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礎設施
該村截止2008年底,已實現水、電、電視、電話通,路燈。全村有24戶通自來水,有0戶飲用井水,有0戶還存在飲水困難或水質未達標。有24戶通電,有0戶通有線電視,擁有電視機農戶18戶;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6戶,其中擁有行動電話農戶數6戶。該村到鄉鎮道路為土路;進村道路為其他路面;村內主幹道均為未硬化的路面;距離最近的車站(碼頭)19.00公里,距離最近的集貿市場19.00公里。
全村耕地有效灌溉面積為22.00畝。
該村到2008年底,農戶住房以土木結構住房為主,有24戶居住於土木結構住房。
農村經濟
該村2008年農村經濟總收入31.38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12.42萬元;畜牧業收入8.60萬元,(其中,年內出欄肉豬114頭,肉牛9頭,肉羊4頭)林業收入7.11萬元;第二、三產業收入0.24萬元;工資性收入5.45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626.75元,農民收入以糧食、核桃等為主。全村外出務工收入5.45萬元,其中,常年外出務工人數7人,在省內務工4人,到省外務工3人。特色產業
該村的主要產業為核桃、烤菸、種植業、養殖業等,主要銷售往本縣。2008年主產業全村銷售總收入3.39萬元。該村正在發展烤菸 、核桃特色產業,計畫大力發展核桃 養植業產業。自然資源
全村有耕地總面積170.00畝(其中:田22.00畝,地148.00畝),人均耕地1.68畝,主要種植包穀、小麥等作物;擁有林地1,492.00畝,其中經濟林果地261.00畝,人均經濟林果地2.58畝,主要種植核桃等經濟林果;;荒山荒地1,096.00畝,其他面積75.50畝。人口衛生
該村現有農戶24戶,共有鄉村人口102人,其中男性52人,女性49人。其中勞動力65人。該村以彝族為主(是彝族、漢族混居地),其中彝族98人。到2009年底,全村參加農村社會養老保險2人;參加農村合作醫療90人;享受低保7人。
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村衛生所和鎮(鄉)衛生院, 距離村委會衛生所2.5公里,距離鎮衛生院46公里。該村人畜混居的農戶9戶。
文化教育
該村小學生就讀到龍虎完小,中學生就讀到永新中學。該村距離國小校3.00公里,距離中學17.00公里。該村義務教育在校學生8 人,其中小學生6人,中學生2人。村務公開
該村到2009年底,已簽定農業承包契約24份,農村土地承包面積170.00畝,其中土地流轉面積0.00畝。已建立了農村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制度。基層組織
該村設黨小組1個,黨員總數7人,其中少數民族黨員7人,男黨員7人,女黨員0人。該村有團員2人。發展重點
該村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是:所在地偏僻,環境惡劣,交通不便,經濟基礎薄弱,技術落後,產業發展不全面。該村今後的發展思路和重點是:以科學技術為第一生產力,發展產業以規模化,連片式進行擴大面積,狀大泡核桃、烤菸等產業,培育茶葉產業,促進農戶增收。自然村大盤點(二)
自然村是自然形態的居民聚落。它往往是一個或多個家族聚居的居民點。自然村是農民日常生活和交往的單位,但不是一個社會管理單位。與自然村對應的概念是行政村。村是一個包括農業生產資源、以農業為主要生產方式的人口居住群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