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

《一生》

《一生》是莫泊桑的第一部長篇,發表於一八八三年。《一生》是作者的長篇處女作,是其生平僅有的6部長篇小說中影響較大的一部。小說以樸實、細膩的筆調,描寫一位出身破落貴族的純潔天真、對生活充滿美好憧憬的少女雅娜進入人生旅程後,遭遇丈夫背叛、父母去世、獨子離家出走等一系列變故,在失望中逐漸衰老的過程,概括出人們生活的一種基本狀態:人生既不像我們想像的那么好,也不像我們想像的那么壞。

基本信息

《一生》《一生》
《一生》是法國19世紀著名的批判現實主義作家莫泊桑的長篇處女作,是其生平僅有的6部長篇小說中影響較大的一部。小說以樸實細膩的筆調,描繪了貴族少女幻想破滅的悽慘的一生,通過約娜的悲劇反映出了在資本主義經濟比資產階級道德風尚的衝擊下,土地貴族生活方式中必然崩潰與瓦解。小說顯示了擅長短篇小說創作的莫泊桑在長篇小說上的創作功力,使他贏得了大作家的聲譽,鞏固並提高了他在法國文壇上的地位。同時也體現了莫泊桑主張的表現自然主義觀點,具有他所追求的“以單純的真實來感動人心”的藝術效果。

內容簡介

《一生》《一生》
《一生》是作者的長篇處女作,是其生平僅有的6部長篇小說中影響較大的一部。小說以樸實細膩的筆調,描寫一位出身破落貴族的純潔天真、對生活充滿美好憧憬的少女雅娜進入人生旅程後,遭遇丈夫背叛、父母去世、獨子離家出走等一系列變故,在失望中逐漸衰老的過程,概括出人們生活的一種基本狀態:人生既不像我們想像的那么好,也不像我們想像的那么壞。

作品中的女主人公讓娜憧憬著美好的愛情,抱著做一個賢妻賢母的願望,嫁給了拉馬爾子爵。可後者竟無恥地在蜜月旅行回來了當夜誘姦了讓娜的使女,事情敗露後仍不思悔改,又和當地的伯爵夫人勾搭成奸。從此讓娜對丈夫徹底失望,轉而把希望寄托在兒子身上。可是兒子長大後沉湎於賭搏,並與一私娼生下一女,從此離家不歸。小說描寫了讓娜不斷幻滅失意的一生。

作者簡介

《一生》莫泊桑

一、莫泊桑的生平

莫泊桑(GuydeMaupassant1850~1893):19世紀後半期法國優秀的批判現實主義作家,生於法國諾曼第一個沒落的貴族家庭,童年在諾曼第鄉村度過,青少年時期在魯昂中學就讀,1869年到巴黎學習法律。1870年普法戰爭爆發後,莫泊桑應徵入伍。戰爭結束後,他回到巴黎,先後就職于海軍部和教育部,業餘開始從事文學創作,並得益於文學大師福樓拜的教誨。經過苦心錘鍊,莫泊桑的文學創作技巧日趨成熟。1880年,莫泊桑因《羊脂球》而一舉成名,此後,他辭去公職,筆耕不輟。但私生活上的隨意導致了他身體上的疾病,加上精神疾病的困擾,最終使他病魔纏身。莫泊桑曾於1892年自殺未遂,翌年在巴黎去世。
《一生》莫泊桑的故鄉—諾曼第

莫泊桑一生創作了6部長篇小說和356多篇中短篇小說,他的文學成就以短篇小說最為突出,被譽為“短篇小說之王”,對後世產生極大影響。

二、對莫泊桑的評價

屠格涅夫認為他是19世紀末法國文壇上“最卓越的天才”。托爾斯泰認為他的小說具有“形式的美感”和“鮮明的愛憎”,他之所以是天才,是因為他“不是按照他所希望看到的樣子而是照事物本來的樣子來看事物”,因而“就能揭發曝露事物,而且使得人們愛那值得愛的,恨那值得恨的事物。”左拉:他的作品“無限地豐富多彩,無不精彩絕妙,令人嘆為觀止”。恩格斯:“應該向莫泊桑脫帽致敬。”

三、莫泊桑的創作

《一生》《一生》
(一)莫泊桑的三百五十多中短篇小說從題材內容大致可分為以下幾個方面:
1.反映普法戰爭的:如《羊脂球》(1880)、《米龍老爹》(1883)(必讀)、《兩個朋友》(1883)等。

2.描寫資產階級市俗生活,揭露資產階級道德墮落的,如《項鍊》(1884)、《戴家樓》(1881),表現世態炎涼的《我的叔叔于勒》(1883),描寫小市民吝嗇的《雨傘》(1884)等。

3.反映勞動人民生活的貧困痛苦以及優秀品質的,如《西蒙的爸爸》(1881)、《一個女長工的故事》(1881)等。

(二)莫泊桑中短篇小說的特色。

《一生》《一生》
逼真、自然,是莫泊桑在短篇小說創作中追求的首要目標。藝術的最高境界就是無藝術,也是他現實主義小說藝術的重要標誌。較之於19世紀前期巴爾扎克斯湯達梅里美,莫泊桑的短篇已經擺脫了任何程度的浪漫主義色彩,更拋棄了傳奇小說的一切手法。

(三)長篇小說

莫泊桑的六部長篇小說。代表作是《一生》(Unevie)和《俊友》(又譯作《漂亮朋友》)

《一生》(1883)描繪了貴族少女幻想破滅的悽慘的一生,通過約娜的悲劇反映出了在資本主義經濟比資產階級道德風尚的衝擊下,土地貴族生活方式中必然崩潰與瓦解。

《漂亮朋友》(1885)通過對冒險家杜洛阿利用女人為進身之階,發跡過程的描寫,反映出法蘭西第三共和國時期政治生活的黑暗與腐敗,資產階級的淫蕩,特別是報界的污穢。

作品評論

《一生》是莫泊桑在1883年創作的一部長篇小說,它可以說是一部女性題材的小說。小說通過描述女性的人物形象,敘述女性的悲劇命運,表現了莫泊桑的悲劇意識。

《一生》《一生》

(一)女性人物形象的悲劇體現

約娜是小說的主人公,也是小說中最具悲劇性的人物。小說主要描寫的就是她的一生。約娜的一生是由幻滅組成的。愛情的幻滅是約娜經歷的第一個幻滅。小說從約娜離開修道院的第一天寫起,那時約娜17歲,在聖心修道院過了五年與世隔絕的日子,從修道院出來時“喜氣洋洋,精力充沛,急想嘗一嘗人生的幸福和歡樂,以及種種甜蜜的奇遇”。她臥室掛氈上繡的皮拉姆和蒂絲佩悲慘的愛情故事引發了她對愛情的無限嚮往,她開始幻想“他”,幻想與“他”沉浸在一幅幅甜蜜浪漫的情景中。在這種情況下約娜遇到了拉馬爾子爵,他的相貌與談吐表現漸漸接近約娜心目中“他”的形象。於是相識不到三個月,約娜就帶著美好的憧憬嫁給了拉馬爾,可婚後的拉馬爾完全變成了另外一個人,就像一個演員扮演完一個角色後恢復他平時的面目。“他很少關心她,連說話也很難得,任何愛情的影子都突然不見了,夜裡到她臥室去已經成為稀有的事情了。”拉馬爾接管了約娜家的財產後完全變成了土財主。同時,他漂亮、整齊、優雅、動人的儀表也不見了,逐漸露出他自私、卑鄙、粗暴的真面目。於是約娜在婚前對愛情的幻想最終破滅了。愛情破滅之後等待約娜的卻是再一次的幻滅:婚姻的幻滅。約娜發現使女蘿莎麗生下的私生子竟然是拉馬爾的,這幾乎讓約娜崩潰,她幻想的忠貞的婚姻再一次破滅。然後拉馬爾在與福爾維勒伯爵夫人偷情時摔下山崖死了。雖然約娜對丈夫已沒有了愛情但還是悲痛欲絕。所幸的是約娜懷孕了,新的生命讓她對人生有了希望,正是這種希望讓約娜經受了她一生中最大的打擊。由於約娜的溺愛,保爾(約娜的兒子)沒有學會生活而是學會了賭博、做投機生意,並與一個娼妓生活在了一起。在償還保爾欠下的債務中,約娜失去了父親和姨母,失去了白楊山莊那個有她半生回憶的地方,落得傾家蕩產,但還是沒能讓兒子回到身邊。

約娜是當時社會的一個典型貴族女性,她身上有著正常的稱謂,有父母有丈夫有孩子,作為這樣一個有著完整家庭的女性,約娜渴望的是溫柔的愛情和以忠貞的愛為基礎的婚姻家庭生活,這是任何一個少女、妻子、母親正當的想法與追求。可社會並沒有滿足她這種正當的想法與追求。丈夫婚後的自私粗暴使她對溫柔浪漫的愛情的幻想破滅,丈夫一次又一次的欺騙與背叛使她對幸福家庭的幻想破滅,當她把所有的愛都傾注在唯一的孩子身上後,卻弄得傾家蕩產。就這樣,一個無憂無慮的美好少女變成了一個心灰意懶的老婦。

麗松姨母這個人物在作品中所占的筆墨並不多,卻零星貫穿在作品中。麗松從小就因為平庸而不受家庭重視,及至成了年青小姐也沒有人來關心她。麗松原來的名字叫麗絲,這名字相對於本人似乎太漂亮了,家人看她不結婚而且也已經再沒有結婚的可能,就把麗絲改成了麗松。“她就像一個影子,或是一樣常見的物品,一件活動的用具,大家天天都見到她,卻無人去注意她”。她似乎是無足輕重、可有可無的人,“大家對她很隨意,毫無拘束,但這種親密里卻隱藏著一種輕蔑”。從小說的敘述看麗松姨母似乎是安於這種狀態的,大家不去關注她,而她也怕給別人添麻煩,“從來不嚷嚷,從來沒有碰響過什麼東西”。而實際上只是麗松將渴望別人關懷的情緒隱藏壓抑得很好而已,但這種情緒在約娜婚事上一點一點顯示出來。麗松姨母對約娜的婚事是無比興奮與激動的。當麗松聽到拉馬爾問約娜:“這雙可愛的嬌小的腳,一點不覺得冷嗎?”僅僅因為這么一句戀人之間簡單尋常的溫柔問候就使麗松壓抑多年的情緒瞬間爆發出來了。“她的手指顫抖起來,抖得那么厲害”,“慌忙用手遮住了臉,抽搐著,傷心的哭泣起來”她斷斷續續的哭道“從來沒有人對我講過這樣的話……這樣的話……從來沒有過……”。這時約娜才感到麗松姨母的可憐,可是這種憐憫之情卻是轉瞬即逝的,“約娜又驚訝,又覺得可憐,只是一想到果真有人來和麗松談情說愛,這就使她忍不住想笑起來,子爵早已轉過身去,為了掩藏起自己的笑臉。”有人與麗松姨母談情說愛,約娜為什麼就覺得這個念頭可笑?一個女子渴望有人與其談情說愛並不可笑,只是對象是麗松就不行了。麗松在他們眼中已經失去了擁有愛情的權利,一個人渴望自己不可能擁有的東西就可笑了。可為什麼大家會覺得麗松沒有愛的權利?只因為麗松的無聲無息讓周圍的人覺得她是一個不需要被人關注和愛的人。可麗松的無聲無息並不是她自己造成的。童年的不被關注與冷落讓她不敢奢望別人的照顧,讓她覺得關注和愛原本就不應屬於自己。可以說這悲劇是那個不關心她的家庭造成的。麗松沒有結婚,可能她覺得連愛情和婚姻都不屬於自己,而這樣一個未婚的身份讓她的被忽略更理所應當。直到麗松去世,她的被忽略的生存狀態都沒有改變過。她的一生都像影子一樣活著。

《一生》《一生》

蘿莎麗是作品中的一個小人物,她是拉馬爾欲望的犧牲品。蘿莎麗最初是一個結實矯健得像小伙子的姑娘。她原本應有美好的將來,可是她被拉馬爾的外表迷惑,又被拉馬爾有預謀的姦污,直到生下了私生子。面對這樣的情況她顯得無知而又不敢反抗。對於主人對私生子的追問她不敢說出真相。她回憶被拉馬爾姦污時說“我不敢叫喊,怕叫人笑話。當時我不知道我在做什麼;他愛怎么樣就怎么樣。我什麼也沒說,因為我覺得他很可愛。”當然這樣一個生出私生子的使女是不可能留在主人家的,她的下場是被嫁出去,可在後來的婚姻中當然不可能存在愛情,有的只是金錢關係。這樁婚姻如同買賣牲口,蘿莎麗的未婚夫很直接的向她的主人討價還價:“兩萬我就要,若是一千五百我就不要。”這場金錢交換的婚姻中我們可以預知蘿莎麗永遠也不可能得到愛情。拉馬爾是為了自己的欲望而占有蘿莎麗,對她沒有任何感情,當她生下私生子後為了掩蓋姦情而竭力要趕走她;蘿莎麗的丈夫是為了錢才娶她。於是我們看到一個純潔的下層階級的女子在上層貴族的誘惑下失足而失去了追求愛情的權利,付出了一生的幸福。實際上像蘿莎麗這種現象並不特殊。當地的神父對待這件事的態度是平淡的,“這裡的女孩子都是這個樣子。這是可悲的事情,可是誰也想不出辦法來,所以我們只好寬容一些這種人性的弱點。她們從來沒有不先懷孕而後結婚的”,“這幾乎成了當地的風俗”。由此可見在當時社會作為像蘿莎麗那樣身份的女子最後面臨的結局都是如此。但出現這種現象的責任並不在女子身上。蘿莎麗是因為拉馬爾的誘惑而犯錯的,但她卻必須承擔結果,只因為她是一個下層階級的女子。

(二)形成女性悲劇的因素

小說中女性悲劇的形成不僅僅是她們個人造成的。這些悲劇是由於傳統的習俗和男權文化形成的女性地位所造就的。宗教習俗對女性性格的影響使女性的悲劇命運成為必然。

《一生》《一生》
在文化對西方社會女性成長的影響中,宗教影響是不可忽略的。在十九世紀的法國,貴族出生的女孩大多要被送入修道院,接受一定時期的教育。小說主人公約娜12歲被送入修道院,過了五年與世隔絕的日子,接受的都是一些宗教教育,約娜從修道院回家後準備享受一番嚮往已久的人生的百般幸福,她所嚮往的幸福是什麼呢?是“他”,是一個她會忠心耿耿地崇拜的“他”,同時也會一心一意喜歡她的“他”。這就是宗教教育所灌輸給她的。女人一生最大的幸福就是嫁給一個自己崇拜並且能夠愛自己的男人。約娜的這種心態是那個時代所有女人夢想的縮影。女人的幸福往往被定位於家庭的美滿和男人的愛。可是宗教是具有巨大欺騙性的。當約娜結婚之後才發現愛情並沒有她想像的那么美好,更甚至她的丈夫與使女私通,她婚前的一切幻想都沒能實現。當約娜向宗教尋求保護時,神父不但沒有責怪拉馬爾,反而從容的勸說約娜及其家人:“他(拉馬爾)也不過和大家所做的一樣。忠實的丈夫,您見過幾個呢?”,“人人都有過這樣的事”。事實上神父所說的都是實話,男爵(約娜的父親)年輕時也調戲過這樣的小丫頭,而且決不止一次。但荒謬的是神父把所有的責任和罪過都推到了那些被男人玩弄而受害的可憐女人身上。“這有什麼辦法呢?這裡的女孩子都是這樣。她們從來沒有不先懷孕而後結婚的”,“婦女呢,您也知道,品德不好。女孩子不先朝拜了大肚皮聖母,是不會到教堂來結婚的。”在宗教觀念里,女人必須從一而終,否則將受到嚴厲的懲罰,而男人則可以占有多個女人,卻不會受到很大的譴責,原因是“他們受到了女人的誘惑”。雖然宗教沒有鼓勵男人去占有多個女人,但宗教對女人的敵視和蔑視心理以及對男人的縱容,使女人無法擺脫被男人玩弄的悲慘命運。不論是使女蘿莎麗還是主人公約娜都是這種宗教觀念下的犧牲品。正是因為約娜接受了五年這樣的宗教教育,所以即使她面對丈夫不忠、愛情幻滅的打擊幾乎崩潰,但神父幾句荒謬的勸說還是安撫了她的心。她接受了神父的說法,她即將成為母親,孩子將成為她的安慰,因為她經歷了厄運,所以仁慈的天主用最大的幸福來報償了。孩子的出現使女性的反抗完全消失了,雖有不甘,但也只能向現實妥協,服從於社會各方面的壓力和她所接受的宗教教育,順從地扮演社會規定的“賢妻良母”的角色。

女性除了接受宗教的影響外,受傳統的影響也是很大的。約娜之所以去修道院接受五年的宗教教育也是出於傳統習俗的影響。因為十九世紀的法國貴族女子都是需要接受宗教教育的。在小說中約娜的父親是一個傳統習俗的嚴格執行者,為了塑造和培養“完美女性”,他為女兒制定了一套完整的方案:12歲就送到修道院和外界隔絕,不使她知道人世間的一切,然後由他用詩意來灌輸她人世的常情,用自然生活啟發她的靈性。從而成為他理想的幸福、善良、正直而溫柔多情的女性。而約娜也正是按他父親的計畫成長的,在這個過程中約娜沒有表現出任何自己的意願,同時因為從小接受這樣的教育,約娜也不可能培養出自己的意願,有的只能是順從。她不知道自己要什麼,就連對“他”的幻想也是模糊的,“‘他’是怎么樣一個人,她並不十分瞭然,甚至也沒有考慮過。總之,‘他’就是‘他’”。在約娜的婚姻中,雖然她也有過質疑她是否真的愛她的丈夫,“為什麼要這樣快落入結婚的圈套?”但這些疑問轉瞬即逝,她還是順從地出嫁了。綜觀約娜的一生,仿佛總有一種無形的力量在牽引著她,進修道院、結婚、生子,所有這一切看起來都是那么順理成章,以至於約娜根本沒有認真的去想:自己想要的是什麼樣的生活?現在這樣的生活到底是不是自己想要的?當然即使約娜思考了,有了自己的想法與追求,那也是不可能實現的,因為父母的勸導、社會的壓力和宗教文化的影響都會迫使她不得不放棄自己的立場和追求。就像約娜想離婚卻沒有實現一樣。從出嫁前的順從父親到出嫁後的順從丈夫,女性一直是按照社會的傳統要求和教育全盤接受她們被賦予的角色。雖然傳統習俗沒有形成一種正統的文化現象,但無論它是否合理都已成為一種觀念,根深蒂固深入人心,因而整個女性階層都在一種自覺不自覺的狀態中接受了世人對她們的要求,而且她們也是用同樣的眼光來要求和塑造她的同類乃至下一代。於是,女性的悲劇就這樣一代代延續下來形成惡性循環。就像女性從出生到成年到結婚到生子,這些過程是必須經歷的,否則她就是一個異類,將不容於社會,如小說中的麗松姨母,就因為沒有結婚而遭到了輕視,即使是親人也沒給過她關注,連約娜乃至保爾(約娜的兒子)都因受到傳統習俗約束的影響而輕視這個長輩。這位違背社會傳統而備受歧視的可憐女人最後被這個社會遺棄了。而遵守了社會傳統要求的約娜,雖沒有遭受這樣的不幸,但她的命運卻因為婚姻而更加不幸。

在這部小說中還體現了莫泊桑創作的悲劇意識。莫泊桑出生在一個並不幸福的家庭,雖然母親溫和善良,父親卻驕橫粗暴,而且因為父親的酗酒賭博、吃喝嫖妓,敗光了家業,導致了家庭的破裂,這使莫泊桑的心理留下了很大的陰影。《一生》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作者家庭的寫照。作者的母親有一個粗暴好色的丈夫,作者給約娜安排的丈夫也是粗暴自私好色的;作者的母親是婚姻的受害者,約娜的丈夫對約娜一生的不幸也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此外,莫泊桑受到叔本華的影響,他從叔本華那裡接受了事物永無休止地消逝,時間不斷地分崩離析的悲觀看法,他認為愛情幸福永遠不能實現,人都會受到本能的支配。同時,莫泊桑在學習創作的過程中還受到同時代作家的影響。如自然主義理論的倡導者左拉對他的影響,使他從生物學的角度去觀察人,去描寫人,竭力展示人的自然本能,揭示現實的骯髒,表現人的可怕、人的痛苦。這些在《一生》中都有表現。就像約娜所說的“人世的一切不外是苦痛、悲傷、不幸和死亡。人人在欺騙,人人在說謊,事事令人煩惱,事事令人落淚。安靜和快樂顯然只能在另一個世界。”小說展示了社會的陰暗骯髒的一面,而表現樂觀主義的精神卻特別少,常常給讀者一種壓抑感。

(三)小說的藝術技巧

《一生》《一生》
《一生》是莫泊桑從事長篇小說創作的第一次嘗試,卻顯示了作者圓熟的藝術技巧。在人物塑造上,莫泊桑對約娜的歡樂憂傷,對她精神狀態、感情起伏、心緒變化的描寫深刻而細膩,顯示出高超的對心理刻畫的功力。同時因為作者對大自然的美非常敏感,所以對自然景色的描寫特別能給人藝術享受。值得一說的是小說中作者在塑造人物時有意識的將人物的心理與自然景物結合起來。對此,評論家芮慈伍斯基說道:《一生》的作者不但是天才的作家,而且還是第一流的心理學家,從他的這部作品裡,我們能看到他鮮明表達力量傳出了他敏銳感知到的、可見的和不可見的東西,且把這兩者罕見地融合在一起。

在約娜一生中許多重大的事件大多採用這種寫法。當約娜離開幽閉的修道院回白楊山莊時,正是春雨時節,原本雨天趕路會給人晦暗潮濕之感,“獨有約娜,在這種溫暖的下雨天,仿佛剛從緊閉的室內被移到露天的一棵植物,覺得自己又復活了;她那濃厚的興致,象是密集的枝葉把她的心和憂愁隔絕開了。雖然她默不作聲,但心裡卻想唱歌,恨不得把手伸到窗外接一點雨水來喝。”這些都表現出了一個純真美好的少女離開幽閉修道院回到真實世界後仿佛得到新生的快樂,同時也可以感受到她對生活的美好想像及對新生活投入的熱情和嚮往。

約娜與拉馬爾在船上看到了日落之景時,約娜對愛情的幻想到了極點。“落日象血一般地鮮紅,一道寬廣的耀眼的光波,在水上閃閃跳動,從海洋的邊際一直伸展到小艇的周圍……帆葉在晚霞中染成通紅……在大自然的交合中,一切都靜默了;這時候,大海在天空下挺露出它光潤起伏的胸腹,等候那火一般熱烈的情郎投入到她的懷中。太陽被愛情的欲望燃燒著,急忙撲下身去。終於他們合併在一起,大海逐漸把太陽吞沒了。這時天邊吹來一股涼氣使海面激起一陣顫慄,仿佛那被吞沒了的太陽向天空舒出了一口滿足後的嘆息。”然後只因為拉馬爾指尖不經意的碰觸就使她感到吃驚、幸福和慌亂。其實在日落這一甜蜜境界中,約娜的愛情已經在偷偷發酵壯大。在日落之景中,大海、太陽已經不再是單純的自然景物,日落也不再是自然現象。它們都被賦予了人的特徵,在約娜眼中大海與太陽是一對情人。大海在等待熱烈的情郎而展開懷抱,太陽因愛情的欲望投入大海的懷抱,最終情人結合了。這正是約娜所渴望與追求的,她希望有一個像太陽那樣的火一般熱烈的愛人能投入自己的懷抱。受這一場景的感動,約娜“看到什麼,就止不住想流眼淚”,“看到什麼,就想親什麼”。通過景色表現出約娜的內心,讓讀者更能理解。

面對度完蜜月露出粗暴自私等真實面目的丈夫,約娜感到“擺在眼前的,將是日常生活的現實,它把無限的希望之門關上了,把不可知的美麗的嚮往之門關上了”,“她模糊地意識到這種幻滅的心情,她的夢想消沉了”。此時她看到的自然景象就是她內心的寫照:陽光的嬉戲、草地的蔥綠、火焰般的蒲公英、血紅的罌粟、耀眼的雛菊等都不見了,充滿花粉、香味和生命的令人陶醉的空氣也不見了,能看到的只有光禿禿的白楊,滿地的枯葉,如同死人臥室的灌木林以及小得可憐、無處棲身的鳥兒。這些不僅反映了約娜的內心,同時刺激著她的感情,讓她更加傷感。

約娜撞見丈夫與使女通姦時正好是冬天,受了刺激的約娜衝到了郊外。這一次,自然景色再一次和人物的內心吻合了。冬天的肅殺、靜寂以及陰暗的深淵,望不見的大海都反映出約娜內心的痛苦與絕望。

這些自然景色與人物內心的吻合決不是巧合,而是作者精心安排的。將自然景色與人物內心活動的描寫結合起來這一寫法與巴爾扎克“塑造典型環境中的典型人物”以及福樓拜著意於時代和環境對人物的性格和精神所產生的作用都有所不同。由於這種手法在小說中的大量運用,小說呈現了這樣的一面:外在矛盾衝突並不是那么尖銳激烈,內容傾向於平凡的與瑣碎的日常生活,在故事情節的描寫中加強自然景色和心理活動的描寫。因此在這方面,莫泊桑的長篇小說有著特殊的藝術魅力。

莫泊桑傾向於用他所認為的人世本身的殘酷和缺陷,來發掘人們苦難的原因,雖然批判現實主義的力量遠不及司湯達、巴爾扎克和福樓拜等大師,但他的小說有著獨特的魅力。小說《一生》中,莫泊桑的語言平易通俗、準確有力,在描寫人物時將人物心理與自然景色結合,做到了情景交融,讓人很容易感受到人物的感情,體會到小說所表現的女性悲劇。

莫泊桑“像流星一樣進入文壇”,在法國文學史上留下了耀眼的光芒。就像列夫·托爾斯泰在《莫泊桑文集·序言》中寫到的“如果他注定不是死於新生的痛苦裡,而是誕生了,那么,他大約會貢獻出偉大的、富有教育意義的作品來,但就是他在新生的過程中給予我們的也就不少了。為了他給予我們的一切,讓我們感謝這位有魄力的正直的人。”

學者觀點

《一生》《一生》
茅盾推薦的中國讀者要讀的37部世界名著之一。

入選日本城冢登等著名學者開列的世界優秀古典名著書目。

莫泊桑以“短篇小說之王”聞名世界,被譽為“像流星一樣進入文壇”。對於他的長篇小說《一生》,研究者比較關注造成主人公悲劇的原因、小說的表現手法這兩個問題。

對於造成《一生》的主人公約娜悲劇人生的原因,研究者的觀點較多。主要有這樣幾種:一、認為是資本主義社會造成約娜的悲劇。約娜生活的時代是波旁王朝復辟到七月王朝這段時間。法國建立了資產階級的統治,在人慾橫流、自私冷酷的社會環境裡,秉性善良、心地純潔的約娜必然有悲苦的一生。二、認為是男權文化、男權社會造成了約娜的悲劇。十八世紀男權文化下的法國,宗教的影響、習俗的壓迫這些使女性的自我意識喪失,成為逆來順受、永遠服從男人的“第二性”。這樣約娜的悲劇也就成為必然。三、認為是作者自身的悲劇觀念決定了小說中主人公的悲劇。《一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說是莫泊桑家庭的寫照。

此外還有一些比較特別的觀點,有的研究者從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出發,將小說主人公的悲劇歸納為“善良的悲哀”。研究者認為由於主人公的超我力量過於強大,導致她精神的孤獨,沉湎於幻想,無力應付外部世界。而她本我的能量又錯誤的移位於無理性的母愛,導致了後半生被兒子拋棄的悲劇。所以是主人公自身的人格不健全,引發了善良的悲哀。

在小說的表現手法上,歷來的研究者認為莫泊桑對人物心理的刻畫深刻而細膩,對自然景色的描寫非常優美。但莫泊桑決不是為寫景而寫景,總是結合人物的內心活動來寫,達到情景交融的境界。同時作者對某一方面的景色總是力圖寫得周全而詳盡,又多少帶有自然主義描繪的特點。還有研究者認為《一生》中有意象描寫。如以春天的意象系統象徵美好,秋天的意象系統象徵憂愁等等,以意象流變表現人物感情的變化軌跡。

莫泊桑師承福樓拜,又受到左拉自然主義的影響。可他在的創作過程中並沒有一味的模仿前人而是形成了他自己的風格,為後人留下了可以研究的藝術珍品

相關詞條

世界名著2

世界名著可以是我們認識不同的人生,遇到不同的靈魂,看清人類的優點和弱點,品味優美的文字,感受頂級文學。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