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話

北京話

北京話屬於北京官話,流傳於北京城區。有人把北京話、北京話口音濃重的國語稱為“京片子”。北京話主要特點是尖團音不分,兒化多。古代任何韻書都區分尖團。尤其中原一帶漢人是區分尖團的。典型江左(江南)一帶完全嚴格區分尖團的。客家和嶺南南粵也區分。乃至新疆一帶的漢語都是能夠區分尖團音的。坦誠的說,江南一帶的人是非常討厭兒化音的,兒化在他們眼裡就是胡化,他們既不捲舌、也不兒化。

基本信息

概述

京城叫賣大王臧鴻老先生是北京語言文化的傳承者京城叫賣大王臧鴻老先生是北京語言文化的傳承者

北京話,俗稱“京片子”,屬於漢語官話北京官話的京師片,流傳於北京市區。通常指的北京話是指北京市區的口音,不包括北京郊縣的方言。特點是兒化尾音明顯。

現代標準漢語以北京話為基礎,以“北京音”為標準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在中國大陸習慣將之稱作“國語”,以和中華民國時期的“國語”相區別。

“北京話”需要與“北京官話”區分開來,後者是官話方言的一個分區,其中包含北京話。今北京轄境內絕大多數方言都屬於北京官話,僅有部份郊區縣(平谷的平谷話、延慶屬北京官話與晉語過渡的延慶話)以及一些鄉鎮有特殊的方言。

發展歷史

元-清初

北京話的歷史只有400年左右。四千年前夏代便產生了“雅言”,不同時代的“雅言”均不一樣,特別是晉代宋代兩次衣冠南渡,變化尤多,但原則上都以中原伊洛地區方言為標準。

金代的北京人,以洛陽讀書音為正音,元代北京成了首都,但官方場合所用仍是中原口音,只是與本地方言有所結合,形成了大都話。

朱元璋滅元後,各地移民大量入京,大都話漸式微,由於河北移入人口較多,故北京民間方言以河北口音為主,而官方則使用“雅言”,即河南官話。

後來朱棣遷都北京,江淮官話等也對北京方言產生了一定影響。

據富察玄海先生所述,清入關後,前期和中期上朝均用滿洲話,漢臣必須學習滿語,但民間則出現了旗下話、土話、官話三者雜糅的趨勢,北京話正是這三者結合的產物,北京話音調高,即受東北話影響,此外很多方言來自東北土話。清代北京話分文讀、白讀兩種,文讀是舊的標準音,讀書人多用,但到了清後期,基本失傳,只剩下了白讀。[3]

清中後期

清中期,隨著對漢臣的倚重,且為提高辦公效率,清宮上朝一律改用北京話,滿語仍是國語,但不再充當官話。

1728年,雍正設“正音書館”,在全國推行北京話,規定讀書人聽不懂北京話就不能參加科舉考試,甚至童生不得考秀才。雖然推廣力度甚大,但各地敷衍推諉,到嘉慶時,“正音書館”紛紛關閉。缺乏統一的語言標準,給溝通帶來了巨大麻煩,比如晚清名臣曾國藩是湘鄉人,可湘方言卻是全國最難懂的方言之一,再比如康有為被召見時,光緒皇帝怎么也聽不懂他說的粵方言。為避免難堪,清末兩宮太后召見地方官員時,不得不破壞歷來的規矩,允許從領侍衛內大臣中挑選一人隨同召見,充當“翻譯”,而此前清代的召見,除軍機大臣,一般只能是君臣二人,室內不得有任何閒雜人等。

1902年,張之洞張百熙上疏提倡全國使用統一語言。

1909年清政府資政院開會,議員江謙正式提出把“官話”正名為“國語”。

民國時期

民國時期,北京話的地位曾經存在過爭議。1912年(民國元年)12月由蔡元培任總長的教育部成立讀音統一會籌備處,由吳敬恆(稚暉)任主任,並制定讀音統一會章程8條。規定讀音統一會的職責是為審定每一個字的標準讀音,稱為“國音”。每個字的音素定下來之後,還要制定相應的字母來代表每一個音素。當時來自北方直隸省的著名語言學家王照(王照“官話合聲字母”的發明人)對於會員構成非常不滿,指出江浙人占25人之多,其中來自無錫的就有5人。經過激烈爭論,最後決定會議實行一省一票制度,而不是每個會員一票。當時對於一省一票制度爭論也很激烈,來自江蘇的汪榮寶聲稱,“若每省一表決權,從此中國古書都廢了。”王照反問:“此語做何解釋?”汪不語,王照接著質問:“是否蘇浙以外更無讀書人?”北方會員堅決要求每省一票,威脅說如果通不過就自行解散退出會議。最後在教育部代部長董鴻煒推動下,終於通過了一省一票制度。這個一省一票的制度是解讀會議結果的關鍵。

國音統一會議在5月22日閉幕,由於會議期間爭吵激烈,會議的議長吳敬恆在4月22日辭職,接任的王照也在5月7日後請了病假,臨時由直隸的王璞主持會議。當時對於濁音和入聲尤為激烈,江蘇代表汪榮寶誇張地說:“南人若無濁音及入聲,便過不得日子。”同樣是江蘇的代表、會議議長吳敬恆也語出驚人:“濁音字甚雄壯,乃中國之元氣。德文濁音字多,故其國強;我國官話不用濁音,故弱”。會議過程中,對有爭議的字音,以一省一票原則的多數票決定“國音”。整體來說,最後的結果還是以北京語音為“基礎”,同時吸收其他方言的語音特點(主要參考南方語音),如區分尖團音和保留入聲。這次會議審定的漢字讀音被後人稱之為“老國音”。並從1918年開始推行。

1920年國語推行不到兩年就爆發一場當時名之為“京國之爭”(指京音和國音)的大辯論。問題的起因就在於國語標準音。支持國音和支持京音的分成兩派。國音是主要“以京音為主,兼顧南北”。京音是“純以北京話為標準”。兩派爭吵非常厲害。於是張士一發表文章,主張“注音字母連帶國音都要根本改造”,應“先由教育部公布合於學理的標準語定義,以至少受到中等教育的北京本地人的話為國語的標準”。這個主張得到許多人的支持,特別在南方引起了強烈的反響,紛紛開會回響,甚至通過決議:“不承認國音,主張以京音為標準音”,“請教育部廣徵各方面的意見,定北京語音為標準音”。

1913年“讀音統一會”擬定的國音就被修改為京音了。

1932年根據新國音編纂的《國音常用字彙》由民國政府教育部公布,在《字彙》的序言中又對國音以北京音為標準的含義做了進一步的說明,即“”所謂以現代的確北平音標準音者,系指‘現代的北平音系’而言,“並非必字字尊其土音”。

新中國建立後

1949年新中國建立,為克服方言分歧造成的隔閡。政府計畫要推廣民族共同語,決定不採取國語這個叫法。如果叫國語的話,擔心會被誤解為把漢語凌駕於國內其他民族之上。經過研究最後決定叫國語。

1955年10月26日,《人民日報》發表題為《為促進漢字改革、推廣國語、實現漢語規範化而努力》的社論,文中提到:“漢民族共同語,就是以北方話為基礎方言、以北京語音為標準音的國語。”

1956年2月6日,國務院發出關於推廣國語的指示,把國語的定義增補為“以北京語音為標準音,以北方話為基礎方言、以典範的現代白話文著作為語法規範的現代漢民族共同語。”這個定義從語音、辭彙、語法三個方面明確規定了國語的標準,使得國語的定義更為科學、更為周密了。其中,“國語”三字的涵義是“普遍”和“共通”的意思。“國語”一詞開始以明確的內涵被廣泛套用。國語的語法以魯迅、茅盾、冰心、葉聖陶等人的著名現代白話作品為規範,並且還必須是這些現代白話文中的“一般的用例”。

特點

單口相聲大師,劉寶瑞說著一口地道的老北京話單口相聲大師,劉寶瑞說著一口地道的老北京話

“酒糟鼻子赤紅臉兒,光著膀子大褲衩兒。腳下一雙趿拉板兒,茉莉花茶來一碗兒。燈下殘局還有緩兒,動動腦筋不偷懶兒。黑白對弈真出彩兒,贏了半盒小菸捲兒。你問神仙都住哪兒,胡同兒裡邊兒四合院兒。雖然只剩鋪蓋捲兒,不願費心鑽錢眼兒。南腔北調幾個膽兒,幾個老外幾個色兒。北京方言北京范兒,不捲舌頭兒不露臉兒。”這是一個北京人編的順口溜兒,從中可看出北京話的特點。

兒化音

北京話中使用兒化韻的頻率更高,一些基本辭彙如“今天、明天、後天”在北京話中為“今兒、明兒、後兒”,“出門”為“出門兒”,“花”為“花兒”,“小孩”為“小孩兒”,“公園”為“公園兒”,“事”為“事兒”,等等。
兒化作為漢語中形容“小可愛”事物時出現的一種語言現象,也與“輕聲”有著相似的發展歷程(有人則認為“兒化”即是“輕聲”的一種)。只是中古的“兒”字在不同的方言中發展成為不同的語音,因而就有了不同的演化過程。如在寧波方言中它發展為/ŋ/或/n/,而漢語中本來就有這兩個韻尾,於是它們很快“融入”到前面的音節中而改變了該字原來的韻類。如“鴨”的白讀,其由兒化發展而來的輔音韻尾已進一步又脫落掉了。

範例

例子1
我待見你,甭介,挨牆靠壁兒,挨牌兒,插車,自己gě兒,話碴兒,上趕著,敢情,落忍,邪乎,邪性,較勁兒……你姥姥的,你丫找抽吶(北京土話),麻利兒,顛兒了,屁顛兒屁顛兒,逗悶子,撂挑子,捅簍子,倆人門得兒蜜,看哈樂奔去,穿汗沓兒,踏拉板兒,水舀子,熱水竄兒,把兒缸子,大肚兒累塞,哈拉八西的,歸置歸置,餑餑匣子,婁一眼,怯不溜丟的。哎呦喂!就手兒,gái摟,lála。
例子2
說你一大老爺們兒家,一大清早兒的就站在當院滿嘴跑火車,半點兒不著調。我隔著窗戶紙這都運一腦門子氣了,您這是唱的哪出兒啊?對,沒錯,就說你呢。
例子3
你還別跟我揣著明白裝糊塗。原本一老實巴交的人,現在學會耍貓兒膩了,成天介當街晃蕩打油飛,時不時的整出點湯兒事,再不就是胡吃悶睡。你自個兒照照鏡子去,好嘛,活的越大越抽兒抽兒,整個一嘎雜子琉璃球。成天逮誰跟誰扯皮不說吧,辦事兒也沒個準譜兒,交代你屁大點兒的事兒,你說你放了我幾回鷹了?合著我那點兒吐沫星子全打了水漂兒了!你瞧你平時那個德行,樣兒大了你!裝的人五人六兒的,還挺象那么回事的。實際上滿肚子的麼蛾子,除了整天遊手好閒,要嘛就是鼓搗點兒嘎七馬八的事兒出來。要是結識了個有點兒來頭的,好嘛,你拉多晚兒也得老著臉死命的巴結上。實在閒的發慌,也是跟那幫小混子起鬨架秧子,打聯聯。走在街上看見個半老徐娘你都不錯眼珠兒的盯著人家看。哪天遇上個概兒不吝的,給你一板兒磚,你就知道什麼是肝兒顫了。你說你們家老爺子也怪不容易的,千傾地一根苗,還巴望著你能出息,平地扣餅呢。你不但一點長進沒有,還成天讓老爺子吃掛落兒,給老爺子折騰的五脊六獸的,跟著你轉磨磨。一數落你幾句,你就蹬鼻子上臉,長行市了你,嫌老爺子絮叨兒,車軲轆話來回說。現在踏實了吧?那點兒家底兒全讓你攘禿嚕了吧?蹦子兒沒有看你還能鼓搗出什麼花花腸子來。就欠讓你成天介吃棒子麵糊兒糊兒,頂多白饒你一碗涼白開遛遛縫兒。還甭跟我耍哩格兒楞。敢情你也有腳底下拌蒜,掰不開鑷子的時候兒,平時那大嘴叉子一張不挺能白活的嗎?麻利兒著呀,怎么變沒嘴兒葫蘆兒了?費了半天的吐沫,我也不跟你嚼舌頭了,借光兒,我找個豁亮的地兒燜得兒蜜去了。

與國語的區別

漢語標準語(國語國語等)以北京話為基礎。儘管如此,北京話和國語還有一定的區別,華北官話的內蒙古方言、東北官話的哈爾濱話要比北京話更接近國語。北京話的兒化音現象比國語強得多,語言綿軟,曾受到滿式漢語的一定影響。而且還有相當一批地方性辭彙,在下層居民中保留更多,常被上層北京人貶稱為“胡同兒的話”。也經常有人,包括北京人自己,用“痞”來形容北京話。

北京話和國語區別很小,在基本的語音系統上近無分別,兩者的差異可比擬為日本東京首都圈方言與日語標準語的差異。

最明顯的區別:北京話中存在豐富的方言詞,一如其他漢語方言,但這些方言詞不被視為標準國語中可接受的辭彙而在非北京地區廣泛使用。

有些北京話的方言詞很容易理解,如“打這兒”(從這裡起)、“放話”(公布訊息)、“末了兒”(最後);有些則不易理解,如“白齋”(吃喝不付錢)、“跌份”(丟面子,尷尬的)、“棒槌”(門外漢)和“發小兒”(從小一起長大的朋友)。

北京話的語速比國語更快,並且講話含混不清的情景更多。

北京話者說話的音域高於說國語的人的音域。陰平、陽平調更高,上聲的折調更加明顯,去聲的降調也更加強烈。但是這並不會造成溝通上的障礙,只是北京話的一個明顯的特點。

北京話中存在一些不被國語承認的字音異讀。

當代的北京話已經不同於20世紀初期的北京話,(如老舍愛新覺羅溥儀等人的錄音),但是在京劇念白中的北京話,仍然使用近似清宮廷中的滿式漢語,音韻與當代北京話相比顯得更輕快。

常見的北京話與國語對比

充滿“京韻”的牌匾充滿“京韻”的牌匾

京味兒
雞賊----小氣,吝嗇,暗藏私心。
砸窯----為了不與大家分享偷偷藏起來。
局器----仗義,大方,豪爽。
果兒----被泡的女孩。
尖果----漂亮的女孩。
蒼果(或澀果)----難看的女孩。
戲果----跟泡妞,嗅蜜一個意思,台灣話叫泡馬子。
孫兒----被泡的男孩。
尖孫----漂亮的男孩。
傍家兒(音尖兒)----情婦,現在官稱二奶。
土鱉----形容沒見過世面不開眼的人。
小力笨兒----在店鋪或車站碼頭做粗活、雜活的學徒。
水三兒----老北京對送水的稱呼,多為山東人。
點卯----北京土話,到那兒報到或看一眼,打個照面兒的意思。
言語(音元義)----北京的口語,即說話、打個招呼的意思。
翻車----北京土話,即翻臉的意思。
炸了廟----北京土話,驚愕,急眼的意思。
練家子----北京土話,會武術的人。
理門兒----老北京一種禁菸酒的民間社會組織,形式近似宗教,有“理門公所”管理
事務,加入者稱為“在理兒”,對外人推辭菸酒時說“我有‘門坎’。”
瞎了----北京土話,即倒霉了、完了的意思。
出現場----公安人員趕到事發現場,處理問題。
念央兒----北京土話,跟人說自己的意思,但又故意讓旁邊的人聽見。
摔咧子----北京土話,發脾氣的意思。
雞----野雞的簡稱,也被稱為“雞婆”,就是暗娼。
這程子----北京土話,這一段時間的意思。
拉了胯----北京土話,服軟的意思。
半不----北京土話,半截兒,事情做到一半,尚未完成。
大拿----北京土話,能作主管事的人。
抹不丟地----北京土話,難為情,面子上不光彩。有時,也說成抹咕丟的。
大限----即壽數。過去人們迷信,認為人的壽命都是有定數的,“大限已到”就是數已到,快到死的意思。
火筷子----老北京人捅火爐子的鐵棍,也叫通條。
末末了兒----北京土話,最後、最終的意思,有時也簡化為“末了兒”。
概兒不論(論,音“吝”)----京城新土語,一概不管的意思。
顛兒了----撒腿跑了,也作“顛菜”。
勺上----“勺”是北京土話,打,打架的意思。“勺上”,就是連帶著把他也給打了。
橫----北京土話“橫是”的簡化音,“橫是”是“橫豎”的變讀,有大概、反正、也 許的意思。
唏溜兒----北京土話,說話用鼻子吸氣,即不利落的意思。也可寫作吸溜兒。
點兒背----北京土話,“點兒”,指遭遇、運氣,“點兒背”的意思是運氣不好,倒霉。
髒了房----老北京人迷信,認為人被兇殺,死在屋子裡,會帶來晦氣,故有“髒房” 一說。
咕容----在地上蠕動的意思,北京方言。
遭踐----北京土話,埋沒、糟踏的意思,自個兒把自個兒給遭踐了,即自殺的含義。
業障----作孽、罪過。
擺龍門陣----源於川話,閒聊天的意思。
一繃子----北京土話,即很長時間的意思。有時也說一繃兒。
號----監獄或拘留所的別稱。
片子(音“騙”)----片子即名片,北京新土語。
貓著----北京土話,閒呆著的意思,也有躲藏的含義。
替----也叫“T”,即人民幣,屬於道兒上的黑話。
媽咪----歌廳的女領班。
怯勺----北京土話,不懂行,鬧笑話的意思。
全活兒----京城隱語,即賣身,也就是暗娼。
傍著----即依附,“傍家兒”一詞由此引申而來。
葛----北京方言,即脾氣各色,古怪。有時也用作形容詞,形容什麼事兒或什麼東西葛。
打漂兒----即無職無業,在社會上閒逛。北京土話。
帕替----英語 party的譯音,小型舞會、音樂會、聚會的意思。(港台譯作派對)
雁么虎----蝙蝠。北京方言。
大喇----喇,北京新土語,指出賣色相和肉體的放蕩女人。“喇”的前邊加上一個“
大”字,是強調其名氣和“宰人”的狠勁兒。考證“喇”的詞義,與“拉人”有關,是“拉”的音變。
賣----京城隱語,即賣身。
雷子----黑話,即便衣警察。
盤兒----北京的黑話,即臉蛋。盤兒,從“臉盤”這個詞衍化而來。
底兒掉----北京土話,知道對方的老底。
老坷垃完----北京土話,自蔑老而無用、保守的人。
掃聽----北京土話,四處探聽,掃聽與打聽不同,“掃”帶有更為主動的意思。
張著神----北京土語,留心留意。
逗牙籤子----北京土語,開玩笑的意思,與“逗咳嗽”、“逗悶子”、“逗哈哈兒” 等類似。
消停----北京土語,踏實的意思。
玩蠍了虎子----北京土話,蠍了虎子就是壁虎,爬得輕快,人不易抓住。“玩蠍了虎子”的意思是讓人摸不著,形容人比較滑頭。
端了----北京土話,抄了的意思。端,即“連鍋端”的簡化用語。
撈人----北京新俗語,撈,即打撈之意。北京人稱被拘禁或入獄者為“掉進去了”( 掉河),故有撈人之語,即通過不正當手段把被拘留的人弄出來。
刷夜----北京流行語,即有家不回,夜裡在外閒蕩。
撒癔症----北京土話,夜間到處亂逛,癔症本是一種病症,此話是引申過來的。
把不住----北京方言。把,是動詞,管束不住自己的意思。
折(音“舌”)----北京新流行語,即犯了案子被公安人員抓了起來。最早是隱語,即黑話,後被青年人引用而流行。
折(音“遮”)----折跟頭的折,本是一句隱語,即被公安人員抓起來的意思,後成為流行語,“折進去”、“折進來”,就是被關起來的意思。
全須全尾(尾音“以兒”)----北京土話,完整,整個身子的意思。
應場----北京土話,到某種場合參加活動。
眼裡見兒(見兒音“架兒”)----北京常用語,指眼裡有活兒,不用別人提醒就能及時動作。
拿大頂----北京方言,倒立。
發小兒----北京方言,從小一塊長大的。
擔兒挑---- 姐倆的丈夫的稱呼。也叫一擔兒挑。表示不分高低。
翻扯----北京土話,發急,發火的意思。
把不住邊----北京土話,說話沒譜兒,愛吹善侃的意思。
挑費----北京土話,指家庭日常生活里用度。
五積子六瘦----北京土話,形容因吃不上喝不上,骨瘦如柴的樣子。
老家兒----北京土話,指父母。“老家兒”讀快了就成了“老尖”,北京人常用語。
百年----北京土話,死的意思。
迄小兒----北京土話,從小的意思。
小蜜----情婦。北京新流行語。
掉腰子----北京土話,耍花招。
念秧兒----北京土話,沒話找話,聊天,說話的意思。
他大爺的----北京土話,不帶髒字的罵人的話。
抹不丟地----北京土話,不好意思。
哪一出兒----北京土話,什麼事兒的意思,是一齣戲的簡化。
走營----北京土話,頻繁往返的意思。此處引申為心裡有事,鬧得慌,也可以說鬧心。
消停----平穩、踏實的意思。
熬頭----北京土話,心裡煩惱的意思。
攢(音“cuan”)了----北京土話,形容總不運動,身體變得不舒展。
打卦----北京土話,腦子裡翻來覆去地想。
乍么實兒----北京土話,突然大叫的意思。
後門橋的茶館,一品軒----老北京的一句俏皮話,後門橋是北京的地名,一品軒是茶館的名字。
賣山音----北京土話,顯擺自己有見識。
撳頭拍子----北京土話,不懂人情世故的人。
完菜----北京新流行語,完蛋的意思。此語是由“歇菜”、“瞎菜”等引申而來,“菜”作為後綴詞語,並沒有實際意義,如北京話中的“戲”作為後綴一樣。
爵兒----北京土話,職位的意思。爵,是爵位的簡化,爵位,即官銜。
框外的事----北京土話,即出格的事,帶有違法亂紀的意思。
暈菜----北京新流行語,暈了的意思,“暈菜”與“瞎菜”,“完菜”等類似。
炸廟----北京土話,瞎咋唬的意思,含有唬人的意味。
髒口兒----養鳥人的術語,串了雜音。‘百靈’能押口兒,即學各種聲音,但忌諱學雜音,一旦‘髒口兒’,鳥兒就不值錢了。
辦----北京新流行語,把犯罪嫌疑人關押起來的意思。
照眼兒----北京土話,斜眼瞪。
光榮嘍----北京新流行語,光榮犧牲的簡化。光榮,即犧牲,也就是死。
棒槌----北京話,蠢笨,外行的意思。
撂高兒----北京土話,觀察的意思,常與打遠兒連用。
哈著----北京土話,央求的意思。哈,有點頭哈腰,巴結對方的含義。
一個----北京新流行語,一萬的別稱,類似“大團結”表示十元,一張兒,表示一百元,一本,表示一千元。“一個”是一個“草字頭”的簡化。繁體字的方,有個草字頭,故有此稱。
白案兒----廚行術語,做麵食的。
醜兒----京劇里的丑角兒。
燈泡兒----北京土話,被人當晃子利用的人的謔稱。
上趕著----北京土話,主動的意思。
姥姥的(的讀“逮”)----北京土話,感嘆詞語,作驚訝狀時用。如不加“的”,單說“姥姥”則是反駁詞,有“胡說”、“不行”、“不乾”的意思,但加上“的”的意思就變了。
南蠻子----北方人對南方人的蔑稱,但此語早過時,現一般指南方來的性情粗野的人。
吃黑棗----挨槍子。
套瓷----北京新流行語,套近乎的意思。
情兒----北京新流行語,情人、情婦的簡稱。
照顧主兒----生意口兒上的顧客。
抻掇----北京土話,批評、數落的意思。
脫----脫衣舞表演的簡稱。
裹亂----北京土話,從中插入干擾的意思。
拍三角----五六十年代,北京的青少年喜歡玩的玩藝兒,由廢舊的煙盒疊成三角形狀,在地上用手掮正反面,論輸贏。
上麻桌兒----指打麻將。
門坎兒----指進入“幫派”(即黑道)的圈裡。
走了眼----即把東西看錯了,北京土話,用在這裡是引申,即分析問題不正確。
撂高兒打遠兒----北京土話,朝遠處看。
家雀兒----北京土話,對上歲數人的謔稱。
端----北京土話,幹掉,打掉的意思。
碎催----北京土話,指伺候人、為人奔走的人,帶有貶意。
擎小兒----北京土話,擎的本義是往上托,擎小兒就是從小的意思。
節兒----北京土話,關鍵時刻,如同節骨眼兒一詞。
倒窖----北京土話,翻扯舊事,即回憶往事。
賣蔥----北京土話,裝傻充愣的意思。
套樁----北京土話,讓人給盯上了。
丟身子----屬於陳舊的老北京土話,過去的人不懂性科學,以為男人跟女人發生性關係,會失去身體內的陽氣,故有此說。
走跡----北京方言,木頭因風吹日曬而變形的意思,此語引申為把人看錯了。北京土話中有“走板了”,跟這個詞義相同。
去的是什麼什麼角兒---扮演的是什麼角色,去是當的意思,角兒,角色,讀“覺兒” 音。
勾兒的----北京土語中一句罵人的話。
放份兒----北京新流行語,猖狂的意思。
板兒鍬----鐵鍬。
報銷----北京土話,即完了,沒了的意思。
找根繩兒----上吊自殺的意思。
硌窩兒----北京方言,指雞蛋、鴨蛋在出窩之前受到破損。
遲登----北京土話,猶豫的意思。
熬可----北京土話,煎熬的意思。
聯手兒----北京土話,合夥、合作人。
這會子(會讀“悔”)----北京土話,這會子表示時間很長,即這么半天的意思。此語是京城很流行的俗語。
童蛋子兒----童貞之意。
正行----北京土話,調皮,沒正經的意思。行,讀“形”。
王老五----單身漢的謔稱。
麻利兒----北京土話,趕快,快點的意思。此語必須加兒化韻,“利兒”讀輕聲。
嘿嘍兒著----讓小孩騎在自己的脖子上。
忤窩子----北京土話,生性怯懦,靦腆,膽兒小的意思。
閃----北京新流行語,閃開,躲避,捨棄的意思。
張八樣兒----北京土話,不穩重的意思。
錯來----北京土話,其實的意思。
老著臉----北京土話,舍臉的意思。
不順把----北京土話,事業上不順利的意思。
披虱子襖----北京土話,形容遇到了扯纏不清的麻煩事。
二意思思----北京土話,猶豫不決,三心二意的意思。
暈了菜----北京土話,暈眩的意思。
見天----北京土話,天天的意思。
軸----北京方言,指脾氣執拗。
不著三不著兩----北京人常說的俗語,即沒頭沒腦的意思。
甩片湯話----甩閒話
跑頭子貨----北京土話,不正派的女人,“跑”有私奔之意,所以這個詞與男人私奔的意思。
說話要走----說話,就是馬上,很快的意思,這是北京人常用的一個口語。

中國方言初窺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