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夏布
夏布因輕柔勝絲,避暑爽身,實為暑天衣料佳品而得名。夏布原料為苧麻,苧麻經過傳統手工工藝績紗、紡織加工而成的苧麻布,現稱為夏布。夏布有生夏布和熟夏布之分,生夏布是淡草黃本色易於創作中國畫,熟夏布經漂白後成為布料可以染色和印花,不宜創作中國畫。由於苧麻纖維與棉花纖維相比較無法用現代化紡織機械加工,只能靠傳統手工技藝生產,所以,這種傳統的手工技藝被國家列為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名錄。在中國重慶榮昌(四川隆昌也生產因隆昌是明朝從榮昌分治而出的所以並不具有傳承代表性)、江西萬載、湖南瀏陽仍在手工生產的夏布。夏布一般以平紋狹幅為主,重慶榮昌生產的夏布品種繁多,幅寬有33CM、60CM、100CM,適宜創作各種寬幅的中國畫。榮昌的夏布製作技藝已經評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而且同榮昌本地的另兩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摺扇 和陶器結合產生了 “夏布包陶”和“夏布摺扇”。這樣也充分的表明認可夏布的歷史繼承發展在榮昌。夏布畫是畫家利用中國夏布天然形成的色彩差異和傳統手工技藝生產過程中自然形成的肌理效果而創作出來的中國畫。中國夏布具有天然防偽標誌,在夏布上創作的中國畫確保了原創作品的真實性、唯一性和不可仿製性。
中國夏布畫之所以深受人們的喜愛是因為夏布自然獨特的肌理效果、地域民族的風格特徵是別的繪畫材料無法比擬的。中國夏布畫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審美觀的改變,崇尚綠色自然、反璞歸真意識提高,已經被海內外廣大書畫收藏者所喜愛。
中國夏布畫的產生
20世紀以來,在工業紡織技術高度發達的今天,夏布這種有著千百年歷史的傳統手工技藝正瀕臨失傳。1999年1月29日下午2時30分,溫家寶總理一行來到內江隆昌考察了傳統產品夏布生產全部織造流程,他被古老的傳統工藝深深吸引,他說:“夏布是粗放型經濟,向韓國、日本、墨西哥提供原料,出口依賴性太強,市場太小,難以承受市場風波的衝擊。只有依靠科技,進行深加工,使其增值。同時要擴大出口市場和國內市場,夏布要走出單一的,依賴性的,粗放型盲區,重視夏布昔日輝煌”。去年央視《走遍中國》欄目組用2天時間對其進行了專題拍攝,編導們被譽為傳統手工技藝“活化石”的隆昌夏布,對精美的織成品愛不釋手;前不久,來考察的專家們又被這種傳統工藝所蘊藏的文化價值所折服,建議儘快申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為了保護夏布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結合大千故里、文化內江 內江職業技術學院成立了中國夏布研究所。中國夏布研究所從成立開始就將中國夏布的研究、開發、利用和推廣列為科研項目。中國夏布研究所利用夏布的肌理效果,大膽嘗試在夏布上創作中國畫,拓展了中國畫除絹、紙以外的作畫材料,同時為中國夏布這一傳統手工藝產品注入了新的活力,開拓了廣闊的新市場。中國夏布畫的特點
在中國夏布上創作中國畫,其自然獨特的肌理效果和創作後作品的唯一性所形成的天然防偽標誌既保證了原創作品的真實性、又保證了原創作品的不可複製性,從而大幅度降低了投資收藏者的投資風險,投資夏布畫的投資者很快就會成為夏布畫的鑑賞家,這是因為夏布天然而特殊肌理效果所決定的。對於著名書畫家來說選擇夏布作為繪畫材料,既可以保證原創作品的真實性,又可以防止贗品的出現,從而確保了投資者的投資利益,加之夏布的天然本色和自身存在的價值,收藏一幅中國夏布畫既是對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又使中國畫長久傳承。所以夏布將繼絹、宣紙之後,成為第三大國畫原材料。中國夏布畫的出現將把傳統的中國畫與中國古老的夏布文化融合為一體,中國夏布畫的出現促進了中國夏布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發掘進程,為中國乃至世界的繪畫史上揭開了新的篇章。我們相信中國夏布畫的出現將成為繼中國絹畫、中國宣紙畫後,又一民族文化的奇葩。中國夏布畫的創作
中國夏布畫的製作。中國夏布畫是利用夏布自然的經緯線的天然色彩差異,加之手工加工生產的不可重複性色差和特殊的夏布製作工藝進行作畫。作畫時,作者根據夏布自然的肌理效果構思作品,既要保證夏布天然的機理效果又要表現作者原創的意境。這樣就使每一件原創作品都具有不可複製性,即使是原創作者本人也無法對自己的作品進行重複生產。在現代印刷技術高度發達今天,也無法在生夏布對原創作品進行重複印刷,這是因為夏布天然的機理效果所決定的,也就是說一千匹或一萬匹夏布中,也無法找到兩匹肌理效果完全相同的夏布。這也是保證原創作品的真實性和原創作品的易鑑賞性。使書畫收藏者擁有原創作品的唯一性和不可複製性,保證了投資收藏者的既得利益和增值空間,從而降低了投資者的投資風險。在繪畫過程中通過作者對夏布的加工處理改變其夏布的原有特性,使之既可以做生宣效果使用,也可以做熟宣效果使用,還可以做半生半熟的宣紙使用,關鍵取決於畫家對繪畫效果的特殊認識。中國夏布畫通過化學物理的反覆實驗,畫面的色彩保真度優於絹畫和宣紙畫;通過耐水性實驗,夏布在水中能長久固色,宣紙固色效果最差,其次為絹。夏布天然的耐水性、抗菌性和固色效果使中國夏布畫的保存可以與西方的油畫保存相比美,其性能優於油畫的保存。中國夏布畫對傳統中國畫的創新
著名藝術家王少農首創的中國夏布畫,使夏布繼絹、宣紙之後,成為中國第三大國畫材料。中國夏布畫把中國傳統的國畫與中國古老的夏布文化融合為一體,促進了中國夏布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發掘進程。中國夏布畫,使中國夏布的經濟價值得到提升,使中國文化得到了弘揚。目前,中國夏布畫已列入四川省旅遊的特色品牌,專家們十分關注,建議進一步挖掘中國夏布的藝術內涵,儘快將中國夏布畫推向國際市場,讓世界了解中國古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讓世界感知中國繪畫藝術的博大精深。我們相信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審美觀的改變,崇尚綠色自然、反璞歸真意識提高,夏布這一傳統手工技藝必將再展新姿,再現昔日輝煌。夏布的經濟價值
夏布有"天然纖維之王"“中國草”的美稱。夏布用途廣泛,可作高檔的服裝、床上用品、褥墊、牆布、門帘、工藝美術品面料。夏布之所以深受人們的喜愛是因為夏布所具有清汗離體、透氣散熱、挺爽涼快、天然抗菌的優越性、自然獨特的肌理效果、地域民族的風格特徵是別的纖維無法比擬的。夏布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審美觀的改變,崇尚綠色自然、反璞歸真意識提高,已經被海內外廣大消費者所喜愛。由於苧麻纖維與棉花纖維相比較無法用現代化紡織機械加工,只能靠傳統手工技藝生產,生產力低下,所以,夏布生產到今天為止,其精細程度只能達到一般細布水平。(來源:王少農:論中國夏布文化)夏布的歷史價值
中國古代夏布的粗細規格以“升”表示,即在規定的布幅(約1.5市尺)內每80根紗稱為1升,約為每毫米1.6根紗。在周代還規定了各種粗細夏布的不同用途:7~9升的粗薴布供奴隸、罪犯穿用,也可作包裝布用;10~14升為一般平民穿用,是大眾化的衣料;15升以上細如絲綢,為高貴品種,僅供貴族享用;最精細者達30升,供王公、貴族制帽用。這種帽稱麻冕。中國湖南長沙馬王堆出土的夏布為21~23升,經測定經密37.1根/厘米、緯密43.6根/厘米,平紋組織,布幅20厘米,重量僅43克/米2。夏布依其粗細程度曾有各種不同名稱,其中最細者可與絲綢媲美。江西貴溪龍虎山崖墓中發掘的大批殉葬出土文物中,其中N1N11墓中發掘的苧麻印花布,屬春秋晚期至戰國早期,是目前我國出土文物中最早的苧麻印花布,其精細如絲綢。由於苧麻纖維與棉花纖維相比較無法用現代化紡織機械加工,只能靠傳統手工技藝生產,所以,這種傳統的手工技藝被國家列為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名錄。(來源:王少農:論中國夏布文化)夏布的歷史淵源
《詩經》:“東門之地,可以漚薴。”說明周代已經以自然發酵方法加工麻料。《周禮地官司徒下篇》:“凡葛征徽草貢之材於澤農,以當邦賦之政令”。鄭玄註:“草貢山澤頃之屬可緝績者。”薴麻列於被徵之例。《史記.越世家》:越王勾踐為雪會稽之恥, “身自耕作,夫人自織”, 《越強書》:“葛麻山者,勾踐點,種葛麻” “葛麻山之首無草木”,“種麻以為弓弦”。 越女織葛麻布“弱於羅兮輕霏霏” 獻吳王。《淮南子.原道訓》:“于越生葛桸、紵麻”。《毛詩草木鳥獸蟲魚疏》:“縮根地中,至春日生,不歲種也”。“不歲種也”苧麻是多年生草木植物,不需每年重新栽種。三國已經認識了苧麻特性,有了種麻經驗。陶淵明《雜詩》:“御冬足大布,粗細以應陽。”冬天粗夏布衣服可以禦寒,夏天細夏布衣服可以散熱。南北朝“亦有夜浣紗而且成布者,俗呼為雞鳴布。”說明當時的手工麻紡織業較為發達,技術也較為先進。唐代時,夏布既剛又柔、色澤誘人,“嫩白勻淨,通行四方,商賈幅輳”。被列為貢品。北宋《元豐九域志》也記載有進貢朝廷的精品薴布。宋代黃庭堅《上大蒙籠》詩:“清風源里有人家,牛羊在山亦桑麻。”明代宋應星《天工開物》: “無土不生,其種植有撒子、分頭兩法,色有青黃兩樣。”《明太祖實錄》:“凡農民田五畝至十畝者,栽桑、麻、木棉各半畝,十畝以上者倍之。有司親臨督勸,惰不如令者罰。”清代黃原裕《種苧麻法》:“豫章織績薴布工細甲天下”。 據史載“古者先布以薴始,棉花至無始入中國,古者無是也。所為布,皆是薴,上自端冕,下訖草服。”說明苧麻自古以來就是廣大人民主要衣著原料。重慶榮昌生產的夏布已有1000多年的悠久歷史,歷經數輩祖傳,工藝精益求精,技術不斷改進。從唐朝時開始夏布開始大量進貢皇家,明清時山西商人壟斷此行業並發往全國而明清時期正是榮昌夏布進貢皇家的關鍵時期,並開始銷往海外,成為中國最早出口的紡織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