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礎設施
該村截止2009年底,已實現通水、電、路、電視、電話五通,有路燈。全村有198戶通自來水,有198戶通電,有182戶通有線電視,擁有電視機農戶198戶;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180戶,其中擁有行動電話農戶數162戶。該村到鄉鎮道路為柏油路,交通方便,進村道路為水泥路路面;村內主幹道均為硬化的路面;據相關資料顯示,該村距離最近的車站1.2公里,距離最近的集貿市場2公里。全村共擁有汽車14輛,拖拉機3輛,機車179輛。全村裝有太陽能農戶154戶。
該村到2009年底,農戶住房以磚木結構住房為主,其中有160戶居住磚木結構住房;有12居住於土木結構住房,還有5戶居住於其他結構的住房。
農村經濟
該村2009年農村經濟總收入459.5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44.88萬元;畜牧業收入22萬元(其中,年內出欄肉豬47頭);第二、三產業收入356.6萬元;工資性收入54.32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4443元,農民收入以第二、三產業等為主。全村外出務工收入54.32萬元,其中,常年外出務工人數10人,在雲南省內務工8人,到雲南省外務工2人。文化教育
該村小學生就讀到騰越中心分校完小,中學生就讀到民族中學。據相關資料顯示,該村距離國小校1公里,距離中學2公里。該村義務教育在校學生130人,其中小學生84人,中學生46人。該村建有文化活動室1個。人口衛生
據相關資料顯示,該村有農戶198戶,共有鄉村人口1613人,其中男性811人,女性802人。其中農業人口680人,勞動力511人。該村以漢族為主1605人、回族4人、傣族2人、白族2人。到2009年底,全村參加農村合作醫療680人,參合率100 %;享受低保10人。
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村衛生所和鎮衛生院,據相關資料顯示,該村距離村委會衛生所2公里,距離鎮衛生院4公里。該村建有公廁1個,建有2個垃圾集中堆放場地,村內生活排水溝渠設施1個。
村務公開
該村到2009年底,已簽定農業承包契約86份,農村土地承包面積102.81畝。是建立了農村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制度。年末集體總收入48萬元,有固定資產50萬元,年末集體有收益1萬元,農村財務管理實行自行管理,定期開展村務公開,並成立了民主理財小組,主要以貼上公告、黑板報方式公開,公開項目有收支 。基層組織
據相關資料顯示,該村設黨小組2個,黨員總數83人,黨員中男黨員57人,女黨員26人。發展重點
該村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是:大力發展第二、三產業面臨的資金困難,轉移閒置勞動力面臨的困難。該村的發展思路和重點是:大力發展第三產業。
自然村大盤點(二)
自然村是自然形態的居民聚落。它往往是一個或多個家族聚居的居民點。自然村是農民日常生活和交往的單位,但不是一個社會管理單位。與自然村對應的概念是行政村。村是一個包括農業生產資源、以農業為主要生產方式的人口居住群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