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次世界大戰[概念]

第三次世界大戰[概念]

第三次世界大戰(簡稱三戰),為繼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下一次世界大戰,目前為止尚未爆發,是假想的下一次世界的大規模戰爭。理念源自20世紀50年代產生的冷戰思維。在美蘇冷戰時,若雙方發生了戰爭,其嚴重性就可稱為是第三次世界大戰,但慶幸的是雙方都盡力避免著發生戰爭,直到冷戰結束雙方都沒有爆發。至今為止三戰都只是被推測和假想而已,並未爆發,但是一旦爆發,將會嚴重影響到地球上的所有人,若爆發三戰則應該以核戰爭、高科技戰爭為主。世界各國人民在經歷過第一次世界大戰和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及美蘇冷戰的重大磨難之後,都渴望和平、反對戰爭。常見於政治論題、文學想像、遊戲及民眾茶餘飯後的話題。第二次世界大戰已經過去了60多年,世界總體處於和平時期。

基本信息

起源

想像中的核戰場景想像中的核戰場景
最早的“第三次世界大戰”理念源自20世紀50年代產生的冷戰思維。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世界形成冷戰局面——北大西洋公約組織與華沙公約組織兩大軍事組織開始擴軍備戰,美蘇兩國更是掀起一浪高過一浪的軍備競賽,建立了足以“毀滅全球”的核武儲備。“第三次世界大戰”這個說法開始不斷地出現在各個國家領袖間的公報中。弱勢國家將依靠大國的軍事保護作為維護本國安全的方式。這些言論間接促使了世界範圍內冷戰氣氛的增強。

隨著大量高新技術運用於軍事領域,尤其是核武器的廣泛發展與擴散為人們對第三次世界大戰的想像提供了極大的空間——部分人們認為第三次世界大戰將是一場規模遍及全世界的核戰,這場戰爭將成為人類文明史的最大浩劫。其中1962年的古巴飛彈危機曾被認為是目前人類史上最接近第三次世界大戰的危機——兩個掌握了空前核力量的大國在加勒比海持續了數十天的對峙,將戰爭的可能性提升到史無前例的高度。雖然這個事件順利解決,但此後“全面核戰爭”便成為了第三次世界大戰的一種別稱。愛因斯坦的說法就是“我不知道第三次世界大戰會是怎樣,但是第四次世界大戰時,人們手中的武器將是木棒和石塊!”,體現了第三次世界大戰可能造成的嚴重後果和人們對第三次世界大戰的不安與擔憂。

發展演變

隨著世界的發展,越來越多的人認為第三次世界大戰將成為永不出現的歷史名詞——或者是在可見的一段時間內不會發生的戰爭,全因美蘇間的勢力平衡,並實施相互保證毀滅的政策,致使戰爭不會爆發。但是很多國家將如何應對第三次世界大戰作為本國軍事政治的指導方針之一,以求得在這場還沒發動的戰爭中贏得最大的利益。一些由具有強烈沙文主義的人集聚的網上論壇(尤其是軍事論壇)也時常冒出關於第三次世界大戰的話題,引來熱烈討論。

在不同的角度,第三次世界大戰的爆發的原因很多,且政府、民間均有不同看法,例如前蘇聯對西方發動戰爭、中國崛起、中東地區發動戰爭等。

隨著2001年九月一一恐怖事件的產生,有些看法開始認為恐怖主義才可能是目前21世紀所面臨最頻繁的威脅——沒有固定國界與打擊對象的戰爭。

民間看法

在民間,通常有很多不同的戰爭爆發原因,陣營亦有所不同,相信某些國家會使用核子彈,而且戰爭可能延伸至太空。戰爭爆發原因有例如中國、俄國一起抗衡美國。印度、越南與中國爆發軍事衝突、以色列與中東各國爆發軍事衝突、中東或伊朗與歐美國家的衝突、朝鮮核擊韓國或日本、中國復仇反擊日本、歐洲為掠奪資源進攻非洲、美國進攻敘利亞等。但也有認為第三次世界大戰會因為各大國爭奪不可再生資源而戰。如果第三次世界大戰爆發,可能是不斷劇增的人口。
第三次世界大戰因為核子彈的出現基本不可能再以熱戰的形勢出現,轉而以一系列陰謀和隱藏的計謀達到推翻敵對國的目的。

戰爭手段

戰爭戰爭
核戰爭

反恐戰世界大戰

太空戰爭

網路戰爭

經濟金融戰爭

高科技兵器戰爭

信息戰

內戰

民族戰爭

資源掠奪戰

外交戰

電子作戰

生化戰

雷射戰

變異戰

時空戰爭

游擊戰

細菌戰

潛在危機地區

朝鮮半島(參見朝鮮半島統一問題)

中國大陸、台灣、日本(參見中日釣魚島爭端、中日東海問題南海爭端

索馬里、美國

西亞、北非(參見中東戰爭巴以衝突

烏克蘭、俄羅斯、美國(參見烏克蘭親俄羅斯武裝衝突烏克蘭衝突

ISIS、敘利亞、中東、俄羅斯、美國(參見敘利亞戰爭俄羅斯空襲ISIS巴黎恐怖攻擊

俄羅斯、土耳其、伊拉克(土耳其擊落俄羅斯戰機後進入伊拉克邊境演練)

中國、越南、菲律賓(南海爭端

中國、印度(麥克馬洪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