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臘內戰

希臘內戰

希臘共產黨領導的人民武裝同受英、美支持的政府軍之間的戰爭。1944年希臘人民反法西斯鬥爭勝利後,希臘流亡政府在英軍護送下回國,12月3日,在雅典屠殺民眾,挑起內戰。次年英國策劃“停止”內戰,解除人民武裝。1945年到46年間有1190名左右親共者被右翼團伙殺害。1946年民主黨執政,恢復君主制,鎮壓國內民主力量。希共再度組織武裝鬥爭,在解放區建立臨時政府。1947年美國宣布“杜魯門主義”,取代英國直接參與鎮壓希臘人民武裝。1949年臨時政府被顛覆。

基本信息

內戰起因

希臘內戰希臘內戰

1946~1949年以希臘共產黨為代表的民主力量反抗英、美武裝干涉和國內反動政權的革命戰爭。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希臘政府和國王均流亡國外。在國內,希臘共產黨和某些左翼黨派於1941年9月和12月先後建立“民族解放陣線”和“民族人民解放軍”,開展對法西斯占領軍的抵抗運動。1944年秋,解放陣線的成員已達160多萬人,解放軍7萬多人。解放了大部分國土,建立了地方臨時民主政權。

英國政府為維護它在希臘的利益,力圖在戰後恢復希臘戰前的舊制度。1944年10月德軍撤出希臘時,依美、蘇、英、在雅爾達會議上達成的協定。英國軍隊以對德國作戰的名義在希臘登入,並護送希臘流亡政府回到雅典。11月希臘政府和英國將軍斯科比下令解散民族人民解放軍。12月3日民族解放陣線組織雅典數十萬人遊行示威和罷工,遭到警察和英軍的殘酷鎮壓。12月5日起民族人民解放軍與英軍等發生了長達33天之久的武裝衝突。1945年1月5日民族人民解放軍被迫撤出雅典。2月12日雙方簽訂《瓦爾基扎協定》,民族人民解放軍交出武器,宣布解散。1946年3月希臘舉行議會選舉,保皇派的希臘人民黨因為廣泛的選民支持而獲勝。9月28日國王喬治二世(1935~1947在位)返回雅典,宣布恢復君主立憲制。希臘國內反共運動興起,希共黨員和極左翼分子遭受輿論打壓。

1945~1946年冬,前民族解放陣線和民族人民解放軍的一些成員,被迫重新拿起武器,轉入山區開展游擊戰。1946年2月得到南斯拉夫援助的希臘共產黨中央決定重新組織武裝鬥爭。同年10月28日組成以馬科斯·瓦菲阿迪斯為總司令的希臘民主軍。在內戰初期,民主軍粉碎敵人多次圍攻,取得一些勝利。1947年初,民主軍已達2.3萬餘人,並於同年12月在北部山區建立了臨時民主政府。瓦菲阿迪斯任總理。

內戰結束

希臘內戰希臘內戰

雅典政府再次向英國政府求援。這時,英國正瀕臨經濟崩潰的邊緣。1947年3月美國取代英國插手希臘內政。向希臘政府提供了3億美元援助和7.4萬噸的軍事裝備,包括飛機、大炮和凝固汽油彈等。1947年11月成立美希聯合總參謀部。以詹姆斯·奧爾沃德·范佛里特為首的美國軍事代表團控制了希臘政府軍,直接指揮他們打內戰。

1949年,對希共和“民主軍”的致命打擊來自政治上,而非軍事上。6月,蘇聯及其衛星國和南斯拉夫的關係惡化,而後者從1944年開始就是希共最主要的支持者。這樣,希共不得不做出選擇,究竟是繼續服從史達林,還是維持與最親密、最重要的盟友的關係。內部分歧不可避免地發生,包括扎希阿里阿迪斯在內的大部分希共領導人選擇了史達林。1949年1月,馬科斯·瓦菲阿迪斯由於認同“狄托主義”而被撤銷政治上和軍事上的一切職務,取而代之的是扎希阿里阿迪斯。南斯拉夫於1949年7月關閉對“民主軍”全面開放的邊界,並把南斯拉夫的“民主軍”官兵全部驅逐出境。雖然“民主軍”仍可在阿爾巴尼亞活動,但那裡的條件太差

希臘內戰希臘內戰

了。與南斯拉夫的決裂也迫使希共不得不在內部肅清“狄托主義分子”,這造成了“民主軍”的軍紀渙散和士氣低落,也使希共失去了很多城市居民的支持。與此同時,政府軍終於找到了一位出色的軍事指揮官——亞歷山大·帕帕戈斯將軍。1949年8月他在希臘北部向“民主軍”發動了一場代號為“火炬行動”的攻勢。“民主軍”已無力應對這場突如其來的陣地戰,到9月,大部分“民主軍”士兵都已投降或逃往阿爾巴尼亞。9月,可能是獲得了蘇聯的默許,阿爾巴尼亞政府告訴希共,他們不能再利用阿爾巴尼亞領土展開軍事行動。10月16日,扎希阿里阿迪斯宣布“臨時停火以保全整個希臘不被徹底毀滅”。這標誌著希臘內戰實際上已經結束了。

內戰雖然表面停火,但卻造成嚴重的政治與經濟分裂。直到70年代才開始改善。內戰結果讓希臘在當時走上了與其他被蘇聯控制的衛星國所不同的發展道路。成為東南歐唯一的接受馬歇爾計畫和未被蘇聯控制的國家,也成為美國在冷戰時期在巴爾幹對抗蘇聯的重要盟國.

冷戰

1940年代雅爾達會議 - 波茨坦會議 - 國共內戰 - 杜魯門主義 - 希臘內戰 - 馬歇爾計畫 - 莫洛托夫計畫 - 柏林封鎖
1950年代韓戰 - 匈牙利革命 - 蘇伊士運河戰爭 - 越南戰爭 - 史潑尼克危機 - 廚房辯論
1960年代1960年U-2危機 - 豬灣入侵 - 建造柏林圍牆 - 古巴飛彈危機 - 布拉格之春 - 第一次戰略武器限制談判 -緩和政策- 文化大革命
1970年代第二次戰略武器限制談判 - 桌球外交 - 1972年尼克森訪華 - 1973年智利政變 - 安哥拉內戰 - 歐加登戰爭 - 柬越戰爭 - 中越戰爭 - 1979年阿富汗戰爭- 改革開放
1980年代1983年優秀射手演習 - 波蘭團結工聯運動 - 新思維(開放性 - 蘇聯經濟改革) - 1989年革命 - 柏林圍牆倒下 - 天鵝絨革命 - 羅馬尼亞革命
1990年代兩德統一 - 蘇聯解體
參看鐵幕 - 第三次世界大戰 - 紅色恐慌 - 桑地諾民族解放陣線 - 以阿衝突
組織北約 - 華約 - 中央情報局 - 克格勃 - 經濟互助委員會 - 歐洲共同體 - 史塔西 - 不結盟運動
競賽軍備競賽 - 核競賽 - 太空競賽
意識形態資本主義 - 帝國主義 - 共產主義 - 史達林主義 - 勃列日涅夫主義 - 毛澤東思想 - 鄧小平理論 - 主體思想 - 杜魯門主義 - 麥卡錫主義
人物美國杜魯門 - 艾森豪 - 甘迺迪 - 詹森 - 尼克森基辛格)- 福特 - 卡特 - 里根 - 布希
蘇聯史達林 - 馬林科夫 - 赫魯雪夫 - 勃列日涅夫 - 安德羅波夫 - 契爾年科 - 戈巴契夫 - 葉爾欽
歐洲邱吉爾 - 艾德禮 - 艾登 - 柴契爾夫人 - 戴高樂 - 龐畢度 - 季斯卡 - 密特朗 - 阿登納 - 勃蘭特 - 施密特-昂納克 - 杜布切克 - 華勒沙 - 納吉 - 齊奧塞斯庫 - 狄托 - 若望·保祿二世
亞洲蔣介石 - 嚴家淦 - 蔣經國 - 李登輝 - 毛澤東 - 周恩來 - 華國鋒 - 鄧小平 - 趙紫陽 - 胡耀邦 - 江澤民
李承晚 - 朴正熙 - 全斗煥 - 盧泰愚- 金日成 - 吳廷琰 - 阮文紹 - 胡志明
拉丁美洲卡斯楚 - 切·格瓦拉 - 阿言德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