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簡介
【名稱】金代 張瑀《文姬歸漢圖》【類別】中國書畫 絹本設色 29×129厘米
【年代】金代
【文物原屬】
【文物現狀】吉林博物館
簡介
絹本,設色,縱:29厘米,橫:127厘米。作
品賞析
此畫收藏有序。前端有明萬曆的“皇帝圖書”和“寶玩之記”兩印,後端書款處有“萬曆之璽”。傳至清代為清官內府收藏,卷上有清高宗乾隆親筆題簽: “宋人文姬歸漢圖”,下注“內府鑑定”四字,鈐“神品”、 “乾隆宸翰”兩印。乾隆帝賞畫之餘,意猶未盡,還在卷上題詩記之。詩末押“比德”、 “朗潤”兩個小方印。此後,畫面上還蓋有嘉慶、宣統等儲印十枚,前隔水上有“梁清標印”、 “蕉林秘玩”;後隔水上有“蕉林玉立藏圖書”,後隔水之外還有“蒼岩子”、 “蕉林居士”兩方收藏印。蔡文姬為漢代蔡邕之女,漢末戰亂中被擄至匈奴,居十二年。後曹操念其父無後,以金璧相贖歸漢。 《胡笳十八拍》相傳為她所作。歷代畫“文姬歸漢”的畫家不少,多有象徵,且以《胡笳十八拍》取意,分段描繪。張瑀的畫則不以為然,整幅取勢,略去背景,用飛揚的線條極有韻致地畫出風沙瀰漫的漠北大地上,一隊迎風行進的人馬。畫面氣勢開合起伏,高低錯落,以實景和虛景相構和的方式展現主題。人馬是直觀的、實在的,風沙是聯想的、虛幻的。通過實在之物的品味,展開廣大的聯想空間,是中國畫構圖的奧妙所在。畫面的動感很強,細看的地方很多,人物的衣著、動態、表情都很符合人物的身份。
是卷畫東漢末年文學家蔡邕之女文姬歸漢的故事。重點突出歸漢的行旅場面,不如配景,人疏密錯落,互相呼應,真切描繪出長途跋涉的氣氛和朔風凜冽的塞外環境。筆墨遒勁簡練,富於變化,設色淺淡豐富,典雅和諧。畫左上方署款“祗應司張□畫”。“祗應司”乃金代設定構機,可證為金代作品。“張”下一字漶漫不晰,郭沫若釋為“禹”字。日本大阪美術館藏有題為“宋宮素然明妃出塞圖”卷者,其構與此頗相似,故論者有內容之爭。然均以為稀世珍品,可補畫史不足。畫上鈐有明萬曆 “皇帝圖書”等三璽,清梁清標、乾隆、嘉慶、宣統諸鑿藏 印。《石渠寶笈重編》著錄。文姬歸漢故事畫在南宋頗為流行,張瑀畫卷顯示了宋金之間繪畫的相互影響和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