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麻涌鎮立村於宋,至今已有八百多年歷史。由於先人愛梅,立村之初名為“古梅鄉”。古梅鄉原屬廣州府寶安縣所轄,之後於明朝初期劃歸東莞縣中堂區管轄。由於此地四周河網密布,同時岸邊耕地又以產麻為主,又改名為“麻涌鄉”。建國前夕麻涌歸東莞新四區所管。建國初至1952年劃入東莞縣第八區。1953年土改後,又劃為東莞縣第十八區,稱為麻涌區。1958年成立麻涌人民公社,1983年改為東莞縣麻涌區。1986年,東莞縣設市之後,麻涌也隨之改鎮。
自然環境
麻涌鎮總面積91平方公里,全鎮人口約11萬,其中戶籍人口7萬多,外來人口4.3萬,下轄13個村委會,2個居委會。
這裡氣候溫和,年平均氣溫22℃,屬亞熱帶海洋性氣候,土地資源豐富,平原遼闊,有35公里長的海岸線。
交通通訊
公路
鎮內公路網路完善,通過中麻公路與107國道相聯;鎮內有四個高速路出入口,其中廣深珠高速一個,沿江高速兩個;已完工的東莞市西部幹道將東莞市區、港口、廣州開發區三個經濟成長極聯為一體,將進一步改善該鎮的道路交通條件,最佳化投資環境。
港口
擁有獅子洋深水岸線7.4公里和可建1000噸以上泊位的內河岸線10.56公里,規劃建設3.5至5萬噸級泊位24個,其中已建成有3.5至5萬噸泊位10個,最大可停泊11萬噸級的輪船;有年吞吐量超過4000萬噸的華南最大內陸港口─新沙港,配套有海關、檢驗檢疫等口岸部門。規劃建設中的麻涌港區是虎門港的重要組成部分,包括東江北支流作業區、麻涌河口作業區、新沙南作業區和淡水河作業區,規劃建設10個5萬噸級泊位和10個1萬噸級以下泊位。
機場
麻涌地處香港、澳門、廣州、深圳、珠海五大機場中心,沿廣深珠高速公路,五十公里內北有廣州機場,南有深圳機場;一百公里左右有珠海機場及香港新機場。
鐵路
新沙港的專線鐵路與廣州廈園站接軌,貫通全國各地;而東莞更是廣九鐵路、廣深鐵路、廣梅鐵路與大京九鐵路的交匯點。
輕鐵
規劃中的珠三角城際輕軌途徑麻涌,並在麻涌設站,使麻涌的交通更方便快捷。
通訊
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麻涌的通訊網路不斷完善,程控電話、行動電話、信息網路被普遍套用。每百人行動電話擁有量超過35台。
名勝
麻涌在明末清初,民安物阜,文風鼎盛。人們懂得文化生活的需要和享受,紛紛有所追求。對地方慶會、景物欣賞,都非常講究。幾經強人墨客、群議眾論,才作確定。
水鄉麻涌風景如畫。集其美有“八大勝景”和“小八景”,遐邇聞名。
八大勝景美名日:“東海漁歌”、“南坦禾雲”、“西園夜市”、“北丫蕉雨”、“魁樓晚望“、“花橋佛廟”、“白鶴榕蔭”、“歸義鐘聲”。
東海漁歌
麻涌朝東而立,瀕海而居,“東海”(當地老百姓傳統慣稱為“東便海”)之名,由是而得。此海襟東江而帶獅子洋,魚產甚為豐富。因而土人得其地利,從業於捕魚者甚多。漁舟密集,有如星羅棋布。每當夕陽西墜,漁舟三三五五,持續歸航,傳來隱隱約約的歌聲,由遠而近,由疏而密,聚成滿海歌聲,籍以消除整日艱辛的倦意。其間有唱著信口兒歌的;有唱著風趣橫生的鹹水歌的;還有雙雙情侶在行歌相答,從而締成愛花情果的。時入傍晚,在海心漁火之中,唱者愈勁,聽者動容。
南坦禾雲
南坦,位於麻涌之南,原是一片基地所在。惟此地南連蛟塘(原番禺),廣接萬傾沙。由這基地遠眺,一望無際的禾稻,真是田連阡陌,其面積之廣,眨眼一看,難以估計。尤在秋熟之際,登高而應望,只見那禾黃稻熟,金光閃爍,與絢麗的晚霞交相輝映,真是禾連雲、雲進禾,禾雲交織,禾雲一色,田間金稻與天上彩霞所構成的奇觀,令觀賞者心曠神怡,怎肯遽然離去!
西園夜市
西園市場位於麻涌五元坊(現麻四國小一帶),興建於明嘉靖年間,是時乃麻涌商埠物流集散之地。此時,麻涌地域成形,氏族聚居初定。選址建市場乃民住所需。西園辟市以後,商鋪林立,魚蝦肉萊攤檔,接連擺開,大小食品加工店鋪,手工作坊,灑樓食肆,陸續增加。經商的購物喝茶的,四方來客雲集於此。每當夜幕降臨,從事漁農者歸航返家,外來貨船泊岸,攜壺趁市的議價聲,商販叫賣聲,灑店飯館傳出的陣陣歡笑聲,匯成一片。燈紅灑綠,呈現一派熱鬧繁華景象。此為西園夜市之美景。
該集市東連元沙、慈悲、東仁三個坊;南接董葉鄉(軍城:現麻二村);北通崇仁坊、東寧坊、市心坊和西寧坊;西匯第五涌和第三水系注入珠江,河灣寬暢,水陸四通八達,是當是得天獨厚的商貿之地。
隨著麻涌人口增加和地理環境的改善,到清朝順治2年(1645年)遷市場於麻涌崇仁坊,自此,西園市為馬元市所代替。
北丫蕉雨
北丫蕉基,位於麻涌之北。此地得天獨厚,土壤肥沃,所產香蕉,是麻涌特產之精英。這裡風景優美,獨出乎眾。外來人但知芭蕉葉大可遮陽光,而不知其在雨中別饒風趣,韻味無究。真的,不雨則已,一雨則萬葉隨風搖曳,迎著飄零的雨點淅瀝成聲,像一支大型的交響樂隊,正在巧奪天工地奏著清脆悅耳的琴曲,有如高山流水,扣人心弦。然有時在風滿雨晦下,又發出嗚嗚然如怨、如慕、如泣、如拆之聲,餘音裊裊,不絕如縷,動遊子之秋思,觸詩人之雅詠。此時此景,使人自然想到古詩名句“芭蕉宜雨不宜晴”,廣東名曲“雨打芭蕉”。面對美景,何等抒懷。然而一雨之後,整個蕉林又紛呈新態,那千株萬葉在清新空氣之中,翠色慾滴;帶著雨珠的紅蕾,含苞待放;雨後春筍般的嫩芽,勃然崛起,分外妖嬈。沒有雨,不能構成這幅天然美麗的圖景;沒有雨,不能讓它四季長青、飄香吐實而享有“嶺南佳果”的雅譽。一雨來之,風采煥然。
魁樓晚望
魁樓位於麻四之東南,始建於明永曆八年(1654年)。蕭奕輔以文官掌武印,功在明室,晚年倦政歸居,建此樓以自如,此樓原高四層,雖無魁星踢斗之設,而有開卷覽勝之幽,下設花園,襯以亭樹。主人常在此窮經引典,觀花賞魚,怡樂晚年,直至65歲而卒。後至明末。該樓列為麻涌八景之一。每當夕陽西墜,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這無異古人登上岳陽樓,頓覺心曠神怡,寵辱皆忘,把灑臨風,其喜洋洋者矣。拭目東南一瞥,但見獅子洋上水連天,天連水,浩浩蕩蕩,茫無際崖,倍感壯觀;在暮雲深處隱約可見的蓮花山,泰岱傳神;那座擎天一柱般的蓮花塔,巍峨矗立,大有“欲與天公試比高”之勢;一隊隊的銀鶴自東而西,穿插於暮雲之中,正是“暮雲與歸鶴齊飛,碧水共長空一色”。倘若從近而望,左有南坦之禾雲,右有北丫之蕉雨,遙相輝映,更有賞心悅耳的東海漁歌,另有一番韻味。
花橋佛廟
花橋佛廟,位於麻涌馬元市中心,被一棵很大的古榕遮蔽著。佛廟人來人往,香火甚盛。相傳明大中丞蕭奕輔考中進士那年,亦曾到此進香拜佛。自此佛廟榕蔭已成一景。後至明末,公元1646年,在小佛廟前加建一座大木橋,橫跨於一河兩岸,籍以溝通小河東西兩坊,方便過容。此橋初建時,原為寬闊的木板橋面,間有欖核形的粗線條;橋柱上端,亦雕有花紋,故日“花橋”,又名“佛廟橋”。民國24年(1935年),此橋由木橋改建為鋼筋水坭橋。建成之日,由鄉紳蕭履始拖孫過橋,以作開道。佛廟樓蔭,已在1943年馬元市第二次大火災中付之一炬,而從“花橋”改建成的鋼筋水坭橋,則因建國後鄉鎮建設的需要,於1995年拆毀。
歸義鐘聲
歸義庵位於麻涌荒園(今麻四七坊)。庵名“歸義”,其來有因,明末大中丞蕭奕輔,有一女,甚孝,但少而守孀,長居父母家,願至老不嫁以事父母。一次,奕輔由京乞假回家,其女跪而請日:“兒願削髮為尼,求父母在附近擇地建一庵堂,使兒居此扳依我佛,既可盡節,亦可常見親顏。”奕輔嘉其志,乃擇定鄰近荒園建此庵以成全之;並親筆命名題為“歸義庵”。自此暮鼓晨鐘,發人深省。庵內佛像雄偉,香火鼎盛。建國前還有數尼姑居於此,為人求卜解簽、追悼亡靈、做法事。土改後,尼姑均已還俗。該庵“文革”時已拆毀,改建為麻四國小校。小八景美名日:“一樹兩縣”、“一河兩岸”、“馬元古廟”、“上呼下應”、“輔魚透入”、“高墩遠眺”、“柏基烏欖”、“淡趣木棉”。
涼棚
在古樸的水鄉麻涌,各村的沿河,埗頭邊遍布涼棚,甚至在蕉基田疇的河邊上也是星羅棋布,形成了水鄉的一大特色。
在過去,尤其是夏秋季節,人們在勞作返村必到涼棚休息。有的睡涼,有的聚坐一處,談論種植生產,交流經驗;有的說些路邊笑話或談古論今;有的彈唱一曲,以娛樂身心,消除勞動的疲勞,實為村民尤其是男性乘涼過夜和談天說地的公眾之處。同時也是人們看管農用船艇和農具雜物所需;又可以看管小孩在河涌埗頭學游泳的好地方。
基礎設施
糧庫
麻湧現有庫容46萬噸的國家直屬糧庫,建設中有22萬噸廣東省糧庫、規劃建設的有5萬噸東莞市屬糧庫,總庫容將達73萬噸,是華南地區最主要的糧油進出口通道。
供電
建成以大電網為主,多層次、多形式的供電網路。該鎮現有2座110千伏變電站,2004年完成電網建設與改造項目22項,新增配變容量74840千伏安,新架設及整改10千伏線路11.59公里。2004年供電量11億千瓦時,電力供應充足。
供水
全鎮供水系統已接入東莞市供水網,日供水量可達15萬噸,計畫發展到日供水30萬噸的雙向供水系統。
教育
全鎮擁有各類學校21所,其中大學1所,普通中學4所,職業中學1所,國小15所,中國小校專任教師810人。2004年中考、高考取得新成績,被6間市屬重點中學錄取的有245人,增長27.6%,考上本科的有252人,增長26%,考上省市大專院校的有416人,增長25.3%。
衛生、體育
全鎮現有甲級一等醫院一間、衛生站16家,衛生技術人員200多人。計畫生育各項指標達到市政府的要求,衛生、醫療、體育事業取得新成績,人民民眾的素質不斷提高,全民建設活動豐富,曾被省體育運動委員會評為“廣東省民眾體育先進單位”。
金融
全鎮擁有銀行機構7家,下設金融網點17個,遍布全鎮各村。2004年底,全鎮各項存款餘額24.18億元,其中城鄉居民各項存款餘額15.02億元,增長12.05%;郵政匯款匯出8138萬元,增長5.3%。
旅遊
麻涌農業旅遊資源豐富,規劃建設以帶有水鄉特色的農業生態旅遊為主。
文化
龍舟文化已成為一大特色,鎮級企業杯龍舟錦標賽已成功舉辦了七屆,歐涌、漳澎等村一年一度的龍船景也熱鬧非凡。麻涌的龍舟隊更多次揚威國際,在1997年的多倫多“國際龍舟邀請賽”上,奪得男子公開組“第一名”;同年9月,奪得第二屆“炎黃杯”世界華僑華人龍舟邀請賽男子組總成績的“第一名”。
曲藝文化吸引著民眾不斷探索和追求,全鎮共有18個曲藝中心。1999年,該鎮被中國文聯、中國曲藝家協會授予《中國曲藝之鄉》的稱號。新基村被廣東省文化廳授予《廣東省民族民間文化藝術之鄉》。
麻涌是著名作家陳殘雲所著長編小說《香飄四季》的原創地。《香飄四季》藝術風格清朗自然,具有鮮明的時代特色和地域文化特色,是水鄉人民求渴拜讀的名著。在鎮的中心廣場中立有陳殘雲紀念塑像。
東莞行政區劃百科
東莞市位於廣東省中南部,珠江口東岸,北接廣州,南連深圳。1985年9月撤縣設市,1988年1月升格為地級市,下轄28個鎮、4個街道辦事處,440個村委會,156個居委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