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象

戰象

戰象是古代戰爭史上曾出現過的一種特種部隊,在戰爭中發揮著現代部隊中坦克的作用。戰象經過特殊訓練,作戰時衝鋒陷陣,勇猛無敵,能破城門、毀營壘、折武器、踏敵軍、陷敵陣,常給敵方造成極大的殺傷。戰象的主要作用是在衝鋒時踩踏並衝破敵軍陣線,沖向敵軍的戰象不僅能在敵軍中製造驚恐和慌亂情緒,而且還可利用馬不習慣大象散發的氣味這一特點,令敵軍戰馬受驚失蹄。與騎兵的戰馬不同,戰象的皮很厚,不會輕易受傷,即使步兵的長矛陣也很難擋住它。

基本信息

基本資料

來歷

戰象在戰場作戰戰象在戰場作戰

自古各國的兵家就十分注重利用本地的特有動物——象,來衝鋒陷陣!這樣做也常常收到出人意料的戰績。

藉此在某些特殊環境下產生了以"象"為基礎的兵種,即為"象兵"或"戰象"。"戰象"是古代一些地區的重要作戰武器。在戰場上主要用於衝散敵軍的陣列以及踩踏敵軍。一般為七人戰鬥,形成一個小型戰隊。戰象都是公象,因為公象速度更快而且更好鬥。戰象也許算是戰場上套用最早的恐怖武器了。

作用

它們主要的作用是在衝鋒時踩踏並衝破敵軍陣線。沖向敵軍的戰象不僅能在敵軍中製造驚恐和慌亂情緒,而且還可利用馬不習慣大象散發的氣味這一特點,令敵軍戰馬受驚失蹄。與騎兵的戰馬不同,戰象的皮很厚,不會輕易受傷,即使步兵的長矛陣也很難擋住它。

歷史

起源

大約四千年前,印度河文明開始馴象。但是象並未完全家養化,人們必須在野外捕捉象來使用。首先被馴化的品種是亞洲象,主要用於農業。人類首次驅使象上戰場是在公元前1100年左右的古印度。當時吠陀時代的印度有幾首聖歌對此加以記載。大約同時的中國商朝人也最先將象編入軍隊。商朝人馴化的是棲息於黃河流域的象。

非洲、南亞的巴基斯坦、孟加拉和東南亞泰國、緬甸等國家都盛產大象,被稱為象的故鄉。我國的雲南等熱帶叢林地區也是大象繁衍棲息的勝地。

象的軀體魁偉龐大,是世上現存最大的陸地動物。但象並不笨拙。它生性聰明,通人性。象雖行動緩慢,然而跋山涉水如履平地,陡峭山路視若坦途。所以,盛產大象的亞非地區自古就有利用象做運輸工具、當郵差的傳統。它那讓人望而生畏的體態巨力更是兵家青睞的戰鬥力。

發展

大象作戰大象作戰

波斯帝國在數場戰役中使用從印度獲取的戰象。公元前331年10月1日波斯帝國與亞歷山大大帝的高加米拉會戰,很可能是歐洲人首次面對戰象。布置在波斯軍隊陣列中央的十五頭戰象給馬其頓軍帶來極大的震撼。以致亞歷山大在會戰前夜感到有必要為此向恐懼之神獻祭。高加米拉會戰是亞歷山大的輝煌勝利。但是他對敵軍的戰象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征服波斯後,亞歷山大認可了戰象的使用,並將一隊戰象編入自己的軍隊。五年後,攻入印度的亞歷山大在與皮魯斯的海達斯佩斯河會戰中,已經知道如何對付戰象了。當時統治(如今的)旁遮普和巴基斯坦國的皮魯斯在此會戰中投入了八十五頭戰象,形成對亞歷山大的巨大威脅。但是最終亞歷山大戰勝。正當此時,在當代孟加拉國和印度東北部的摩揭陀國擁有六千餘頭戰象。不久之後,「擁有九千多頭戰象。這兩個巨大的數字是波斯人和希臘人使用的戰象數量望塵莫及的。

戰象的使用開始傳播。亞歷山大的繼業者們在戰爭中投入了數百頭來自印度的戰象。托勒密王朝的埃及人和迦太基人開始為了戰爭馴化非洲象。努米底亞人和庫什人也開始馴象。他們馴化的是非洲的森林象。可以肯定地說,北非殘餘的象因為人類的過度捕捉而最終滅亡。森林象這個品種比塞琉古王朝使用的亞洲象體型小。它們經常由於恐懼而無法被驅入戰鬥。非洲的草原象的體型比森林象和亞洲象大。事實證明,馴化草原象用於戰爭非常艱難,對其的使用也不廣泛。公元前217年,托勒密埃及和塞琉古王朝之間的拉菲亞會戰,埃及軍隊的森林象體型小於對手的亞洲象。但是塞琉古王朝的安條克三世(大帝)並未因此而勝利。

斯里蘭卡的歷史文獻記載,戰場上率領軍隊的國王們的坐騎是象。在兩王公元前200年的歷史上著名的遭遇戰中,名為「Kandula」的象是「Dutugamunu」王的坐騎,名為「Maha Pabbata」的象是「Elahara」王的坐騎。古羅馬歷史學家「普林尼」提到,「Megastenes」記載了「Onesicritus」的一個說法。說是斯里蘭卡象相對於其他品種的象體型更大性情更兇猛更適合在戰場使用。這個原因加上斯里蘭卡象生活的地域靠近海港使販賣斯里蘭卡象成為有利可圖的貿易活動。甚至在和平時期,象踩踏的死刑使用於叛國者和其他違反國法侵犯王權的罪犯。

古代的戰象參加演出古代的戰象參加演出

亞歷山大去世之後的數百年,歐洲戰場上的各支軍隊使用戰象對抗羅馬。從公元前280年皮洛士的「Heraclea」會戰,到漢尼拔翻越阿爾卑斯山,戰象震懾著羅馬軍團。同亞歷山大一樣,羅馬人找到了對付戰象的戰術。公元前202年的扎馬會戰,漢尼拔麾下的戰象隊的衝鋒沒有效果。因為羅馬軍的陣列給敵方戰象衝鋒留出了通道。一百多年後,公元前46年的塔普蘇斯會戰中,愷撒以戰斧裝備第五軍團,指揮軍團兵集中攻擊戰象的腿。該軍團抵擋住了戰象的衝鋒。之後戰象成為第五軍團的標誌。塔普蘇斯會戰是西方戰場上使用戰象的最後一次比較重要的事例。據說豬是對付戰象的有效武器。老普林尼記載:“戰象對最小的豬的尖叫都會感到恐懼。”據說一次麥加拉城的成功解圍。麥加拉人將滾油倒在一群豬身上,使得豬身上著了火,並把他們驅往敵人的戰象隊。面對身上有火苗的慘叫的豬群,戰象在恐懼中四散奔逃。

帕提亞帝國在與羅馬人的戰爭中偶爾使用戰象。不過繼起的薩珊波斯帝國軍隊中戰象是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薩珊波斯在與其西方敵人的戰爭中多次使用戰象。以此著名的「Vartanantz」會戰,波斯戰象導致亞美尼亞軍的畏懼,進而粉碎了亞美尼亞的叛亂。另一個事例是「al-Qādisiyyah」會戰,波斯軍使用了為數眾多的戰象。

中世紀的歐洲,人們很少使用戰象。查理曼大帝在804年征討丹麥人的戰爭中,帶上了他的戰象「Abul-Abbas」。神聖羅馬帝國皇帝腓特烈二世的十字軍在聖域俘獲了一頭象,並在1214年攻占「Cremona」的戰鬥中使用了它。

印度的一個伊斯蘭教君主使用戰象幾乎終結了帖木兒的征戰生涯。在1398年的一次戰役中,帖木兒的軍隊面對敵軍一百頭以上的戰象幾乎因為恐慌而潰敗。歷史學家評論,這場戰役帖木兒勝在了一個天才的計謀:交戰前他命令在駱駝背上堆燃燒的麥稈,燃燒產生的煙塵驅使駱駝向前狂奔,使得戰象受驚而向後潰散,並導致敵軍撤退的企圖失敗。對本戰役的另一種評價來自「Ahmed ibn Arabshah」,他說帖木兒使用大量的騎兵遲滯了戰象隊的衝鋒。此戰之後,帖木兒軍使用戰象對付奧斯曼土耳其帝國。

據記載國王「Rajasinghe the First」於1558年圍攻位於科倫坡(當代斯里蘭卡首都)的葡萄牙堡壘時,他麾下有一支由兩千餘頭戰象組成的方陣。國王「Rajasinghe」的王家馬廄總管被稱為「Gaja Nayake Nilame」。馬廄總管的一名同僚是「Kuruve Lekham」。他負責統領馭象人即所謂的「Kuruwe」。馭象人的職責就是訓練戰象。

功能的轉變

第一次英國-錫克戰爭戰場上出現的戰象版畫第一次英國-錫克戰爭戰場上出現的戰象版畫

十五世紀後期開始,歐洲的戰爭進入火器時代。從此組織戰象衝鋒實在荒謬,因為火炮能輕易擊敗它們。人們從此不再驅使象衝鋒陷陣,而是承擔其他的軍事任務一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中。

象在一些地區承擔著機器無法完成的任務。

戰術

概述

象在軍事上有諸多用途。象龐大的體型可運載沉重的物資,在近代機動車輛取代它們之前,象一直是一種有效的運輸方式。在會戰中,戰象通常被布置在軍陣的中央。位於中央使戰象能有效地挫敗敵方的衝鋒,也便於它們自己發動衝鋒。

衝鋒陷陣

戰象衝鋒陷陣戰象衝鋒陷陣

戰象在衝鋒時可達到30千米每小時(20英里每小時)的速度。戰象的衝鋒並不能簡單地被裝備長矛的步兵方陣化解,這一點與騎兵不同。戰象衝鋒的威力在於它們巨大的力量。它們衝垮敵人的陣型,踐踏敵方的士兵,揮舞長牙破壞廝殺。敵方沒有被衝垮的那部分軍隊,至少會被戰象的衝鋒驅趕到一邊,或者是其壓迫下後退。除此之外,戰象並不需要與敵人接觸就能引起恐慌,在它們的衝鋒面前敵人會因為恐懼而望風披靡。即使是訓練有素的羅馬軍團有時也不免如此。騎兵在戰象面前也不能倖免,因為戰馬不熟悉象的氣味,很容易在象面前受驚。

由於象的厚實皮膚,使得在戰場上殺死或者擊敗戰象極端困難。而戰象高度和重量的巨大優勢對它們的騎手們起了可觀的保護作用。除了執行衝擊敵陣的任務,戰象為投射兵器穩固的發射陣地。戰象隊布置於戰線中央,投射兵器在這個位置可以發現和攻擊更多目標。戰象馭手和位於象輿中的戰士裝備弓弩攻擊敵軍,另有長矛以供敵人近身時自衛。戰象搭載的投射兵器愈加發達。若干高棉族國王和印度族國王為他們的戰象裝備了如同投石機那般巨大的床弩,用來發射能穿透甲冑的長矛攻擊敵人的戰象騎兵和戰車。十六世紀後半葉,曾有人將大炮架在戰象背上。但是,火器時代的到來不可避免地將這種行動緩慢易遭炮火打擊的動物驅逐出火線。

致命弱點

戰象尤其是重裝甲戰象在戰爭中表現出強大的防禦力、機動性和巨大的殺傷力。尤其是當象陣發起集團衝擊時,迎面吼叫而來龐然大物給會給對手造成極大的心理震撼。而沒有經過專門訓練的戰馬一旦遭遇戰象肯定會受驚逃跑。但戰象也不是戰無不勝的。然而有時在經受數創或者馭手死亡的情況下,戰象會發狂。它們瘋狂地奔跑,一視同仁地引發戰鬥雙方的傷亡。發狂的戰象會給雙方帶來巨大損失。經驗豐富的羅馬軍團兵會試圖砍斷戰象的鼻子,故意引起它們發狂從而使得使用戰象的敵人陣線混亂。裝備標槍的輕裝散兵也被用來驅趕戰象向後奔跑,因為標槍的打擊能引發它們發狂。

早期沒有甲冑保護的戰象用三棱頭的長矛就可以殺死。而且戰象最致命的怕火天性是無論如何也無法克服的。歷史上戰象歷次戰敗幾乎都與火有關。西方人在對付戰象時往往選擇火攻或者用長矛刺殺。但中國人則要直接得多。中國古代發達的重型遠程武器和中國人的智慧使在西方人面前威風八面的戰象到了中國變得幾乎不堪一擊。

戰象作為一種威力巨大的武器,在人類歷史上發揮了重要作用。但由於其自身存在嚴重弱點尤其是無法克服的怕火天性,造成戰象在很多戰役的關鍵時刻經常發揮相反的作用,給自己一方帶來很大損失。在這方面戰象遠不如騎兵使用。進入熱兵器時代後,面對強大的火藥武器,戰象逐漸退出歷史舞台。公元1751年6月,英國殖民軍與印度軍隊在普拉賽爆發決定性戰役。結果在英國人強大的火炮、燧發槍面前印度戰象全軍復沒。從此戰象徹底退出歷史舞台。以悲劇性的結局為自己數千年的輝煌歷史畫上一個不完美的句號。

史事

刀槍不入的「象兵」

據傳,公元前600餘年,印度就開始訓練「象兵」。古印度亞柏格皇帝曾驅遣三百餘只「象兵」向敵八千餘名重兵據守的希托安要塞進攻。群象衝來,黑壓壓的一片,刀槍不入,勢不可擋;它那長長的鼻子輕輕地一點就將人捲起,然後將人摔得粉身碎骨:那巨大的象蹄踩到人身上,人便成為肉餅。敵軍驚慌失措,丟盔棄甲,抱頭鼠竄。亞柏格揮軍一舉奪占希托安要塞。

在泰國曼谷以北百十米,有個旅遊名城素攀府,這裡每年都要舉行象節遊行,紀念象戰的偉大勝利。來這裡觀光旅遊的人們,無不對那披紅戴綠裝飾得威武繽紛的「象兵」佇列讚嘆不已。那器宇軒昂的古泰王納黎萱騎象雕塑更讓人駐足仰目,遐想泰、緬象戰的盛況。

泰緬「象兵」對決

歷史追溯到1569年。泰國大城王朝被緬甸滅亡。泰王子納黎萱不甘亡國屈辱,臥薪嘗膽,積蓄力量,在愛國遺官志士的擁戴下,於1584年在肯城自立為王。緬甸國王聞訊大怒,但又一時無可奈何,經過八年時間的周密準備,於1592年派遣緬王儲帕瑪哈烏拔拉率「象兵」討伐。早有準備的納黎萱和其弟弟揮師奮起迎戰。他們依託熱帶山嶽叢林的有利地形,設下層層伏兵。當緬軍進入泰軍埋伏圈時,伏兵猛然躥出。納黎萱親率「象兵」衝殺在前。霎時緬軍死傷遍野,陣線大亂,四奔逃遁。哈在此時,納黎萱及其弟所騎之象春情勃發,撒開四蹄沒命地追趕奔跑中的緬軍「象兵」。泰軍乘「象兵」之威奮力追擊,不料反陷入緬軍陣列圈裡。來到一處,泰王納黎萱抬頭環視四周,猛見緬王儲帕瑪哈烏拔拉騎在象背上,停在不遠處的樹陰之下,周圍簇擁著眾衛士,好一派笑傲天下的氣勢。納黎萱不禁一愣,但很快便從驚愕中鎮定下來,不失王者風範,激將之言脫口而出:“皇兄!為何呆立樹下,敢來決一雌雄否?良機莫失啊!”

緬王儲帕瑪哈烏拔拉聽罷此言,剛要發怒,卻見納黎萱身邊只有寥寥幾名侍衛,心想倘若即令部下上前拿下這落網之徒,豈不有恃強凌弱之嫌,便二話沒說,揮鞭策象朝納黎萱的騎象猛衝過去,一下將納黎萱的坐象撞得橫在面前。他就勢舉刀向納黎萱猛力劈下去。泰王閃身躲過刀鋒,但頭盔已被砍破。在這千鈞一髮之際,納黎萱臨危不懼急忙回過身來;使出全身力氣,驅象撞向緬王儲的騎象,並揮刀猛砍下去。這一刀從緬王儲右肩斜劈下來,傷及中樞神經。緬王儲當即斃命。帥亡兵潰。緬軍見到這般情景喪魂落魄,驚慌逃遁。泰軍大勝。從此,泰王納黎萱名震四方。他與他的「象兵」以英勇無畏的氣概,成為泰國男女老幼讚美的偶像,也使周邊蓄意染指這個美麗國家的人望而卻步。在這之後的150餘年間,再無外敵敢來侵犯,對泰國的政局穩定、經濟發展都產生了不可磨滅的歷史影響。

「獅兵」退「象兵」

縱然,大象是當今地球上最大的陸生動物,體重超群力大無比。對一般的動物它不屑一顧。但是,它卻懼怕獅子。聰明的兵家抓住這一點,來制服「象兵」。相傳在我國南北朝時期,宋文帝劉義隆任命宗愨為振武將軍,討伐林邑國。林邑國王臨危急令王牌軍「象兵」部隊迎戰。這刀槍不入的龐然大物使宋軍猶如現今的步兵遇見坦克,無法招架,死傷累累。但是,宗愨並不畏敵避戰。他想到大象的勁敵是獅子,可是,又不可能馬上馴化出一批「獅兵」與敵抗爭,便靈機一動,命令部屬連夜趕製了一批獅子模型,運到陣前,威懾敵「象兵」。這一招還真靈。當林邑國的「象兵」衝來時,大象猛見只只雄獅嚴陣以待,如臨天敵,調頭就跑,任憑馭手怎么鞭笞也不回頭迎戰。這時,宗愨一聲令下,率兵緊迫不合,一舉打敗了林邑國。

鄧子龍破「象陣」

講起破「象陣」,倒是莫過於明朝驍將鄧子龍。那是1583年,鄧子龍被任命為雲南永昌衛(今保山地區)參將,率兵反擊由漢奸木邦部罕虔引入境內的緬甸侵略軍。當時,緬軍憑藉十萬重兵,尤其是浩蕩的「象兵」、馬隊,所向披靡,塗炭百姓,危及雲南全省。鄧子龍臨危受命,卻不急不躁。不管敵人如何罵陣挑戰、部下如何求戰心切,他泰然自若。鄧子龍到任後,先是遍察戰場,籌謀降敵之良策。經過苦思運籌,他決定將敵誘人一狹窄的谷地,以扼制其「象兵」、馬隊的行動。這時,敵人有些不明底細,便派出說客,試圖對鄧子龍施以詐降,並查明有關軍情和周圍地形。鄧子龍一眼就識破了敵人的詭計,便將計就計,不僅對說客款待備至,而且還任其在營區中隨意走動察看,並指示將士們儘量顯得鬆弛、渙散一些。說客看到,鄧子龍的部隊不足萬人,而且武器不精、士兵厭戰不羈,差點笑出聲來。夜幕降臨時,鄧子龍又令部下在營中豎起兩個巨大的紙糊怪物,裡面點著油燈。說客納悶地問;“這是什麼東西?”鄧子龍認真地說:“是「怯象燈」。敵人的象隊見到此物必然後退。”說客把鄧子龍的營地看了個夠,暗暗竊喜,心想,這樣的部隊真是不堪一擊,便趁夜不辭而別。其實,他的一舉一動全在鄧子龍的洞察之下。他幾乎看透了說客的心理,通知各處哨卡,佯裝打瞌睡,疲塌厭戰,讓說客安然離去。

敵軍統領聽了說客的稟報後,大喜過望,當即派出「象兵」、馬隊、步兵浩浩蕩蕩有恃無恐地直撲鄧營。哪知,鄧子龍早已在谷口、狹道兩旁設下了伏兵。敵軍一到,火弩齊發,利箭如雨……霎時,「象兵」大亂。此時,鄧子龍的伏兵猛然躥出,手持利劍長矛,怒吼著沖向敵軍,專照長長的象鼻子狠砍。被砍斷鼻子的大象慘叫著亂竄,與馬隊相撞,人仰馬翻。跟隨在後的敵步兵還沒明白過來,就被折返回逃的「象兵」、馬隊踩得血肉模糊。這時。鄧子龍率大部隊衝殺過去。入侵緬軍一敗塗地。後來,鄧子龍率兵激戰攀枝花,陣斬漢奸木邦部罕虔。這場英勇捍衛祖國邊疆的驅敵之戰永載史冊。

古印度亞柏格皇帝以三百隻「象兵」戰勝依託要塞堅守的八千餘名敵兵,得力於充分發揮「象兵」的獨特威力。宗愨將軍以獅像模型,隱真示假,智退林邑國的「象兵」。鄧子龍靠智勇兼備、運籌用兵,而打敗憑藉「象兵」、馬隊十倍於己的十萬人的入侵大軍。這一切都生動地說明:兵家水平的高低就看其揚長抑短的功夫。

我國古代兵法曰:“能奪敵之所恃,則敵屈矣,能出敵之不意,則敵潰矣。總以所長攻所短,不以所短攻所長,勿舍易而圖難,勿知己而忘彼。”這段話明白地告訴人們:能奪取敵人所依靠的條件,敵人就會屈服:能出其不意地打擊敵人,敵人就會潰敗。總要以我之所長攻擊敵之短處,不要以我之所短攻擊敵之長處,不要捨棄容易解決的敵人而謀求難以解決的敵人,不要只考慮自己而忽略對敵人的了解和研究。

相關作品

小說《最後一頭戰象》

《最後一頭戰象》作者:沈石溪(現國小六年級上冊23課課文,選作課文時有所改動。)

西雙版納曾經有過威風凜凜的象兵。所謂象兵,就是騎著大象作戰的士兵。士兵騎象殺敵,戰象用長鼻劈敵,用象蹄踩敵,一大群戰象,排山倒海般地撲向敵人,勢不可擋。

1943年,象兵在西雙版納打洛江畔和日寇打了一仗。戰鬥結束後,鬼子扔下了七十多具屍體,我方八十多頭戰象全部中彈倒地。人們在打洛江邊挖了一個巨坑,隆重埋葬陣亡的戰象。曼廣弄寨的民工在搬運戰象的屍體時,意外地發現有一頭公象還在喘息,它的脖頸被刀砍傷,一顆機槍子彈從前腿穿過去,渾身上下都是血,但它還活著。他們用八匹馬拉的大車,把它運回寨子。

這是唯一倖存的戰象,名叫嗄羧。好心腸的村民們治好了它的傷,把它養了起來。

我1969年3月到曼廣弄寨插隊落戶時,嗄羧還健在。它已經50多歲了,脖子歪得厲害,嘴永遠閉不攏,整天滴滴嗒嗒地淌著唾液;一條前腿也沒能完全治好,短了一截,走起路來躓躓顛顛;本來就很稀疏的象毛幾乎都掉光了,皮膚皺得就像脫水的絲瓜;歲月風塵,兩根象牙積了厚厚一層難看的黃漬。它是戰象,它是功臣。村民們對它十分尊敬和照顧,從不叫它搬運東西。它整天優哉游哉地在寨子裡閒逛,到東家要串香蕉,到西家喝筒泉水。

我和負責飼養嗄羧的老頭波農丁混得很熟,因此和嘎羧也成了朋友。

我插隊的第3年,嗄羧愈發衰老了,食量越來越小,整天臥在樹蔭下打瞌睡,皮膚鬆弛,身體萎縮,就像一隻脫水檸檬。波農丁年輕時給土司當了多年象奴,對象的生活習性摸得很透,他對我說:“太陽要落山了,火塘要熄滅了,嗄羧要走黃泉路啦。”幾天后,嗄羧拒絕進食,躺在地上,要揪住它的鼻子搖晃好一陣,它才會艱難地睜開眼睛,朝你看一眼。我覺得它差不多已處在半昏迷的狀態中了。

可一天早晨,我路過打穀場旁的象房,驚訝地發現,嗄羧的神志突然間清醒過來,雖然身體仍然衰弱不堪,但精神卻處在亢奮狀態中,兩隻眼睛燒得通紅,見到波農丁,歐歐歐短促地輕吼著,鼻子一弓一弓,鼻尖指向象房堆放雜物的小閣樓,象蹄急促地踢踏著地面,好像是迫不及待想得到小閣樓上的什麼東西。

開始波農丁不想理它,它發起脾氣來,鼻子抽打房柱,還用龐大的身體去撞木板牆。象房被折騰得搖搖欲墜。波農丁拗不過它,只好讓我幫忙,爬上小閣樓,往下傳雜物,看它到底要什麼。

小閣樓上有半籮谷種、兩串老玉米和幾條破麻袋,其它好像沒什麼東西了。我以為它精神好轉起來想吃東西了,就把兩串老玉米扔下去,它用鼻尖勾住,像丟垃圾似地丟出象房去;我又將半籮稻穀傳給波農丁,他還沒接穩呢,就被嗄羧一鼻子打翻在地,還賭氣地用象蹄踩踏;我又把破麻袋扔下去,它用象牙把麻袋挑得稀巴爛。

小閣樓角落裡除了一床破篾席,已找不到可扔的東西了。嗄羧仍焦躁不安地仰頭朝我吼叫。“再找找,看看還有啥東西?”波農丁在下面催促道。我掀開破篾席,裡面有一具類似馬鞍的東西,很大很沉,看質地像是用野牛皮做的,上面蒙著厚厚一層灰塵。除此之外,小閣樓里真的一樣東西也沒有了。我一腳把那破玩意兒踢下樓去。奇怪的事發生了:嗄羧見到那破玩意兒,一下安靜下來,用鼻子呼呼吹去蒙在上面的灰塵,鼻尖久久地在破玩意兒上摩挲著,眼裡淚光閃閃,像是見到了久別重逢的老朋友。“喔,鬧了半天,它是要它的象鞍啊。”波農丁恍然大悟地說,“這就是它當戰象時披掛在背上打仗用的鞍子,我們當年把它從戰場上運回寨子,它還佩戴著象鞍。在給它治傷時,是我把象鞍從它身上解下來扔到小閣樓上的。唉,整整26年了,我早把這事忘得一乾二淨,沒想到,它還記得那么牢。”

嗄羧用鼻子挑起那副象鞍,甩到自己背上,示意我們幫它綑紮。我和波農丁費了好大勁,才將象鞍置上象背。

象鞍上留著彈洞,似乎還有斑斑血跡,混合著一股皮革、硝煙、戰塵和鮮血的奇特的氣味;象鞍的中央有一個蓮花狀的座墊,四周鑲著一圈銀鈴,還綴著杏黃色的流蘇,26個春夏秋冬風霜雨雪,雖然已經有點破舊了,卻仍顯得沉凝而又華貴。嗄羧披掛著象鞍,平添了一股英武豪邁的氣概。

“它現在要披掛象鞍乾什麼?”我迷惑不解地問道。

“恐怕不是什麼好兆頭。”波農丁皺著眉頭傷感地說,“我想,它也許要離開我們去象冢了。”我聽說過關於象冢的傳說。大象是一種很有靈性的動物,除了橫遭不幸暴斃荒野的,都能準確地預感到自己的死期。在死神降臨前的半個月左右,大象便離開象群,告別同伴,獨自走到遙遠而神秘的象冢里去。每群象都有一個象冢,或是一條深深的雨裂溝,或是一個巨大的溶洞,或是地震留下的一塊凹坑。凡這個種群里所有的象,不管生前浪跡天涯海角漂泊到何方,最後的歸宿必定在同一個象冢;讓人驚奇的是,小象從出生到臨終,即使從未到過也未見過象冢,卻在生命的最後時刻,憑著一種神秘力量的指引,也能準確無誤地尋找到屬於自己種群的象冢。果然被波農丁說中了。嗄羧準備告別曼廣弄寨,找它最後的歸宿了。它繞著寨子走了三圈,對救活它、收留它並養活它26年的寨子表達一種戀戀不捨的心情。嗄羧要走的訊息長了翅膀似地傳遍全寨,男女老少都涌到打穀場來為嗄羧送行。大家心裡都清楚,與其說是送行,還不如說是送葬,為一頭還活著的老戰象出殯。許多人都泣不成聲。村長帕琺在象脖子上系了一條潔白的紗巾,四條象腿上綁了四塊黑布。老人和孩子捧著香蕉、甘蔗和糯米粑粑,送到嗄羧嘴邊。它什麼也沒吃,只喝了一點涼水。

日落西山,天色蒼茫,在一片唏噓聲中,嗄羧上了路。送行的人群散了,波農丁還站在打穀場上痴痴地望。我以為他在為嗄羧的出走而傷心呢,就過去勸慰道:“生老病死,聚散離合,本是常情,你也不要太難過了。”不料他卻壓低聲音說:“小伙子,你有膽量跟我去發一筆財嗎?”見我一副茫然無知的神態,他又接著說:“我們悄悄跟在嗄羧後面,找到那象冢……”

我明白他的意思了,他是要我跟他合夥去撿象牙。在熱帶雨林里,大象的軀體的骨頭會腐爛,象牙卻永遠閃耀著迷人的光澤;象冢由於世世代代埋葬老象,每一個象冢里都有幾十根甚至上百根象牙,毫不誇張地說,找到一個象冢就等於找到一個聚寶盆;聰明的大象好像知道人類覬覦它們發達的門牙,生怕遭到貪婪的人類的洗劫,通常都把象冢選擇在路途艱險人跡罕至的密林深處,再有經驗的獵人也休想找得到;但如果採取卑鄙的跟蹤手段,悄悄尾隨在死期將臨的老象後面,就有可能找到那遙遠而又神秘的象冢。我猶豫著,沉默著,沒敢輕易答應。

波農丁顯然看穿了我的心思,說:“我們只撿象冢里其它象的象牙,嗄羧的象牙我們不要,也算對得起它了嘛。”這主意不錯,既照顧了情感,又可圓發財夢,何樂而不為?我倆拔腿就追,很快就在通往崇山峻岭的小路上追上了踽踽獨行的嗄羧。天黑下來了,它脖頸上那塊標誌著出殯用的白紗巾成了我們摸黑追蹤的路標。它雖然跛了一條腿走不快,卻一刻也沒停頓,走了整整一夜,天亮時,來到打洛江畔。“我想起來了,這兒是水晶渡的上游,26年前,我們就是在這裡把嗄羧給抬上岸的。”波農丁指著江灣一塊龜形的礁石說,“幸虧有這塊礁石擋住了它,不然的話,它早被激流衝到下游淹死了。”

這么說來,這兒就是26年前抗日健兒和日寇浴血搏殺的戰場。這時,嗄羧踩著嘩嘩流淌的江水,走到那塊龜形礁石旁,鼻子在被太陽曬成鐵鏽色的龜形礁石上親了又親;許久,才昂起頭來,向著天邊那輪火紅的朝陽,歐--歐--發出震耳欲聾的吼叫。這時,它的身體膨脹起來,四條腿的皮膚緊繃繃地發亮,一雙象眼炯炯有神,吼聲激越悲壯,驚得江里的魚兒撲喇喇跳出水面。我想,此時此刻,它一定又看到了26年前驚天地泣鬼神的一幕:威武雄壯的戰象們馱著抗日健兒,冒著槍林彈雨,排山倒海般地沖向侵略者;日寇鬼哭狼嚎,丟盔棄甲;英勇的戰象和抗日將士也紛紛中彈跌倒在江里。我對嗄羧肅然起敬,它雖然只是一頭象,被人類稱之為獸類,卻具有很多稱之為人的人所沒有的高尚情懷;在它行將辭世的時候,它忘不了這片它曾經灑過熱血的土地,特意跑到這兒來緬懷往事,憑弔戰場!

我們跟在它後面,又走了約一個多小時,在一塊平緩向陽的小山坡上,它突然又停了下來。“喔,這裡就是埋葬八十多頭戰象的地方,我參加過挖坑和掩埋,我記得很清楚。喏,那兒還有一塊碑。”波農丁悄悄說道。

我順著他手指的方向望去,荒草叢中,果然豎著一塊石碑,鐫刻著三個金箔剝落、字跡有點模糊的大字:百象冢。莫非嗄羧它……我不敢往下想,斜眼朝波農丁望去,他也困惑地緊皺著眉頭。

嗄羧來到石碑前,選了一塊平坦的草地,一對象牙就像兩支鐵鎬,在地上挖掘起來。土塊翻鬆後,它又用鼻子把土坷垃清理出來,繼續往下面挖。它已經好幾天沒吃東西了,又經過長途跋涉,體力不濟,挖一陣就站在邊上喘息一陣,但它堅持不懈地挖著,從早晨一直挖到下午,終於挖出了一個橢圓形的淺坑來;它滑下坑去,在坑裡繼續深挖,用鼻子卷著土塊拋出坑來。我們在遠處觀看,只見它的身體一寸一寸地往下沉。太陽落山了,月亮升起來了,它仍在埋頭挖著。

半夜,嗄羧的脊背從坑沿沉下去不見了,象牙掘土的咚咚聲越來越稀,長鼻拋土的節奏也越來越慢。雞叫頭遍時,終於,一切都平靜下來,什麼聲音也沒有了。

我和波農丁耐心地等到東方吐白,這才壯著膽子,走到坑邊去看。土坑約有3米深,嗄羧臥在坑底,側著臉,鼻子盤在腿彎,一隻眼睛睜得老大,凝望著天空。

它死了。它沒有到遙遠的神秘的祖宗留下的象冢去,它在百象冢邊挖了個坑,和曾經並肩戰鬥過的同伴們葬在了一起。作為一頭老戰象,它找到了最好的歸宿。土坑裡彌散著一股腐爛的氣息,看得見26年前埋進去的戰象的殘骸,紅土裡,好像還露出了白的象牙。嗄羧那對象牙,因挖掘土坑而被沙土磨得鋥亮,在晨光中閃爍著華貴的光澤。波農丁牙疼似地咧著嘴苦著臉說:“要是我們在這裡撿象牙,只怕是蓋了新竹樓要起火,買了牯子牛也會被老虎咬死的啊!”

“對,是要遭報應的。”我說。望著戰象嗄羧高貴的遺體,我感到我這個人的靈魂的猥瑣。我和波農丁一起動手,將浮土推進坑去,把土坑填滿夯實,然後,空著手拖著疲憊不堪的身子走回寨子去。

電影《小戰象》

年代:2006年

更多中文片名:大象將軍 (台灣譯名)

更多外文片名:ก้านกล้วย

影片類型:動畫

國家/地區:泰國

對白語言:泰語

色彩:彩色 黑白

電影《小戰象》電影《小戰象》

導演 Director:Kompin Kemgumnird

演員 Actor:

Anyarit Pitakkul .....Khan Kluay - child (voice)

娜華拉·泰夏華泰拿派史徹 Nawarat Techarathanaprasert .....Chaba-Kaew - child(voice)

Phoori Hiranyapruk .....Older Khan Kluay (voice)

Worathaya Ninlakhooha .....Older Chaba-Kaew (voice)

Pongsak Hiranyapruk .....Jitrit (voice)

Koti Arambawy .....Manoke (voice)

Nanthana Bunlong .....Saeng-daa (voice)

Channarong Khuntee-tao .....Leader of the Burmese (voice)

Juree Ohsiri .....(voice)

Suthep Po-ngam .....Mahout (voice)

劇情介紹

母象桑達生了一隻活潑可愛的小象甘桂,生活在阿育陀耶王國的森林裡。可是,他從來沒見到爸爸。甘桂偷跑出森林,決定去尋找生父。可是他闖進敵人大軍的營地,在一個帳篷里見到了一隻巨大無比的戰象,長著兩隻血紅的眼睛,沖他咆哮。王子阻止了洪沙士兵進帳篷抓甘桂的企圖,救了他一命。又累又餓的甘桂碰到了一隻漂亮的小母象莎芭。幾個月後與莎芭也成了甜蜜的伴侶。甘桂參加戰象選拔遙遙領先,王子當眾宣布,甘桂就是他的御用座騎,與他共赴戰場,殺敵救國……

關於影片:

《小戰象》--2007泰國影展~根據泰國史實改編的動畫長片。

一隻長在森林裡的頑皮小象甘桂,為了尋找父親古巴展開旅程。3D計算機繪圖層次豐富,象群造型多樣可愛,呈現泰國的文化與反戰思想。

劇情合理,配樂出色,當公象母象柔情談心時、溫柔的女聲獨唱情歌響起;當緬甸大城兩軍面臨戰爭勝負眉睫、英勇的交響詩轟然而出;交響樂團和流行歌手在片尾字幕同時交錯出現時,恍然悟到異國電影現在竟有如此水平,美術、工藝、音樂、科技、將文化歷史包裝得如此動人。我們應該好好的反思。最好看的、既感人也勇敢,當大象甘桂看到失散多年的母親,為了和母親相聚而放棄冠軍到手的比賽,並瘋狂的攻擊阻礙他們母子相聚的周遭一切,好感人;勇敢的則是最後一幕王對王之戰,甘桂雖然身型沒有對方巨大,但他仗著年輕、之前剛練習過的戰鬥小技巧和永不放棄的精神,成功的擊敗對手。當然甘桂的主人殿下在危急時給他的一番精神鼓勵,讓他又重燃生命的力量站了起來,也證明了心靈的驅動力是不容小覷的。

影片在影展放映結束時,全場觀眾淚流滿面,起立鼓掌。

相關史料

簡介

也許你不相信,在古代戰爭史上,曾有過一種特種部隊——象軍,它在戰爭中發揮著現代部隊中現代武器坦克的作用。經過訓練的戰象,作戰時衝鋒陷陣,勇猛無敵,它能破城門,毀營壘、拆武器、踏敵軍、陷敵陣,常給敵方造成極大的殺傷。

象軍編排特色

戰象的使用最早在東南亞各國,象軍的編排很有特色。在戰象的背上設一象輿,輿中坐一將士,象前後各有一名馭象手。在象的四條柱子般粗的腿旁,各立一位持刀盾的戰士護衛。這樣七個人組成了一個獨立的作戰單位。據說在泰國有名垂青史的戰象。泰國古台王朝拉瑪甘享石碑銘文記載:拉瑪甘享在19歲時曾騎戰象“餒蓬”奮戰敵營,營救父王,反敗為勝。拉瑪甘享的英名與他的戰象一起銘刻在石碑上。東南亞最著名的一次象戰是暹羅王納黎萱於1584年對緬甸王國的一次戰鬥,投入的戰象多達幾百頭,那次大戰結束了暹羅對緬甸的附屬關係。 在公元前327年,戰象做為戰爭工具馳騁疆場。這一年,馬其頓王亞歷山大遠征印度,印度的波魯斯統帥率領強大的象軍出擊。這時的戰象背上沒有象輿,也不是獨立的作戰部隊,只由兩個戰士騎著作戰。亞歷山大為了紀念這次特殊的戰鬥,發行了鑄幣和獎章,上面刻有騎著戰馬的亞歷山大和乘坐戰象的波魯斯作戰的圖案。 據史料記載,印度孔雀王朝的陸軍包括步兵、騎兵、戰車兵和象軍,其中象軍是作戰時的突擊力量。作戰時,阿育王能徵集步兵60萬,騎兵3萬和戰象9000頭的大軍,正是依靠這支部隊,阿育王基本統一了印度次大陸。 希臘人使用戰象是在遠征印度過程中學會的。公元前305年,亞歷山大的部將塞流古再次遠征印度,但仍沒有成功。在與孔雀王朝簽訂和約中,塞流古割讓了大片領土,並將自己的女兒嫁給印度王,從而換得戰象500頭。這些戰象在後來的戰爭中起了重要的作用。其中最著名的是希臘北部伊庇魯斯國王皮洛斯用戰象作戰的戰役。 公元前280年,皮洛斯在義大利戰場上使用戰象同羅馬人作戰。皮洛斯是一個很有軍事才能的統帥,他是亞歷山大的遠親。他夢想以亞歷山大為榜樣,在地中海地區建立一個大帝國。這一年,羅馬軍隊向南義大利的希臘人發動進攻,南義大利向皮洛斯求助。皮洛斯率領大軍抵達南義大利,他的軍隊包括2萬名重裝兵,2000名射手和3000名騎手,還有第一次出現在義大利土地上的20隻戰象,這些戰象經過特殊訓練,作戰時由一個象奴駕馭,象背上站著4個手持長矛的士兵,衝鋒時威力很大。 在赫拉克列城附近,羅馬軍團和皮洛斯展開第一次激烈的會戰。訓練有素,作戰勇敢的羅馬士兵經受住皮洛斯槍兵騎兵的強大衝擊,雙方七戰未決勝負。正當雙方人喊馬嘶浴血奮戰的時候,皮洛斯的戰象勇猛出擊。羅馬人的戰馬被這些巨象嚇得四處逃竄,羅馬士兵紛紛後退。皮洛斯乘機輪番衝鋒,羅馬人大敗,死傷7000多人,被俘2000多人。第二年4月,皮洛斯再次進攻羅馬。會戰在奧斯庫倫城展開。羅馬人集結了7萬人的軍隊,並且發明了一種配著炭火的戰車。他們相信動物是怕火的,而且選擇了有利的地形:一片森林做為自己的步兵、騎兵方陣。但皮洛斯巧妙地引蛇出洞,把羅馬人逼到一塊平原上。經過數日的激戰,羅馬士兵在大象腳下死傷慘重。羅馬人失去了6000人,還有他們的執政官。皮洛士也損失慘重:損失3500人,本人也受了輕傷。雖然皮洛斯勝利了,但他也不得不嘆息到:“如果再來一次勝利,誰也不能跟我回國了。”從此,“皮洛斯的勝利”比喻實際上接近失敗的勝利。 公元前257年,羅馬人和皮洛斯在貝尼溫敦城的附近進行最後一次會戰。皮洛斯不幸迷路,羅馬射手向大象射出密集的帶火箭,大象瘋狂地轉身向後跑,踐踏著自己的軍隊,大象使皮洛斯一敗塗地,羅馬人一舉捕獲了1000多名俘虜和4隻大象。皮洛斯在騎兵的掩護下才能以逃生。 公元前256年冬,遠征非洲的羅馬將領列古魯斯率領15000步兵,5000騎兵在迦太基的領土上作戰。迦太基人以12000步兵、4000騎兵和100頭大象組成的軍隊阻止他們。這一戰羅馬人又遭慘敗,大部分士兵被踩死或被騎兵殺死,列古魯斯和5000將士被俘,只有不到2000人得以逃生。公元前250年,擁有戰象的迦太基人前來攻打西西里島上的帕諾爾姆司城。羅馬軍官被大象的可怕嚇壞了,不敢應戰,固守在城前的戰壕里。迦太基人率領大象衝擊羅馬人的陣地,被巨箭和投槍還擊,一群大象受驚向後退,沖亂了迦太基的軍隊。羅馬人乘機出擊,趕走了迦太基人,並俘獲了幾十頭的大象。 大象在古代戰爭史上,確實發揮過坦克般的威力,但它的功勞過失參半,因為它畢竟是有生命東西,不能完全受人操縱。它既給主人帶來了輝煌的勝利,也給主人帶來了不幸的慘敗。

史記戰象

1 一提到戰象,總是讓人聯想到羅馬、印度等其他國家。這給人一種感覺,好像中國人在使用戰象方面遠不如外國人。但事實正好相反。各種史料和現代考古證明,中國是人類歷史上最早馴養、使用戰象的國家之一。這不僅是指中國南方如雲南的少數民族地區。中原王朝同樣有永久的訓象歷史。現代考古證明,在中國商代,今天的河南地區的氣候、地理環境與今天大為不同。當時的河南地區溫暖濕潤,遍布叢林。在叢林中繁衍生息著大量中華犀牛、中華象等野生動物。其中大量的中華象屬於當時的普遍物種。根據從商王武丁的妻子婦好墓和其他商代墓葬出土文物和甲骨文的考證。商朝時期,中原人已經掌握了一整套成熟的捕捉、馴養、使用大象的技術。商人同樣使用火攻驅散象群來捕捉幼象。在婦好墓中就曾經出土過完好的玉制幼象飾物。當時大象在商朝是僅次於馬匹的重要家畜。據甲骨文記載,商人在各個方面廣泛使用大象。他們用大象托載物品,還用大象耕田。最重要的是,商人將捕獲的公象組織成專門用於作戰的象陣。這是有明確的歷史文字記載的中國歷史上第一支戰象軍。而且商軍戰象已經披掛了由犀牛皮或牛皮和硬木製成的護甲。屬於世界上最早的甲冑戰象。商朝象陣屬於商軍中最精銳的部隊。在商朝600年歷史上歷次戰爭中都發揮了重要作用。商朝歷史上最偉大的君王商王武丁就曾經出動包括象陣在內的23000人的大軍遠征羌人並大獲全勝。而歷史上有名的暴君商紂王曾經派出由本國最精銳的商人“虎族”(靈云:崇拜虎圖騰)和象陣組成聯軍遠征並征服東夷(靈云:今山東、浙江地區和淮河流域)。也正是由於對東夷的遠征造成商軍主力遠在東方而國內空虛,從而給周的進攻創造了機會。後來,隨著人類的大量獵殺和氣候變遷,大象從中原地區消失。從此中國戰象的發展重點轉移到南方。

2 與西方國家不同,中國中央王朝歷史上很少組織、使用象軍。這一方面是由於作戰環境早成的。另一方面也是由於中原地區不產象。中國主要產象地區都集中在南方尤其是雲南地區。而該地區歷史上始終是少數民族聚集地。中國中央王朝能得到的大象都是雲南或東南亞國家進貢的,數量有限。因此一般是作為皇室儀仗隊使用的。這在明、清時期發展到高潮,當時皇家近衛軍中有專門負責禮儀慶典的象隊。在北京還曾經有一條專門給御用大象洗澡的“洗象壕”。中國中央王朝不但很少大規模使用戰象,而且歷史上還曾經多次和使用戰象的南方地方政權作戰。有意思的是,與西方人在戰象面前的狼狽表現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中國人從來沒有在戰象面前失手過。歷史上南方地方政權包括雲南少數民族割據政權曾經多次以戰象為主象中央政權發動進攻。但從來沒有得逞過。最典型的例子發生在宋代。當時割據江南的南唐為了對抗北宋的統一專門花重金從大理購進一批戰象並訓練了馭手。但開戰後,當南唐象陣發起衝擊時,宋軍使用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遠程武器巨型床弩向南唐象陣密集射擊。宋軍的巨型床弩威力驚人,最大射程達到空前的1500米。使用的是重達5公斤的帶三棱穿甲箭頭的大型箭鏃。面對宋軍猛烈的遠程火力,南唐象陣頃刻崩潰,大部分戰象被當場擊斃,剩下少量的受驚後掉頭沖入自己人陣地。結果南唐苦心經營的象陣沒有發揮任何作用。

3 公元1650年,,南明末代名將李定國為抗擊清朝南進,在雲南招募白族等少數民族士兵,並重金緬甸等過購入許多大象。組建了中國歷史上最後一支大規模象陣。公元1652年7月2日,李定國在衡陽城下與清軍最精銳的八旗騎兵爆發了中國歷史上唯一一次戰象對騎兵的大規模野戰。李定國所部戰象不但披掛有堅固的鎧甲,而且背部和塔樓頂端還裝備有小口徑火炮。開戰後,當李定國的象陣以方陣發起衝擊時,戰象一邊衝擊,象北塔樓里的士兵一邊使用弩機和小型火炮向清軍騎兵密集射擊。面對吼叫而來的巨大戰象,清軍鐵騎的戰馬四散逃竄。最終清軍十萬大軍全軍復滅,統帥親王尼堪被炮火擊斃。這是明朝末期對清軍取得的罕見的大捷。但是,公元1654年12月18日,在廣東新會,當雙方再次開戰時,清軍使用大量大口徑“紅衣”大炮密集轟擊李定國的象陣,造成戰象受驚後掉頭沖入本隊。隨後清軍騎兵從兩翼突擊,造成李定國大敗。後來李定國象軍的殘餘部隊退入緬甸堅持游擊戰。中國境內再就沒有過大規模的戰象部隊。

相關遊戲

帝國時代2

單位

生命值

攻擊力

護甲

盾牌

射程

價格

備註

戰象 , War ,Elephant 450 15 1 2 0 200食物,75黃金 1,鐵匠鋪可以升級攻擊,護甲和盾牌,2, 馬廄 ,可研發血統,戰象可加20生命值
精銳戰象, Elite , War ,Elephant 600 20 1 3 0 同上

所以,升滿級後的精銳戰象數據如下:

單位

生命值

攻擊力

護甲

盾牌

射程

價格

精銳戰象 620 24 4 7 0 同上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