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源
另說,開山祖師是保寧禪師。保寧修建開福寺後,發心朝拜各地名山大寺,雲遊30年之久,其間曾來到河西谷山沖,立願在這裡再建一寺,以方便雲遊僧眾。於是又找楚王馬希范為施主,修建寺院,敕封為“寶寧禪寺”。明谷王朱惠披錙入山,遂更名谷山寺。寺內有四十八庵,石鼎焚香,雲煙繚繞,附近有龍潭,旁建龍王殿,傳說禱雨輒應。
有關詩文
唐末詩僧齊己作有《游寶寧寺》:
城裡尋常見碧棱,水邊朝暮送歸僧。
數峰雲腳垂平地,一徑松聲徹上層。
寒澗不生浮世物,陰崖猶積去年冰。
此生有底難拋事,時復攜筇信步登。
寺內懸晚清同鄉秀才喻果民所題對聯:
了世間不了之緣,便成上乘;
凡天下非凡之客,始到名山。
民國知名學者,李淑一之父李肖蚺亦為谷山寺撰聯:
谷口應書聲,看牧童坐誦,樵子行吟,任他角掛肩挑,英雄偶爾皆千古;
山林成物色,記玉版參時,懶殘煨處,當此筍香竽熟,宰相依然領十年。
近代歷史
1927年長沙郊區農民協會會址曾設此,滕代遠、孔福生等常在寺內召集會議。民國時期,谷山寺為“長沙八大叢林”之一,1933年寺內住僧37人,並設有初級國小。抗日戰爭時期,湖南佛教慈兒院一度過駐該寺。上世紀50年代煙火依舊,“文革”中被拆毀。今建為林場,尚存古桂數株,參天聳立,為古寺僅存之物。
1927年長沙郊區農民協會會址曾設此,滕代遠、孔福生等常在寺內召集會議。民國時期,谷山寺為“長沙八大叢林”之一,1933年寺內住僧37人,並設有初級國小。抗日戰爭時期,湖南佛教慈兒院一度過駐該寺。上世紀50年代煙火依舊,“文革”中被拆毀。今建為林場,尚存古桂數株,參天聳立,為古寺僅存之物。
遊記
文/李柏 編輯/富甲中國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嶽麓山就是這樣一座名山,“惟楚有材,於斯為盛。”同為長沙河西名山的谷山卻還沒有廣為人知,其實,它比嶽麓山還高還大,山勢奇特險峻,自然景色更具魅力。隨著谷山文化風景旅遊區的開發與建設,古城長沙、湘江之濱,與嶽麓相望的河西又將出現一顆嶄新的旅遊明珠。
國慶節前夕,筆者在深知谷山文化風景區的謝國華等人陪同下,參觀遊覽了谷山勝地。
谷山毗鄰湘江,處於長沙河西的中間位置,又叫雲母山,自晉唐以來就是佛教名山。京廣鐵路與她擦肩而過,南有319國道與嶽麓山攜手相牽,西有雷鋒大道從谷山與尖山的夾縫中穿過,北靠長(沙)石(門)鐵路。向北遙觀谷山,恰似一把大圍椅,我們正漸漸地爬上這把“大圍椅”,有一種回歸大自然、擁抱山水的舒暢感。
山靈水秀青石溝
谷山風景景點有100多處,谷王峰周圍主要由五座大山乾組成,周圍還有群山環抱,景區內主要有九個小二型水庫,俗稱“五龍朝聖,九顆明珠相托”。我們先從雷鋒大道進入青石溝水庫。這水庫中有島,形似蛇頭,蛇頭探入水中,且非常突出,蛇身蜿蜒北上緊連青山。水庫左邊的山叫天鵝抱蛋乾,頂上有 “壁上掛燈” ,右邊叫鷹嘴石山。同行的老鄒對風水頗有研究,他說蛇頭騎水背峰,兩邊山為屏障,簡直一把太師椅,真是一塊寶地。
當年,谷山點燃了農民運動的星星之火,滕代遠、肖勁光、王首道、葉魁等革命老前輩和先烈們均在這一帶戰鬥過。當時《湖南國民日報》和《北京晨報》曾報導這裡的農民運動情況:“兵來則散,兵去則聚,☆☆☆潛勢尚大,成事不足,搗亂則有餘……以上情勢觀察,平瀏方面共軍,均將解決,不成若大問題,唯長沙附近各鎮鄉,近日又農軍紛起,希圖回響平瀏,實行其大暴動……”
青石溝水庫附近,菟絲草叢生,這種寄生植物一般地方少見,是益肝補腎的良藥。那壁上掛燈的就是一座鬼斧神工的懸崖峭壁,很久以前,深夜可以看到壁岩上好像掛著一盞點燃的燈火,故名之。山上盛產青紋花石,據清乾隆《長沙府志》記載:“谷山盛產青紋花石,可制硯……與廬山石硯媲美,扣之無聲,發墨有光。”當地的小孩經常到山上玩,還揀些石板回去寫字畫畫呢。
一波三折豹子岩
豹子岩水庫與青石溝水庫相距約400米,只隔一座鷹嘴石山和羅漢肚山,因山路不通,我們只好驅車繞道而進。
一路上,我想起了這個谷山不正如當年的張家界嗎?記得在八十年代初,張家界還不過是“養在深閨人未識”的“村姑”,名字叫做青岩山,一代國畫大師吳冠中一腳踏進去,不禁讚嘆:“嗬,美極了!”於是,鋪紙揮毫……《自家斧劈--湘西張家界》系列作品便捧現在世人面前。“絕代佳人”當然很快就吸引了中外的遊客,張家界成了湘西風景明珠,一舉名揚世界。那么,谷山呢?美麗的谷山——嶽麓山的姊妹花,你不就是湘東的旅遊明珠嗎?
不知不覺進入了豹子岩景區,豹子岩水庫因一山體直插入水中,狀似豹子頭,豹尾連線羅漢肚山頂,從頭到尾,搖擺之態頓生,且群山起伏,一波三折,極有動態之美 。這個水庫是谷山景區最好的泉水寶庫,有“蟒蛇吐蕊,玉帶纏腰”之稱。該水庫面積相當大,謝老將它與市內的烈士公園湖相比,並說:“這個豹子頭可因地制宜,只要稍加推平,就可建設成長沙市最大的青少年兒童水上遊樂宮,並且是最美麗的。這裡有山有水,山是自然的,水是礦泉水,市內少有啊!”
在庫區的農家裡,我們還受到主人的熱情接待,純淨的山泉水燒開泡的本地新茶,飄著幽幽的清香,細細品味,一身疲勞已跑得無影無蹤。主人後園的桔林里掛滿了桔果,雖然還未成熟,但小主人摘了一大盆來,他身後還跟著一隻歡快的大黃狗,主人一定要我們嘗一嘗 ,還說等成熟時請再來吃。
神奇傳說谷山寺
谷山腳下是一片良田,正值中秋季節,晚稻禾苗壯籽鉤頭長勢旺盛,山風吹過,碧波萬頃;鄉村公路寬闊平坦,直通谷山水庫,再行過200米即到谷山寺,也就是谷王峰(谷山主峰,海拔362.2米)腳下。因荊棘叢生,上山者極少,我們沒有爬到峰頂,只能仰望神山之巔,一縷縷如煙似霧的雲嵐徐徐展開,就如美人的朦朧面紗被被慢慢撩起,那裊裊婷婷的倩影便自然大方地呈現在遊人的眼前……欣賞此佳境,不禁浮想聯翩,心曠神怡。
當地一位老人吳季芳敘述說:“經觀沙嶺西行至谷山尾盤鏇而上,山左清泉潺潺,不捨晝夜,泉水清涼可口。從坡谷上走,即到了歇涼亭,相傳明正德皇帝巡遊到此歇涼,故名。此處至今蚊蠅不至,涼爽宜人。再向上行,即為一字乾,乾長約600米,寬100餘米,地勢連綿起伏,草木茂盛。循幹上登,到響鼓嶺,人用腳蹬地,可聞到咚咚然的響聲,我少年時上山砍柴曾親自體驗過。再上就到了頂峰——谷王峰,放眼遠眺,周圍的嶽麓、尖山、烏山、隔(湘)江的黑麋峰、鵝羊山…… 長沙城中高樓大廈、公園湖泊、繁華市場、往來人流、賓士車輛……盡收眼底……”
谷山寺現已蕩然無存,但千年古桂仍在,枝繁葉茂。山中氣候略遲,桂花尚未開放。據曾在谷山寺國小教過書的耄耋老先生張月秋回憶,谷山寺被毀前,有兩棵大桂花樹,樹桿足有兩抱圍,六根水桶大的枝幹撐開的樹冠大得能蓋住整個前殿和天井,站在中殿二樓伸手可摘到桂花,桂子花開,香飄十里,地上鋪上蓆子,掉落和打下的桂花,收集起來有十擔,用來做桂花茶和桂花糖。寺前東端的池邊有一棵大銀杏樹,每年掉落池塘的白果(銀杏果)使池水變成墨綠色……可惜現在只存一棵桂樹,樹桿還被修房倒土埋沒了一丈多,但枝繁葉茂,蔥蘢幽蔭,是遊人乘涼的好地方。
谷山寺與後山活像一隻展翅欲飛的金鳳凰,鳳頭為谷山寺,鳳腳伸到十八丘(地名)。 ......
谷山原稱雲母山,為政清廉的典範吳建三老先生撰寫的清人唐秉臣先生墓志銘載:“余家雲母山下歷十餘世,殆五百年於茲矣。”今在谷山水庫南約一公里處的小河澗上,有一石碑,長3.5米,寬0.4米,刻著“雲母為屏”四個隸書大字,清晰醒目,這是最好的實物佐證。據說此碑為寺中之物,大約是在大躍進時興修水利期間,寺毀碑移的。
谷山的歷史傳說很多很多,就連它的名字來歷也有好幾種說法,其中典型的傳說是:明朝時,谷王朱 惠(明太祖第十九子)被封長沙王。洪武帝駕崩後,燕王奪位,誅殺非親信王子,故派兵討伐谷王。谷王精通文武,又深得民心,便親率三子三郎等將兵抗之,然眾寡懸殊,三子三郎和另兩位將軍相繼陣亡。最後谷王服朝,但再不問國事,隱姓埋名出家於雲母寺(本名也曾叫寶寧寺),谷山寺由此而來,谷山(谷王峰)也因此得名。但另有說法是,燕王派來的金甲將軍三兄弟感谷王的恩威與文武,故反降之,谷王仍然當他的谷王,只是金甲沒去朝廷復命,或說自刎而亡。後人為了紀念谷王保衛長沙的功德,便將雲母山改稱谷山,雲母寺改稱為谷山寺。
現在尚存的與這些傳說有關的古蹟地名有: 將軍廟(坳)、(上、中、下)三郎廟、白馬廟、烈馬抬頭、金甲村(水庫、坊等)、觀眾坡(可能為觀戰坡)等等。而就在谷山一帶,同名異地情況有好多處,如白馬廟、桂花樹屋場、土地坡、公善堂等。這說明人們對傳說的津津樂道和對先賢名人的膜拜景仰。
唐五代詩僧齊己有詩曰:“城裡尋常見碧棱,水邊朝暮送師僧。數峰雲腳垂平地,一徑松聲澈上層。寒澗不生浮世物,陰崖猶積去年冰。此身有底難拋事,時復攜筇信步登。”其中“寒澗不生浮世物”有深刻哲理,也體現了一種高雅不俗的思想境界。他還有一句“滄浪萬頃三更月,天上何知水底深。”情景交融,想像豐富,語意奇特。
我們走馬觀花,還有許多景點根本就沒親自去過,只是聽一聽介紹和傳說。但我的收穫卻很大,為長沙河西有這么一座文化歷史內涵豐富的風景名勝而高興,為嶽麓山有這么一個“雄偉、奇特、秀麗、野趣”的姊妹山而驚喜。在谷山人的心目中,谷山是王者之山,神聖之山,她保佑這方水土風調雨順、五穀豐登,使這裡太平清淨、興旺發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