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陝西話作為中國西北地區最具代表性的方言為祖國的文化獨樹一幟. 陝西是中國歷史上建都朝代最多、歷史最久的城市,其方言也是各具特色.陝西方言得天獨厚,博大精深,從這 些方言中我們既可以窺視到古老的華夏文化的發展軌跡,又可貪略到今天溢於言表的真情實感。由於陝 西地理特點是東西狹、南北長,各地方言土語大不相同,甚至同一句話,因咬音輕重語速緩急不同而內容涵義不同.
陝西話中只有四個聲調,但與 國語 聲調有很明顯的對應關係。大部分字? ?讀音符合聲調對照表。以下以西安話? ?例: 不符合以上對應關係的主要是? 清聲母及次濁聲母的入聲字。國語把清入字不規則地歸入陰? ?、陽平、上、去四聲,把次濁入聲字? ?入去聲,而關中話則將清入、次濁入? ?入陰平。如清入“八、福、筆、各”? ?次濁入“麥、月”等。
發音特點
國語發陰平(一聲調)的,陝西話都念輕聲
國語發陽平(二聲調)的,陝西話仍讀陽平
國語發上聲(三聲調)的,陝西話發去聲
國語發去聲(四聲調)的,陝西話發陰平
在讀以元音或半元音為開頭的字時,有“ η ”(ng)做為聲母。如:愛,讀作“ηāi” 安,讀作“ηan” - t和q、j和z、d和j、y和n有部分混淆或倒。(陝西話使用區各地不盡一致)如:就,讀作“zōu”而就本來的發音 jiu"則用來表示蹲下的意思。
日常生活中常用的陝西話
“眼”——好看叫順眼,討厭叫訓眼,麻煩叫麻眼,難看叫傷眼,不討人愛叫白眼,勾心鬥角叫玩心眼,脾氣暴躁叫毛眼,死不認賬叫瞪白眼,束手無策叫乾瞪眼,事情亂叫沒眉眼,另眼看叫翻白眼,盼人窮叫害紅眼,不講親情叫乾睜眼,不靈活叫死心眼,愛搗鬼叫瞎心眼,向上看叫勢利眼,有點子有辦法叫有板眼,心胸窄氣量小叫小心眼。
“手”——系陝南一帶多用,熟練叫老手,幫忙叫搭手,緊俏叫搶手,出售叫脫手,小偷小摸叫三隻手,謹慎肯乾叫挖抓手。
“腳”——上坡叫爬腳,下坡叫送腳,走路叫拐腳,岔路叫撇腳,不穿鞋襪叫精腳,能幹重活叫力腳。
“氣”——關中一帶常把發怒叫著氣,遇到壞事叫晦氣,自大叫傲氣,痴呆叫二氣,排場叫闊氣,刻薄叫貪氣,挨整叫受氣,胡攪叫邪氣,扭捏叫妖氣,努力向上叫爭氣,老人康健叫福氣,心靈手巧叫靈氣,痴頭笨腦叫木氣,辦事漂亮叫美氣,遇到好事叫運氣,死人叫斷氣,慷慨大方叫爽氣,穿戴時髦叫洋氣,正直無私叫硬氣。
“山”——驕傲自滿叫張山,耍半吊子叫爭山,愛吹大話叫撂山,行動輕浮叫飄山。“水”——掏腰包出錢叫出水,謀取非法所得叫撈油水,太囉嗦叫漿水,找不見叫落水。
鄉黨——同鄉人,老鄉。
屋裡人——關中把已婚婦人稱為屋裡人。
用定語“的”形容活潑好動的人猴的,心眼很多的人鬼的,穿戴時興的人飄的,思想遲鈍的人悶的,幹活偷懶的人奸的,甩膀大於的人實的,逢迎獻媚的人輕的,不聽忠告的人瓷的,意氣風發的人興的,見面賣乖的人滑的,有本事的人能的,沒能耐的人肉的,愛逞能的人張的,長的太聰明的人乖的。
用名詞形容: “太”或“太太”:稱心如意叫諂得太,不講道理叫蠻得太,穿戴時髦叫洋得太,做事狂妄叫張得太,官運亨通叫紅得太,巴結獻媚叫輕得太,多才多藝叫能得太,聰明伶俐叫精得太;調皮搗蛋叫瞎得太,寡言無語叫瓷得太。還有重疊加重語氣用法:“黨的改革開放政策好得太太”、“我這蒜苗嫩得太太”。
在“人”字前加形容詞: 跟人能合得來的人“嫽人”,偷摸拐騙的人“瞎人”,八面玲瓏四方討好的人“滑人”,待人冷冰腦子遲鈍的人“痴人”,脾氣古怪忽冷忽熱的人“怪人”,明知死胡同偏要硬闖的人“犟人”一學就會幹啥像啥的人“能人”。
同義不同字類 關中一帶常可聽到: 不和叫不卯,干擾叫打攪,發癢叫害咬,適合叫剛好,斷絕叫拉倒,馬虎叫毛草,矮人叫矬子,體胖人叫“圓偉”,瘦人叫“乾猴”,不行叫失氣,笛子叫篾管,胡琴叫弦弦,小鑼叫噹噹,梆子叫咣咣,鐃鈸叫鑔鑔,嗩吶叫喇叭,燒餅叫飥飥;乾麵叫粘面,糊糊叫攪團,饅頭叫蒸饃,餃子叫煮饃,棉鞋叫窩窩,巴結人叫舔尻子,出外散步叫轉轉,向別人表功叫擺虧欠,嫌棄討厭叫走遠,無關緊要叫掛不上串,左顧右看叫賣臉,挑剔毛病叫彈嫌,辦事周密叫嚴攢,脾氣暴躁叫髒板,不多不少叫剛諂,歪曲事實叫胡粘,調皮淘氣叫搗蛋,大聲哭嚎叫叫喚,罵人隱私叫揭短,背後告人叫“乾板”,梆子戲叫蓮花落,木魚叫龜腦殼。
奇特的稱呼: 商洛市柞水一帶,因山大溝深,人群分散,因地域不同而稱呼不同,縣南部把父親叫“爺”,把祖父叫“爹”或“家”;縣中部一部分人把父親叫“爹”把祖父叫“爺”;縣北部則把父親叫“爸”或“大”,把母親叫“媽”,把伯父叫伯(音貝);其他地方把祖父叫“祖”、“先人”,把父親叫“叔”、“伯”、“父”或“大老漢”,把母親叫“娘”、“妲”、婺(音務)”、“姨”、“勒”、“嬸”、“細老漢”,有的地方把兒童叫“仔”或叫“崽”、“娃”,把睡覺叫“困醒”、“晦醒”、“眯”,把吃飯叫“嘬飯”、“薅飯”、“咦飯”,媒人叫紅爺,客氣叫講禮,文明叫斯文,回答叫言傳,留客叫立下,炒菜叫捻菜,燒火叫添水。
知達(zhī da):這裡 物達(wo da):那裡 啊達(à da):哪裡?一般回答用:物兒(wèir ?? 啊是(à si):哪?哪個是?一般回答用:物? (wò si)
下面的(個)不讀四聲讀三聲 夜個-昨天 前個-前天 後個-後天 明個-明天 年司-去年 蹭-厲害 咥-吃飯、打人 試火-試一試 難常-困難,不容易辦的 諞-聊天,說話 扎勢-擺架子,打腫臉充胖子 花攪-開玩笑、惡作劇、取笑 產活-好,舒服 騷清-熱情過分,討好獻媚之嫌 牟亂-不舒服、不適,思緒煩亂 馬卡-差勁
原生態西安話
“人們說,地道的西安話土得掉渣渣,而我認為這些渣渣正是西安話的絕妙之處,在四書五經、二十四史里都能找到它的來源和用法”。原生態的西安話,往往都藏有一個故事或一個傳說,浸透著“遠古的音信”,那么,西安話中究竟隱藏著怎樣鮮活而感性的文化特質呢?
原生態陝西方言話劇《郭雙印連他鄉黨》火了,同時火起來的還有那原生態的陝西方言,那般直抵人心的豪爽,那股土得掉渣的樸實深深地吸引了觀眾。
陝西方言經過數千年的沉澱,所代表的含義絕不只是乾巴巴的聲音符號那么簡單,它意味著鮮活感性的文化特產,它是深厚歷史文化的承載。西安作為千年古都,西安話自然就被賦予了豐富的文化內涵,它有著最樸素的表現形式,也是含義最豐富最深刻的語態,是一個很值得發掘和研究的語言寶庫。
一位年過六旬的老人伍永尚不是研究語言學的專家學者,也沒有系統接受過語言學的相關教育,他只有高中學歷,卻用了20多年時間蒐集和整理關中方言和西安周邊地區民間常用詞語,查閱了大量典籍,對西安方言進行了系統地歸納、研究和整理,並推出了《原生態的西安話》。因此,我們的話題也就從這裡展開。
六旬老翁伍永尚為西安話“尋根”
年過六旬的伍永尚老人世居西安北郊一個古老的村子——伍家堡村,村里很多人都姓伍,有傳聞說他們是戰國名相伍子胥的後人。“從沒考證過這個說法的真假,但我們村子的歷史肯定是非常悠久的,所以村莊中留下的語言也比較豐富。我打小生活在這裡,耳濡目染,學了很多地道的西安話。”
伍永尚曾在甘肅部隊服役,後在西安東郊一個工廠從事行政及銷售工作,2000年“內退”後,他開始努力蒐集西安周邊地區民間常用詞語,並儘量回憶與戰友們相處交談時的語言字句,進行考證,深感關中方言的博大精深。2003年起,伍永尚用4年時間寫出了《原生態的西安話》,常用字800個,詞句2500多條,共約30餘萬字。伍永尚告訴記者:“雖然我不是語言學家,但我認為我有義務把我所知道的記錄下來。也許再過幾年,隨著老一代人的去世,很多方言就難以流傳下來了。我就是想做個記錄,供專家們研究時參考,也使後人了解這些方言的出處與歷史背景,以及西安豐厚的文化底韻。”
說到原生態的西安話,伍永尚一下子打開了話匣子。“西安話與國語相比往往要生動幽默、有趣傳神,有比國語豐富得多的生活、情感用語,在動作的細微區分、事物的性狀描繪等方面都更具體。有人說方言裡別有智慧,一句突然蹦出的俚語,常常是很逗笑的,懂得的人會因為意境笑,不懂的人也許會為發音笑。”
伍永尚認為,西安話曾是向全國推廣的“國語”,只是由於唐以後帝都東遷,千年京城遂失去文化中心的地位,西安遺留的原汁原味的雅言反倒成為方言。“我在關中走訪時,有老人告訴我,這裡的方言就是過去的雅言。”後來,伍永尚在查找史料時發現,《論語》有“子所雅言,詩、書、執禮皆雅言也”。清代劉台拱在 《論語駢枝·釋雅言》說:“夫子生長於魯,不能不魯語。惟誦《詩》、讀《書》、執禮必正言其音。”這些都在說,孔子平時說魯國話,但在讀《詩經》、《尚書》和舉行莊重的禮儀活動時,則說“雅言”。《辭海》中記錄著“雅言”是周語,就相當現在的國語。
原生態的西安話,往往一句話包含著豐富的信息。但古老不等於生僻,西安話又是通俗易懂的。伍永尚舉了很多例子後,說:“關中語言之豐富、含義之廣闊、字句之精煉、形容之準確,以及它深奧的哲理與特殊的魅力,有時很難用現代漢語講清楚。西安話,也就是關中方言,最接近古漢語,被認為最難找的字,在四書五經以及二十四史里大多都能找到,最難理解的話,在關中方言裡基本都可以找到他的用意。”
外地人如何學說地道西安話
北京人藝當年排練話劇 《白鹿原》時,主演宋丹丹說,“最難的就是學說陝西話了,沒有規律可循。”無意中這話就傳到了伍永尚的耳朵里,他當下就表示,“我可以教宋丹丹說方言,因為陝西方言與國語之間轉換是有規律的。”這件事最後雖然沒有成,但伍永尚表示他很樂意教外地人學說地道的西安話。
據悉,其一是音調轉換。國語變西安話:一聲換成三,二聲不用變,三聲轉為四,四聲往一返。西安話變國語:一聲四上換,二聲都不變,三聲轉一聲,四聲換成三。
其二是語音的變換,也有一定規律。如在關中東部一些縣和西安東郊、南郊及長安區的大部地方,與d相拼的韻母不管長短,第一個字母為i時,di讀音就變為j。關中西部,zh、ch、sh、r做聲母的字,後面韻母的韻不論長短,第一個字母是u時,u不發音,或變成i。如“出”發“吃”音,“事”發“死”音。
其三,陝西方言與國語的詞組有許多顛倒使用的現象,有的意思不變,有的產生另外涵義。如“誠實”,顛倒後的陝西話“實誠”,意思相近,但“傳言”變為陝西話“言傳”,將流傳的話的涵義變成了說話的意思。他還發現了《現代漢語詞典》里沒有的陝西常用語音,bia、pia、chua、mia、biang、rua。如陝西方言將“扁”讀為bià。
原生態西安話里的古意
鞋讀孩,國讀歸,墨讀煤,閒讀含,赫讀黑,客讀kei,策讀cei,色讀sei……原生態的西安話,往往藏有一個故事或傳說,浸透著 “遠古的音信”,那么如今的西安話里究竟有著怎樣的歷史意義呢?
方言中把說話叫“諞”。如“諞閒(含)傳”,就指聊天。孔子《論語·鄉黨第十》中就有“其在宗廟、朝廷,便便言者,唯謹耳。”這裡的“便”即“諞”,古代便、辯、諞三字同音義。意思是說他在祭祀的廟宇和朝廷講話是很謹慎的。
把居住相對較近的人稱之為 “鄉黨”。《論語·鄉黨第十》:“孔子於鄉黨,恂恂如也,似不能言者。”是講他在鄉親面前很恭順,好像不會說話了。
把丟人叫“僨(fén)”。如“家裡窮,問人借錢把人僨的。”僨在這指羞愧。“我的事辦不好,都是叫他給僨的!”僨在這指受對方的晦氣或詛咒的影響。“僨”字所表達的都是因失敗而出現的一種情緒。孔子 《大學》:“一家仁,一國興仁;一家讓,一國興讓;一人貪戾,一國作亂。其機如此。此謂一言僨事,一人定國。”
把做繁雜的事叫 “蓍龜(shǐguǐ)”,如問對方“你在蓍龜啥呢”,或說“你幫我把這蓍龜一下”。“蓍龜”本是古代普遍的占筮卜卦的過程,《史記·龜策傳》:“聞古五帝、三王發動舉事,必先決蓍龜。”“略聞夏殷欲卜者,乃取蓍龜。已則棄去之。”如果“蓍龜”的好會得到豐厚的嘉獎。孔子《中庸》:“見乎蓍龜,動乎四體。”是說通過蓍龜預測和行動表現可以看到興衰的徵兆。
把最好的衣服叫“洋洋”,如過年時“穿上新洋洋”。“洋洋”的意思在古漢語裡形容美盛的樣子。《韓非子》:“洋洋纚纚然。”也指盛大、眾多。《詩經》:“河水洋洋。”孔子《中庸》里說:“大哉聖人之道!洋洋呼!”
抱怨別人難伺候,嫌麻煩時常說“蹇反(qiǎn fǎn)”,比如:抱怨別人吃飯講究:油多了不行、少了也不行,鹹了不行、淡了也不行,就說“你也太蹇反了”。《易蹇》第六十四卦里有:“往蹇來反”,意思是前進時遭遇艱險,再折回來。
把訓斥人叫“觖(jué)人”,《漢書·孫寶傳》有“故欲擿觖,以揚我惡。”意思是故意找事罵人,敗壞他的名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