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礎設施
該村截止2008年底,已實現水、電、電視、電話通,路燈。![電線](/img/f/8b6/nBnauM3X3IDO0ATMyITM0UDN2MTM4gzNzIDMwADMwAjMxAzLyEzLwczLt92YucmbvRWdo5Cd0FmLwE2LvoDc0RHa.jpg)
該村到鄉鎮道路為土路;進村道路為其他路面;村內主幹道均為未硬化的路面;距離最近的車站(碼頭)19.00公里,距離最近的集貿市場19.00公里。
全村耕地有效灌溉面積為22.00畝。
該村到2008年底,農戶住房以土木結構住房為主,有24戶居住於土木結構住房。
農村經濟
該村2008年農村經濟總收入31.38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12.42萬元;![日常生活](/img/2/688/nBnauM3XxUDO4IjMyITM0UDN2MTM4gzNzIDMwADMwAjMxAzLyEzLzEzLt92YucmbvRWdo5Cd0FmLyE2LvoDc0RHa.jpg)
特色產業
該村的主要產業為核桃、烤菸、種植業、養殖業等,主要銷售往本縣。![耕地](/img/9/46a/nBnauM3XyIjM3UzMyITM0UDN2MTM4gzNzIDMwADMwAjMxAzLyEzLwgzLt92YucmbvRWdo5Cd0FmLxE2LvoDc0RHa.jpg)
自然資源
全村有耕地總面積170.00畝(其中:田22.00畝,地148.00畝),人均耕地1.68畝,主要種植包穀、小麥等作![山林](/img/f/1d2/nBnauM3X1MDO4kDNyITM0UDN2MTM4gzNzIDMwADMwAjMxAzLyEzL3MzLt92YucmbvRWdo5Cd0FmL0E2LvoDc0RHa.jpg)
人口衛生
該村現有農戶24戶,共有鄉村人口102人,其中男性52人,女性49人。其中勞動力65人。該村以彝族為主(是彝族、漢族混居地),其中彝族98人。到2009年底,全村參加農村社會養老保險2人;參加農村合作醫療90人;享受低保7人。
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村衛生所和鎮(鄉)衛生院, 距離村委會衛生所2.5公里,距離鎮衛生院46公里。該村人畜混居的農戶9戶。
文化教育
該村小學生就讀到龍虎完小,中學生就讀到永新中學。該村距離國小校3.00公里,距離中學17.00公里。該村義務教育在校學生8 人,其中小學生6人,中學生2人。村務公開
該村到2009年底,已簽定農業承包契約24份,農村土地承包面積170.00畝,其中土地流轉面積0.00畝。已建立了農村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制度。基層組織
該村設黨小組1個,黨員總數7人,其中少數民族黨員7人,男黨員7人,女黨員0人。該村有團員2人。發展重點
該村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是:所在地偏僻,環境惡劣,交通不便,經濟基礎薄弱,技術落後,產業發展不全面。![耕地](/img/9/46a/nBnauM3XyIjM3UzMyITM0UDN2MTM4gzNzIDMwADMwAjMxAzLyEzLwgzLt92YucmbvRWdo5Cd0FmLxE2LvoDc0RHa.jpg)
自然村大盤點(二)
自然村是自然形態的居民聚落。它往往是一個或多個家族聚居的居民點。自然村是農民日常生活和交往的單位,但不是一個社會管理單位。與自然村對應的概念是行政村。村是一個包括農業生產資源、以農業為主要生產方式的人口居住群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