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子戲

葉子戲

葉子戲是一種古老的中國紙牌博戲,類似於升官圖,兼用骰子擲玩,最早出現於漢代,被認為是撲克、字牌和麻將的鼻祖。葉子戲是世界可考的最早的古代撲克牌雛形,撲克的多種起源有多種說法,其中較為被人接受的就是現代撲克起源於中國的“葉子戲”。葉子戲在中國有很長的歷史,至清代,樣式及打法已基本完善,並有逐漸演變至馬吊牌的說法。因此,李約瑟博士在《中國科學技術史》中,將橋牌的發明權歸於中國人。

基本信息

起源

第一種

撲克牌最早起源於中國的紙牌。相傳早在楚漢戰爭時期,韓信為了緩解將士們的思鄉之愁而發明,當時牌面只有樹葉大小,所以又稱“葉子戲”,據說這就是撲克牌的雛形。
十二世紀時,馬可波羅把這種紙牌遊戲從中國帶到了歐洲,隨即引起了歐洲人的極大興趣。一開始,它只是貴族們的奢侈品,但因為它造價低廉,玩法多樣,很容易學,所以很快就在民間流行起來。西方人在中國紙牌的基礎上,不斷創新,歷經勝牌、惠斯特牌、橋牌等幾個階段,最後演變為現今的撲克牌。

第二種

據考證,發明葉子戲的是唐代著名天文學家張遂(一行和尚),供玄宗與宮娥玩耍。因為紙牌只有樹葉那么大,故稱葉子戲。以後傳人民間,文人學士趨之若鶩,很快流傳開來。最早是一種紙牌遊戲,稱葉子戲,有四十張牌,分為十萬貫、萬貫、索子、文錢四種花色,後來演變為字牌和麻將。

玩法

..

葉子戲的玩法是依次抓牌,大可以捉小,與西方紙牌是一脈相通的。牌未出時部反扣為暗牌,不讓他人看見;出葉子後一律仰放,由斗者從明牌去推算未出之牌,以施競技,和撲克牌的打法相差無幾。

演變

馬令的《南唐書》載:五代時,李後主的皇后大周後,在唐代葉子戲的基礎上又編撰了《金葉子格》,開創了一種全新的遊戲方式。
到了北宋,楊大年又做了進一步的改進,“取葉子彩名紅鶴,別演為鶴格”。這種玩法一直延續到了明代,明人方以智的《通雅》云:“葉子格曰鶴格,猶今之紙牌也。”
明朝萬曆年間盛行馬吊,顧炎武《日知錄》中說:“萬曆之來,太平無事,士大夫無所用心,間有相從賭博者,至天啟中,始行馬吊之戲”。馬吊興起於吳中,時稱為“吳吊”,馬吊牌上繪有《水滸傳》的人物,萬萬貫畫有宋江。每人先取八張牌,剩餘八張放在桌子中間。四人輪流出牌,類似玩大老二。明代的文人多熱中此道,王崇簡《冬夜箋記》說:“士大夫好之(馬吊),窮日累夜,若痴若狂。”馮夢龍還寫有《馬吊牌經》。吳偉業的《綏冠紀略》認為,“萬曆末年,民間好葉子戲,圖趙宋時山東群盜姓名於牌而斗之,至崇禎時大盛。”“明之亡,亡於馬吊”。清代時,馬吊又衍生出“斗虎”、“紅樓葉戲”、“詩牌”等遊戲。

考證

葉子戲在我國有很長的歷史,至清代,樣式及打法已基本完善,並有逐漸演變至馬吊牌的說法。因此,李約瑟博士在《中國科學技術史》中,將橋牌的發明權歸於中國人。法國的學者萊麥撒也說:"歐洲人最初玩的紙牌,以形狀、圖式、大小以及數目,皆與中國人所用的相同,或亦為蒙古輸入歐洲。美國《紐約時報》橋牌專欄主編艾倫·特拉克斯特甚至有中國是橋牌的故鄉一說。葉子戲於元代傳到西方,變化成了塔羅牌及現代撲克,而在中國,則逐漸變成麻將牌九

我國早在漢代就出現了一種叫做“葉子戲”的紙牌遊戲。相傳是大將軍韓信為了減輕出門打仗的士兵的鄉愁,在軍中發明了“葉子戲”供士兵娛樂用,因其只有樹葉大小,故稱之為葉子戲美國《紐約時報》橋牌專欄主編艾倫·特拉克斯特也曾說,“中國是橋牌的故鄉”。

葉子戲是世界可考的最早的古代撲克牌雛形。唐代中期,開始有了關於葉子戲的文字記載。唐人蘇鶚在《同昌公主傳》中對葉子戲有過詳細描述。唐代一名叫葉子青的人還撰寫了一部葉子戲專著《葉子格》,詳細記載了葉子戲的玩法,說明紙牌發展到那個時期已相當成熟。

中國的葉子戲大約在13世紀傳入歐洲。經過數百年的演變,融合了中外各國的紙牌遊戲,才逐漸形成了今天國際公認的紙牌模式——撲克牌。

另外,早期各國撲克的張數是不一樣的,比如義大利撲克是22張,德國32張,西班牙40張,法國52張。現在通常見到的54張撲克由1392年法國開始出現的52張撲克的模式,外加大、小王發展而來,後來各國撲克都逐漸統一為現在的54張。中國是撲克的故鄉。

我國的葉子戲以天文曆法為基準,牌分“以、像、四、時”4類,與撲克中的4種花色同出一轍。葉子戲大約在13世紀傳入歐洲,經過數百年的演變,揉合了中外各國的紙牌遊戲,才逐漸形成了今天國際公認的紙牌模式——撲克。

關於葉子戲的記載,最早見於蘇鶚《同昌公主傳》,內有"韋氏諸宗,好為時子戲。"的記載,並且到了五代時期,記載紙牌戲的書已經大量湧現,著名的有《偏金子格》《小葉子格》《擊蒙葉子格》等等。

中國古代的娛樂項目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