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涌鎮

麻涌鎮

麻涌是麻涌鎮的簡稱。麻涌鎮立村於宋,至今已有八百多年歷史。1958年成立麻涌人民公社,1983年改為東莞縣麻涌區。1986年,東莞縣設市之後,麻涌也隨之改鎮。麻涌鎮總面積91平方公里,全鎮人口約11萬,其中戶籍人口7萬多,外來人口4.3萬,下轄13個村委會,2個居委會。

基本信息

歷史沿革

麻涌鎮立村於宋,至今已有八百多年歷史。由於先人愛梅,立村之初名為“古梅鄉”。古梅鄉原屬廣州府寶安縣所轄,之後於明朝初期劃歸東莞縣中堂區管轄。由於此地四周河網密布,同時岸邊耕地又以產麻為主,又改名為“麻涌鄉”。建國前夕麻涌歸東莞新四區所管。建國初至1952年劃入東莞縣第八區。1953年土改後,又劃為東莞縣第十八區,稱為麻涌區。1958年成立麻涌人民公社,1983年改為東莞縣麻涌區。1986年,東莞縣設市之後,麻涌也隨之改鎮。

自然環境

麻涌鎮總面積91平方公里,全鎮人口約11萬,其中戶籍人口7萬多,外來人口4.3萬,下轄13個村委會,2個居委會。

這裡氣候溫和,年平均氣溫22℃,屬亞熱帶海洋性氣候,土地資源豐富,平原遼闊,有35公里長的海岸線。

交通通訊

公路

鎮內公路網路完善,通過中麻公路與107國道相聯;鎮內有四個高速路出入口,其中廣深珠高速一個,沿江高速兩個;已完工的東莞市西部幹道將東莞市區、港口、廣州開發區三個經濟成長極聯為一體,將進一步改善該鎮的道路交通條件,最佳化投資環境。

港口

擁有獅子洋深水岸線7.4公里和可建1000噸以上泊位的內河岸線10.56公里,規劃建設3.5至5萬噸級泊位24個,其中已建成有3.5至5萬噸泊位10個,最大可停泊11萬噸級的輪船;有年吞吐量超過4000萬噸的華南最大內陸港口─新沙港,配套有海關、檢驗檢疫等口岸部門。規劃建設中的麻涌港區是虎門港的重要組成部分,包括東江北支流作業區、麻涌河口作業區、新沙南作業區和淡水河作業區,規劃建設10個5萬噸級泊位和10個1萬噸級以下泊位。

機場

麻涌地處香港、澳門、廣州、深圳、珠海五大機場中心,沿廣深珠高速公路,五十公里內北有廣州機場,南有深圳機場;一百公里左右有珠海機場及香港新機場。

鐵路

新沙港的專線鐵路與廣州廈園站接軌,貫通全國各地;而東莞更是廣九鐵路、廣深鐵路、廣梅鐵路與大京九鐵路的交匯點。

輕鐵

規劃中的珠三角城際輕軌途徑麻涌,並在麻涌設站,使麻涌的交通更方便快捷。

通訊

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麻涌的通訊網路不斷完善,程控電話、行動電話、信息網路被普遍套用。每百人行動電話擁有量超過35台。

名勝

麻涌在明末清初,民安物阜,文風鼎盛。人們懂得文化生活的需要和享受,紛紛有所追求。對地方慶會、景物欣賞,都非常講究。幾經強人墨客、群議眾論,才作確定。

水鄉麻涌風景如畫。集其美有“八大勝景”和“小八景”,遐邇聞名。

八大勝景美名日:“東海漁歌”、“南坦禾雲”、“西園夜市”、“北丫蕉雨”、“魁樓晚望“、“花橋佛廟”、“白鶴榕蔭”、“歸義鐘聲”。

東海漁歌

麻涌朝東而立,瀕海而居,“東海”(當地老百姓傳統慣稱為“東便海”)之名,由是而得。此海襟東江而帶獅子洋,魚產甚為豐富。因而土人得其地利,從業於捕魚者甚多。漁舟密集,有如星羅棋布。每當夕陽西墜,漁舟三三五五,持續歸航,傳來隱隱約約的歌聲,由遠而近,由疏而密,聚成滿海歌聲,籍以消除整日艱辛的倦意。其間有唱著信口兒歌的;有唱著風趣橫生的鹹水歌的;還有雙雙情侶在行歌相答,從而締成愛花情果的。時入傍晚,在海心漁火之中,唱者愈勁,聽者動容。

南坦禾雲

南坦,位於麻涌之南,原是一片基地所在。惟此地南連蛟塘(原番禺),廣接萬傾沙。由這基地遠眺,一望無際的禾稻,真是田連阡陌,其面積之廣,眨眼一看,難以估計。尤在秋熟之際,登高而應望,只見那禾黃稻熟,金光閃爍,與絢麗的晚霞交相輝映,真是禾連雲、雲進禾,禾雲交織,禾雲一色,田間金稻與天上彩霞所構成的奇觀,令觀賞者心曠神怡,怎肯遽然離去!

西園夜市

西園市場位於麻涌五元坊(現麻四國小一帶),興建於明嘉靖年間,是時乃麻涌商埠物流集散之地。此時,麻涌地域成形,氏族聚居初定。選址建市場乃民住所需。西園辟市以後,商鋪林立,魚蝦肉萊攤檔,接連擺開,大小食品加工店鋪,手工作坊,灑樓食肆,陸續增加。經商的購物喝茶的,四方來客雲集於此。每當夜幕降臨,從事漁農者歸航返家,外來貨船泊岸,攜壺趁市的議價聲,商販叫賣聲,灑店飯館傳出的陣陣歡笑聲,匯成一片。燈紅灑綠,呈現一派熱鬧繁華景象。此為西園夜市之美景。

該集市東連元沙、慈悲、東仁三個坊;南接董葉鄉(軍城:現麻二村);北通崇仁坊、東寧坊、市心坊和西寧坊;西匯第五涌和第三水系注入珠江,河灣寬暢,水陸四通八達,是當是得天獨厚的商貿之地。

隨著麻涌人口增加和地理環境的改善,到清朝順治2年(1645年)遷市場於麻涌崇仁坊,自此,西園市為馬元市所代替。

北丫蕉雨

北丫蕉基,位於麻涌之北。此地得天獨厚,土壤肥沃,所產香蕉,是麻涌特產之精英。這裡風景優美,獨出乎眾。外來人但知芭蕉葉大可遮陽光,而不知其在雨中別饒風趣,韻味無究。真的,不雨則已,一雨則萬葉隨風搖曳,迎著飄零的雨點淅瀝成聲,像一支大型的交響樂隊,正在巧奪天工地奏著清脆悅耳的琴曲,有如高山流水,扣人心弦。然有時在風滿雨晦下,又發出嗚嗚然如怨、如慕、如泣、如拆之聲,餘音裊裊,不絕如縷,動遊子之秋思,觸詩人之雅詠。此時此景,使人自然想到古詩名句“芭蕉宜雨不宜晴”,廣東名曲“雨打芭蕉”。面對美景,何等抒懷。然而一雨之後,整個蕉林又紛呈新態,那千株萬葉在清新空氣之中,翠色慾滴;帶著雨珠的紅蕾,含苞待放;雨後春筍般的嫩芽,勃然崛起,分外妖嬈。沒有雨,不能構成這幅天然美麗的圖景;沒有雨,不能讓它四季長青、飄香吐實而享有“嶺南佳果”的雅譽。一雨來之,風采煥然。

魁樓晚望

魁樓位於麻四之東南,始建於明永曆八年(1654年)。蕭奕輔以文官掌武印,功在明室,晚年倦政歸居,建此樓以自如,此樓原高四層,雖無魁星踢斗之設,而有開卷覽勝之幽,下設花園,襯以亭樹。主人常在此窮經引典,觀花賞魚,怡樂晚年,直至65歲而卒。後至明末。該樓列為麻涌八景之一。每當夕陽西墜,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這無異古人登上岳陽樓,頓覺心曠神怡,寵辱皆忘,把灑臨風,其喜洋洋者矣。拭目東南一瞥,但見獅子洋上水連天,天連水,浩浩蕩蕩,茫無際崖,倍感壯觀;在暮雲深處隱約可見的蓮花山,泰岱傳神;那座擎天一柱般的蓮花塔,巍峨矗立,大有“欲與天公試比高”之勢;一隊隊的銀鶴自東而西,穿插於暮雲之中,正是“暮雲與歸鶴齊飛,碧水共長空一色”。倘若從近而望,左有南坦之禾雲,右有北丫之蕉雨,遙相輝映,更有賞心悅耳的東海漁歌,另有一番韻味。

花橋佛廟

花橋佛廟,位於麻涌馬元市中心,被一棵很大的古榕遮蔽著。佛廟人來人往,香火甚盛。相傳明大中丞蕭奕輔考中進士那年,亦曾到此進香拜佛。自此佛廟榕蔭已成一景。後至明末,公元1646年,在小佛廟前加建一座大木橋,橫跨於一河兩岸,籍以溝通小河東西兩坊,方便過容。此橋初建時,原為寬闊的木板橋面,間有欖核形的粗線條;橋柱上端,亦雕有花紋,故日“花橋”,又名“佛廟橋”。民國24年(1935年),此橋由木橋改建為鋼筋水坭橋。建成之日,由鄉紳蕭履始拖孫過橋,以作開道。佛廟樓蔭,已在1943年馬元市第二次大火災中付之一炬,而從“花橋”改建成的鋼筋水坭橋,則因建國後鄉鎮建設的需要,於1995年拆毀。

歸義鐘聲

歸義庵位於麻涌荒園(今麻四七坊)。庵名“歸義”,其來有因,明末大中丞蕭奕輔,有一女,甚孝,但少而守孀,長居父母家,願至老不嫁以事父母。一次,奕輔由京乞假回家,其女跪而請日:“兒願削髮為尼,求父母在附近擇地建一庵堂,使兒居此扳依我佛,既可盡節,亦可常見親顏。”奕輔嘉其志,乃擇定鄰近荒園建此庵以成全之;並親筆命名題為“歸義庵”。自此暮鼓晨鐘,發人深省。庵內佛像雄偉,香火鼎盛。建國前還有數尼姑居於此,為人求卜解簽、追悼亡靈、做法事。土改後,尼姑均已還俗。該庵“文革”時已拆毀,改建為麻四國小校。小八景美名日:“一樹兩縣”、“一河兩岸”、“馬元古廟”、“上呼下應”、“輔魚透入”、“高墩遠眺”、“柏基烏欖”、“淡趣木棉”。

涼棚

在古樸的水鄉麻涌,各村的沿河,埗頭邊遍布涼棚,甚至在蕉基田疇的河邊上也是星羅棋布,形成了水鄉的一大特色。

在過去,尤其是夏秋季節,人們在勞作返村必到涼棚休息。有的睡涼,有的聚坐一處,談論種植生產,交流經驗;有的說些路邊笑話或談古論今;有的彈唱一曲,以娛樂身心,消除勞動的疲勞,實為村民尤其是男性乘涼過夜和談天說地的公眾之處。同時也是人們看管農用船艇和農具雜物所需;又可以看管小孩在河涌埗頭學游泳的好地方。

基礎設施

糧庫

麻湧現有庫容46萬噸的國家直屬糧庫,建設中有22萬噸廣東省糧庫、規劃建設的有5萬噸東莞市屬糧庫,總庫容將達73萬噸,是華南地區最主要的糧油進出口通道。

供電

建成以大電網為主,多層次、多形式的供電網路。該鎮現有2座110千伏變電站,2004年完成電網建設與改造項目22項,新增配變容量74840千伏安,新架設及整改10千伏線路11.59公里。2004年供電量11億千瓦時,電力供應充足。

供水

全鎮供水系統已接入東莞市供水網,日供水量可達15萬噸,計畫發展到日供水30萬噸的雙向供水系統。

教育

全鎮擁有各類學校21所,其中大學1所,普通中學4所,職業中學1所,國小15所,中國小校專任教師810人。2004年中考、高考取得新成績,被6間市屬重點中學錄取的有245人,增長27.6%,考上本科的有252人,增長26%,考上省市大專院校的有416人,增長25.3%。

衛生、體育

全鎮現有甲級一等醫院一間、衛生站16家,衛生技術人員200多人。計畫生育各項指標達到市政府的要求,衛生、醫療、體育事業取得新成績,人民民眾的素質不斷提高,全民建設活動豐富,曾被省體育運動委員會評為“廣東省民眾體育先進單位”。

金融

全鎮擁有銀行機構7家,下設金融網點17個,遍布全鎮各村。2004年底,全鎮各項存款餘額24.18億元,其中城鄉居民各項存款餘額15.02億元,增長12.05%;郵政匯款匯出8138萬元,增長5.3%。

旅遊

麻涌農業旅遊資源豐富,規劃建設以帶有水鄉特色的農業生態旅遊為主。

文化

龍舟文化已成為一大特色,鎮級企業杯龍舟錦標賽已成功舉辦了七屆,歐涌、漳澎等村一年一度的龍船景也熱鬧非凡。麻涌的龍舟隊更多次揚威國際,在1997年的多倫多“國際龍舟邀請賽”上,奪得男子公開組“第一名”;同年9月,奪得第二屆“炎黃杯”世界華僑華人龍舟邀請賽男子組總成績的“第一名”。

曲藝文化吸引著民眾不斷探索和追求,全鎮共有18個曲藝中心。1999年,該鎮被中國文聯、中國曲藝家協會授予《中國曲藝之鄉》的稱號。新基村被廣東省文化廳授予《廣東省民族民間文化藝術之鄉》。

麻涌是著名作家陳殘雲所著長編小說《香飄四季》的原創地。《香飄四季》藝術風格清朗自然,具有鮮明的時代特色和地域文化特色,是水鄉人民求渴拜讀的名著。在鎮的中心廣場中立有陳殘雲紀念塑像。

東莞行政區劃百科

東莞市位於廣東省中南部,珠江口東岸,北接廣州,南連深圳。1985年9月撤縣設市,1988年1月升格為地級市,下轄28個鎮、4個街道辦事處,440個村委會,156個居委會。
半仙山村
博頭村
寶石社區
博廈社區
北岸村
寶陂村
寶蓮村
沖美村
創業社區
超朗村
赤坎村
茶山鎮
村尾村
茶山村
城中社區
常平鎮
長山頭村
曹樂村
長塘社區
草墩村
昌平村
長安鎮
村頭社區
長盛社區
東正社區
鄧屋村
東平村
東江村
大洲社區
大龍村
單屋村
東坑鎮
大利村
大朗社區
大環村
大朗鎮
大嶺山鎮
大沙村
大井頭社區
大泥村
低涌村
道滘鎮
東太村
大流村
福隆村
鳧山村
富竹山村
佛子凹村
鳳崗鎮
浮竹山村
福祿沙村
鳳沖村
佛新社區
浮崗村
福安村
隔坑村
谷嚇村
高英村
高埗鎮
莞城街道
光明社區
崗頭村
高埗村
橫坑社區
黃江鎮
護安圍村
虎門寨社區
橫滘頭村
禾坑村
黃洞村
厚街鎮
華陽村
環岡村
橫瀝鎮
宏遠社區
恆泉社區
橫瀝村
黃屋村
合路村
虎門鎮
河田村
洪梅鎮
黃家壆村
橫江村
黃泗圍村
黃泥塘村
黃草朗社區
厚德村
潢涌村
厚街村
湖美村
黃麻嶺村
橫流社區
和安村
舊圍村
井美村
桔洲村
九鄉村
聚龍江村
金洲社區
江邊村
舊村
井巷村
逕聯社區
錦廈社區
京山村
角社村
金桔村
坑口社區
坑美村
嶺頭社
盧邊村
六甲村
林屋村
蓮城社區
劉屋村
梁家村
羅沙社區
李屋村
盧屋村
良平社區
朗廈村
嶺廈社區
寮邊頭村
寮步鎮
良邊村
荔橫村
連平村
林村社區
朱磡村
羅馬村
盧溪村
寮廈村
龍眼社區
蘆村
廟邊王村
莫屋村
繆邊社區
民田村
梅林村
民泰社區
麻一村
麻涌鎮
麻三齊村
南城街道
南社村
牛楊社區
南洲村
南城村
南五村
泥洲村
歐鄧村
埔心村
屏山社區
泉塘社區
清湖村
橋頭社區
求富路社區
企石鎮
企石村
清溪社區
齊沙村
清溪鎮
稔洲村
稔子園村
勝利社區
市橋社區
水邊村
邵崗頭村
桑園社區
山廈村
上截村
石排村
山和村
沙角村
孫屋村
石碣鎮
石水口村
水貝村
上元村
司馬村
松木山村
三中村
石龍坑村
聖堂社區
沙步村
松崗村
沙田鎮
三屯村
上角社區
三涌村
沙頭社區
雙崗村
穗豐年村
田新社區
塘尾村
田寮村
塘角村
太和社區
鐵崗村
鐵爐坑村
塔崗村
塘廈鎮
塘廈村
萬江社區
屋廈村
望牛墩鎮
五涌村
烏沙社區
謝崗鎮
霞朗村
下沙村
細村社區
新村社區
下朗村
興塘社區
西南村
下截村
向西村
新民社區
下嶺貝村
霞邊村
小坑村
巷頭社區
新馬蓮村
廈邊社區
小河村
新圍村
西太隆村
冼沙村
鹹西社區
廈崗社區
興隆社區
西大坦村
下蘆村
月塘村
涌口村
窯山村
楊屋村
燕窩村
洋坑塘村
楊涌村
洋烏村

東莞市行政區劃

4個街道莞城街道 (莞城區)、南城街道 (南城區,原篁村區)、萬江街道(萬江區)、東城街道 (東城區,原附城區)。市人民政府駐南城街道。
28個鎮石碣鎮石龍鎮茶山鎮石排鎮企石鎮橫瀝鎮橋頭鎮謝崗鎮東坑鎮常平鎮寮步鎮大朗鎮黃江鎮清溪鎮塘廈鎮鳳崗鎮長安鎮虎門鎮厚街鎮沙田鎮道窖鎮洪梅鎮麻涌鎮中堂鎮高埗鎮樟木頭鎮大嶺山鎮望牛墩鎮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