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簡介
貴族軍官畢巧林聰穎過人,精力充沛,具有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的堅強意志和敏銳的洞察力。他看到現實中最走運的人胸無點墨,他們成功的關鍵是善於耍手腕,於是他感到失望;他想愛整個世界,可是沒有一個人理解他,他便學會了恨;他說實話,別人不相信,於是開始欺騙;他認為自己懷有崇高的使命,卻又不知道如何施展自己的抱負,因而感到迷茫。他身上蘊藏著無窮的精力,但不知道向何處發泄,於是玩世不恭,到處尋找刺激,惹是生非,將非凡的才智和旺盛的精力耗費在卑劣的情慾上,不知饜足地啜嘗著別人的溫情、愛戀、歡樂和痛苦,以此作為維護自尊的養料。在濱海小城塔曼,他無端擾亂了走私販子的寧靜,自己也差點葬身海底。在溫泉療養時,他百般挑逗梅林公爵小姐,玩弄她的感情,並與另一追求梅林公爵小姐的軍官格魯什尼茨基發生衝突,在決鬥中將他找死;他與維拉關係暖味,卻又不願結婚,待到維拉離去,他又策馬狂追。在高加索,他煞費苦心占據了美麗的契爾克斯少女貝拉,但“野姑娘的淳樸無知也跟貴婦人的賣弄風騷同樣使人厭倦”,他的薄情又導到貝拉慘死。他希望車臣人的子彈能驅散他的無聊,可是子彈的噓噓聲還不如蚊子的嗡嗡聲更引起他的注意,……凡此種種,無不說明他矛盾和複雜的心理。他的自私冷酷給他人造成了巨大不幸,自己也沒有得到真正的樂趣,反而加深了他的痛苦和絕望。作者簡介
俄羅斯傑出詩人米哈伊爾•尤里耶維奇•萊蒙托夫(1814—1841)出身貴族家庭,三歲喪母,由外祖母扶養成人。他天資聰穎,自幼通曉德語。法語和英語,頗有繪畫。雕塑和音樂才能,就讀於莫斯科貴族寄宿中學期間即開始詩歌創作。1830年考入莫斯科大學,中途因參加進步學生運動被勒令退學。軍務之暇寫成揭露上流社會的詩劇《假面舞會》和充滿愛國熱情的名篇《波羅金諾》。1837年普希金遇難,萊蒙托夫立即寫出了《詩人之死》一詩。1840年出版第一部詩集及歌頌叛逆精神的長詩《童僧》。代表其最高成就的社會心理長篇小說《當代英雄》也於同年問世。後詩人因參與決鬥再度被流放高加索。1841年初獲準回彼得堡休假,完成著名長詩《惡魔》。同年5月在五嶽城療養,來自彼得堡的貴族唆使青年軍官馬爾蒂諾夫與萊蒙托夫決鬥,詩人飲彈身亡,年僅27歲。內容分析
小說《當代英雄》由《貝拉》、《馬克西姆•馬克西梅奇》、《塔曼》、《梅麗公爵小姐》、和《宿命論者》五個獨立成篇的故事組成。五個故事又由一個總的故事講述人(作者)的回憶凝結成一個整體,以作者的遊蹤為線索:作者從同路人馬克西姆•馬克西梅奇口中聽到的第一個故事《貝拉》,隨後在客棧中他親身經歷的第二個故事《馬克西姆•馬克西梅奇》,這個故事快結束時,他得到了“畢巧林記事簿”,裡面記著第三、四、五個故事,即《塔曼》、《梅麗公爵小姐》、《宿命論者》。他給“記事簿”加了個序,把它獻給讀者。如果打破這一閱讀序列不難發現:幾個故事都在以不同的手法,從不同的側面,塑造著同一個人——當代英雄畢巧林。作家不以主人公的生平為序而是將五個故事作了巧妙的安排,小說中迷津般的結構網路和情節是:彼得堡青年軍官畢巧林奉命前往高加索作戰部隊,途中滯留海濱小城塔曼,投宿在一所不大的、緊緊坐落在海邊的茅草房子裡。夜間畢巧林發現一個叫楊珂的走私販子在海上偷運貨物,接應他的是房東家的一位年輕美麗姑娘和約十四歲的盲男孩。第二天,畢巧林追問這件事並揚言要告發他們。夜色降臨,含情脈脈的姑娘邀請畢巧林夜裡到海邊約會。畢巧林赴約,跟著姑娘上了一艘小船。在海上姑娘巧妙地卸掉了畢巧林身上的手槍,並企圖淹死他。經過一番鬥智鬥勇的驚險較量,畢巧林終於脫險。畢巧林為無端攪亂了走私者寧靜的生活、自己險些喪命而懊喪不已。畢巧林在作戰部隊受傷後到基斯洛伏茨克療養,在這裡他遇見分隊的腿部受傷士官生格魯什尼茨基。
格魯什尼茨基利用貴族小姐崇拜被貶軍官的心理,拚命追求隨同母親前來溫泉療養的公爵小姐梅麗。畢巧林對他的庸俗淺薄十分反感,為了捉弄他,畢巧林故意向梅麗獻殷勤,並以自己風流倜儻的騎士風度贏得了公爵小姐的愛情。實際上畢巧林絕不可能愛上梅麗,更不可能與她結婚。恰巧這時,畢巧林與以前的情人維拉在溫泉重逢。此時的維拉已與前夫離異,嫁給了一位瘸腿的小老頭。維拉在心裡一直保持著對畢巧林的愛,畢巧林也覺得她是最能理解自己的女子,兩人經常在梅麗小姐家見面。格魯什尼茨基認為梅麗對自己冷淡是畢巧林從中破壞的結果,因此懷恨在心,暗中觀察併到處散布畢巧林與公爵小姐私會偷情的言論。畢巧林要求他收回謠言,遭到拒絕,便提出與他決鬥。決鬥前夕,畢巧林無法入睡,他回顧自己一生,不禁自問:活著究竟為了什麼?我醉心於空幻而卑劣的情慾的誘惑,我從來沒有為自己所愛的人犧牲過什麼;我是為了自己,為了自己的快活才去愛的。此後還值得活下去嗎?然而你還是得活下去—由於好奇心的緣故,你在期待著新鮮的東西。決鬥以格魯什尼茨基喪生而告終。當畢巧林孤獨地返回駐地,得知維拉已經離開,他像瘋了似地跳上馬沖了出去,狠狠地鞭打那匹疲憊的馬,他多么想能與自己最珍愛的人敘別,哪怕只有一分鐘。坐騎因勞累過度而中途倒斃,畢巧林倒在濡濕的草地上,像小孩似地哭起來。畢巧林因參與決鬥而被貶到邊塞。在一次婚禮上他與當地王爺的女兒貝拉邂逅,並深深愛上了這位16歲的美麗少女。畢巧林設計將貝拉搶到手,但她的單純無知同貴夫人的賣弄風騷一樣令他厭倦。四個月後,畢巧林對貝拉更加冷淡。後來,貝拉在塞外散心時,被一直傾心於她的當地人卡茲比契刺傷,兩天后死去。要塞司令出於禮貌安慰畢巧林,不料畢巧林抬頭髮出令人毛骨悚然的笑聲。不久,畢巧林調至喬治亞,而後又返回彼得堡,接著又去波斯,後在歸國途中死去。
畢巧林是俄國文學“多餘人”畫廊中又一幅出色的畫像,被認為是十九世紀前半期俄羅斯文學中最聰明、最博學的主人公。他思想深遠,視野開闊,思維敏捷,比周圍的人都要高出一頭,無愧為時代的英雄。作品對這位非常複雜、充滿矛盾的主人公的譴責中交織著惋惜,批判中流露出同情。小說構思巧妙,圓形的敘事結構獨具匠心。小說語言自然流暢,小說對富有詩意的地方作了最富詩意,同時又是最正確的描寫,使語言大師契訶夫為之傾倒。小說以深刻的心理描寫見長,開拓了俄國社會心理小說的領域。文學泰斗列夫•托爾斯泰不無感慨地說“假若萊蒙托夫尚在,那我和陀思妥耶夫斯基也就顯得多餘了”。別林斯基說,《當代英雄》是屬於純正藝術才具有的那樣一種現象:作為文學的新鮮事會令人注目和欣賞的同時,變成了一筆雄厚的文學資金,隨著時日的推移而利息越來越多。
作品評價
萊蒙托夫在《當代英雄》中以畢巧林為事件線索,選取了其生活中的不同片斷,從不同角度予以再現。小說由五個故事組成,每個故事通過一個片斷講述。五篇獨立成章而又相互聯結的故事以它們的共同的主人公畢巧林為主線,串聯成為一個有機整體。從小說的情節發展來看,主要是描寫畢巧林作為受過很好的教育的貴族闊少,厭棄貴族社會的生活,踏上屬於自己的征途,隨後於途中死去的事件。作者對主人公畢巧林生活經歷的描述,沒有按著情節發展的順序逐層展開,而是採用本末倒置的寫法,把表現畢巧林生命最後階段的兩次經歷的《貝拉》和《馬克西姆•馬克西米奇》置於全書之冠。《塔滿》和《瑪麗公主》本來發生的時間在前,卻放在後部。
表面看來,似乎給人雜亂之感,但仔細體味,卻感到互為表里,相映成趣。《貝拉》和《馬克西姆•馬克西米奇》是通過馬克西姆講述的故事和他同好友畢巧林邂逅的見聞,以客觀敘述和靜觀默察的方式,介紹了畢巧林的外貌特徵及其冒險行動,但這還只局限於從外部來雕刻主人公的形象。而總題為《畢巧林日記》的三篇故事,是以日記的形式,通過娓娓而談的自述,傾心倒腹的獨白,著力揭示出畢巧林人格分裂的心理狀態。這種奇譎而不可思議的藝術構思,不僅體現出結構的反常與奇特,而且為表現主人公的“深刻的天性和可憐的行動之間的矛盾”提供了服務。
這五篇故事人稱形式不一,敘述手法也很多樣,各自成章的故事環環相扣,構成了完整統一的有機體。深刻表現出了小說主人公畢巧林的統一性及其性格發展的內在必然性。小說即曲折有致,又扣緊主題,突出重點,做到了從不同的側面與角度,將畢巧林這個“既非孔雀,又非烏鴉”的典型形象貫穿看似散亂的全章,並深刻地呈現在讀者眼前。
《當代英雄》是俄羅斯文學中的第一部心理小說,也是最優秀的心理小說之一。作者通過畢巧林這一貫穿全篇的人物形象對社會的態度揭示出他的個性以及社會的現狀。可以說,畢巧林使看似散亂的故事變得條理清晰化。形散神聚的結構對畢巧林形象的塑造又起到極為重要和關鍵的作用。
《當代英雄》是經典巨作,因為真正的經典不僅有深邃而讓人從不同視角去品味的思想,而且有獨具匠心的結構,令人嘆為觀止的形式。畢巧林對貝拉的愛是真誠純潔的,但他對梅麗公主的勾引追求掩蓋了自己內心的純潔,這種強烈的矛盾給讀者以震撼和衝擊。
但作者又意識到,單純以日記形式固然有利於縱橫捭闔地表現人物的心理氣質和狀態,可是卻不能做到表里相襯,使人物從外貌到內心都給讀者明確的印象,因而他又在《馬克西姆•馬克西米奇》中重點描寫了皮卻林其人,並突出地表現了他因缺乏生活的目的,玩世不恭,我行我素而帶來的精神和肉體的創傷。至於《貝拉》,作者又是為了突出皮卻林極端個人主義的本質,表現他如何地恣意妄為、踐踏殘害他的“獵取物”的人格、蔑視其人生權利和幸福的卑劣行為。作者將此篇置於首位,目的在於通過這樣的典型事件,來客觀地反映皮卻林的精神空虛、冷漠無情、我行我素、玩世不恭的思想性格。它與《皮卻林日記》互為表里,遙相對應,從主觀和客觀兩個方面完成了皮卻林形象的創造。另外,這種本末倒置的情節安排,也反襯了皮卻林精神分裂、變態的複雜個性。
總之,這五篇故事人稱形式不一,敘述手法多樣,但由於作者緊緊地抓住了小說主人公的統一性及其性格發展的內在必然性,使這些各自成章的故事環環相扣,互為印證,猶如日月合壁,五星聯珠,構成了完整統一的有機體。既顯得山重水複,曲折有致,又扣緊主題,重點突出,從不同的側面與角度,把皮卻林這個“既非孔雀,又非烏鴉”的典型形象,深刻地展現在讀者眼前。這樣的構思獨出心裁,嚴密無懈,使人覺得“這兒的一切,增一分嫌多,減一分嫌少,真是恰如其分,寫得又深刻又合情合理”。⑸
萊蒙托夫在這部小說中還借鑑並發展了普希金描寫人物心理的藝術手法,運用外貌描寫、環境描寫等現手段來揭示人物的心理特徵。
對於人物的外貌描寫,作者不是用纖細的工筆手法,把人物外貌描畫得生肖逼真,而是運用線條的勾勒,表現出人物的心理狀態相一致的外在形象來。譬如,在《馬克西姆•馬克西米奇》中,通過下級軍官馬克西姆的觀察,由遠而近,由略而詳地描寫了皮卻林的外貌:他“身材適中”,有著“上流女人所特別喜歡的一種不平凡的面貌”。“他走起路來帶著懶洋洋的,心不在焉的樣子”。“他坐在板凳上時,他那直挺的軀幹彎曲得就像脊背上沒有一根骨頭似的;他周身的姿態表現出一種神經衰弱的樣子”。“當他笑的時候,他的眼睛卻不笑”;“眼睛里有一種燐樣的光在閃耀,但冷森森的;他的瞥視——短促,卻銳利而逼人。”作者選取了與人物個性相協調的典型細節,既表現了他的外貌特徵,又暗示給讀者,這是一個充滿著精神創傷和內心空虛的人物。由於他缺乏生活的目的,把自己燦爛的年華消磨在終日無所事事,一味追求和玩弄女性的無聊生活之中,嚴重地摧殘了他的心靈和肉體,從而把他那孤傲冷淡、憂傷憔悴的精神狀態、心理氣質訴諸於形,透露出人物心靈的隱痛和奧秘。
運用環境描寫來烘托人物的心理活動,也是這部小說常用的表現手法。小說描寫的自然風光景物,充滿著詩情畫意,但這決不是“良辰美景虛設”,卻是圍繞著人物性格的發展設計的。如皮卻林因偶然的機緣同他的情婦維拉相遇時,在我們眼前出現了這樣的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