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簡介
《白奴》由美國進步史學家和小說家理察•希爾德烈斯(1807—1865)所著,是一部控訴十九世紀三十年代至五十年代美國蓄奴制的作品。通過一對青年混血奴隸夫婦備受主人迫害、幾度悲歡離合、幾度被奴隸販子拍賣、最後獲得自由、團聚的故事,描述了奴隸們牛馬不如的生活、揭露了南方蓄奴主形形色色的殘酷嘴臉,塑造了奮起反抗、至死不屈的黑奴湯姆斯的形象;同時也揭穿了當時北方的所謂“自由州”,以至於整個美國聯邦政府,實質上都在為南方的蓄奴主當捕快,幫助他們追緝逃奴,凌遲處死,設計特務機構,迫害廢奴派。阿爾琪•摩爾是查理•摩爾於一個黑人女奴隸的兒子。他從一出生就被指派服侍自己的兄弟詹姆斯•摩爾,因為在當時,以個人地位的高低是根據母親的地位來決定的。不過,詹姆斯•摩爾並沒有像別的奴隸主那樣,隨意鞭打或是呵斥他,而是像親兄弟一樣的對待他。在那段時間,他還與小主人公同學習,並成為了全美國最有知識的奴隸。可是,好景不長,詹姆斯不久就病逝了。之後,他被賣到了各個地方,並開始了他漫長的逃亡生活。
作品主題
傑出的作家、歷史學家理查•希爾德烈斯的著名小說《白奴》為例,運用社會心理學理論和福柯的話語理論,從主人公阿爾琪的身份入手,剖析故事背後隱含的奴隸制下黑人的雙重意識,雙重眼光,身心壓迫,家庭模式以及作者本人對現實、人生、社會等問題所作的思考;旨在對成人外國文學教育的材料選擇和教學方法有一些啟發。從文學作品的角度來看,這部小說前半部藝術感染力很強,作者用扣人心弦的筆觸,描繪了奴隸的不幸遭遇,將美國南部奴隸制的殘酷真相揭露得淋漓盡致;作者成功地刻畫了形形色色的奴隸主、奴隸販子的面譜,揭穿了奴隸拍賣場上的人吃人場面。作者是一個廢奴主義者,小說中許多篇幅洋溢著對蓄奴制控訴的感情。但這只限於小說前半部,後半部寫得潦草而又粗陋,缺乏藝術感染力,象一本流水賬。如果從政治思想內容來說,這本小說安排的主要歷史情節是反動的。它的主題思想是不符合美國歷史真實的。
作品背景
美國1812—1814年第二次對英戰爭,從美國方面來說,是正義的戰爭。馬克思在1861年12月7日《英國國內同情心的增長》一文中,尖銳地指出英國1812年強制徵用美國海員的行為是“最令人震驚的違反國際法的行為之一”。②希爾德烈斯本人是一位歷史學者,他十分熟悉美國歷史文獻和美國歷史進程。由於他本人有聯邦黨人的傾向,他不惜用藝術的手法,小說的浪漫主義情節,為聯邦黨在第二次反英戰爭中的叛國行為辯護,抹殺第二次反英戰爭的正義性質,宣揚了不抵抗主義和叛國哲學。這部小說的歷史背景是從十九世紀頭十年到1837年左右。①《白奴》一書中的主人公阿爾琪是由白人奴隸主和黑人女奴私生的混血兒,從誕生起就過著奴隸的悲慘生活。苦難伴隨著阿爾琪長大成人,多次象貨物一樣被廉價拍賣,身心備受摧殘。十九世紀初葉,英國不斷橫暴地強制徵用美國船上的水手,美國忍無可忍“終於鼓起勇氣對英國宣了戰”(中譯本第257頁)。這就是1812—1814年美國第二次對英戰爭。當時阿爾琪恰好在一隻美國船上當水手。這艘美國船隻在紐芬蘭附近駛行時,逢到了一艘英國二桅武裝帆船,當美國船被英國船隻所虜獲,成為它的戰利品時,一個美國船員湯姆•透納爾充滿著愛國主義的激情,號召同伴團結起來,為抵禦英國侵略者而鬥爭。
內容分析
《白奴》是非常著名的廢奴小說,1862年問世,比《湯姆叔叔的小屋》晚出一年。據譯後記,1836年,希爾德烈斯曾經寫出一部美國第一部廢奴小說《奴隸》。它是箇中篇,《白奴》即由此改編、擴充而成。“我”(《白奴》用第一人稱自述,此處指阿爾琪——筆者)挺身而出,毫不理睬我以前的同伴對我而發的輕蔑的喊叫,首先把自己的名字寫上了英國船員的名冊”,轉瞬之間成了英國船員。希爾德烈斯對於當這隻英國船的船長和大副受了創傷、喪失戰鬥力的時刻,阿爾琪如何背叛祖國,扯起英國旗和“敵船”(作者指的是美國船隻)進行戰鬥,賣力地作了描繪,有聲有色:“我的身上立刻充滿了非凡的精力。我在我們那樣喪魂落魄的水手之前挺身而出,在一股瘋狂的不可抑制的勇氣的驅使下,投入了戰鬥。我當時的那股勇猛的勁兒簡直可以比得上小說里的英雄。我一口氣刺死了兩三個進攻的敵人。……我們自己也投入了接舷戰,在三桅船的甲板上展開了一場比剛才在我們船上更加激烈的血戰。……這一次勝利大部分得歸功於我的勇氣和毅力。終於我在全體船員一致讚許的歡呼下,被推選為那艘奪獲的三桅船的指揮官。”(中譯本第258—261頁)此後,阿爾琪不斷揚帆出海,在美國沿海捕獲美國船隻。在第二次對英戰爭結束後,他的足跡遍及歐洲大陸、土耳其和東方各國以及南美洲。和妻兒離散二十多年後,終於離開英國,用“早已極有預見地準備了大英帝國臣民的護照,上面寫著我在英國用的名字和職位:船長阿爾琪•摩爾”,衣錦還鄉;經過一些曲折,找到了失散多年的妻兒,小說以大團圓的結局告終。
尤其不能容忍的是,作者在《白奴》這本小說中塑造了一個純粹非洲血統的黑奴湯姆斯作為陪襯。雖然作者也承認湯姆斯是一位英勇的反奴隸制的戰士,對於湯姆斯的勇敢機智和反對奴隸主的鬥爭寫得也很出色,並且指出:奴隸追求解放,除了阿爾琪追求物質利益、個人幸福的不惜一切的個人主義道路,還有以湯姆斯為代表的奴隸拿起武器進行鬥爭的道路。但作者用對比的藝術手法,竭力誣衊湯姆斯,以此反襯阿爾琪道路的成功。作者安排了相別二十多年後湯姆斯和阿爾琪巧遇的場合。“野人湯姆”被捕了,阿爾琪作為英國臣民衣錦榮歸了,多么鮮明的對比啊!作者特意寫道:“他(指湯姆斯——筆者)用哀求的神情看著我,請求我給他幾口水喝。”“我感到多么幸運啊,竟能在這一最最困難的時刻,給我的老朋友以這一微細的幫助。”(中譯本第326頁)“我明白,當他那顆崇高而又偉大的心,知道他的老朋友和同伴已經獲得了自由,一定會在這生命的最後一剎那感到欣慰”(中譯本第327頁)。這不是竭力醜化黑人戰士的形象,貶低黑人求解放的武裝道路嗎?這就是為什麼美國進步史學家福斯特在《美國歷史中的黑人》一書中對希爾德烈斯和他的小說《白奴》,沒有一語提及的原因吧。
作品評價
《白奴》是一部控訴美國十九世紀三十年代至五十年代美國奴隸制社會的作品。通過對一對青年混血奴隸夫婦備受主人迫害,幾度悲歡離合,幾度被奴隸販子拍賣,最後獲得自由、團聚。書中描述了奴隸們牛馬不如的生活,揭露了南方奴隸主形形色色的嘴臉,塑造了奮起反抗、至死不屈的黑奴湯姆斯的形象;同時揭露了美國北方所謂的“自由州”,以至於整個美國聯邦政府,實質上都在為奴隸主當“捕快”。主人公的結局僅僅是個人的自由和幸福,但由於它辛辣的戳穿了美國資本主義社會裡虛偽的“民主”和“自由”的真相,具有重大的認知意義。
進步史學家和小說家理察•希爾德烈斯(1807—1865)的小說《白奴》和斯托夫人(1811—1896)所寫的《湯姆叔叔的小屋》同於1852年出版。希爾德烈斯和斯托夫人都以資產階級人道主義與民主主義的觀點,對黑人奴隸的悲慘痛苦的生活予以描述,對種植園奴隸制的凶暴殘酷加以揭露。他們的作品對當時反奴隸制運動曾起過積極的鼓動作用。《白奴》在思想上比《湯姆叔叔的小屋》激進得多。
對於希爾德烈斯的《白奴》,在美國和西歐的史學著作和文學史中,雖有所評論,但並未引起重視。如遠在十九世紀中葉流行的《日內瓦萬有文庫》雜誌,完全否定《白奴》這本小說的文學價值。二十世紀三十年代法國文學批評家呂克出版了《十九世紀反對蓄奴制的文學》一書,其中重複了《日內瓦文庫》對《白奴》的抨擊。在美國,庫尼茨和海克拉夫特1921年共同編輯了一本《1600年到1900年的美國作家》傳記式大辭典,對希爾德烈斯作為史學家肯定的少,否定的多,認為他的美國史著作行文枯澀,十分乏味;對於他寫的《白奴》,介紹得很簡略,並宣稱它“已完全不宜於閱讀”。美國著名作家兼評論家布魯克斯,在他1936年出版的名著《新英格蘭的盛世》一書中,對於《白奴》作了較好的評價,認為這本小說還是激勵青年的著作,但筆法是單調的。美國進步史學家對希爾德烈斯及其小說《白奴》又是怎樣看待呢?如已故美共主席福斯特在他的巨著《美國歷史中的黑人》中,介紹了許多美國廢奴主義者及其作品,對於斯陀夫人的《黑奴籲天錄》作了專題介紹,而對希爾德烈斯及其《白奴》竟無一語提及,這不是無意的遺漏。
希爾德烈斯的《白奴》是通過蘇聯作家介紹到中國而獲得傳播的。葉菲莫夫在《美國史綱1492—1870》一書的序言中,德門齊也夫在《美國歷史科學發展概述1776—1918》一書中,都推崇希爾德烈斯為廢奴派歷史學的代表,認為他寫的《白奴》為《黑奴籲天錄》的先聲。希爾德烈斯的《白奴》的中譯本由上海文藝出版社在1962年出版,中譯本附有穆•特烈斯庫諾夫執筆的俄譯本序,推崇《白奴》“為十九世紀美國文學中最進步的作品”。從此,在中國出版界,《白奴》的聲譽提高了,如《世界通史》近代部分上冊(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美國簡史》(商務印書館1972年版)以及其他教材都對《白奴》一書作了較高的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