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國家AAAA(4 A)級旅遊景點---南甸宣撫使司署在雲南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梁河縣境內,梁河最早印古名叫南宋,元代浸南甸軍民總管府,南甸這個地名從此叫起。為什麼要叫南甸呢?因元、明、清時代我縣隸屬騰越州(今騰衝縣)節制。“南”是指位於騰衝南部而言,“甸”即郊外壩子,所以叫“南甸”。宣撫司是封建時代中央政權在邊疆設定的統治政權機構,分宣慰吏、宣撫使、安撫使三個等級。宣撫使具有生殺予奪大權,相當於地方的土皇帝。南甸宣撫使平時級高七品,即縣官之職,但在特殊情況下,可以遺官而升,如接待上司或與鄰邦交往時,可隨著對方官銜而提高,最高可達四品官,也就是當地老百姓說的“見官大一級”。司署公堂後的麒麟屏風,就是四品官職的象徵。所謂司署,就是土司行使職權的衙門,以及住宿、娛樂等所需要的附屬建築。傣語稱“賀弄召發動底”,意即南旬頭人的大房子。
南甸土司姓龔,據族譜載原籍南京應天府上元縣人。元大德五年(1301年)呈賜姓刀,民國元年複姓龔,所以合稱刀龔氏。龔氏先祖明初隨師征討雲南,因屢建戰功加封為宣撫使,定居于于比。從一三九八年到一九五0年五月,歷時五百五十二年,世襲為官二十八代。
南甸宣撫使,是土司中著名的邊地“三宣六慰”之一,特別是明清時被稱為德宏境內“十司領袖”。“司屬轄境,明以前不得其樣。至明正統,據傣文譜載,該司治東至蒲窩一百二十里與潞江司為界:南至杉木籠山頂一百二十里與隴川司為界:西至大金沙江(伊洛瓦底江)四百五十里與勐養為界;北至半個山八十里與騰衝為界”,版圖約有現在的兩個德宏州。其地大廣袤,物產豐富,勢力雄厚。被稱為“南極冠冕 。
土司統治下的行政組織分為中央政府任命的土司及親責大員中的正印土司官、代辦、護理,族官。地方職官夷寨有:田亢頭、田亢尾、老幸、頭人、客長。漢寨有練紳、村長。形成一宣獨特的封建領主統治制度。
土司的官位是世襲制,在執政者出現死亡、多病、年老不能理事和被革職情況下傳給他後人。承襲者必須是原土司之嫡長子,如長子死亡則以次子繼。
南甸宣撫使司署住地留幾次易址。我們現在所說的土司府,已經是第三個衙址。元代遺址在縣城正北十三公里的大地老官城,現僅存墳地和殘石獅及瓦礫 等。明正統九年(1444年)升為宣撫使後遷司署到團山,就是縣城東北二點五公里的九保鎮太平寺一帶。
據請·吳楷所著《南甸園記》的描述,過去那幢司署要比現在這一幢司署大二倍多。氣勢更為壯闊、華麗,現無存。清·乾隆三十一年(1767年),為防緬兵竄入蹂躪和苦於應付過往官兵,又把司署遷到距縣城東郊三公里多的新城村,取希望長治久安之意,故名永安司署。清·鹹豐元年(1851年)勐蚌等五撮各族人民反土司苛政,焚毀了永安司署。同年,土司又到田心建衙門。田心就是現在的遮島鎮古名。傣族把九保稱為“遮勒”,即上條街之意。又稱田心為下條街“遮德”,遮島地名由此始。至今,此土司府已有100多年的歷史。
過去司署大門,是一座中高兩低的木結構八字大門,相當矮小,高一點的人拂手可模。現在歷史文物展廳里可以看到原樣圖片。平時里中門常開,高5米,上掛一塊長3尺,寬2尺的直匾,當地人稱“沖天匾”。紅底金字,上刻楷書:“世襲南甸宣撫使刀龔氏司署。”側門高4米,左為生門、右為死門”。一般死門不常開,公堂現事之後,只有被判處死刑的囚犯才從死門推出斬首示眾,無罪釋放者從生門而出。有人會問,全國衙門都是向南開,為何唯有南甸撫司署的大門是向西北開?這裡面還有一個奧謎。因為我們縣城的座向是西北向,後高前低,前面有大盈江,土司認為取“迎水向”好,以祈盼財源如江水,滾滾進門而來,並且流進不流出。所以與全國衙門向法不同。大門前是一對石獅子,現在的一對已是1995年10月10日複製的,原來的是現在立在一院的那對。殘石獅是民國末年從永安司署拉來的。聽參加拉過石獅子的老人說,那天非常熱鬧,豎石獅子時,更是全城歡騰。很早以前大門外還豎有:“永鎮邊夷”、“德政牌”和“雲貴督部堂王、撫部院譚扎文碑。”以上兩塊已失,“扎文碑”於一九九五年九月下旬發倔一塊(尚缺一),內容不全,就是大家一進大門見到的這一塊。
進入第一院。離大門不遠的地方,原是一幢三開間的平房,供兵丁任宿,俗稱“門房”。門房是司署內具體辦事的“三班六房”之一,三班即親兵班,屬官班和吼班。六房指書房、門房、軍裝房、帳房、茶房、差房。據一九五0年統計,民國末年,司署內有親兵13人、屬官班15人、吼班7人、秘書2人、書房10人、門房19人,總計66人。門房裡是一、二家屬官的青壯年輪流值班,每班三至五人,每期一至二個月。他們專門收發信件,收租票、傳達通報和迎接賓客等。門房現已無存,當今的新大門是推出街面擴大建築的。再看這左右廂樓,分別為監獄、差房。左邊牢房,右邊是巡長、差人住房。巡長和差人主要負責逮捕、拘押、看管犯人,另外參加催收、辦案等雜務。牢房是一幢三開間土木結構小屋,中間是守夜者的火塘、床、桌及對聯、香爐等。左邊是關重犯的地方,四邊欄柵、留有門道、供犯人出入。房內有卡腳枋、四仿枷、魚尾枷和鐵鏈手拷等刑具。右邊為輕犯住處,四邊無欄柵和刑具。差房現在闢為紀念屋,你們在參觀之餘可以這這裡採購到土司大院的紀念物和名特地方產品。
對稱的兩廂樓,右樓為茶、庫房,左是巡捕房,居住勤雜人員包括親兵班。親兵班是從土司屆境內、外八寨各抽調一總計十六入組成。側門主要負責保護土司、服待土司生活。如早點、擺飯、倒水、打掃清潔衛生等。土司外出,親兵就配備武器隨從。如果遇到審案,便站班侍立,以助威風,他們的薪資都由抵兵役村寨負擔。茶庫房,是由二至四人組成,專門供應司署內所需要的茶水,另外充當炮手鳴放禮炮,兼巡更打掃清潔等。
這幢五開間的公堂,是第二十六代土司刀守忠建蓋的。請大家抬頭看中樑上的墨跡,上面還寫有建造年代,整間房屋還是歷史原件。譬如地鋪中的窺視孔內就是一八五一的原貌,下面孔內留的是香草紋圖案。上面這些是複製品。中格是二司審案的公堂,其中兩次間是旁聽室和通道。堂間公案桌上枋掛有“衛我邊陲”一匾,前枋上掛有“南極冠冕”、“南天鎖鑰”等匾。堂後壁以六幅麒麟格子門為屏風,一旁留有通道,平時嚴禁閒人踏入公堂。整個公堂非常威嚴,屋上有雕龍畫鳳的穹頂,精工而細作。再請看這左右排列的儀仗,是1444年皇帝賜封給土司的“半副鑾架”複製品,歷史原件在展廳里還可以看到。它的排列是:肅爵、迴避、龍頭朝前,關刀隨後,金爪、鉞斧朝天蹬、安民、除毒、一手掌全乾坤。如果土司外出出和迎接上司時,由家丁們按上順序執掌出衙,作為官品和威儀的象徵。另外大家看審案桌後的兩塊形似芭蕉葉的扇子,我們叫他御扇牌,雕刻精湛。左雕有典型的傣族塔式建築,它逐級增高。左幅雕有一個欲飛的孔雀,一看就知道是土司官的象徵。左右有萬民傘,一是土司出外時用來遮蔭,二是代表福音高照萬眾臣民之意。公案桌是放在一平台之上,桌凳俱置。桌精雕,有一圍布飾之。桌上擺有簽簡、筆架、朱硯、驚堂木等。聽老人說判了死刑者,當場將寫有“斬”字令牌擲地時,土司要同時把案桌推倒揚長而去,犯人從死門推出斬首,示意永不能翻案。審案桌下放有鏈條、手烤、大小戒枋、老虎凳、魚尾枷等刑具。走廊前的這塊地鋪方磚和平台前這塊圓形拼花地墁,就是供傳犯人和擊鼓喊冤者下跪用的。大堂左側置喊冤鼓,鼓長5尺,徑3尺,整木鐫制。鼓架高5尺,架上掛一面直徑1.5尺的銅罄。當有人喊冤時,便敲響大鼓到公堂前跪下等待土司出來判案,如果土司遲遲未來或遇冤屈較大者,可以連續擊鼓,口喊“冤枉啊”,直到土司或代辦和家丁們登堂坐穩立定,口喊:“升堂”、“威武”為止。審案的公堂上很威嚴,堂官、巡長和差役、親兵站立兩旁。當土司上堂時,他們齊吼:“請大人升堂”待土司入坐,又發出“帶犯人”、“跪”等助威聲。使公堂肅穆,
人犯恐懼。這些人即為“吼班”,審案中他們專門聽候土司吏喚,對犯人施刑。大鼓後面放著暖轎、涼驕各一乘,涼轎是藤蔑製品,形似躺椅,上有遮蔭布,系有一丈多長的轎桿,木質特優,二人拾轎,行起路來到愰愰悠悠,稱為“滑桿”。暖驕為木製品,底盤代座並墊有虎皮,分三台逐級升高。四周綠呢布圍壁,兩側留有小窗,正門垂簾,八人抬矯,昔日橋桿今尚存一根這展廳里。舊社會南甸宣撫司專門有有吹喇叭抬轎子的村寨。轎子後面有九門鐵筒炮,炮筒直直,長約一尺,粗約二寸,底盤上側放引信孔有直筒式、打箍式、纏繞式三種。凡土司升堂、進出衙門、迎賓等都要放炮、擊鼓、鳴罄。
這第二院左廂是屬官班住房,右邊是軍械庫,也就是大家通常叫的文官、武官公務處。軍械庫也叫做軍裝房,樓上住看守軍械的兵丁。主管看守的人必須具有軍事常識,主要負責購買槍枝彈約,兼修理武器。土司的武器很早以前是些刀、槍(長矛)、棍棒、弓弩等冷作武器。光緒年後開始有了毛瑟槍、九響槍、漢陽五子槍。到了民國末年,國民黨遠征軍留下一部分,自己購買了一部分,那時已有六為炮、輕重機槍、步槍,足可以裝備一個團。過去土司家內設有練兵場。左廂“屬官班”,他們是由十二個召朗或波朗以及被土司提為署職的辦事人員組成,他們都是一些年高望重的族人,輪流到衙門值班,早晚可以陪同土司吃飯,協助土司處理民事訴訟,接待賓客。如遇土司坐堂審案,他們中的值班人員則陪座審訊。另外,還可以另選址開設臨時公堂審理花案之類。
二堂是第二十二代土司刀定國建蓋的。中間三格敞開,做會客廳,兩稍間分別為男女宿舍。客廳內掛有山水名畫,織錦、壽聯和進口的大掛鍾。堂中置一大精雕圓桌及凳子,隨時由僕人擦拭得窗明几淨,平時,苦、甜茶俱備。堂前懸掛“南天一柱”和“十司領袖”匾額。堂間中是六扇透雕木門,後為圓門。這園門內地人稱圓門、拱門,而我們這裡隊“太陽門”,因為它形似太陽且神聖,平時用塊紅黑各面的垂簾擋住,非重大節日或欽差大臣到來不開,當重要人物到時,地鋪紅毯相迎。平時行人只能從側門而入,特別嚴禁婦女出入。凡事由兵丁站兩側傳訊通報,里傳外,外傳里,決不能隨便撩簾而入。
剛才講過這太陽門之威嚴,沒有品位時官員和婦女都嚴禁出入,可是有一對大象可以大搖大擺地由此通過,專門有人為它抬糞擦尿。這右廂樓原是“三班房” (即站班、吼班、承審班住的地方),後來作了大象樓。據說在很早很早以前,前三院的木料是靠這對“夫妻”大象從40多公里的龍塘村拉來的。因為當時沒有任何運輸工具,全靠它們的鼻子捲來,所以它們是“有功之臣”,很受土司寵愛,特許它們進入第三院,通過太陽門與人共寢。傳說這舊社會殺錯了一個人可以諒解,但是誰殺了大象和孔雀,土司要滿門抄斬。由此可見,我們邊疆少數目族地區把大象和孔雀視為吉祥物,這圓門就是實物例證。
讓我們先岔戲樓小院觀看,左廂樓上是專供土司和眷屬們看戲的樓子。在舊社會等級觀念森嚴,老幼男女、主僕平民都劃分得比較嚴格。樓中為土司、印太專座、左為兒子、右為女子專座,側廂樓檐廊為官員看區,地面才是百姓看區。空地與戲樓相隔,它是典型的滇西風格的戲樓布局,這戲樓四角飛翹,雖不十分精湛,卻具有特色。它是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建成的。建成之後,騰衝玉麟戲班來這裡演出過;盈江刀安仁組織的傣戲班來這裡上演過;日本人的無聲電影來這裡放映過。從戲樓底穿過小門,是一特別雅靜別致的“水晶亭”花園,專供土司遊玩賞花(現己無存)。戲樓右廂樓除看戲外,曾做學堂。是土司在民國末年前辦的私塾學堂。解放前土司十分重視教育,曾有堂伯叔二人畢業於日本早稻大學。學堂外面是一個可容千餘人的大練兵場,每年土司都有“霜降操練”的習慣。每當操練時,調來各路兵勇。時間3-5天,執習跑馬射箭等。當土司來登台主持剛那天,全城熱鬧非凡,其禮節如同迎接上司一樣隆重,繞街一轉,老百姓在街旁焚香磕頭。操練中,中標者,由土司親自頒獎設宴表彰。
現在請大家隨我返回第三院。這第三院是第二十七代土司刀化南蓋的,是土司屬官審理一般案件和接待上司的議事廳。正中掛“永固高疆”匾額,前後置活動木格門。在大開間內設桌凳及辦公用品等。如果平時沒有人擊敲冤需要辦案時。土司辦公就到此為止。如遇重大大事務,便召集相關人員在此理政。這個議事廳里曾有過重大意義的事件發生。一、南甸土司是“十司領袖”,經常召集其他土司頭人來此會盟、議事;二、一九五o年五月中旬,梁河、盈江、蓮山工委書記、122團政治處主任張琦,邀請梁河土司龔綬、盈江土司刀京版、蓮山土司思鴻升在此開會,共商建立邊疆各族行政委員會等同題。
南甸宣撫司署建築群最為華麗精湛的要數這第四大殿了。左廂是書房,右廂是賬房。賬房足是由總管和一副員執掌,主要負責司署內的財政、錢糧收支,買辦司署內的日用品。但大宗項目的列支要經得土司同意。另外附設糧倉,設專人收放糧食。屋內有大秤、賬本和刻有“司署制”字樣的木製量斗等。書房人員是由秘書、師爺、謄錄員組成。專司謄寫,起草文稿整理訴訟卷宗,管理文稿和各項收租票據。其中,師爺的地位較高,他可以代理土司外出代辦,可以與土司同桌共餐。一九五0年,樓上曾為“各族行政委員會辦公室。”同年十月下旬,中國人民解放軍梁河駐軍營長衛永華、梁河軍政代表團副團長和友賢、地方工作人員瞿富生等,與末代土司經統政的全權代表龔安周就在此談判。龔安周當時的身份是末代土司的總管,又是“反共救國軍”第二路總指揮。當天談判席從簡,擺一張黑漆大圓桌,桌上擺著“團結牌”香菸和幾盤茶葉糖果。談判內容中涉及了關於南旬自治等許多問題。後來,龔統改不但不接受五點意見,相反繼續武裝竄擾各地,因談判無效,中國人民解放軍於一九五一年一月二十五日進軍籮卜壩剿匪,反共救國軍一敗塗地,龔統政只好好率親信六十餘人經隴川逃亡緬甸。從此,梁河徹底解放,推翻了長達五百餘年之久的封建土司制度。末代土司龔統政久居緬甸,於一九八三年清明去世。
南甸宣撫司署建築群,是以它具有歷史意義、藝術價值和科學價值進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行列的。最精華的是這第四殿,梁河人管叫它“正立春秋”大殿,為什麼要叫正立春秋大殿呢?因為這幢大殿用材特別講究。正殿用栗木,左廂用椿木,右廂用楸木。這三種樹木,都是我縣境內最優質的木材,土司把它們有意的取材組合,以每種樹名的名頭相連,使成了“正直(栗)春(椿)秋(揪)”的諧音,以此祈望江山永固。這大殿是能工巧匠的精工細作,比如檐柱前有六個“金爪吊葫蘆”雕件,就在那方寸之間雕有水滸一百零八將,更奇的是在風動的時候,還會像走馬燈一樣隨風轉動,可謂巧奪天工。另外二、三院中,“三顧茅蘆”等人物雕刻件,在大院裡到處可見。又如正堂中八扇隔門,分別為“王羲之愛鵝,陶淵明愛菊,周子愛蓮,葉公好龍、和靖愛梅、明皇愛月、伯樂愛馬、隱公愛魚等八愛國。再請大家抬頭看看兩廂那整齊排放的樓廊扶欄和那幾塊倖存的窗子的彩色玻璃,是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從緬甸方向進口而來的英國產品,如今釘子、壓條都是原件。
當時沒有公路,沒有汽車,都是用人挑馬馱來的。由此可見邊地土司把中西文化作了精心策劃的結合。為了建築這第四殿,占據了過去遮島鎮的一條橫街,因為它要按漢式宮殿布局建訊,中軸式向兩側擴展,五進四院,逐級升高。這第四殿是第二十八代土司龔綬於民國二十四年建成,中堂是家堂,左二間是土司夫婦的寢宮,右二間是子女宿舍。中堂後壁設透雕暖閣,閣內掛有天地牌位,牌位之下是香案桌,供有官銜牌和光緒皇帝、刀定國穿官服畫像以及列祖列宗像。周圍掛滿名人字畫和緞面刺繡的對聯等。堂內設有三疊水的桌子,即香案、高八仙桌、矮八仙桌。大圓桌上茶明幾淨,有銀制水壺,玉器飲具等。一旁整齊排有八條太師椅。桌前地下置一鋪團,供焚香禱告用,每曰里香菸繚繞。這個區域平時只允許老祖太 和貼身丫環出入,而目,她們要脫鞋、浴手焚香才能進入。
大殿左是小姐樓。供小姐們專門玩耍、梳妝打扮的地方。當時女人行動是要受到節制的,只能在一定區域內活動。只有胭脂口紅,她們可盡情享受(昔日有胭脂水粉莊供給)。現在末代土司的第三妻還住在裡面,一下大家有幸和她交談合影。小姐樓西北有一大院,是土司的灶房,吃飯多時有一百多人或七、八桌不等。另外設有糧倉、馬房、水井。
明代之前土司多用幼子替襲,但是政變過多。另外,小皇帝”尚須長輩攝政,所以明代之後變成了長子世襲,長子為正印,次子為護印。這右院就是當時的護印府,相當於帝王朝中的親王。平時只管享受,有職而無實權。
殿後這第五院是專供土司休息習武的後花園。左前角這一瞳三開間小屋,過去是經書房。
最後請大家過來看—幅《南甸宣撫司署復原圖》,對大院就更加了解。整個司署占地面積10625平方米,建築面積7780平方米,按漢式衙署形式布局,由四個主院落。十個旁落院,四十二幢,一百四十九間房屋組成,按土司衙門等級分為大堂、二堂、三堂、正堂。五進四院逐級升高,周圍另有二十四間耳目和多處花園,佛堂、戲樓、小姐樓、傭人住房、廚房、糧庫、馬房、軍械庫,以及監獄等建築應有盡有,而且各有用場。聽一位常到土司大院“開財門”的老人講,他小時候每年大年三十晚都要到大院“開財門”。每開一道說一句吉祥言,從剛剛天黑要開到第二天天蒙蒙亮,可想而知土司大院面積之大。
南甸宣撫司署,是由三代人完成。從一八五一年到一九二五年間,用了八十四年的時間。如此宏大的建築群,在全國土司署中屬於前列,人們稱它為傣族的“小故宮”。司署一九八七年十二月二十一日被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一九九六年十—月二十七曰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目前是我們德宏州境內唯一獨有的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中央文物部門打算將其作為“中國土司制度陳列專館”,讓這塊土司制度的“活化石”永久傳於後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