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坑概況
東坑鎮位於東莞中部的埔田地區,西距市中心城區20公里,北距廣州70公里,南至深圳60公里,距華南鐵路樞紐東莞火車站6公里。東引河流經全鎮。全鎮面積27.5平方公里,常住人口2.8萬多人,另有外來人口7.49萬。
東坑鎮已有近千年的歷史,社會文化源遠流長。以嶺南祠堂為特色的文物古蹟有五、六處,如丁氏祠堂、井美文閣等。最具地方特色的是每年農曆二月初二的“賣身節”,源於明末清初的“雇長工”,今天已演變成集墟市、娛樂、招商引資、文化交流的盛會。
東坑鎮是東莞市地域面積較少的鎮,但社會經濟蓬勃發展。在外向經濟戰略的帶動下,已有來自美國、日本、韓國等國和台灣、香港等地區的四百多家外資企業落戶,投資超億元的企業達二十家。目前正高標準建設四個上規模的工業園。東坑已成為以電子、服裝為龍頭的製造業重鎮,2002年全鎮國內生產總值8.28億元,出口總額3.7億美元。
東坑鎮重視農業基礎設施建設,1996年以來,投資600多萬元對10公里的堤圍進行加高加固,投資800萬元建設了橫東圍蛇嶺排灌站,大大加強防禦自然災害能力,保證農業生產的穩步發展。隨著市場需求的變化,東坑鎮積極調整農業結構,大力發展以蔬菜、水果、禽畜、水產養殖為主的“三高”農業。2002年,常年蔬菜種植3400畝、水果面積2800畝、魚塘3000畝、生豬出欄7.69萬頭、“三鳥”出欄12.4萬隻、農業總產值達10079萬元。
地理位置
東坑鎮位於廣東省東莞市中部,地處穗、深、港經濟走廊,公路網路完善,北距廣州70公里,南至深圳特區60公里,距東莞火車站5公里,距香港90公里。東、南、西、北分別與東莞市寮步、大朗、常平、橫瀝、茶山5鎮接壤,屬半埔田篇半丘陵地區。 全鎮面積27.5平方公里,常住人口2.8萬,流動人口10萬多,鎮府駐地距東莞市中心區20公里。
歷史沿革
東坑“二月初二賣身節”,起源於明末清初。美麗的傳說和歷史足以說明,東坑之所以形成“二月初二”這個奇特的節日,是因為東坑有著“農耕年代”的輝煌。有“盧家地,謝家田”的著稱。連線寒溪江畔,一條青鶴小河得天獨厚地成為當時貫通省城的運輸大動脈。廣州、東莞、石龍、惠州等貨船常到東坑。東坑麻石街賣糖墩成為農副產品。、生活用品的中轉碼頭。蠶桑種養、蔗糖加工、穀米加工、榨油加工,相繼興起。尤其夏收夏種之後,一河兩岸,鬥蟋蟀的蟋寮,連綿一片在東坑,。其賭館、煙館、妓館昌盛。省港粵劇紅伶瀕臨東坑鬧市,載歌載舞,燈紅酒綠,人稱為“小澳門”。特定的運輸環境,特定的農耕需求,譜寫成了一曲“二月初二”。傳說,“賣身節”是出自東坑塘唇村,有一姓盧的大戶,趕著明清之前開耕,農曆二月初二這一天,在塘唇村前,貼出僱請農耕長工啟事。
自此之後,形成習慣,沒有田地的青壯年斗在“二月初二”這天,坐在塘唇村前的圍籬上,頭戴斗笠、身披粗布巾,以示“賣身”。接著,這快人傑地靈的寶地於是傳出了很多《遇仙記》。傳說著天上仙人下凡,到東坑觀看“賣身”,並行善事、普救眾生云云。比如,《曲磨臂》、《直魚鉤》、《金色的鋤頭》、《‘東仔’故事》、《糖不甩》、《連天陰天、天必半晴》。神乎其神,真有仙人下凡相助的事。所以,“賣身節”,也有人叫“遇仙節”。越傳越神奇。於是乎,“二月初二”這一天,小河岸邊、木橋兩側,真是人山人海,遠近商賈雲集東坑。遠者,省、佛、陳、龍從水路乘船以至,近者周邊鄉里,步行而來,說要遇仙,真是盛會空前。走時,人人都要買一件物帶回去,以示遇到了仙人,帶回去好運。明清以來,一直至今。
東坑“二月初二”它曾幾經滄桑,這個名為“賣身節”又名“遇仙節”,後改為“翻身節”。近年來,遊人愛在大街上用玩具水槍射水作樂,故又名“射水節”。“二月初二”來趁歡樂的人們都希望在這一天,讓東坑之水灑一身吉祥,帶回去一身好運。
文化教育
東坑鎮今年實行聯合辦學後,共有四所國小和一所中學。分別為中心國小、第一國小、第二國小、實驗國小、東坑中學。中心國小占地面積46000平方米,學生1800多人,教職工112人。擁有電腦室、多媒體電教室、音樂室、美術室等30多個功能室和一座可容納1800多人的體育場。室內設備按省一級學校標準設定,計畫今年底申報市一級學校。第一國小占地面積5300平方米,學生860人,教職工47人。該校根據自己的實際創建英語特色學校,強化學校管理,努力辦成一所不是市一級學校的"市一級學校"。第二國小占地面積15350平方米,學生660人,教職工37人,去年已被評為市一級學校,填補了該鎮等級學校的空白。實驗國小占地24660平方米,學生500多人,教職工27人。該校以創建市綠色學校為契機,加強環境育人建設。東坑中學占地40000平方米,學生1500人,教職工126人。該校努力改善辦學條件,狠抓校風、師德建設,促進教學質量的提高,爭取明年成為市一級學校。根據國家制定的教育政策法規,東坑鎮實行九年義務教育,並實現了普及高中教育。國小一年級入學年齡為6周歲,入學率100%,國小升國中的升學率為100%,輟學率為0。東坑中學的畢業率為99.6 %,輟學率為0.4%。我鎮認真貫徹執行《未成年人保護法》,確保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及合法權益受到保護。
該鎮積極加強師資培訓工作,全鎮中國小教師都通過了計算機的初級考試,鎮成人文化技術學校還舉辦了大專班,以提高教師的學歷水平。
聯合辦學後的學校校園環境優美,綠化面積多,學校衛生環境好,成為園林式學校。鎮科教辦狠抓素質教育,歷年都舉行校際籃球賽、田徑賽和文藝匯演,小籃代表隊多次在市比賽中獲獎。
工業發展
改革開放二十多年來,東坑鎮基礎配套設施日趨現代化,投資環境日漸完善。與此同時,東坑鎮大力發展外向型經濟,與香港、台灣、日本、韓國等多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良好的經濟技術合作關係。一批知名的公司如香港觀奇洋服集團、台灣正崴集團、日本歌樂集團、韓國SKC集團等在東坑進行了大規模投資,形成了以電子、服裝、塑膠等行業為支柱的現代化工業體系。
基礎設施
東坑鎮基礎設施完善,日供水8萬立方米,日供電30萬千瓦,有11萬千伏,22萬千伏變電站,現有開通10000多門程控電話,可直撥世界各地,開通了INTERNET國際互連網,擁有現代化一流通訊設備。鎮內各類專業銀行,銀行服務網點遍布全鎮。
行政轄區
東坑鎮於南宋孝宗年間 (1163—1187) 始置居, 現分14個村民委員會和1個居民委員會。東坑村:宋末立村, 從南雄珠磯巷沙井頭井坑村遷來, 因村建在一條坑之東而得名。
寮邊頭村:本傳在宋孝宗年間, 有一姓堯人氏放鴨到此, 在水邊搭間草寮住下, 不久一批溫姓人氏在草寮北面建房住下, 宋末, 從東莞張村遷入盧姓人氏, 逐漸發展成一個村莊, 取名為寮邊頭。
長安塘村:明末由寮邊頭村民分出立村, 因村旁有座馬安嶺, 地形面臨水塘、平川, 整個村莊象坐於太師椅上, 因村莊原北門樓 ( 已拆毀 ) 雕刻“長安世居”四字而得現在的村名。
黃麻嶺村:清乾隆年間南社人遷來立村, 傳說雙崗嶺有鳳凰一對, 因名為鳳凰嶺, 後大井頭與蘇坑交界的以種黃麻為生的村民遷來定居, 而得名。
塔崗村:明初立村, 坐落於小山崗上, 因村前有一花塔 ( 己拆毀 ) 而得名。坑美村:明初立村, 據聞是“隴西”傳人, 屬末尾支流, 住地又在東坑之末, 故稱坑尾, 後人因諧音稱坑美。
井美村:明嘉靖年間立村, 因村中有眼大泉井, 井水清涼甘美而得名, 有“道長人遠須留步,井美泉甘且共嘗”之說。
新門樓村:明朝嘉靖年間立村, 取名為新門樓。
初坑村:初坑村又名丁屋新圍, 清末立村, 由丁屋分居而來, 因當時附近沒有村莊, 故名初坑。
鳳大村:由鳳鳴崗和大田膛兩村合併而成, 取兩村頭個字而成鳳大村。
丁屋村:原名琥珀坑, 明洪武五年五月五日午時立村, 始祖丁雪村, 自居此地後連生五子, 故改村名為丁屋。
彭屋村:宋朝度宗年間遷居於此, 因村向馬坑山而名馬坑村, 後彭姓多聚居於此, 以姓氏命名, 得今彭屋村名。
黃屋村:南宋度宗年間立村, 因村向馬坑山而得名馬坑, 始有丁、彭、黃三姓同居於此,後三姓分居,黃姓居多,以姓氏命名為黃屋村。
角社村:宋朝置居, 據傳原為荒山野嶺, 毒蛇遍地, 初稱為“惡蛇村”, 後又因地處偏僻而改稱 “角蛇村”, 至清代, 因民間團體多稱“社”, 社與蛇近音, 故改稱“角社”。
行政村域
名稱 地址 東坑村東坑樂然街側、盧氏宗祠旁長安塘村東坑鎮長安塘村委會
井美村 東坑鎮井美村委會
黃麻嶺村 東坑鎮黃麻嶺村委會
鳳大村 東坑鎮鳳大村委會
寮邊頭村 東坑鎮寮邊頭村委會
新門樓村 東坑鎮新門樓村委會辦公大樓
坑美村 東 坑鎮坑美村委會
初坑村東坑鎮中興大道初坑村旁
丁屋村 東坑鎮丁屋村委會 塔崗村 東坑鎮塔崗村委會
角社村 東坑鎮角社村東興西路側邊
彭屋村 東坑鎮彭屋村委會
黃屋村東坑鎮黃屋村委會
居民村東坑鎮舊中心區草塘路63號
廣東陸河縣
東坑鎮地處陸河縣東,是榕江水系發源地。總面積78平方公里。1993年撤鄉建鎮,現有13個村,2萬多人;海外華僑、港澳台同胞3千多人。 東坑鎮自然資源豐富,物產富有。常年氣候溫和,雨量充沛,日照時數長,屬南亞熱帶季風海洋氣候。擁有10.5萬畝山地,其中宜果山地6萬畝,素有“青梅、青柿之鄉”的美譽。現有青梅、青柿、青欖、油柑、荔枝等水果2.6萬畝;仍有3萬餘畝優質山地可供開發種植。地下礦產有花崗岩、稀土、銅礦、鉀礦等。水力資源豐富,尚存或供發展的水電建設裝機容量達3000千瓦。
東坑鎮投資環境優越交通便利。距縣城僅5公里,是最近縣城的鄉鎮之一;省道335線穿越本鎮,形成交通網路;鎮內村道絕大部分已鋪上水泥路,交通十分便利。教育發展迅速,校風良好,全鎮有全日制中國小11所,教職2210多人,學生4000多人。
東坑鎮自古民風淳樸,人文蔚秀。建縣十多年來,特色經濟發展迅猛,基礎設施日益完善,事業建設欣欣向榮,人民生活蒸蒸日上,人民民眾安居樂業,農村面貌煥然一新。
浙江景寧
位於縣東南。鎮駐地東坑村,海拔579米,距縣城22.5公里。明屬鳴鶴鄉在上里,清為六都,民國2O年(1931)建鄉,屬一區。1990年建鎮,1992年擴鎮,原白鶴鄉、北溪鄉併入。面積173.2平方公里,東和文成縣接壤(老昌降頭山延到1392、1362高地,直至雞冠花山主峰海拔1178米處為景寧、文成縣界,老昌降頭立有界碑);東南與泰順縣交界,西鄰大際鄉、澄照鄉,北連鶴溪鎮。轄東坑、楊斜、北山、竹埠、章坑、徐礱、何村、馬坑、羅山、自鶴、深揮、桃源、根底峴、湯北、茗源、吳山頭、大張坑、方徐18個村民委員會,83個自然村。人口2199戶19148人,其中畲族1891人,占鎮人口20.67%,全縣畲族人口10.99%,是畝族比較集中的居住地。東坑為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革命老區,白鶴、北溪為抗日戰爭時期革命老區。 東坑鎮是全縣面積最大的鄉鎮,建鎮13年來,社會經濟有了很大發展,2003年工農業總產值突破億元大關,農民人均純收入2990元。
生產環境好。草魚塘林場、大仰林場、源頭林場、大白坑林場均在東坑鎮境內,活立木蓄積量54萬平方米,森林復蓋率達到82%。
水利資源豐富。可開發水電裝機容量5.5萬千瓦,景寧縣第二大水電站---白鶴電站就在東坑鎮境內。
毛竹資源豐富。竹林面積3.22萬畝,高效筍竹兩用基地4652畝。
交通便捷。雲壽52省道、景泰二級公路從境內穿插而過,境內已經實現村村通公路。境內還保存有12坐廊橋。
發展動態
1、聯發廢舊物資回收公司 東莞市東坑鎮聯發廢舊物資回收公司是一家從事商業上門回收企事業工廠生產中廢棄的物資和對收回的廢舊物資進行分類再加工(公司自設廢鐵剪壓打包場和塑膠加工廠),以環保、節能為理念,集回收、加工、銷售為一體的特種行業服務公司。秉承“變廢為寶,讓資源可持續利用”的經營宗旨,本著“誠信互惠、平等協作”的商業道德,竭誠為各企事業工廠提供誠信、便捷、規範的專業廢品回收服務。
在互惠互益的基礎上,為減少各企事業工廠在生產上造成的成本損耗和減少蒙受其它因素上的不必要的損失,也為我司能在激烈的廢品市場行業競爭中取得更好的發展,我們真誠期待與各企事業工廠建立長久友好、互信合作的貿易夥伴關係。
2、東莞欲為IT行業建配套後方基地(2008年08月05日)
8月4日,市委書記、市人大常委會主任劉志庚在會展國際大酒店會見了聯合國新聞部外展司司長雷蒙·柔魁英一行。 會見中,劉志庚首先對客人的到訪表示歡迎。在向客人介紹東莞概況時,劉志庚說,東莞不但是經濟強市,而且也非常重視生態建設,目前區域內綠化復蓋率達到了45%,在高速的發展中我們始終關注人居環境。
劉志庚說,目前,東莞正在進行經濟轉型和產業結構調整,IT行業占全市年均生產總值的60%。東莞正在考察和加緊論證,準備在寮步鎮佛靈湖附近,為整個IT行業的轉型升級建設一個相配套的後方基地,為這些企業提供產品信息、先進生產技術、最新設計理念等方面的支持和支撐。預計市里很快就會出台一個規劃方案,並將在全球招標設計方案。
雷蒙先生感謝東莞市委市政府的熱情接待。他稱讚東莞是工業化地區中重視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典範城市。雷蒙說,東莞促進產業提升和增加科技含量的做法,符合世界產業調整的發展方向。他祝願東莞越來越好。省人大常委會,市外事局、寮步鎮等方面負責人一同參加了會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