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福建省南平市武夷山市崇安街道村尾村
村尾村位於西門北路距離市區10.15公里。轄區面積2.6平方公里,全村轄2個自然村,7個小組,總戶數123戶,總人口532人。山林面積約0.6萬畝,村民主要以竹山農田為主。
近年來,村尾村在上級政府的領導下發展了菸葉與各種飼養戶。其中菸葉生產214畝。在於2007年該村年收入約36萬元。
2、廣東省佛山市禪城區張槎街道村尾村
村尾村是張槎街道辦內較為偏遠的村委會,下設4個村民小組,共有村民1900多人,外來人員4000多人,土地面積1300畝,其中現耕地600畝,村組兩級經濟集工業、農業、商貿為一體。在黨支部、村委會的領導下,村尾村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結合實際,重點發展物業和個體私營經濟,現有大小企業100家。在發展經濟的同時,村尾村領導班子堅持“兩手抓,兩手都要硬”的工作方針,積極推進農村社區建設,提高精神文明建設水平。近年來,村委會積極改造村容村貌,進行植樹綠化,建設了多個村心小公園,對村莊、道路、水渠、公廁等實行綜合整治,有效改善了投資環境和村民生活環境。為豐富村民的文化生活,村委會還舉辦了粵劇晚會、太極拳培訓班等豐富多彩、健康向上的文體活動,積極開展農村社區服務。
3、廣東省佛山市禪城區南莊鎮村尾村
村尾村位於南莊鎮南面,總面積為130公頃,一條自然村,村內只分東、南、中、西四條大街。河涌環抱全村,轄十個村民小組。常住人口2000多人,外來人口為2000人。 村尾村開村已有700年歷史。在晚清和民國初年為興盛時期,有人口3000多人,以種養桑蠶、養魚為主業,有一間較大型繅絲廠。河邊有小港口,有幾十間大小商鋪。當時商貿生意十分活躍,曾被稱為“廣州小長堤”。日寇侵華後,人民四處逃荒。至解放後的1964年人口普查剩下1428人,生死未卜的占50%。
工農業發展
1971年前以種養桑蠶、魚塘、甘蔗等農業生產為主,1971年後分別辦起了幾家小規模的企業。到改革開放後的1992年,該村集體建辦了南海市明興高級牆地磚廠、鴻大高級牆地磚廠、南海攀興陶瓷磨具有限公司,到現在全部企業均已轉制。該村還大力吸納外資,1992年香港明豐建築材料有限公司在該村投資興建了南海建豐陶瓷工藝廠,香港聯泰織造廠在該村投資興建了南海聯業織造廠有限公司。2001年後村尾建起了該村的工業開發區,到目前為止,在該村開發區新投資辦廠的共有十幾家企業。
醫療衛生
1966年成立村衛生站,設備簡陋;到1968年,遷到一個新地方就診,共有醫務人員4人;1970年開始配有配劑員並負責婦檢工作,羅保蘇是部隊衛生兵,羅耀信是縣赤腳醫生,人員比較齊備。1984年開始實行合作醫療制度。飲用水衛生不斷得到完善,1986年建成村尾第一座水塔。1994年開始飲用從南莊鎮自來水廠供給的自來水。
教育事業
該村從二十世紀二十年代初設書塾多間,到1921年成立務茲國小;1956年後改為村尾國小。1957年中期開始興辦幼稚園,是南莊鎮辦園時間最長的幼稚園。如今,幼稚園設備年年有所改進,總面積1696平方米,教職員工共十多名。現已與原醒群國小合併為醒群國小,舊村尾國小已變為治安隊。
文化體育
該村村民們都喜愛唱粵曲演粵劇,1952年組織過粵劇團,演出過《白毛女》、《虎將入迷津》、《乞兒星宰相》、《火牛甲兵》等粵劇。
解放後組織籃球隊,多次參加賽事獲得冠軍,成為南莊一支水平較高的籃球隊,多次代表鎮外出參賽。足球隊在近十年興起,1990年5月榮獲南莊鎮第二屆個協杯運動會冠、亞軍。1991年也榮獲鎮足球聯盟杯獎項。1992年10月村尾籃球隊又獲鎮民工籃球賽第二名;2000年7月又被邀請參加澳沖村暑假杯男子籃球賽。
村政建設
以前村尾河涌縱橫,運輸靠草艇、泥艇進行,交通十分不便。隨著工業發展,1976年開始修建一些水泥路;1972年由香港同胞羅仕常先生贈送一輛農民車,後再有港人羅勝煖先生贈送一輛貨車,才解決魚苗及飼料的運輸問題。
1986年建成4.5公里的村級水泥路,後又建成了停車場和敬老院。村尾共有橋樑13座,其中3座石橋,10座水泥橋。其他村也建有小木橋和鐵橋。2011年1月1日文明樓(俗稱酒廠用於喜慶設宴的地方)落成。
4、浙江省溫州市泰順縣嶺北鄉村尾村
嶺北鄉村尾村位於泰順縣城西部,是嶺北鄉政府所在地,距縣城17.6公里,有耕地面積508.5畝,林地面積13128畝(其中公益林11965畝),現有427戶1520人。2007年,全村農民人均純收入達4560元。該村擁有豐富的毛竹資源、有“古道、古廊橋、古樹名木、古民居、古民風”的旅遊資源。2006年,該村被命名為省級生態示範村、省級整治示範村和省級全面小康建設示範村,同時入選為首屆溫州市十佳魅力鄉村、市十大農家樂旅遊特色示範村。2007年,獲得“溫州市十大避暑勝地”提名獎和“浙江美麗鄉村”稱號,並被列為“首屆溫州市新農村建設示範試點村”。
鄉黨委、政府緊抓新農村建設的有利契機,在上級領導的關心、支持下,立足本村實際,開展“千百工程”,改善環境,著力發展生態休閒旅遊,促進農民增收。編輯本段
5、福建省南平市延平區南山鎮村尾村
村尾村距市區32公里,距集鎮7.8公里。全村土地面積1.8萬畝,其中毛竹山面積3700畝,耕地面積1336畝。全村轄2個自然村,4個村民小組,總戶數255戶,人口1026人。糧食、蔬菜、畜牧、林果等農業形成規模,100多畝水果基地品種多樣、優質、特色,是延平區的科技示範基地。村尾村是一個基礎設施完善的村。戶戶通水、通電,閉路實現鎮村聯網;交通便捷,行政村公路、小街巷基本實現水泥路硬化;通過發達,行動電話網路覆蓋全村;電力資源豐富,現有裝機容量110KW水電站1座。至2005年,村財收入10萬元,人均純收入4000元。
6、湖南省郴州市嘉禾縣村尾村
從前村莊較大,呲地為村的尾部,故名。村委會駐上村尾,轄上村尾、下村尾、泮溪、謝家道、新村、赤竹嶺。總面積2平方公里,耕地30.3公頃,211戶,750人[1]。
7、廣東省東莞市橫瀝鎮村尾村
村尾村位於東莞市橫瀝鎮東南部,占地面積3900畝,戶籍人口1450人,流動人口10000多人,現有企業40家。
經過多年的發展,村尾村的投資環境日益最佳化。一是交通發達,物流方便。距鎮中心約6分鐘車程,距東莞火車站只需10分鐘車程,轄區內通車裡程達4公里,綠化率達35%。二是基礎設施完善。在轄區內建有鎮屬自來水水廠,自來水供水網路覆蓋率達100%,日供水量超過8萬立方米,在電力供應方面,已投資建成的工業電網超前安裝,完全可以滿足投資者的用電需要。三是社會穩定,治安良好。村尾村組建了一支盡忠職守的治安聯防隊伍,通宵輪值巡邏,在各路段設有崗亭,具有安定的社會環境。四是文化氛圍濃厚。村尾村已成為橫瀝鎮的文化中心地帶,除建好的橫瀝鎮中心國小(廣東省一級學校)外,環境優美的橫瀝鎮第二國小也坐落在該村,鎮委、鎮政府計畫今後幾年在該村建設橫瀝中學。[2]
8、福建省寧德市壽寧縣清源鄉村尾村
村尾村地處海拔460-580米,位於青翠挺拔的西山頂下,東南與斜灘水北大溪頭交界,西和芹陽可觀等地交界,北面連線清源和城關。村落面積約1平方公里,土地約700畝,全村108戶,492人,轄村尾、溪崗、鐵科三個自然村,6個村民小組。村尾村原是個深山密林、荒無人煙的山溝,范氏祖先在1560年遷至此定居。村尾大姓有范姓和吳姓,還有陳、楊、胡等姓,范姓最早遷入,主村人口三百多人。在1987年重修的《范氏支譜》中記載,義潭公,字子深,清雍正八年(1730)由慶元大岩徙居壽寧十二郡烏石嶺為第一世,現村尾最小的范姓子孫為第十世。
村尾、溪崗、鐵科三個自然村中,村尾村位於西山頂下,在鐵科村尚無人居住時,村尾算是下一個村,人們就依習慣取名為村尾村。從斜灘大溪頭沿溪而上有一山崗一直延伸,依地勢位於崗上的村就此得名溪崗村。鐵科村以前叫癩科村,由村前大溪旁大岩石下全年都有癩蛤蟆而得名癩科,1958年全國大煉鋼鐵,鄰近好多村的鐵都收集到癩科村煉鐵,之後就改名叫鐵科村。
村尾村有一座平梁橋,叫飛揚橋,東西走向,長17米,寬10米,孔垮10米,5開間,24柱。兩端橋堍用塊石砌築在溪邊裸露的岩石上,橋內有八角斗拱,上覆雙坡頂,在倚雲翹角下的粉牆上有“飛揚橋”三個醒目的繁體黑字。飛揚橋最具特色的地方時橋寬10米,為一般廊橋的兩倍,橋內設有十殿神龕,主祀觀音,配祀大帝、陳靖姑、虎馬將軍、五穀仙、土地公、田元帥、文昌帝和真武帝,沿著橋的南側排成一行。每年春節二月十九日是觀音的誕辰日,是最為隆重的佛教節日,舉村參與,周邊村民也慕名而來拜祭、參觀、迎親、訪友。
1931年,溪崗村的陳學具、陳學黨、陳學燦在葉秀藩等引導下參加革命,其中陳學黨曾擔任過游擊隊隊長,多次指引青年參加並殲敵20多人,為閩東革命做出有力貢獻。1935年,因為國民黨派八十四師圍剿,他們先後為革命犧牲。
村尾村民風純樸文明,村容村貌整潔。1996年,被縣評為縣文明衛生村;經濟發展主要有毛竹、水果等。2008年村公路全線水泥硬化,交通條件得到很大改善。
東莞行政區劃百科
東莞市位於廣東省中南部,珠江口東岸,北接廣州,南連深圳。1985年9月撤縣設市,1988年1月升格為地級市,下轄28個鎮、4個街道辦事處,440個村委會,156個居委會。 |
佛山行政區劃百科
佛山市位於中國廣東省中南部,地處珠江三角洲腹地,東倚廣州,南鄰港澳,地理位置優越。氣候溫和,雨量充足,四季如春,是我國著名的魚米之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