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食西漸》

《東食西漸》

《東食西漸》是J.A.G.羅伯茨所著的飲食文化類作品。當代中國出版社2008年出版。一部用西方人的視角看東方的美食、由英文譯成中文的書,放入中國人的視野是一種很奇特的閱讀體驗,看西方人如何描述對中華美食的愛恨情仇也不亦快哉,用西方人的口吻描述中國的食物更像是觀看美國人拍的《功夫熊貓》,敘述人不同了,美食和功夫也展示出另外一種既熟悉又陌生的面貌。

基本信息

《東食西漸(西方人眼中的中國飲食文化)》

作者:(英)J.A.G.羅伯茨

譯者:楊東平

《東食西漸》《東食西漸》

出版社:當代中國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9-10:00:00

圖書基本信息

ISBN編號:978-7-80170-721-5

頁數:203

裝幀:1

版次印次:1

開本:4

國別:CN

內容簡介

如今,在很多西方國家的每條高速公路邊都有中式快餐店,幾乎每家每戶的廚房裡都備有一口炒菜鍋。究竟這種飲食文化是如何風靡全球的,很多令西方人敬而遠之的中國食物,又經歷了怎樣一個從被排斥到被接受的過程,作者通過引用不同時期西方人對中國飲食褒貶不一的諸多觀點,一一進行了詳盡而有趣的描述。

--------------------------------------------------------------------------------

作者簡介

約翰·安東尼·喬治·羅伯茨(J.A.G.Roberts),英國約克郡赫德斯菲爾德大學人文學院的講師,對中國歷史頗有研究,曾著有《西方人眼中的中國》(ChinaThroughWesternEyes)、《中國歷史》(AHistoryofChina)等書。

--------------------------------------------------------------------------------

媒體推薦

有關西方人對中國飲食愛根交織的奇怪情感,本書作了客觀而有價值的評述,對我們愛待和適應其他國家的文化不無助益。
——《泰晤士報》(TheTines)

--------------------------------------------------------------------------------

目錄

序言 中國人靠食物征服世界
第一部分 從西方到東方
第1章 中國飲食概述
第2章 13~18世紀,西方人在中國的飲食體驗
冒險家和傳教士眼中的中國飲食
馬戛爾尼勳爵的特別使團
廣州貿易
第3章 19世紀西方人對中國飲食的回顧
西方人眼中的中餐
茶葉
西方人與中國人的社交活動
居住在通商口岸的西方居民
西方人的中國內地之旅
傳教士與中餐
義和團運動
第4章 1900~1949年間,在華西方人的飲食體驗
通商口岸的西方人
中餐的擁躉
戰時的中國飲食狀況
中國內戰以及共產黨的勝利
第5章西方人在新中國的飲食體驗
西方學生和老師
通過飲食了解中國
第二部分 從東方到西方
第6章中國飲食全球化的早期
1884年的倫敦健康展覽
美國:從唐人街到比爾·李的竹筷飯館
中餐進入英國
第7章 始於1945年的中國飲食全球化
美國和加拿大:從炒雜碎到地方特色菜
英國:從外賣店到改良中餐
中餐烹飪秘訣
中餐在西方普及的可行性
第8章 中國飲食全球化
文化資本和東西方之交融

序言

中國人靠食物征服世界

本書要談的是西方人飲食習慣上的巨大變化。這是現代西方社會中最引人矚目的變化之一。這個題目極為寬泛,目前的相關研究也很有限,所以我將本書的討論局限於其中的一個方面,即西方人對中國飲食態度的改變。正是由於這種改變,才有了西方城鎮裡中國餐館和外賣店的遍地開花(幾乎每一個城鎮都是如此),也才有了對中國烹飪法的普遍改良和採用。有關這方面的資料浩如煙海,同時又散落各處,我無法一一窮盡,只能有所擇取,主要採用西方人寫作的英語材料,把重點放在中國飲食文化是如何進入北美和英國的。

擅長飲食寫作的作家肯尼思·洛(KennethLo)曾在“中國飲食在中國”和“中國飲食在海外”之間做過區分,受他的啟發,本書也依此分為兩大部分。肯尼思·洛曾發表評論說,中國食物和其他東西一樣,“從本土移植海外,不免要遭遇巨變”,其實,對食物的態度也是如此。一國飲食一旦流向海外,要么被視為該國文化的一個側面,要么碰上本土優勢論者,視之為舶來品,或有所保留地將其作為本土飲食的一種補充。在本書的第一部分,我考察了有相關記錄以來,西方人在中國邂逅中國飲食的態度。一開始,西方人--那時主要是傳教士和商人--對中國飲食充滿好奇,視之為中國風情的一個方面。從18世紀晚期開始,西方人對中國飲食的描述越來越不友善,有時對中國的一些食品及其烹製方法表現出一種鄙視甚或是厭惡,不予接受。

文摘

第1章中國飲食概述

哪種食品被認為是地道的中國食品呢?目前中國消費的食品種類遠比過去豐富,這很大程度上是基於明朝末期從美國以及西方國家引進食品,並在清朝得以普及而發展起來的。玉米、紅薯、愛爾蘭土豆及花生成了基本的農作物,而且引進並種植了其他一些諸如辣椒、西紅柿之類的農產品。不少此類的農作物都被稱作“番”,意為外國的或從外國引進的。最近,台灣已經開始商業化種植如野生蘑菇之類的西方蔬菜了。
在西方人看來,米飯是與中國飲食最密切相關的基本食物。長期以來,米飯一直是中國飲食的重要組成部分。水稻可能是中國南部最早引種成功的農作物,稻米的消耗量在中國人的飲食結構中占有很大比例,因此在中國諺語中都有“巧婦難為無米之炊”一說。當然,整個東南亞地區的人們都以米飯為主食,因此,是否可以將米飯稱為中國食物還有待商榷。人們喜歡將大米作為主食,糯米則主要用來製作糕點。到目前為止,大多數中國人食用的大米只是經過簡單的去殼處理,因此絕大部分營養成分都被保留了下來。現在一些有錢的中國人更樂於吃精米,不過目前僅限于海外華人。

關於食品方面的書籍

民以食為天,飲食是一種文化,而中華美食則譽滿天下!讓我們品著美食,邊吃邊聊吧。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