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品特點
黃梅魚面原名捶魚面,它是將鮮魚去皮,剁其肉至泥醬狀,加一定比例的澱粉、食鹽揉搓成面,將面分成團,用擀麵杖將麵團擀成蒲扇大小的薄麵餅,然後捲成卷,放蒸籠大火蒸20—30分鐘,出籠後攤開,待冷卻後用刀橫切成薄餅,於日光下曬乾而成。可單燉,加肉同燉,做火鍋主料,亦可油炸而食。
魚面製作很有講究。首先要選用青、草、鰱、鯉等魚肉和上等白面、玉米粉,再拌上麻油、細鹽,經過揉、擀、蒸、切、曬等工序精製而成。魚面形狀似普通麵條,但更精細,以色香味形著稱,為湖北特產中的精品。
黃梅魚面味鮮可口,營養豐富。以鮮魚肉及紅苕(紅薯)粉為主要原料,因而成品富含人體所需蛋白質、鈣等多種微量元素,是一種低膽固醇、純天然的綠色營養食品,有健腦、降血壓、預防冠心病等多種功效,經常食用可增強體質,促進健康,適合各種年齡階層的人士食用,尤其是哺乳期婦女。其面色青或淡黃、光滑油潤;形態是條狀且均勻一致;具有魚香鮮味、無霉味、酸味及其他異味;久煮不糊,口感勁道,炸食酥口焦脆、炒食柔軟爽口、不粘牙。黃梅魚面主要營養指標蛋白質要求大於8%以上。產品安全指標達到國家對同類產品的相關規定。
產地環境
氣候特點
黃梅縣屬中緯度北亞熱帶大陸性濕潤季風區,溫光水汽資源充足。全年日照平均2029.9小時,無霜期達256天,平均氣溫16.8℃,年降雨量1314.1毫米,年平均蒸發量1553.1毫米。十分適合紅薯和魚類生態特性要求。
黃梅魚面的生產時間季節性較強,基本在每年的九月份至來年的五月份,因為獨山紅苕要在十月份收成,十月之後捕撈的魚也是最肥美的,魚面加工後的晾曬氣溫在25度以下,不能暴曬,在春秋冬季節最適宜。有一首民謠最能體現黃梅魚面得天獨厚的物產資源氣候條件:“要得魚面美,黃龍潭取水,馬鞍山上曬,魚在六家咀。”黃龍潭就是現今的壠坪水庫,六家咀是龍感湖邊有名魚村。“十戶就有九作坊,越是年底越繁忙,平時加工不斷線,魚面鮮美潤心房”。正是黃梅魚面在春節前夕生產繁忙景象的一大寫照。
魚質特色
黃梅魚面的主要原料魚是產自龍感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青、草、鰱、鯉等優質新鮮魚肉,魚肥水美。黃梅魚面的主要原料鮮魚產自國家濕地自然保護區龍感湖地區,該區人為活動少,無污染,水質優良。生產的魚質鮮美、無土腥味。
紅薯特色
生產黃梅魚面所用的紅苕粉是產自黃梅縣獨山鎮等鄉鎮的紅苕,黃梅縣獨山鎮獨特的土壤、氣候條件使獨山紅苕具有個頭均勻,表皮光滑,顏色鮮亮的特點。不僅澱粉含量高、產量高,還具有高抗黑斑病、抗根腐病、抗薯瘟病等優良的綜合性狀,具有良好加工性能。它營養豐富,含有多種胺基酸、蛋白質和糖,據專家稱,屬防癌保健食品。生食脆甜,熟食甘軟、清香。白皮紅心、紅皮紅心為苕中上等品。
水質特色
魚面加工的水是取自黃梅縣壠坪水庫的天然礦泉水,壠坪水庫的水經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檢測含有偏矽酸(濃度在30.6—60.9毫克/升之間)及人體所需的多種微量元素鋰、鋅、溴化物、游離CO2,還有鈣、鉀、矽酸根離子等,口感獨特。
根據1999年國家對地表水環境質量檢測標準,龍感湖水質無論是PH值、硫酸鹽、硝酸鹽、亞硝酸鹽、氧化物、溶解性鐵、溶解氧含量,還是化學需氧量和生化需氧量都達到了國家地表水二級以上水質標準。水環境的物理和化學性質真實地反映了龍感湖具有水草茂盛、湖水清澈、人為活動干擾極小的特點,是一個結構合理、功能齊全的優良淡水湖泊生態系統。保護區及周邊生態環境保持著自然或半自然狀態,為水生動植物特別是魚類提供了極佳的棲育場所。
歷史淵源
黃梅魚面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明朝時作為貢品連年上貢朝廷。
魚面原名捶魚,相傳大別山區腳下一富人,有湖區親戚來訪,送以魚,富人恐魚腐,系將魚去皮、去骨,用石磨配以苕粉搗成泥,擀成面狀,蒸熟、曬乾。取名捶魚。
據《黃梅縣誌》記載,黃梅魚面的創製時間是清道光十五年(1835年),始產於黃梅縣下新鎮漁村。相傳黃梅縣有一富人,有湖區親戚來訪,送以魚,富人恐魚腐,遂將魚去皮、去骨,用石磨配以苕粉搗成泥,擀成面狀,蒸熟、曬乾、切絲而成麵條狀,它色如白銀,久煮不糊,食客品嘗後贊口不絕。之後黃梅漁民爭相傳頌,效仿製作,不斷改進工藝,並命名以“黃梅魚面”,作為節日佳肴和饋贈禮品。
20世紀60年代,下新鎮國營水產收購站開始批量生產黃梅魚面,黃梅縣魚面生產作坊也開始不斷增加。
生產情況
2014年,黃梅魚面年產量達2500多噸、產值近億元。有4家現代化魚面加工廠,年產量2000多噸,產值8000多萬元。另有家庭作坊式生產300餘家,年產量500多噸,產值2000多萬元。
產品榮譽
清宣統二年(1910年),黃梅魚面獲得巴拿馬“萬國博覽會”銀質獎。
2007年,黃梅魚面獲第四屆中國武漢農業博覽會金獎、最佳暢銷獎和“十大特色農產品獎”。同年,獲首屆湖北大別山農產品進超市對接會“優秀產品獎”。
2009年,黃梅魚面獲得第六屆中國武漢農業博覽會“全國知名品牌農產品獎”。
2014年04月08日,原國家質檢總局批准對“黃梅魚面”實施地理標誌產品保護。
地理標誌
地域保護範圍
黃梅魚面產地範圍為湖北省黃梅縣黃梅鎮、下新鎮、獨山鎮、濯港鎮、大河鎮、五祖鎮、停前鎮、柳林鄉、杉木鄉、苦竹鄉共10個鄉鎮現轄行政區域。
質量技術要求
一、主要原輔料要求
1.淡水魚:產地範圍內的活青魚、活草魚及活鰱魚等。
2.紅薯澱粉:產地範圍內的紅薯澱粉。
3.生產用水:產地範圍內飲用水,水質符合國家相關標準。
二、加工工藝
1.加工時間:9月至翌年的5月。
2.工藝流程:選魚→搗碎→和面→壓延→蒸製→成型→烘乾/晾曬→包裝。
3.工藝要點:
(1)選魚:捕撈後活魚去鱗、皮、頭、尾、骨、鰭及內臟,切片。
(2)搗碎:魚肉搗碎成魚糜。
(3)和面:魚糜:紅薯澱粉按1:1,加入水、食鹽等輔料拌合均勻。
(4)壓延:將坯料壓延成1.0毫米至2.0毫米厚。
(5)蒸製:蒸製8分鐘至10分鐘。
三、質量特色
1.感官特色:產品為青色或淡黃色、光滑油潤,均勻一致,具有魚香味,炸食酥口焦脆、炒食柔軟爽口,煮食不混湯。
2.理化指標:澱粉含量50%至60%,水分含量≤14%,蛋白質含量≥8%。
3.安全及其他質量技術要求:產品安全及其他質量技術要求必須符合國家相關規定。
專用標誌使用
黃梅魚面產地範圍內的生產者,可向湖北省黃梅縣質量技術監督局提出使用“地理標誌產品專用標誌”的申請,經湖北省質量技術監督局審核,報質檢總局核准後予以公告。黃梅魚面的檢測機構由湖北省質量技術監督局在符合資質要求的檢測機構中選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