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喪鐘為誰而鳴》

《喪鐘為誰而鳴》

《喪鐘為誰而鳴》是美國小說家海明威流傳最廣的長篇小說之一。《喪鐘為誰而鳴》向讀者講述了一個美國志願者深入西班牙敵後,在游擊隊的協助下完成了艱巨的炸橋任務,最後英勇犧牲的故事,謳歌了西班牙人民的正義戰爭。

基本信息

《喪鐘為誰而鳴》《喪鐘為誰而鳴》
《喪鐘為誰而鳴》是美國小說家、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海明威(1899~1961)的作品,西班牙內戰期間,創作了以美國人參加西班牙人民反法西斯戰爭為題材的長篇小說《喪鐘為誰而鳴》(1940)。《喪鐘為誰而鳴》向讀者講述了一個美國志願者深入西班牙敵後,在游擊隊的協助下完成了艱巨的炸橋任務,最後英勇犧牲的故事,謳歌了西班牙人民的正義戰爭。他曾與許多美國知名作家和學者捐款支援西班牙人民正義鬥爭。

作品簡介

《喪鐘為誰而鳴》《喪鐘為誰而鳴》
美國青年羅伯特•喬丹志願參加西班牙政府軍,在敵後搞爆破活動。為配合反攻,他奉命和地方游擊隊聯繫,完成炸橋任務。在紛飛的戰火中,他與被敵人糟蹋過的小姑娘瑪麗亞墮入愛河,藉此抹平了瑪麗亞心靈的創傷。在三天的時間裡,羅伯特歷經愛情與職責的衝突和生與死的考驗,人性不斷升華。在炸橋的撤退途中,他把生的希望讓給別人,自己卻被炮彈炸斷了大腿,獨自留下阻擊敵人,最終為西班牙人民獻出了年輕的生命。本書以其深沉的人道主義力量感動了一代又一代人。

《喪鐘為誰而鳴》是海明威流傳最廣的長篇小說之一,憑藉其深沉的人道主義力量感動了一代又一代人。

作者簡介

《喪鐘為誰而鳴》海明威
海明威(ErnestHemingway,1899~1961)美國小說家、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1899年7月21日生於芝加哥市郊橡膠園小鎮。1918年夏在前線被炮彈炸成重傷,回國休養。後來去加拿大多倫多市星報任記者。1921年重返巴黎,結識美國女作家斯坦因、青年作家安德森和詩人龐德等。1923年發表處女作《三個短篇小說和十首詩》,隨後遊歷歐洲各國。1926年出版了長篇小說《太陽照常升起》,初獲成功,被斯坦因稱為“迷惘的一代”。1929年,反映第一次世界大戰的長篇巨著《永別了,武器》的問世給作家帶來了聲譽。30年代初,海明威到非洲旅行和狩獵。1935年寫成《非洲的青山》和一些短篇小說。1937年發表了描寫美國與古巴之間海上走私活動的小說《有錢人和沒錢人》

1952年,《老人與海》問世,深受好評,翌年獲普利茲獎。1954年獲諾貝爾文學獎。卡斯楚掌權後,他離開古巴返美定居。因身上多處舊傷,百病纏身,精神憂鬱,1961年7月2日用獵槍自殺。海明威去世後發表的遺作,主要有:《島在灣流中》(1970)和《伊甸園》(1986)。他那獨特的風格和塑造的硬漢子形象對現代歐美文學產生深遠的影響。

作品背景

《喪鐘為誰而鳴》《喪鐘為誰而鳴》
一九二九年席捲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大恐慌,對經濟落後的西班牙打擊極為沉重。在強大的民眾運動的推動下,共和黨、社會黨和一些資產階級政黨於一九三一年四月組成聯合政府,建立了共和體制。當時工人階級處於分裂狀態,其中以推行溫和的改良主義的社會黨勢力為最大,而無政府-工團主義也吸引了不少民眾。年輕的共產黨不得不在對這兩股勢力作不斷鬥爭的情況下逐漸成長起來。

西班牙的法西斯分子早就和納粹德國墨索里尼獨裁政權勾勾搭搭,這時德意兩國公然以飛機、大炮、坦克等軍用物資源源不絕地支援佛朗哥,並派教官及軍隊參戰,殘酷地屠殺西班牙人民,激起了進步人類的公憤。但英法等國卻對希特勒採取所謂的“綏靖”政策,害怕西班牙人民陣線的勝利會影響自己國內的政局,在“不干涉”政策的幌子下對西班牙實行可恥的封鎖。以各國共產黨人為中堅的工人階級以及知識分子中的先進分子,紛紛以實際行動來聲援西班牙人民,把共和政府的事業看作全體進步人類的事業。他們放棄了自己的工作,有的志願參加醫療隊,搶救傷員,有的直接參加作戰,如著名的國際縱隊,在第一年冬季馬德里保衛戰中,和英雄的首都軍民並肩作戰,作出了卓越的貢獻。有不少人甚至獻出了寶貴的生命,例如英國年輕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家拉爾夫•福克斯及克里斯多福•考得威爾。其他在內戰期間親赴西班牙的知名人士有白求恩大夫、荷蘭電影大師伊文斯智利詩人聶魯達蘇聯作家愛倫堡等,而本書作者海明威也是非常活躍的一個。

人物形象

《喪鐘為誰而鳴》《喪鐘為誰而鳴》
海明威發揮他獨特的敘事藝術,以細緻入微的動作描寫及豐富多彩的對白,緊緊環繞著羅伯特•喬丹的行動,一氣呵成地把這故事講到底,同時,插入了大段大段的內心獨白及回憶,使這個主人公的形象非常豐滿。這位美國蒙大拿大學西班牙語系的青年講師,十二年來,常常到西班牙度假,尋訪名勝古蹟,走遍了全國,對西班牙人民有著深厚的感情。

作者在本書中還塑造了一系列活生生的西班牙人的形象,其中著墨最多的為比拉爾和巴勃羅。比拉爾熱愛生活,熱愛共和國。她爽朗潑辣,嫉惡如仇,眼看巴勃羅一天天沉淪下去,恨鐵不成鋼,衝著他就罵“醉鬼!”喬丹長得壯實,生氣勃勃,她一見就打心眼裡喜歡。她看出瑪麗亞對喬丹的愛意,就要求他愛護這姑娘,炸橋後把她帶到共和國去。她全力成全他們,但看到他們相親相愛,不禁有些妒忌。她緬懷自己過去的好時光。她自稱曾和西班牙三個收入最少的鬥牛士生活過九年。當年輕的游擊隊員輕蔑地說菲尼托沒什麼了不起,患著肺病,長得矮小,本來就不該做鬥牛士時,她沉不住氣了,滿懷激情地講述菲尼托這苦孩子如何為了出人頭地,發憤苦學,好歹當上鬥牛士的經過。她當他孩子似地疼他,一直侍候到他悲慘地死去。她巴不得到共和國去,為此和喬丹爭吵。多虧她的幫助,喬丹完成了任務。

巴勃羅當初拿下了民防軍的兵營,親手槍殺四個俘虜,後來組織民眾,在廣場和鎮公所內把逮住的二十多個法西斯分子都活活打死,做得未免太過分。但內戰期間法西斯分子乾下的暴行罄竹難書,令人髮指。例如一九三七年四月二十六日,納粹飛機瘋狂地屠殺了西班牙北部濱海小城格爾尼卡的幾千手無寸鐵的平民,畢卡索為此創作了巨幅油畫,向全世界控訴敵人對他祖國的暴行。出於對剝削階級的深仇大恨,巴勃羅當年的作為似乎還情有可原,但當他在山中待了一年,滋生了苟安保命的思想,他竟拿了喬丹的爆破裝置出走,但又合不得自己的人馬,才到別的小組去招了五個弟兄和五匹馬,及時趕回來。喬丹炸橋後,巴勃羅帶那五人拿下了公路下段的哨所,但在向斷橋靠攏的半途,他返身一梭子殺了那五人,為了把那五匹馬給自己人騎著撤走。小私有者的思想使他乾出了傷天害理、背叛革命的行為。

另一游擊小組的領導人,聾子聖地亞哥,和巴勃羅構成鮮明的對比。他對革命忠心耿耿,喬丹找他談時,他語簡心長,實事求是地擺了情況。當他知道事後撤走時馬匹不夠,就二話不說,主動連夜去搞馬,哪知偏偏雪停了,敵騎兵巡邏隊追蹤他的腳跡,把他和四個部下逼到一個山頭上。他們據險固守,聾子機智地誘敵暴露自己,殺了一個軍官,但最後被敵機炸死在山頭上,被敵人割下腦袋回去報功。老嚮導安塞爾莫心地善良,殺了敵人也感到內疚,想不出戰後該怎樣來贖這份罪,因為對天主信仰已經被否定了。作者在小說中不止一次地寫到天主教對西班牙人根深蒂固的影響,但對安塞爾莫來說,與其說這是宗教思想的烙印無法磨滅,還不如說是這無邪的心靈在被最基本的道德問題所折磨。最後炸橋時,他伏在白色的石路標後面,被碎鐵片擊中,默默地死了,手腕上仍然挽著那圈引爆的電線。喬丹痛心地想,如果用引爆器的話,這個好人是不致犧牲生命的。

除了比拉爾,全書中只寫了一個女人:瑪麗亞。她生性溫柔,天真無邪,和比拉爾適得其反。身心受到了粗暴的摧殘,她遇到了喬丹這樣的好人,毫無保留地以身相許。聽到了聾子手下的青年哨兵華金的悲慘家史,她摟著他說,“我把你當哥哥,……你有家啦。我們都是一家人。”喬丹感動地也摟著他說,“我們都是兄弟。”她告訴喬丹,她父親喊著“共和國萬歲”被槍殺,她母親接著高呼“我丈夫,本村村長萬歲”而從容就義。想到此事,喬丹吻著熟睡中的瑪麗亞,小聲說,“我為你的家庭感到非常自豪。”在鬥爭中,喬丹和這些普通的西班牙人民打成了一片,心甘情願地為他們獻出自己年輕的生命。海明威用這一系列感人肺腑的小故事構成了一幅波瀾壯闊的同仇敵愾地抗擊法西斯匪幫的歷史畫面,奏出了一支人類兄弟情誼的讚歌。

作品評價

《喪鐘為誰而鳴》《喪鐘為誰而鳴》插圖
《喪鐘為誰而鳴》是海明威篇幅最大的一部小說,但全書情節局限於三天之內(一九三七年五月底一個星期六的下午到星期二上午),寫得緊湊非凡。海明威發揮他獨特的敘事藝術,以細緻入微的動作描寫及豐富多彩的對白,緊緊環繞著羅伯特•喬丹的行動,一氣呵成地把這故事講到底,同時插入了大段大段的內心獨白及回憶,使這個主人公的形象非常豐滿……

海明威發揮他獨特的敘事藝術,以細緻入微的動作描寫及豐富多彩的對白,緊緊環繞著羅伯特•喬丹的行動,一氣呵成地把這故事講到底,同時插入了大段大段的內心獨白及回憶,使這個主人公的形象非常豐滿……

海明威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先後到我國和歐洲當戰地記者,在歐洲時屢次親身參加戰鬥。一九四六年初回到“觀景莊”聲稱正在寫一部關於“陸地、海洋和天空”的長篇小說,但直到一九六一年七月自殺身亡,沒來得及定稿。在他晚年發表的兩部小說及由他妻子發表的兩部遺作中,只有中篇小說《老人與海》(1952年)博得了一致的好評,並使他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金(1954年)。從海明威所有作品的主人公身上,或多或少地可以看到作者本人的影子。羅伯特•喬丹說自己不是個真正的馬克思主義者,而是反法西斯主義義者,這實際上正表達了者本人的立場。但是,從《永別了,武器》中在不正義戰爭中幻滅的美國青年軍官弗瑞德里克•亨利到《喪鐘為誰而鳴》中為人民的事業獻出自己的青春的美國志願人員羅伯特•喬丹,再到《老人與海》中在墨西哥灣一葉扁舟上單身和大自然搏鬥的古巴老漁民聖地亞哥,“海明威的主人公”似乎經歷了一個從小我到大我再回到小我的心靈探索過程,而《喪鐘為誰而鳴》作為作者本人投身有關人類前途的大搏鬥的見證,可被看作他的代表作而慚愧。

四十萬字,寫三天內發生的事情——一場山區游擊戰,其間包含一段愛情故事(並且是,典型的海明威式愛情故事),一大堆心理獨白——這就是《喪鐘為誰而鳴》。大師功力自不必說,這樣的故事交給中國的小說家……能寫出二十萬,就不錯了——但是,問題是,中國小說家從來不善於寫這樣的小說,他們號稱要寫出中國人的血性,但是,卻寫不出全世界人民所共有的人性。這樣的小說,放在中國的背景下,只能是上世紀三四十年代,中國作家勢必,會加上一大堆“中國共產黨萬歲,人民民眾萬歲”的口號,從而削弱了小說的感染力。

問題是,《喪鐘為誰而鳴》中可能有的感染力——都被那萬惡的翻譯所消磨殆盡。我恨北方式的翻譯——天知道我看到《九故事》《喧譁與騷動》的翻譯時,是多么地想要殺人,完全感覺不到那是置於生活環境中的語言。

儘管如此,還是附上最感動的一段話:“我愛你,就像我愛我們為之奮鬥的一切。我愛你,就像我愛自由,尊嚴和所有的人都有工作而不挨工作的權利。我愛你,就像我愛我們所保衛的馬德里,就像我愛所有那些已犧牲的同志。很多同志犧牲啦。很多。很多。你沒法想像有多少。但是我愛你,就像我愛世界上我最愛的東西,而我愛你超過了這一切。”很中國共產黨化,但是中國的作家寫不出來。

花絮

《喪鐘為誰而鳴》《喪鐘為誰而鳴》
2005年12月22日,首屆國家圖書館“文津圖書獎”頒獎儀式在國家圖書館文津閣舉行,由本台科教頻道《探索•發現》欄目根據7集紀錄片《喪鐘為誰而鳴:遠東國際軍事法庭審判紀實》編纂、安徽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同名圖書榮獲首屆文津圖書獎。

文津圖書獎專家評審委員會委員、北京語言大學人文學院教授、作家梁曉聲在對《喪鐘為誰而鳴:遠東國際軍事法庭審判紀實》書評中寫到:這是一部警世之書。

這是由電視專題紀錄片“演變”而成的一部書。儘管,電視專題紀實片在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及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戰爭勝利六十周年的日子裡播放過了,但此書出版的意義並不會因而受到影響。

該獎項命名“文津”的意義在於,它是國家圖書館的傳統象徵。更深的意義是,命名取意“文化津梁”,顯示了國家圖書館願意作為溝通文化的橋樑,為促進作者、出版者和讀者之間的良性互動發揮作用。文津圖書獎獲獎及推薦圖書展示在國家圖書館同時展出,展覽持續到2004年1月19日。

相關詞條

世界名著2

世界名著可以是我們認識不同的人生,遇到不同的靈魂,看清人類的優點和弱點,品味優美的文字,感受頂級文學。

海明威的作品

海明威,美國小說家。代表作有《太陽照樣升起》、《永別了,武器》《喪鐘為誰而鳴》《老人與海》。1954年獲得第五十四屆諾貝爾文學獎。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