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簡介
四十六歲的羅家聲(林子祥)是一名隱蔽的 同性戀者,與他青梅竹馬的 女友談麗泉(伍詠微)從 加拿大回來,要求他在 感情上作一了斷;但他與現在男友Sonny感情愈來愈深。但任性的Sonny卻不肯放棄多姿多采的夜生活和被人追求的虛榮感,遂叫羅產生 恐懼感。此時羅的好友甘永烈(毛俊輝)患愛滋病逝世。甘的家人請羅勸諭甘的同性戀人,江國強(吳鎮宇)在 葬禮上避席,以防被 傳媒渲染。Sonny獲悉內情,與江硬闖靈堂,Sonny與羅最後因此分手。羅為求逃避,竟向泉求婚,泉欣然接受!然而故事並未因此而完結,好戲不過剛剛開始……幕後製作
以正面態度描寫男同性戀者心態與生活的港片並不多見,舒琪導演的這部文藝喜劇遂顯得別具特色。而林子祥與陳小春的演出亦算自然得體。劇情描述年過四十的羅家聲,在保守的家庭背景和一段童年陰影影響之下,多年來一直向家人隱瞞其真正性向。當老爸不斷催他結婚,青梅竹馬女友又從加拿大回港,而他跟同居八年的男伴又陷入貌合神離之時,使他心中甚感困擾,不知該何去何從。吳鎮宇、袁泳儀等多位明星在本片參加客串演出。
影片評論
《基佬四十》是一部描寫在 香港社會中的男同性戀愛為題材的 男同志電影。劇情描述年過四十的羅家聲(林子祥飾演),在保守的家庭背景和一段童年 陰影影響之下,多年來一直向家人 隱瞞其真正性向。當老爸不斷催他結婚,青梅竹馬女友又從加拿大回港,而他跟同居八年的男伴Sonny(陳小春飾演)又陷入貌合神離之時,使他心中甚感困擾,不知該何去何從。這部電影非常出彩,可是遠遠沒有《春光咋瀉》、《藍宇》等出名,其中緣由呢,大概是因為出品在1996年,整個香港社會正面臨著97回歸的人心浮動,包括澳門和台灣都特別關注香港的步步回歸,社會的政治氣氛太濃,人們的注意力不可能關注到這個電影,另外李安的《喜宴》剛出,口碑非常討好,因此舒琪這個不錯的作品成為影壇遺珠了。
《基佬四十》描述了香港同性戀群體的世態象,可以說是一部同類型題材的佳作,本片中的同志給人感覺非常切合現實生活,個人覺得能夠反映出當時香港社會同志生活中(甚至全世界)的一個側面,不是都是象《霸王別姬》或者一些諷刺性比較強的主角那樣的蘭花指、女性心態,給人感覺就是活生生的身邊人群,其中的環境設定非常符合中國傳統家庭觀念,傳統思維的人們對同性戀的不理解、排斥、甚至鄙視,而也有持正面態度接受的,做朋友的,現在大陸這個圈子卻很象10年前這部電影中的氣氛。
在《基佬四十》中,伍詠薇所飾演的家聲女朋友麗泉卻對同性戀持有開放的正面態度,認為只要是真愛,那就應該放膽追尋。可是,在當今的社會中,接受同性戀的人遠比不接受的人少很多,這可屬是少數。而吳鎮宇扮演的旅行家,個性相比就比較文雅,《基佬四十》中吳鎮宇的戲份不多,但卻是文藝氣息極濃的一個角色,在眾多配角中顯得猶為出色,單是在戀人追悼會外的那一駐足就顯得敏感而溫雅,即捨不得情人的最後分別,又要考慮情人的身份和影響,讓人同情感嘆啊,吳鎮宇的確是出色的表達出了同志戀人無法被世俗接受的無奈和悲痛。而主角林子祥演技也相當不俗,小心謹慎的迴避到最後的鼓起勇氣的坦白,均合情合理,讓人動容,陳小春的角色詮釋也比較到位,因為年輕而無所顧忌,比較激進。還驚喜的看見毛俊輝老師,以及舒淇、李子雄、陳寶蓮等當年不是大牌卻演技精湛的好演員。林子詳在酒吧里唱給陳小春的那首歌《知己》(好象是這個名字),個人十分喜歡。
電影的結尾是個大團圓結局,很符合當時時事政治下,香港市民祈求經濟進步、社會繁榮、積極向上的心態,而幾場經典橋段,也顯示了導演熟練的商業電影的掌控能力,例如做面膜時的同志趣味爭吵、甘學者的葬禮、已經主角抓“包二爺”橋段等等。相比同類型題材,這部電影輕鬆幽默、積極向上,觀賞性以及回味都會給人不少共鳴。如果這個電影早產生或者晚兩年,估計影回響該不小,滄海遺珠啊……
對於整個華語電影而言,舒琪的貢獻不可估量,這位集編劇、導演、監製、發行人和教學為一身的電影從業者,現任香港演藝學院院長,自己導演的作品口碑也不錯,而且擅長用新人,在香港對華語電影開拓國際市場方面有舉足輕重的地位,而自己也發行過100多部出色的藝術電影。他之前導演的《老娘夠騷》和後來的《虎度門》、《基佬四十》、《愛情Amoeba》風格大大不同(欣慰啊,他導演的六部電影我看了四部)越往後越趨向與輕喜劇。或許這個電影當時有點跟風《喜宴》的傾向,但是又感覺參融了香港特有的輕幽默風格,似的電影基調格外具有時代感,很象UFO出品的東西。呵呵,我還在幕後看見“陳果”的名字,當時,他應該正在和劉德華談論《香港製造》電影的構思吧,劉德華做為個投資人,促進不少有思想有藝術品位的電影產生,作為一個藝人,實在難能可貴啊。
或許因為題材的敏感和內地影評人對導演舒琪的忽略,這部作品一直未大肆宣傳過,不過現在看來,這部十年前的作品已經絲毫不遜於同題材的《藍宇》等,或是許鞍華的“四十”系列。舒琪的作品有強烈的文藝特徵,其實個人對他迄今為止的六部作品只看過兩部,一是蕭芳芳主演,表現伶人之事的《虎度門》,另一部就是本片。前者講女人,後者寫男人,倒都入木三分,且別有韻味。本片的敘事和影像都很有學院氣息,能看到導演的知識分子情懷,這與九十年代中期以後的香港導演以及香港電影是有很大區別的,這不禁令我懷念起香港新浪潮的那些似被漸漸遺忘的創作者們。
影片精緻但不矯情,幽默卻不炫耀噱頭,一切在導演的把控中很是平穩。稍嫌遺憾的是後三分之一。“小鬍子”準備結婚開始有煽情之嫌,尤其是他穿著傳統新郎裝駕車回市內時起的音樂實在流俗了,是最大的敗筆,不如PUB內他歌唱的一段。PUB內唱歌本也並不是別致的設計,但偏偏“小鬍子”林子祥戴上花鏡的細節最是別具匠心。影片類似的精緻細節是本片的最大亮點,且為數不少。例如吳鎮宇飾演的KK不得參加同性愛人的遺體告別,站在門外,身後的街道場景憑添一份心酸;再如“小鬍子”終於鼓起勇氣告訴父親自己的真相,父親的反應拿捏得極其到位,而父親最終的原諒是藉口沒帶錢包調轉計程車找他要車錢。影片以林子祥飾演的“小鬍子”為第一主人公,多以他的獨白貫穿,但影片伊始也有陳小春飾演的SONNY和伍詠薇飾演阿泉面對鏡頭的獨白,只可惜後來再無呼應,總令我覺得結構上還是稍嫌欠缺,也算是我看完後的一點遺憾。這兩年港片爛片成災,一群導演都堪稱電影反動,最典型的就是《天堂口》的陳奕利,不過好在《基佬四十》讓我又依稀回到了港片黃金時期,即便那時也已是尾聲。
1998年中國香港影視劇
每個人都必須生存,每個人的生活態度不一樣,每個人的生活智慧不一樣,也就決定生存水平不一樣。讀一讀生活生活智慧成功書籍,感悟人生,不斷的提升工作和生活的質量。 |
同性戀主題電影
在歐洲許多國家同性戀是被接納的一種少數文化,極少數國家同性戀婚姻已經合法化。希望這些電影能讓大家對同性戀以及同性戀文化多一些了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