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情概述
涌口村地處廣東省東莞市厚街鎮的西南面,總面積3.98平方公里。轄下東社、南社、西社、北社、水北、紅花林和石角7個小組。村民5500多人,外來常住人口約18000人。村以“五整治”為契機,切實改善群眾居住環境。綠化環衛工作市場化,綠化覆蓋率達33%,並獲得“全國綠色小康村”稱號。涌口村的文化事業蓬勃發展。設有2800個座位的海月劇場,面積900平方米、藏書5000冊的圖書館,還有綜合科普活動場、展覽室、老人活動室、青少年活動室和宣傳欄等文化體育活動場所。各個村民小組,都建有自己的文化公園,並有專人管理。海月露天劇場定期和不定期有演出,如“三八”婦女節、“五一”國際勞動節、“十一”國慶節等節日都有大型的文藝晚會。每年的端午節,涌口村組織村民在海月公園舉辦龍舟歡樂節,有醒獅巡遊及表演、歡樂文藝演出、海月湖龍舟競賽等,吸引眾多遊客前來觀賞。涌口村在文化建設方面取得了初步的成效,先後獲得了“東莞市文化建設達標村”、“東莞市文化建設先進村”、“東莞市科普示範社區”、“東莞市文化建設標兵村”等稱號。
農村經濟
該村有耕地148.17畝,其中人均耕地0.29畝;有林地319.97畝。耕地有效灌溉面積為36.80畝,有效灌溉率為24.84%,其中有高穩產農田地面積36.80畝,人均高穩產農田地面積0.10 畝。到2006年底,已簽定農業承包契約104份,農村土地承包面積148.17畝,其中土地流轉面積10.55畝。該村的主要產業為種植業(主要種植玉米、水稻),產品主要銷往本縣。2006年主產業全村銷售總收入11.00萬元,占農村經濟總收入12.32%。2006年農村經濟總收入82.05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30.94萬元,占總收入的34.65%;畜牧業收入40.63萬元,占總收入的45.50%(其中,年內出欄肉豬320頭,肉牛30頭,肉羊45頭);林業收入0.62萬元,占總收入的0.69%;第二、三產業收入9.86萬元,占總收入的11.04%;工資性收入7.24萬元,占總收入的8.11%。農民人均純收入949.73元,農民收入以種植業、養殖業等為主。全村外出務工收入7.24萬元,其中,常年外出務工人數69人(占勞動力的18.55%),在省內務工25人。基礎設施
該村截止2006年底,已實現水、電、路、電視、電話五通。全村有58戶通自來水,有104戶通電,擁有電視機農戶61戶(分別占農戶總數的100%和58.65%);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41戶,其中擁有行動電話農戶數29戶(分別占總數的39.42%和27.88%)。該村到鎮政府已通公路;進村道路為土路;村內主幹道均為未硬化的路面;距離最近的車站0.50公里,距離最近的集貿市場0.50公里。全村共擁有拖拉機1輛,機車6輛。全村建有沼氣池農戶3戶;裝有太陽能農戶4戶;建有小水窖5口。該村到2006年底,農戶住房以土木結構住房為主,有13戶居住磚木結構住房;有91戶居住於土木結構住房。該村國小生就讀於張家村完小,中學生就讀於迤車中學、會三中。該村距離國小校0.30公里,距離中學11.00公里。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村衛生所和鎮衛生院,距離村衛生所0.5公里,距離鎮衛生院11公里。該村目前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是基礎設施建設嚴重滯後,發展不平衡。人多地少的現象十分突出,經濟發展速度緩慢,廣大人民民眾缺乏創新精神。自然資源
全村有耕地總面積148.17畝(其中:田27.49畝,地120.68畝),人均耕地0.29畝,主要種植玉米、烤菸、水稻等作物;擁有林地319.97畝;水面面積2.05畝;荒山荒地304.11畝,其他面積776.28畝。特色產業
該村的主要產業為種植業(主要種植玉米、水稻),產品主要銷往本縣。2006年主產業全村銷售總收入11.00萬元,占農村經濟總收入12.32%。該村目前正在發展烤菸特色產業,計畫大力發展產業。人口衛生
該村現有農戶104戶,共有鄉村人口372人,其中男性197人,女性175人。其中農業人口372人,勞動力268人。該村以漢族為主,其中:有壯族4人,回族2人。到2006年底,全村參加農村合作醫療364人(人員名單附後),參合率97.85%;享受低保17人(人員名單附後)。
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村衛生所和鎮衛生院, 距離村衛生所0.5公里,距離鎮衛生院11公里。
文化教育
該村國小生就讀於張家村完小,中學生就讀於迤車中學、會三中。該村距離國小校0.30公里,距離中學11.00公里。目前該村義務教育在校學生41 人,其中國小生36人,中學生5人。村務公開
該村到2006年底,已簽定農業承包契約104份,農村土地承包面積148.17畝,其中土地流轉面積10.55畝。基層組織
該村設黨小組1個,黨員總數8人,黨員中男黨員6 人,女黨員2人。
發展重點
該村目前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是:一、基礎設施建設嚴重滯後,發展不平衡。二、村民整體素質普遍低,科技意識不強。三經濟發展速度緩慢,人多地少的現象十分突出,科技推廣難,村民小富即安思想嚴重,廣大人民民眾缺乏創新精神。四、經濟結構不合理,財源結構單一,財政增收困難。五、農業產業化程度不高。六籌集農業發展資金難。該村今後的發展思路和重點是:以科學發展觀統領全局,堅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針,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要求,重點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大力調整產業結構,重點發展林果業和養殖業,圍繞萬元增收這一目標,突出扶貧開發基礎設施建設。農民素質提高三個重點,培育壯大畜牧、林果、勞務輸出三大產業,推進“三村四化”新農村建設。協調推進農村民主法法制和精神文明建設,確保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發展。
東莞行政區劃百科
東莞市位於廣東省中南部,珠江口東岸,北接廣州,南連深圳。1985年9月撤縣設市,1988年1月升格為地級市,下轄28個鎮、4個街道辦事處,440個村委會,156個居委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