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情
今年夏天,一個女子與一個女子的愛情就要走到盡頭,一個女子與另外一個女子的相會和初戀卻剛剛開始……
這部電影講述的是四個女人的故事,它以動物園大象館飼養員小群的生活為主線,描述了在一個炎熱的夏天出現在小群生活里的三個女人小玲,小群的媽媽和小群犯了罪的前女友。
小群是一個在北京的一個地下室過著艱難而又平淡生活的30歲四川女人,她一直過著獨身日子,這讓她遠在四川的媽媽感到焦慮,並托在北京的表哥介紹對象,但小群並不領情,在見了不知多少個之後,媽媽在按捺不住的著急之下來到北京,來催促這個她已經好幾年沒見的女兒成個家,但她並不知道小群是個同性戀者,並且在小群一段時間的尋找之後,正與一個一服裝店叫小玲的女孩同居,所以媽媽的到來讓這個家變得更加複雜和有意味。
而事情還在發展,小群一次在大象館給大象切菜,一個女孩背著一個背包找到她,小群差一點不認識這個剪了一頭知己蓬蓬的短髮的女孩,就是在兩年前突然離她而去的戀人,這個叫君君的前女友告訴小群她搶劫了一家銀行,小群就讓她藏進了自己的值班室,一個有點與世隔絕的小黑屋。
媽媽的到來加快了小群相親的節奏,一次媽媽帶小群去見一個50歲左右的張先生,談來談去媽媽和這位張先生卻對上了眼,離婚很多年的媽媽偷偷談起了戀愛……
君君講述了她小時候曾被父親強姦,她發誓長大要殺了父親,兩年前不辭而別也是為這個,君君哭倒在小群的懷裡,小群安慰著曾離自己而去的戀人並理解她。尾隨而至的小玲看見君君當著小群的面換衛生棉,認定小群有了私情,顯悄悄地離開了小群的家。媽媽告訴女兒自己要結婚了,小群不想再欺騙媽媽,就將自己是同性戀的身份說了出來,媽媽的臉上又羞憤又尷尬呆住了……
小玲在流浪了一天一夜之後,從前男友的床上又回到了小群的家,兩溝通和好了。君君從小黑屋溜出來,大象的籠子外百般無聊的看大象,被警察發現,君君被包圍了,並殺死了三個警察……影片在媽媽喜慶的婚禮中結束。
藝術風格
編劇兼導演李玉拍電影雖是初出茅廬,卻平靜嫻熟得令人吃驚。影片以清晰明淨的鏡頭語言講述了三個女子的交叉愛情。潘怡與張淺潛的“老”愛情,潘怡與石頭的“新”愛情,以及穿插其間的女男故事:潘怡不斷地去會見準男友,石頭與男友聚了又散、散了又聚,潘怡的母親為了女兒的婚事特意從外省來到北京為她操持與陌生男人的約會。影片劇作線索看似複雜,導演工作運行起來卻全不見渲染,不見獵奇、誇大與強調。簡省的畫面構成和乾脆的場面銜接,使這部影片顯現出一種凝重單純的品質。
這是中國電影史上第一部女女同性戀題材的影片。導演李玉並非同性戀者。這同當年張元導演中國電影史上的第一部男男同性戀影片《東宮西宮》的情形一致。張元也並非同性戀者。他們以嚴肅誠摯的態度關切同性戀主題,體現的是一種對同性戀者的友誼。兩部影片所表現的關懷角度雖然各有曲折,但是,探討和深一步認識被社會邊緣化的新文化群落的努力是不無相近之處的。
在《今年夏天》里這種故事並不新鮮,它同男人在不斷地尋找女人、女人在不停地靠近男人的異性戀生物故事別無二致,它甚至比不上一個上了點年紀的獨居女人與她苦心介紹給自己女兒的男友結婚來得更有戲劇性。
而導演的表述之前對她的變化慢慢的做了鋪墊,讓觀眾在接受她的變化的時候是那么自然與肯定。相比,小群更多了一份平穩與從容,平穩在男權社會尋找落腳點,從容的面對男權給她的制約。她與小玲的第一次見面是在小玲的服裝店。在這個服裝店裡發生了一個很有意思的小插曲:在小群來到之前一對情侶光顧了小玲的店,男人對其女友身上的衣著表現了不屑,這種不屑包括了所有男人對女人的評斷,女人對男人的否定沒有抗爭,而選擇無言的妥協。
在他的面前沒有選擇的權力。但戲劇化的是,在電影快要結束的部分,這個女孩子獨自來到小玲的店,再次試穿了其男友鄙視的衣著。在自我的欣賞中終於找到了的美麗。此時,男人並不在她的身邊陪伴!在飛速變化的世界,性似乎發揮著自我的一種可鍛鍊功能,是身體,自我認同的社會準則的一個基本結合點,個人可以通過改變自己的性身份對新的社會狀況作出回應。
潘怡與石頭在影片中的相識與相戀,來得相當樸實。她們只是在石頭的服裝攤兒上見了一面,然後就自然而然走到了一起。後來,同樣是很自然的交往和相處,是很日常的日子和很日常的日子中的女女性愛。她們之間的欲情戲全不見一絲表演色彩。導演和演員如此沉著冷素,體現出的是平和篤定的創作心態。
李玉把較為具有戲劇性的段落放在主戲的邊緣:石頭與男友的聚散,張淺潛的犯人身份和環繞著她的罪案情節劇,以及潘怡的大象飼養員身份。倒是潘怡母親在接二連三為女兒籌措丈夫的灰色喜劇結束之後,挺身嫁給了一個提親者,上演了一出黑色喜劇。李玉謹慎地把握著全劇的布局和節奏,從而使一些段落經過影片整體風格的過濾之後,顯得別有用意。
李玉大膽地使用一些類型片的元素,在分解與冷卻之後,把它們堅硬地修築在女女愛情的背後。或者說,她是把女女愛情打散在種種世俗類型劇的框架里,避免潘怡、石頭、張淺潛在影片中鬧出那些哭哭啼啼、悲歡離合的言情場面。她有意讓她們與正統的情節鏈條疏離,或者說是讓她們一定程度地破壞掉情節鏈條的完整性,相對獨立,內在空間不受情節過場的阻隔。
但女性的性別優勢使得她更能理解和表現女性心理。導演克制的態度讓人覺得生活格外真實。
評價
李玉的《今年夏天》用一種平靜的眼光去審視的對話關係,並且在這種關係中為我們展現了我的美麗與哀愁。然而,這種美麗與哀愁,與男人無關。波伏娃的《第二性》中寫道:女人並不是生就的,則寧可說是逐漸形成的男與女的不平等的對話讓女人在自我;的實現里漸漸失去了重心,於是變成他愛的人成了女性的最終歸屬。這不是悲劇,也不可能是喜劇。面對這樣的命運,要么接受,要么逃避。接受父權對的定義,或是逃避父權對我的審判。
在《今年夏天》的開篇,我們看到的便是我與男人的對話。舅舅對小群說:女人生孩子,天經地義。小群回敬道:我對男人沒有感覺。舅舅:有病!找大夫!。對話乾淨俐落,而導演並沒有給小群正面特寫,反將舅舅的特寫置於畫面的中心位置。在互置的角色對話中,用一種無需直觀表達的方式讓觀眾體會小群的抗爭。那種隱藏於鏡頭之後的堅韌是沉默的,沉默是高貴的。“女性的沉默成了女性文化在男性中心文化中唯一存身之道;可是,作為生命的人,她的失語對於生命健康的傷害,也是屬於生命的經驗、體驗。
另一方面,沉默的女性可能從返回自然獲得生命的包容和健全。但可悲的是,大多數女性的被設定的結構中失去了自己,她們承擔著賢妻良母重要角色。著名的解構主義大師德希達定義的術語中處女膜是一個多元性、含混性的統一體,不存在單一的明確而固定的意義,搖擺於紛繁複雜的可能性之間,位於臨界點。德希達認為可以隱喻為繁衍社會、傳承經濟的婚姻機制。婚姻不僅意味著兩性的結合,而且是代表不同家族的社會、經濟單位的統一和聯合。
繁衍後代對於女性而言,再無特殊意義,生殖通過婚姻完全從屬於夫家,不過是為財產創造男性繼承人的社會過程。小群逃匿式的選擇背叛自己身為女性的特殊職責,實際上是在對這種傳統的性別對話方式進行一種特殊的背叛。在她心中深深隱藏著一種驚人的激情,只不過,這種激情與男人無關。她無需在男權社會中找尋所謂的價值認同,更無需承擔在價值認同的過程中遭受重創的打擊。
福柯認為同性戀是一種存在的風格,一種存在的形式,一種生活的藝術,而絕不是一種性本質或性的種類。小群不可能了解這一些,但是她在自己生活的世界中確實在努力尋找一種屬於自己的定義,這個定義的最終決定方不是男人! 當小群通過向相親的對象介紹自己的同志身份來向同時被邀約的小玲表達自己的愛意時,小玲輕輕抬頭,平靜地注視著眼前的一切。
在與男友近乎指令式的對話中,她似乎明白了自己真正需要的愛情是什麼。故事似乎就這樣按照觀眾的邏輯思維順序地進行著,她們相愛了,沒有任何特殊原因的交代,然而導演卻將另外一個人物安排在觀眾已經成型的思維定式中。她就是小群的前女友:君君。
君君的出現打亂了小群和小玲的生活軌跡。她同樣是在男權社會中不被尊重的典型,她的爸爸從小強姦她,而她的母親卻睜一隻眼、閉一隻眼。殘忍的生活讓她對社會原本的性別結構產生了不可言說的牴觸,於是,她選擇在和一個警察睡覺之後偷槍殺死自己的父親。
君君逃逸到小群這裡尋求一種庇護,小群收納了她。而小玲知道真相之後悄然回家,毒死了她和小群一同飼養的金魚。死魚的特寫鏡頭之後便是小群回家之後的傷心可見,在愛情的世界裡無時無刻不充滿了嫉妒與背叛。只是,這裡的對象是女人。但,遺憾的是,小玲離開小群之後去酒吧買醉,碰見其前男友,兩人在酒醉之後同床而眠。這種背叛令人唏噓,得不到回應的同性愛人在無法面對孤身一人的尷尬境地的時候,竟然選擇了重新回歸男權社會,重新將自己的性別身份劃歸為男權社會的從屬。
影片中還有一個特別重要的角色:小群的媽媽。這箇中國傳統女性的代表,在一出場就帶有濃重的悲劇色彩。在小群的爸爸因外遇而離開她們母女之後,媽媽就像所有人的想像一樣,含辛茹苦的把小群撫養成人,並且在小群身上寄予自己未完成的幸福期望。然而,她忽略了一種可能性:小群因為童年傷感而無法彌補的記憶而可能在很小的時候就對男性產生的厭倦與鄙夷。
一旦這種可能性變成現實,那么小群在自己的生活軌道中就會慢慢的改變自己的性取向。有一場戲是這樣設定的:小群與媽媽在飯店吃飯,在一種平淡而又毫無預設的向媽媽交代了自己是同性戀的事實。媽媽並沒有向觀眾構想的那樣在憤怒之中怒斥自己女兒的:道德感:與責任感。而是著實的讓自己的傷感繼續著。
面對媽媽的痛苦,小群這樣說;媽,我喜歡的是女人。我需要一個愛人,她只不過是個女的;。此時,媽媽連同銀幕前的所有觀眾無法不被這個女性的愛情宣言所打動。是啊,在愛情裡面,所有的人需要的是互相欣賞、互相尊重、默契、投機還有和諧。而面對這一切,性別真的那么重要嗎。
影片的結尾以媽媽再婚的喜宴為結束,同時伴隨著的是小群和小玲和好如初之後的纏綿。也許這樣的結局符合中國人傳統的的審美情結,而導演似乎並沒有用太多的筆墨向觀眾暗示所有人今後的生活將會發生怎樣的變化。回味影片的全部,其實結局如何並不值得深究,因為人的最終結局只有一個,那就是死亡。
最終應該去探討的是對自我的肯定和對自我理想的不懈努力。同性戀群體是社會的邊緣人群,他們在社會生活中始終處於劣勢。寫這篇文章並不是想要扮演衛道士的角色去叫囂似的保護他們,而是通過這種方式喚起所有女性自覺自我的個體意識。
歐洲的媒體和影評人稱讚這部電影的對白內容豐富,敘事成熟而清晰,有一種溫柔的殘酷性,認為這是五年來最好的中國電影之一。”《今年夏天》是導演李玉的第一部故事長片,在此之前,李玉一直從事於紀錄片的拍攝,並曾獲得過多個獎項。
同性戀主題電影
在歐洲許多國家同性戀是被接納的一種少數文化,極少數國家同性戀婚姻已經合法化。希望這些電影能讓大家對同性戀以及同性戀文化多一些了解。 |
女同性戀華語電影
電影名稱 | 主演 | 簡介 |
《刺青》 | 梁洛施 楊丞琳 | 第一次演電影的楊丞琳,在片中飾演外表清純、內心成熟的網上視頻女郎,她愛上了由梁洛施飾演的帥氣刺青師,兩人由此展開了一段戀情。這部描述同性情感與台灣921地震心靈創傷的影片獲得了第57屆柏林電影節最佳影片獎。 |
《花吃了那女孩》 | 林嘉欣 王心凌 | 這是一部即將上映的同志電影,講述了四段女女的愛情故事,據說還是根據真人真事改編的。不久前,林嘉欣為了宣傳拍攝,上半身全裸拍照引起轟動。 |
《孤戀花》 | 袁詠儀 李心潔 | 《孤戀花》描述的是一群漂泊到台灣島上的人永遠也無法釋懷的鄉愁和鄉愁的背後三個歡場女子的不能自控的人生。影片畫面乾淨,僅有兩處親吻鏡頭,都是落淚時的心酸難忍,但卻因為這兩個吻而有了一絲絲的溫暖。 |
《植物學家的女兒》 | 李小冉 | 這是一部講述女同性戀的電影,被稱為女版《斷背山》。混血孤兒李明來到一個著名的植物學家門下實習,期間與植物學家女兒陳安暗生情愫。兩人關係日漸親密,併到寺院買下108隻鴿子放生,發誓永不分離。影片唯美真實,扣人心弦。 |
《美麗在唱歌》 | 劉若英 | 編導通過表現同住一個城市、家庭成長背景相異的兩個同叫作“美麗”的女孩,對青春的幻想和對愛情的憧憬,進而概括了同樣成長於台灣的上一代甚至上上一代的女性,她們的愛情遭遇和宿命。本片榮獲1997年康城影展法國媒體評論界“金棕櫚樹獎”、1997年東京影展“最佳女演員”獎。 |
《自梳》 | 劉嘉玲 楊采妮 歸亞蕾 | 《自梳》的確用了非常長的篇幅描述一對女同志的故事,主角玉環(劉嘉玲)和意歡(楊彩妮)在影片裡的情感演繹,都是經歷過被男人的傷害與失望的情緒上而產生的,這部電影裡劉嘉玲和楊彩妮的表現十分出彩。 |
《面子》 | 陳冲 楊雅慧 | 《面子》是一部愛情喜劇片,故事描述一位女兒,試圖了解她母親的內心,最後也對自己有更深的了解。這是一個關於壓抑的愛、現代與傳統的衝突,以及兩個女人忠於自我、追求快樂的感人故事。 |
《蝴蝶》 | 何超儀 田原 | 蝶是生活平穩豐裕的中學教師,一天在超級市場內遇上了偷東西吃的女孩小葉,小葉擁有孩子般笑容和倔強,令蝶深深著迷,叫醒了她體內多時的欲望。 |
《今年夏天》 | 潘怡 石頭 | 本片取材於兩個女同性戀者的真實故事,也由她們自己出演。它以動物園大象館飼養員小群的生活為主線,描述了在一個炎熱的夏天,出現在小群生活里的三個女人的故事,獲得2002年德國柏林國際電影節青年論壇“亞洲電影特別獎”。 |
《除卻巫山》 | 彭丹 鄧家佳 | 該片主要講述了青年女作家劉音(彭丹飾)與年輕女大學生(鄧家佳飾)之間的一段跌宕起伏、纏綿悱惻的愛情故事,可以說是中國近年來最經典的女版“斷背”作品。在《除卻巫山》中彭丹扮演的女作家劉音是一個高智商、高情商的現代都市知性女子。 |
《女歡》 | 張雅玲 程嘉美 | 女歡,是一部台灣同性戀題材電影,由朱延平指導,張雅玲、程嘉美主演。影片分為三個小故事,分別是《艷遇》、《吉屋出租》和《女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