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高昌回鶻時期,多種宗教並行,王室早期信奉摩尼教,後改信佛教,民眾則大多皈依佛教,同時亦有不少人信奉景教,拜火教、道教、薩滿教亦有信眾。高昌回鶻積極發展與周邊政權的關係,於遼太祖七年(913)入貢於遼。天贊三年(924),遼太祖西征,“遣兵逾流沙,拔浮圖城,盡取西鄙諸部”。隨後,遼於北庭置監國太師。遼聖宗於北庭築可敦城,屯以重兵,高昌回鶻遂為遼之屬邦(同時也稱臣於宋),遼設高昌大王府以羈縻之。不過,高昌回鶻與宋、遼的這種臣屬關係都只是形式上的,而實際上仍保有獨立地位。
歷史
1125年,遼亡於金。此前,契丹王族耶律大石已率部西逃。1130年,耶律大石借道高昌,受到回鶻亦都護畢勒哥的款待。臨行時畢勒哥又贈送了許多馬、駝、羊,並表示“願質子孫為附庸” 。但實際上回鶻並未成為附庸,且與之有過摩擦。1132年,耶律大石在葉立密站穩腳跟後又率兵南下,再次進入高昌,未經戰鬥,回鶻歸順以為屬國,但仍保有相對獨立的地位。
1209年,成吉思汗西征,亦都護巴而術阿而忒的斤殺西遼派往高昌的少監,歸順於蒙古。因其率先歸附並多次出兵隨蒙古軍作戰,有元一代,高昌回鶻一直享有相當特殊的地位。巴而術阿而忒的斤被成吉思汗封為第五子,並娶成吉思汗女為妻,名義上擁有與四位皇子(即朮赤、窩闊台、察合台和拖雷)同樣的地位;政治、經濟、文化上長期保持半獨立狀態。
蒙哥汗時期,在別失八里(即北庭)設行中書省。忽必烈繼位後,察合台系與窩闊台系的西北蒙古宗王發動叛亂,別失八里成為雙方爭奪的焦點。其最後的陷落應在至元二十三年(1286)之後。與此同時,雙方也開始了對高昌的爭奪。自至元十二年(1275)始,西北叛王都哇、海都、卜思巴等多次圍困高昌,大約在至元二十年(1283)前後,亦都護火赤哈爾的斤戰死。餘部遂擁立年幼的紐林的斤為亦都護,在元軍的保護下,遷至河西走廊東部的永昌,以後的亦都護都駐此遙領高昌軍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