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鵝絨革命

天鵝絨革命

“天鵝絨革命”,狹義上是指捷克斯洛伐克於1989年11月(東歐劇變時期)發生的民主化革命。從廣義上講,天鵝絨革命是與暴力革命相對比而來的,指沒有經過大規模的暴力衝突就實現了政權更迭,如天鵝絨般平和柔滑,故得名。21世紀初期一系列發生在中歐、東歐獨立國協國家親美化的顏色革命基本上都是屬於廣義的“天鵝絨革命”類型。

基本信息

釋義

天鵝絨革命天鵝絨革命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世界格局處在深刻的變革之中,世界被劃分為兩大陣營,美蘇開始了近半個世紀的爭霸角逐。東歐是蘇聯與美國抗衡的前哨陣地,蘇聯時時處處加緊對東歐國家的控制。
1968年,捷共中央第一書記杜布切克發起了布拉格之春改革,有脫離蘇聯控制傾向。蘇軍決定武裝干涉。6月下旬,華約在捷境內舉行軍事演習,演習結束後遲遲方撤。7月之後,局勢有所緩和。8月3日晚華約在捷簽署聯合聲明,危機似乎已經過去了。
8月20日晚11時,布拉格機場接到一架蘇聯民航機信號“機械事故,要求迫降”沒有理由不同意。客機一降落,數十名蘇軍突擊隊員衝出機艙迅速占領機場。幾分鐘後,蘇第24空軍集團軍巨型運輸機開始降落,一分鐘一架。1小時後,一輛蘇聯大使館的汽車引路,蘇軍空降師直撲布拉格
於此同時,蘇陸軍總司令帕夫洛夫斯基大將指揮4個蘇軍裝甲師,1個空降師,1個東德師從波蘭直搗布拉格。(西方向第一方面軍〕駐德4個蘇軍師,1個東德師切斷捷西部邊界。(西方向第二方面軍〕駐匈蘇軍8個師,匈軍2個師,保加利亞軍一部從南部進攻。(西南方向第一方面軍〕蘇波合成軍4個師進攻北部。(西方向第三方面軍*同時蘇軍對北約與捷軍開始全面電子壓制。
21日拂曉,蘇軍占領布拉格,逮捕杜布切克。
在進攻開始6小時後,蘇軍控制了捷克全境。幾十萬捷軍被全部繳械,北約也沒來得及作出任何反應。這是蘇軍一次典型方面軍群進攻戰役。西方向主攻,西南方向配合,共動用4個方面軍,1個坦克集團軍,4個諸兵種合成集團軍,26個師,約30萬人。但由於進攻過快,兩個戰略方向的後備坦克集團軍群均未出動,只動用了各集團軍,師,團的直屬坦克,共有9000餘輛。這就是著名的“布拉格之春”事件。
布拉格之春是一次有重大意義的國際政治事件,標誌著華約內部的裂痕已經漸漸顯現,可視為東歐劇變的前奏與導火索。
雖然說捷克斯洛伐克的民主化運動,在1968年的布拉格之春中受到蘇聯的鎮壓;但是國內對捷克共產黨統治不滿的知識份子仍然以地下方式活動,並且於1977年提出要求政府遵守赫爾辛基宣言中人權條款的七七憲章;而繼任胡薩克出任第一書記的雅克什,企圖推動經濟改革與民主化,不過為時已晚。
捷克斯洛伐克社會在七十年代和八十年代正常化時代儘管沒有帶來暴力鎮壓或者物質上的破壞,它在道德層面上產生了深刻的烙印。經過了1968年華沙條約軍隊的入侵,毫無疑問的是與共產主義有關的幻想和理想已經破滅。正是因為這個原因,受到克里姆林宮授權和控制的共產黨政權開始和人民之間達成了沒有寫在紙上的協定。人民需要表現出一定程度上的形式上的認可,從在重要場合掛蘇維埃旗幟到在不同組織中的成員身份,到參加嚴格控制的各種選舉等。作為回報,他們可以得到好的位置,孩子們的教育,夏天到南斯拉夫度假等。遭到社會大部分成員信任的政權從形式上得到這種交易的支持。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道德困境:人們對自己的作為感到羞恥。正是這種羞恥感讓這個政權能夠維持下去。人們內心充滿了對於相互之間的不信任,都變得孤獨。
捷克斯洛伐克在1989年之前就有不少要求民主的遊行活動。

重要人物

瓦茨拉夫·哈維爾

“天鵝絨革命”中的哈維爾與杜布切克“天鵝絨革命”中的哈維爾與杜布切克

捷克的作家、劇作家,於1993年到2002年間擔任捷克共和國總統
哈維爾出生於布拉格,由於父親是土木工程師,哈維爾在1951年完成義務教育後便因“階級出身”及“政治背景”的理由,而無法進入高等教育學校;於是哈維爾便一邊擔任學徒與實驗員,一邊就讀於夜間文化學校,才在1955年通過政治考核。之後哈維爾申請就讀人文學科,但屢次被拒絕,最後就讀於捷克工業高等學校經濟科。而哈維爾就讀戲劇學校的申請也不斷被拒絕,一直到1967年才完成戲劇學校的校外課程。
哈維爾自1955年便開始寫作有關文學與劇作的文章,1959年開始在布拉格的ABC劇團做後台工作,1960年開始寫作劇作。1963年,哈維爾第一個劇作《遊園會》在納扎布蘭德劇院首演,而哈維爾也屢次在公開場合批評有關政府所控制的作家協會與言論管制。1967年哈維爾與伊萬·克里瑪巴韋爾·科胡特魯德維克·瓦楚里克被從作家協會的候補中央委員中除名,之後哈維爾等五十八人籌組獨立作家團,哈維爾出任獨立作家團主席。
在布拉格之春期間,哈維爾不但發表文章要求兩黨制的政治,更要求籌組社會民主黨;在1968年8月21日蘇聯派兵占領布拉格時,哈維爾加入自由捷克電台,每天都對現狀作出評論。布拉格之春後,哈維爾不但受到捷克官方的公開批判,作品也從圖書館消失,家中也被安裝竊聽器,並且被送往釀酒廠工作。但是哈維爾仍然持續寫作並公開要求特赦政治犯,並且與其他作家與異議人士發表七七憲章,要求捷克政府遵守赫爾辛基宣言的人權條款。1977年哈維爾被傳訊,同年10月以“危害共和國利益”為名判處十四個月有期徒刑;1979年哈維爾更被以“顛覆共和國”名義判處有期徒刑四年半,引發國際社會的注意,歐洲議會更要求捷克政府釋放包括哈維爾在內的政治犯。
1983年哈維爾因肺病出獄,其他的刑期被以“紀念解放四十周年”為由被政府赦免。哈維爾出獄後繼續擔任七七憲章的發言人,並且不斷發表劇作與批判文章,而多次被警方拘留;1988年8月哈維爾發表《公民自由權運動宣言》,在1989年捷克民主化後,於1990年出任捷克斯洛伐克聯邦總統。1992年由於斯洛伐克獨立,哈維爾辭去聯邦總統一職;1993年哈維爾出任捷克共和國總統,並且於1998年連任。
哈維爾代表性的著作包括《乞丐的歌舞劇》、《無權力者的權力》、《給奧爾嘉的信》、《哈維爾自傳》、《反符碼》等。

亞歷山大·杜布切克

杜布切克,Dubcěk,Alexander(1921~1992)捷克斯洛伐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第一書記(1968~1969),捷克斯洛伐克聯邦共和國議會主席(1968~1969,1989~1992)。1921年11月27日生於斯洛伐克,卒於1992年11月7日。1925年隨父母遷居蘇聯,1938年回國。1939年加入捷克斯洛伐克共產黨。1944年參加斯洛伐克民族起義。1951年後歷任斯洛伐克共產黨中央機關的局長,班斯卡·比斯特里察州委第一書記、中央候補委員、布拉迪斯拉發州委第一書記,中央主席團候補委員等職。1960年曆任斯洛伐克共產黨中央書記、中央第一書記等職。1968~1969年任捷克斯洛伐克共產黨中央第一書記,中央主席團執行委員會委員,國防委員會主席,捷克斯洛伐克社會主義共和國聯邦議會主席。在他主持中央工作期間,捷克斯洛伐克共產黨開展了旨在創立一個新的、十分民主的、符合捷克斯洛伐克條件的民主和人道的社會主義模式的改革運動;在對外政策上主張在相互尊重主權、平等和國際主義團結的基礎上,進一步發展同蘇聯的關係,對於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將積極地實行和平共處政策。
蘇聯對此進行干預,聯合保、德、匈、波四國黨致信捷共中央,聲稱捷克國內反動派“在帝國主義支持下發動進攻,有使捷克斯洛伐克脫離社會主義道路的危險”,並於8月20日突然出兵占領了捷克斯洛伐克。蘇聯不顧捷共中央、捷國民議會和政府的抗議及民眾反對蘇軍占領的全國性罷工,將杜布切克和其他領導人押解到莫斯科。杜布切克在1969年9月被撤銷黨內外一切職務。1969年12月~1970年6月任捷克斯洛伐克駐土耳其大使。1970年3月被停止黨籍。1970年6月作為“修正主義和右傾機會主義的代表”被開除出捷共。1970年12月在布拉迪斯拉發西斯洛伐克國家林業管理局任技術工作人員,後任總機械師和總工藝師。1989年11月捷克斯洛伐克政局發生變化後,於12月28日當選為捷克和斯洛伐克共和國聯邦議會主席。1990年6月27日再次當選為捷克和斯洛伐克共和國聯邦議會主席。並出任斯洛伐克社會民主黨主席一職。1992年9月1日,不幸遭遇車禍,身負重傷,並於11月7日去世。車禍原因至今尚無定論。

發展階段

紀念天鵝絨革命紀念天鵝絨革命
1989年11月17日,捷克斯洛伐克首都布拉格出現超過十萬人的遊行活動,而且之後每天都有遊行活動向政府要求結束捷克共產黨統治。11月24日雅克什辭去捷克共產黨第一書記一職,並且捷克政府舉行了第一次的多黨選舉。多黨選舉的結果,哈維爾所領導的“公民論壇”獲得勝利,在布拉格之春中失勢的亞歷山大·杜布切克擔任聯邦國會議長,哈維爾擔任總統,完成政權的和平轉移。

歷史影響

使捷克斯洛伐克沒有經過大規模的暴力衝突,就完成了政權的和平轉移,促進了捷克斯洛伐克的民主化,但是隨著民主化的影響,斯洛伐克也出現了日益強烈的獨立建國主張,最後導致斯洛伐克於1993年宣布獨立,捷克斯洛伐克的聯邦體制也告瓦解。而這次斯洛伐克的和平獨立與聯邦體制的和平瓦解,也被稱為“天鵝絨離婚”或者“天鵝絨分手”。

“天鵝絨革命”後來又造成喬治亞及其他東歐國家分裂。此後的一些年,在包括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南非、智利、斯洛伐克、克羅埃西亞、塞爾維亞、喬治亞、烏克蘭、白俄羅斯、吉爾吉斯斯坦、黎巴嫩、緬甸在內的戲劇性事件都被貼上“形容詞+革命”的標籤。如唱歌革命(波羅的海國家)、和平協商革命(南非、智利)、玫瑰革命(喬治亞)、橙色革命(烏克蘭)、顏色革命(橙色革命後被普遍使用)、雪松革命(黎巴嫩)、鬱金香革命(吉爾吉斯斯坦)、選舉革命(通用的)、藏紅花革命(緬甸),以及2009年的綠色革命(伊朗)。

顏色革命以及衍生知識

顏色革命,又稱花朵革命,是指21世紀初期一系列發生在獨立國協國家和中亞地區的以顏色命名、以和平和非暴力方式進行的政權變更運動,這些有著明確政治訴求的活動,背後一般都有外部勢力插手的因素,經過社會動員,往往導致持久的社會對立和動盪,給執政者形成強大壓力 。

冷戰

1940年代雅爾達會議 - 波茨坦會議 - 國共內戰 - 杜魯門主義 - 希臘內戰 - 馬歇爾計畫 - 莫洛托夫計畫 - 柏林封鎖
1950年代韓戰 - 匈牙利革命 - 蘇伊士運河戰爭 - 越南戰爭 - 史潑尼克危機 - 廚房辯論
1960年代1960年U-2危機 - 豬灣入侵 - 建造柏林圍牆 - 古巴飛彈危機 - 布拉格之春 - 第一次戰略武器限制談判 -緩和政策- 文化大革命
1970年代第二次戰略武器限制談判 - 桌球外交 - 1972年尼克森訪華 - 1973年智利政變 - 安哥拉內戰 - 歐加登戰爭 - 柬越戰爭 - 中越戰爭 - 1979年阿富汗戰爭- 改革開放
1980年代1983年優秀射手演習 - 波蘭團結工聯運動 - 新思維(開放性 - 蘇聯經濟改革) - 1989年革命 - 柏林圍牆倒下 - 天鵝絨革命 - 羅馬尼亞革命
1990年代兩德統一 - 蘇聯解體
參看鐵幕 - 第三次世界大戰 - 紅色恐慌 - 桑地諾民族解放陣線 - 以阿衝突
組織北約 - 華約 - 中央情報局 - 克格勃 - 經濟互助委員會 - 歐洲共同體 - 史塔西 - 不結盟運動
競賽軍備競賽 - 核競賽 - 太空競賽
意識形態資本主義 - 帝國主義 - 共產主義 - 史達林主義 - 勃列日涅夫主義 - 毛澤東思想 - 鄧小平理論 - 主體思想 - 杜魯門主義 - 麥卡錫主義
人物美國杜魯門 - 艾森豪 - 甘迺迪 - 詹森 - 尼克森基辛格)- 福特 - 卡特 - 里根 - 布希
蘇聯史達林 - 馬林科夫 - 赫魯雪夫 - 勃列日涅夫 - 安德羅波夫 - 契爾年科 - 戈巴契夫 - 葉爾欽
歐洲邱吉爾 - 艾德禮 - 艾登 - 柴契爾夫人 - 戴高樂 - 龐畢度 - 季斯卡 - 密特朗 - 阿登納 - 勃蘭特 - 施密特-昂納克 - 杜布切克 - 華勒沙 - 納吉 - 齊奧塞斯庫 - 狄托 - 若望·保祿二世
亞洲蔣介石 - 嚴家淦 - 蔣經國 - 李登輝 - 毛澤東 - 周恩來 - 華國鋒 - 鄧小平 - 趙紫陽 - 胡耀邦 - 江澤民
李承晚 - 朴正熙 - 全斗煥 - 盧泰愚- 金日成 - 吳廷琰 - 阮文紹 - 胡志明
拉丁美洲卡斯楚 - 切·格瓦拉 - 阿言德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