遺址簡介
北京猿人化石共出土頭蓋骨6具、頭骨碎片12件、下頜骨15件、牙齒157枚及斷裂的股骨、脛骨等,分屬40多個男女老幼個體。發現10萬件石器材料及用火的灰燼遺址和燒石、燒骨等。北京人的平均腦量達1088毫升(現代人腦量為1400),據推算北京人身高為156厘米(男),150厘米(女)。北京人屬石器時代,加工石器的方法主要為錘擊法,其次為砸擊法,偶見砧擊法。北京人還是最早使用火的古人類,並能捕獵大型動物。北京人的壽命較短,據統計,68.2%死於14歲前,超過50歲的不足4.5%。在龍骨山頂部於1930年發掘出生活於2萬年前後的古人類化石,並命名為“山頂洞人”。1973年又發現介於二者年代之間的“新洞人”,表明北京人的延續和發展。
通過對這些考古資料的研究,證明北京猿人距今約69萬年,其創造出頗具特色的舊石器文化,對中國華北地區舊石器文化的發展產生深遠的影響。北京猿人的發現,還將用火的歷史提早了幾十萬年,他們居住過的洞穴里留下了很厚的灰燼堆。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1987年12月批准周口店北京猿人遺址為世界文化遺產。
世界遺產委員會評價
周口店“北京人”遺址位於北京西南48公里處,遺址的科學考察工作仍然在進行中。到目前為止,科學家已經發現了中國猿人屬北京人的遺蹟,他們大約生活在中更新世時代,同時發現的還有各種各樣的生活物品,以及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8000年到11000年的新人類的遺蹟。周口店遺址不僅是有關遠古時期亞洲大陸人類社會的一個罕見的歷史證據,而且也闡明了人類進化的進程。北京猿人
北京猿人,正式名稱為“中國猿人北京種”,現在在科學上常稱之為“北京直立人”,英學名為Homo erectus pekinensis。中國的直立人化石。
簡介
北京猿人生活在距今大約70-20萬年。遺址發現地位於北京市西南房山區周口店龍骨山。北京猿人大約在60萬年前來到周口店,在這裡斷斷續續地生活了近40萬年。到約20萬年前,北京猿人才離此而去。北京猿人的顴骨較高。腦量平均僅1532毫升。身材粗短,男性高約156厘米,女性約144厘米。腿短臂長 ,頭部前傾。
有些學者認為,當時已會製造骨角器。除狩獵外,可食的野果、嫩葉、塊根,以及昆蟲、鳥、蛙、蛇等小動物也是日常的食物來源。在北京猿人住過的山洞裡有很厚的灰燼層,表明北京猿人已經會使用火和保存火種。
北京猿人的發現
這處遺址是1921年8月由瑞典的地質學家安特生和美國、奧地利的古生物學家師丹斯基發現的,1927年起進行發掘。1929年12月2日,中國考古學者裴文中發掘出第一個完整的頭蓋骨,而在此時期所發掘出來的頭蓋骨卻在1941年時下落不明,成為歷史上的一個謎團。現存唯一真標本是1966年從頂部堆積層發現的一個北京人頭蓋骨的模型。後來又發現了石製品、骨角製品。當年參與挖掘的中方人員包括後來的院士賈蘭坡先生,隨著他的去世,一批當年挖掘的照片無人整理保管。
中國的直立人化石。通常稱為北京猿人、中國猿人。出自北京市西南郊周口店附近的一處洞穴堆積中。這處堆積是1921年發現的,1927年起進行發掘。1929 年12 月,在這裡發掘出第一個完整的北京人頭骨,此後又發現石製品、骨角製品和用火遺蹟。1937 年七七事變爆發,周口店發掘中止。50 年代後又出土若 乾人類化石 。把前後的發現都計算在內,已經出土屬於40多個個體的人類化石,10萬多件石製品和骨角製品,近百種哺乳動物化石,上百種鳥類化石,以及用火留下的大量灰層。這些發現使這裡成為世界上材料最系統、最豐富的直立人遺址。北京人的發現意義重大,證明了直立人的存在,明確了人類發展的序列,為“從猿到人”的學說提供了有力的證據。1991年,北京人遺址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定為世界文化遺產。北京人在人類進化歷程中已走過很長的路,但其外貌仍保留了不少原始性狀。如頭骨低平、眉嵴突出、面部短而吻部前伸;腦量平均僅1000多毫升,大約只及現代人的2/3;身材粗短,男性高約156厘米,女性約144厘米;腿短臂長 ,頭部前傾 ,給人以似乎站立不穩的印象。實際上其四肢骨已與現代人接近,能夠步履穩健地直立行走。北京人從居住地附近的河灘、山坡上挑選石英、燧石、砂岩石塊 ,採取以石擊石的方法打制出刮削器 、鑽具 、尖狀器、雕刻器和砍斫器等工具,用來滿足肢解獵物、削制木矛、砍柴取暖、挖掘塊根等種種需要。有些學者認為,當時已會製造骨角器。除狩獵外,可食的野果、嫩葉、塊根,以及昆蟲、鳥、蛙、蛇等小動物也是日常的食物來源。燒焦的朴樹籽在洞內成層地發現,美洲的印第安人至今還食用這種野果。鹿、羚羊,也許還有野豬、水牛等大動物,偶爾也會成為北京人的獵物,它們的骨頭常常在洞內出現,上面往往有清楚的砍切痕跡。北京人會用火,成堆的灰燼說明當時已能很好地管理火。科學家根據出土的動物和植物化石,得知昔日周口店一帶森林茂密、水草豐盛,氣候一度比今日華北溫暖。隨著全球性的氣候波動,這裡在幾十萬年間也曾發生冷暖、乾濕的頻繁交替。北京人會用火則大大提高了他們適應環境的能力。
研究發現,北京人通常幾十人結成一群。壽命很短,大多數人在14歲之前就夭亡了。
體質特徵
北京人的下肢骨髓腔較小,管壁較厚(股骨的髓腔只占骨幹最小直徑的三分之一,現代人則占二分之一;脛骨的髓腔更小),但在尺寸、形狀、比例和肌肉附著點方面都已和現代人相似,這證明他們已經善於直立行走。北京人的上肢骨除了髓腔較小管壁較厚外,和現代人的接近程度更甚於下肢骨,說明他們的上肢已能進行與現代人十分相似的活動。北京人的身高,從發現的一條比較完整的股骨長度推算,約為1.56~1.57米。
北京人的文化遺物包括石製品、骨角器和用火遺蹟。石器以石片石器為主,石核石器較少,且多為小型。原料有來自洞外河灘的脈石英、砂岩、石英岩、燧石等礫石,也有從兩公里以外的花崗岩山坡上找來的水晶。北京人用礫石當錘子,根據石料的不同,分別採用直接打擊法、碰砧法和砸擊法打制石片。其中,用砸擊法產生的兩極石核和兩極石片,在全部石製品中占有很大比重,並構成北京人文化的重要特色之一。第二步加工多用石錘直接打擊,以一面打制為主,並且絕大多數由破裂面向背面加工。
北京人的石器有砍斫器、刮削器、雕刻器、石錘和石砧等多種類型。他們挑選扁圓的砂岩或石英礫石,從一面或兩面打出刃口,製成砍斫器。這類石器的尺寸較大。“刮削器”系用大小不同的石片加工而成,有盤狀、直刃、凸刃、凹刃、多邊刃等形狀,是石器中數量最多的一類。“尖狀器”和“雕刻器”數量不多,但製作比較精緻,尺寸小,有的只有一節手指那么大小,製作程式和打制方法比較固定,反映出一定的技術水平。(見彩圖“北京人”的尖狀器)在世界上已知的同時期的遺址中,還從沒有聽說過精緻程度堪與相匹的同類石器。石錘和石砧是他們製作石器的工具。從石錘上留下的敲擊痕跡可以看出,北京人善於用右手操作。此外,在一些未經第二步加工的石片上,往往也發現使用過的痕跡。
自然環境
北京人住地的北面是重疊的高山,西面和西南為低緩的群山所環繞,東南方是廣大的平原,在龍骨山的東邊有一條河流。北京人在這裡居住的時期,氣候和自然環境屢經變化。早期偏冷,可能還處於明德-里斯間冰期的初期,喜冷的動物如狼獾、洞熊、扁角大角鹿、披毛犀等在動物化石中占優勢。中、晚期較溫暖,喜暖的動物如竹鼠、碩獼猴、德氏水牛、無頸鬃豪豬等占優勢。由於發掘出安氏鴕鳥和巨副駝等動物化石,證實這裡有過乾旱的時期,出現過草原甚至沙漠。而水獺、居氏巨河狸、河狸等喜水棲動物的發現,又表明這裡也曾出現過大面積的水域。
生活
北京人穴居,從事狩獵和採集。在灰燼中發現的敲破的燒骨,表明他們已經知道熟食。在嚴峻的自然條件下,北京人依靠群體的力量進行著艱難的生存頭爭。季節變化、自然災害、猛獸侵襲、疾病困擾,無一不給他們帶來巨大的威脅。從化石測知的數十個北京人個體的年齡告訴我們,他們的死亡率極高,這也可反映出他們的生活條件相當惡劣。
發現和意義
1918年,中國北洋政府礦政顧問、瑞典地質和考古學家安特生在周口店發現一處含動物化石的裂隙堆積。1921年,安特生和奧地利古生物學家師丹斯基等人在當地民眾引導下,在龍骨山北坡又找到一處更大、更豐富的含化石地點,即後來聞名於世的北京人遺址——“周口店第 1地點”。1921和1923年,先後發掘出兩顆人牙,並定為人屬。由於這一發現,1927年在周口店開始進行大規模的系統發掘,由瑞典古脊椎動物學家B.步林和中國地質學家李捷主持。當年又發現 1顆人的左下恆臼齒。北京協和醫學院解剖科主任、加拿大籍解剖學家步達生,對先後發現的 3顆牙齒進行了研究,給這一從未見到過的古人類定了個拉丁語化的學名——Sinanthropus pekinensis(曾譯“北京中國猿人”,原意應為“北京中國人”)。美國古生物學家葛利普(1870~1946)則給了它一個俗名:“北京人”(Peking man)。現在已把他的“屬”、“種”和爪哇人合併,另建立了一個“亞種”,改稱為“北京直立人”(Homo erectus pekinensis)。1929年,在中國考古學家裴文中(北京大學地質系畢業)獨自主持下,於12月2日下午發現了一個完整的北京人頭蓋骨。這一訊息的公布,震動了世界學術界。在此之前,雖然德國的尼安德特人、爪哇的“直立人”(見爪哇人)和德國的海德堡人的遺骨已經問世,但這些發現由於保守思想的束縛並未得到學術界的公認;即使在持進化論的學者當中,對於人類的起源問題和這些發現在人類進化過程中的地位,也眾說紛紜,莫衷一是。自從北京人頭蓋骨發現以後,特別是隨後又發現了石器和用火遺蹟,直立人的存在才得到肯定,從而基本上明確了人類進化的序列,為“從猿到人”的偉大學說提供了有力的證據 。
1937年,由於日本帝國主義全面發動了侵華戰爭,周口店的發掘工作被迫中斷。當時已發現的北京人頭蓋骨共有5個,此外還有頭骨碎片、面骨、下頜骨、股骨、肱骨、鎖骨、月骨等以及牙齒147顆。這些珍貴的標本,於1941年12月太平洋戰爭爆發前後,全部在幾個美國人手裡弄得下落不明。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周口店的發掘得到恢復。多次發掘,又發現北京人的牙齒5顆,下頜骨一具;1966年還從靠頂部的堆積中發現一個殘破的頭蓋骨。此外,又從1937年前發現的碎骨中認出一段上臂骨和一段脛骨。如果把前後的發現都計算在內,總共得到了屬於40多個個體的北京人化石。同時,發現了不下10萬件石製品,以及豐富的骨器、角器和用火遺蹟。北京人遺址的材料,在全世界發現的同一階段人類遺址的材料中,是最豐富也是最系統的,為研究舊石器時代早期的人類及其文化提供了可貴的資料。
地層堆積和年代 北京人遺址的堆積物厚40米以上。上部的34米為含化石的堆積,依岩性變化自上而下可分為13層,主要由洞內崩坍的石灰岩碎塊和流水帶入洞內的粘土、粉砂等殘積物構成。在堆積物中還有北京人用火留下的灰燼。較大的灰燼層有4個,第4層的灰燼最厚處超過6米。從第13層以上發現動物化石,這一層還出土了幾件石器,表明已有早期人類活動。
根據動物化石的性質,第11~13層的時代與遺址以南約 1.5公里的周口店第13地點相當。後者亦為洞穴堆積,發現有石製品、灰燼、燒骨和哺乳動物化石,是周口店一帶最早的遺存。和北京人遺址第1~3層時代大體相當的,有周口店第15、第4和第3等地點。其中周口店第15地點出土的材料最豐富,有大量動物化石和石製品,還有灰燼和燒骨。另外兩個地點遺物不多,但在第4地點曾發現一顆人牙,從而成為周口店地區除北京人遺址、山頂洞遺址以外又一個出土人類化石的地點。這3個地點的時代,有的研究者根據存在赤鹿等時代較晚的化石的事實,認為可能已經到了晚更新世的初期。
對於北京人遺址時代問題的研究有一個發展過程。當初,安特生和師丹斯基認為是上新世。到了20年代末,法國古生物學家德日進(1881~1955)和中國古脊椎動物學家楊鍾健等,以動物群的性質為主要依據,判明這個遺址屬於比泥河灣期晚而比黃土期早的中更新世。60年代藍田人遺址發現後,有人提出將華北中更新世劃分為早、晚兩期的主張,早期以含公王嶺動物群的藍田人遺址為代表,晚期以含周口店動物群的北京人遺址為代表(見中國舊石器時代考古)。1976年後,採用鈾系法、裂變徑跡法、古地磁法等多種方法,測定了北京人遺址的年代,得知第13層以上為距今70萬至20萬年左右,第14層以下早於距今70萬年。
北京猿人的石器
以細小石器為主要成分的北京人石器,是華北舊石器時代兩大文化傳統之一,即“周口店第1地點(北京人遺址) -峙峪系”的主要組成部分。這個傳統不但在華北,而且自舊石器時代中期以後在西南、東北等地區也有著廣泛的影響(見中國舊石器時代考古)。北京人的洞穴堆積中,有許多破碎的獸骨。有的研究者認為,其中某些是北京人製作和使用過的骨器。例如,截斷的鹿角根既粗壯又堅實,可以當錘子使用,截斷的鹿角尖可以作挖掘工具。從這些鹿角上可以看出,北京人已掌握了在要截斷的地方先用火燒,使之容易截斷的方法,又例如,許多鹿頭骨只保留著象水瓢似的頭蓋,上邊有清楚的打擊痕跡,多數經過反覆加工,保留部分的形狀也相當一致,可以看作是舀水的器皿。有的肢骨順長軸劈開,把一頭打擊成尖形或刀形;有的骨片在邊緣有多次打擊痕跡,也可作工具使用。不過,有些學者對北京人是否製作和使用骨器持相反意見。
在北京人洞穴里的灰燼層中,發現許多被燒過的石頭、骨頭和朴樹籽,還有一塊紫荊木炭。灰燼有的成堆,說明他們已能很好地管理火。雖然目前還無法證明北京人已能人工取火,但他們顯然學會了保存火種的方法。
旅遊指南
1、在蓮花池長途汽車站乘開往張坊的汽車,周口店路口下車;在天橋長途汽車站乘開往勝利橋的汽車,周口店下車。2、在永定門火車站乘537次客車,早6:25發車, 8:13即可到達周口店。
3、天橋或六里橋乘917路車到房山站換乘中巴到周口店
景點門票: 30元、學生10元
景點位置: 北京市房山區周口店
開放時間: 8:30—— 16:30
住宿餐飲: 設招待所、餐廳
土特產品: 桃、杏、梨、蘋果、核桃、柿子、棗等
周圍景點: 莊公院
中國的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地域名稱 | 批准時間 | 遺產種類 |
北京故宮 | 1987年12月 | 文化遺產 |
長城 | 1987年12月 | 文化遺產 |
北京周口店北京猿人遺址 | 1987年12月 | 文化遺產 |
甘肅敦煌莫高窟 | 1987年12月 | 文化遺產 |
陝西秦始皇陵及兵馬俑 | 1987年12月 | 文化遺產 |
山東泰山 | 1987年12月 | 文化與自然雙重遺產 |
安徽黃山 | 1990年12月 | 文化與自然雙重遺產 |
西藏布達拉宮 | 1994年12月 | 文化遺產 |
河北承德避暑山莊及周圍寺廟 | 1994年12月 | 文化遺產 |
山東曲阜的孔廟、孔府及孔林 | 1994年12月 | 文化遺產 |
湖北武當山古建築群 | 1994年12月 | 文化遺產 |
江西廬山風景名勝區 | 1996年12月 | 文化景觀 |
四川峨眉山─樂山大佛 | 1996年12月 | 文化與自然雙重遺產 |
雲南麗江古城 | 1997年12月 | 文化遺產 |
山西平遙古城 | 1997年12月 | 文化遺產 |
江蘇蘇州古典園林 | 1997年12月 | 文化遺產 |
北京頤和園 | 1998年11月 | 文化遺產 |
北京天壇 | 1998年11月 | 文化遺產 |
重慶大足石刻 | 1999年12月 | 文化遺產 |
福建武夷山 | 1999年12月 | 文化與自然雙重遺產 |
四川青城山和都江堰 | 2000年11月 | 文化遺產 |
河南洛陽龍門石窟 | 2000年11月 | 文化遺產 |
明清皇家陵寢:明顯陵(湖北鍾祥市)、清東陵(河北遵化 市)、清西陵(河北易縣)、盛京三陵 | 2000年11月 | 文化遺產 |
皖南古村落 | 2000年11月 | 文化遺產 |
山西大同雲岡石窟 | 2001年12月 | 文化遺產 |
北京十三陵長陵、南京明孝陵 | 2003年7月 | 文化遺產 |
高句麗壁畫墓、高句麗王城、王陵及貴族墓葬 | 2004年7月 | 文化遺產 |
澳門歷史城區 | 2005年7月 | 文化遺產 |
河南安陽殷墟 | 2006年7月 | 歷史文化遺產 |
廣東開平碉樓與村落 | 2007年6月 | 文化遺產 |
福建土樓 | 2008年7月 | 文化遺產 |
山西五台山 | 2009年6月 | 文化景觀遺產 |
河南登封天地之中歷史建築群 | 2010年8月 | 文化遺產 |
元上都遺址 | 2012年6月 | 文化遺產 |
哈尼梯田 | 2013年6月 | 文化遺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