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林封鎖

柏林封鎖

柏林封鎖,又稱第一次柏林危機,始於1948年6月24日蘇聯阻塞鐵路和到西柏林的通道,終於1949年5月11日蘇聯宣布解除封鎖,為冷戰初期的主要危機之一。

基本簡介

柏林封鎖柏林封鎖

“柏林封鎖”,指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初期,蘇聯封鎖西方占領區通向西柏林的通道而引起的國際危機。根據二戰期間蘇聯、美國、英國、法國四國的協定,四國分區占領德國及柏林。柏林位於蘇占區,東柏林為蘇占領,西柏林為美英法占領。美英為了進一步分裂德國,1948年6月18日在西占區實行貨幣改革,發行“B”記馬克。蘇聯針鋒相對,6月22日在東柏林發行“D”記馬克,並作為整個柏林的流通貨幣。西方於23日下令將“B”記馬克引入柏林西區。國際局勢頓時緊張,爆發了“柏林危機”。6月24日,蘇聯切斷西占區和柏林之間的水陸交通,西方國家對西柏林實行空中運輸供應,封鎖失去實際意義。雙方經過長期鬥爭後,於1949年5月達成妥協,蘇聯做出主要讓步。5月12日封鎖結束,“柏林危機”漸趨緩和。柏林局勢雖然進展,但雙方都沒有下決心走向衝突,而是通過談判解決危機。

背景

一列的C-47運輸機停泊在柏林空運的主機場--坦佩爾霍夫機場卸下救援物資一列的C-47運輸機停泊在柏林空運的主機場--坦佩爾霍夫機場卸下救援物資

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前的1945年2月,蘇、美、英在雅爾達會議上即決定戰後對德國實行分區占領政策,並邀請法國作為第四個占領國。同樣,柏林市也實行四國共管。按照雅爾達會議的協定規定,柏林西部由美、英、法3國占領,東部則由蘇聯占領。

1947年6月,馬歇爾計畫出籠後,美國加強了對歐洲的攻勢。它乘西歐各國政治上、經濟上困難之際,迫使西歐國家接受條件苛刻的"美援"。它還以"美援"為誘餌,對東歐各國施加影響,企圖拆散東歐與蘇聯的聯繫,達到"遏制"蘇聯的目的。在這場激烈、尖銳的冷戰抗爭中,美國的主攻方向是西歐,特別是位於歐洲心臟地區的德國。1947年年底,蘇、美、英、法四國倫敦外長會議破裂後,美國決定加速從經濟上和政治上分裂德國。1948年2月,美國不顧蘇聯政府的堅決反對和警告,拉住英、法,拖上荷蘭、比利時和盧森堡等國,在倫敦舉行所謂6國會議,商談成立獨立的西德政府。美國還和英國、加拿大秘密商議建立北大西洋政治軍事集團。

從1947年6月到1948年初僅半年時間內,美國以咄咄逼人之勢,先後建立了西德國家和新的軍事同盟,企圖一舉奪取歐洲。

針對美國在歐洲發動的這一系列冷戰攻勢,蘇聯採取了相應的反擊措施。1947年9月,9國共產黨和工人黨情報局成立,逮捕和清洗了一批反動政客和反蘇分子。1948年4月6日,蘇芬條約正式簽訂,條約規定兩國在軍事上合作,抵抗外來武裝侵略。1948年2月,為抗議西方6國倫敦會議,蘇聯禁止西方代表前往柏林蘇管區出席德國人的政治集會。

1948年3月30日,蘇聯駐柏林代表通知柏林的美國軍事長官,從4月1日期,蘇方將檢查所有通過蘇占區的美國人證件,並檢查所有貨運和私人行李以外的一切物品。蘇聯開始對柏林實行一系列地面交通限制。

始末

柏林空運時運輸機所載的牛奶柏林空運時運輸機所載的牛奶

隨著美蘇冷戰的開始及加深,美英與蘇聯在德國的問題上矛盾加深,美國欲將德國一分為二。為了使法國與英美方向一致,美國利用戰後馬歇爾計畫使法國在外交上合作,另一方面在1947年通過薩爾憲法,從法律上給予法國優惠,保證薩爾併入法國,促使法國同意法占德區與美英占德區合併為西德占領區。

1948年2月至6月,美國、英國、法國、比利時、荷蘭、盧森堡六國召開倫敦外長會議,提出所謂的“倫敦建議”,內容為法占德區與英美占德區協調經濟政策,共同管制對外貿易,並共同制憲,成立西德國家,以西德為中心復興歐洲。6月18日,美英法三國宣布由6月21日起西占區實行單方的新貨幣改革,即發行有B記號之馬克。

蘇聯得知後,於6月19日提出抗議,軍事長官索洛科夫斯基髮長“告德國民眾書”,認為英美法三國欲分解德國。6月22日,蘇聯占區也實行貨幣改革,發行新的D記號馬克,並於6月24日,全面切斷西占區與柏林的水陸交通及貨運,只保留從西德往柏林三條空中走廊通道,史稱第一次柏林危機,形成第一次美蘇冷戰高潮。

6月29日,美國實行空運,派出大批飛機向柏林250萬居民大規模空運糧食及各種日用品,在一年間飛行次數277,728次,空運貨物211萬噸,同時對蘇占區所缺的鋼、焦煤及電力等實行反封鎖。

1948年9月,西占區以阿登納為首的65名州代表開始擬定新憲。1949年5月8日,德國議委會通過新法。5月12日,美英法三國軍事長官在法蘭克福批准新法,同時公布占領法,西德政府結構基本確立。蘇聯於封鎖中亦蒙受損失,它深知封鎖不能阻止西德建立,遂於同日宣布撤銷封鎖,延續了462日的柏林危機結束。

結果

東德和西德東德和西德

5月23日,英美法三國代表參加下,西德通過“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基本法”,此日成為西德國慶日,西德建立,定都波恩,以阿登納總理組成了第一屆聯邦政府。 9月21日,占領法生效,令西德享有自主權,英美法三國保留管制聯邦德國之外交、外貿、國防特權力。

同一時間下,蘇聯亦在德國東部籌措成立東德意志國家,蘇占區在1949年5月30日通過憲法,10月7日,德意志民主共和國憲法生效,東德建立,皮克為總統,格羅提渥為總理,取代蘇聯管制委員會對民主德國的外交及外貿監督,德國正式分裂為東德與西德。

蘇聯失敗的原因

柏林的封鎖和解除的過程中,西方陣營是贏家。這主要是因為:

1、蘇聯的封鎖給西柏林居民的生活造成了很大的困難,人民對切斷他們生活來源的蘇聯十分反感,而對西方的空運感激備至。蘇聯的行為損害了自己和社會主義的形象。

2、柏林封鎖的主要目的就是對西方三國施加壓力,迫使其取消貨幣改革,甚至迫使柏林退出並阻止西德政府的建立。然而蘇聯並沒有達到自己的目的。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