全縣已建成農村社區35個,農村社區綜合服務中心覆蓋率達到100%。建成農村幸福院58處,城鎮各種社區服務中心44個;最低生活保障救濟人數9135人。

環境保護

2018年,利津縣環境空氣PM2.5平均濃度56微克/立方米,同比改善10.9%;PM10平均濃度101微克/立方米,同比改善5.0%。二氧化硫平均濃度25微克/立方米,同比改善28.4%;二氧化氮平均濃度45微克/立方米,同比變化-9.34%。全縣地表水4條河流11個斷面CODcr平均濃度31毫克/升,同比改善7.9%。

安全生產

2018年,利津縣共發生各類生產安全事故6起、死亡8人,事故全部發生在道路交通領域,事故起數與2017年持平。億元GDP生產安全事故死亡率0.0245。 

風景名勝

利津縣博物館

占地面積約1.4萬平方米,建築面積7168平方米,展廳面積6410平方米,2011年10月26日正式開放,主要承載文物存儲、人文歷史展覽、黨性教育、城市發展規劃展望和綜合服務等功能,是一座集存儲、陳列、展覽於一體的綜合性博物館。現為省級文化體制改革先進單位、市級青年文明號、國家AAA級旅遊景區。

利津博物館建築造型如“鳳凰展翅”,中間“火炬型”鋼架結構為“鳳冠”,東、西兩側的鋼架結構為“雙翼”。總體布局分為序廳、歷史文化廳、黨史國史廳、城市規劃廳、多功能廳和文物儲藏室六部分,通過實景還原、雕塑、沙盤、圖片、實物、影像等方式,展現“鐵門雄關、東津古渡、鳳凰名城”的千年滄桑,展示利津經濟社會的發展成就和宏偉藍圖。

利津博物館館藏文物3706件,展出100件,其中:國家一級文物1件,二級文物3件,三級文物50件。同時,基於豐富的藏品優勢,利津縣博物館集收藏、研究、社會教育三位一體,肩負著展示黃河口地區豐富的傳統文化、普及自然科普知識、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重任。

鳳凰城濱河休閒旅遊區

居民小區圖冊 居民小區圖冊

景區南起宮家險工,北至王莊險工,全長27.5千米,整體布局為“一帶三區六節點”。

“一帶”指以黃河大堤為軸的黃河生態景觀帶,“三區”是指黃河休閒觀光區、黃河文化展示區、黃河生態農業體驗區,“六節點”分別為和樂園、黃河外灘、東津濕地、龍門灣、印象農莊和西瓜樂園。現為國家AAA級旅遊景區,國家級水利風景區,山東省自駕游營地。

景區已累計完成投資7600萬元,建設了和樂園、黃河外灘、黃河棧橋、東津渡遺址、永利橋等景觀,實施美化、綠化、亮化工程,建設景區遊客諮詢服務中心,配套完善游路、停車場、公廁、垃圾箱等公共服務設施,引入社會資金開發黃河人家農家樂、黃河遊船、黃河游泳場、真人CS等旅遊觀光體驗項目,旅遊環境和接待能力得到明顯改善。

著名人物

楊加深:中國著名語言文字學家  

王愷:著名軍旅文藝家  

楊嘉偉:著名軍旅書法家  

城市榮譽

2019年創建四星級新型智慧城市建設試點城市。

山東省縣級以上行政區劃

 概況轄2個副省級城市,15個地級市,以及49個市轄區,31個縣級市,60個縣。
濟南市市中區 | 歷下區 | 天橋區 | 槐蔭區 | 歷城區 | 長清區 | 章丘市 | 平陰縣 | 濟陽縣 | 商河縣
青島市市南區 | 市北區 | 四方區 | 李滄區 | 嶗山區 | 城陽區 | 黃島區 | 即墨市 | 膠州市 | 膠南市 | 平度市 | 萊西市
淄博市張店區 | 臨淄區 | 淄川區 | 博山區 | 周村區 | 桓台縣 | 高青縣 | 沂源縣
棗莊市市中區 | 山亭區 | 嶧城區 | 台兒莊區 | 薛城區 | 滕州市
東營市東營區 | 河口區 | 墾利縣 | 廣饒縣 | 利津縣
煙臺市芝罘區 | 福山區 | 牟平區 | 萊山區 | 龍口市 | 萊陽市 | 萊州市 | 招遠市 | 蓬萊市 | 棲霞市 | 海陽市 | 長島縣
濰坊市濰城區 | 寒亭區 | 坊子區 | 奎文區 | 青州市 | 諸城市 | 壽光市 | 安丘市 | 高密市 | 昌邑市 | 昌樂縣 | 臨朐縣
濟寧市市中區 | 任城區 | 曲阜市 | 兗州市 | 鄒城市 | 魚台縣 | 金鄉縣 | 嘉祥縣 | 微山縣 | 汶上縣 | 泗水縣 | 梁山縣
泰安市泰山區 | 岱嶽區 | 新泰市 | 肥城市 | 寧陽縣 | 東平縣
威海市環翠區 | 乳山市 | 文登市 | 榮成市
日照市東港區 | 嵐山區 | 五蓮縣 | 莒縣
萊蕪市萊城區 | 鋼城區
臨沂市蘭山區 | 羅莊區 | 河東區 | 沂南縣 | 郯城縣 | 沂水縣 | 蒼山縣 | 費縣 | 平邑縣 | 莒南縣 | 蒙陰縣 | 臨沭縣
德州市德城區 | 樂陵市 | 禹城市 | 陵縣 | 寧津縣 | 齊河縣 | 武城縣 | 慶雲縣 | 平原縣 | 夏津縣 | 臨邑縣
聊城市東昌府區 | 臨清市 | 高唐縣 | 陽穀縣 | 茌平縣 | 莘縣 | 東阿縣 | 冠縣
濱州市濱城區 | 鄒平縣 | 霑化縣 | 惠民縣 | 博興縣 | 陽信縣 | 無棣縣
菏澤市牡丹區 | 鄄城縣 | 單縣 | 鄆城縣 | 曹縣 | 定陶縣 | 巨野縣 | 東明縣 | 成武縣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