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江西省贛州市會昌縣莊口鎮下蘆村
下蘆村位於莊口鎮東南部,距莊口圩鎮8公里。東與珠蘭鄉南寨村相鄰,南與珠蘭鄉大西壩村接壤,西與該鎮洛口村相連,北與本鎮大排村交界。全村有耕地面積1400畝,山地面積15000畝;全村轄13個村小組,288戶,計1500餘人。人均耕地0.88畝。下蘆村境內竹木茂盛,環境優美,屬典型的亞熱帶季風區,氣候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日照充足,水源便利,適宜農作物生長,特別是適宜臍橙的生長,該村山地平壤,土層肥厚,現已種植的100餘畝臍橙長勢良好,鎮黨委、政府在該村新開發連片500畝的臍橙基地;同時,該村還適宜優質稻、西瓜、大棚蔬菜的生長和種植。該村村風文明、群眾善良純樸,村兩委班子團結,富有戰鬥力。
2、廣東省東莞市中堂鎮下蘆村
基本概況
下蘆村位於莞城西北部,在中堂鎮墟西南方約3.5千米處,東面隔河是東向村,西面是馬瀝村,南面隔河是望牛墩鎮官橋涌村,北面與東莞糖廠和槎滘隔河相望,下馬四公路貫通全村。1959年特大洪水災後,在東丫(土名)築大圍,1960年成立新民大隊(包括下蘆、馬瀝、四鄉),1961年新民大隊“分家”,成立下蘆大隊。2002年全村總面積1.2平方千米,轄下6個村民小組,戶籍人口1100多人,外來人口1000多人。立村沿革
下蘆村立村於清高宗乾隆初(約1736年),當年吳、張、何、胡、楊五大姓氏的祖先在此立村,取村名為“廈村”。隨著生活改善,原來居住的草棚開始逐步改建為磚房,並取名“廈廬”。到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有錢的村民損資建宗廟,合議改村名為“新寧梓”(又名新溪),意思是居住在安寧的新家鄉。再到後來,因地形似葫蘆,便改村名為下蘆並沿用至今。村民中有吳、張、胡等共12個姓氏。經濟狀況
下蘆村的糧食作物主要是水稻,經濟作物以香蕉為主。1978年村建成第一座建材廠(紅磚輪窯),1988年建下蘆粉廠,日產能力8噸,1992年村建成15000平方米廠房,1993年建下蘆水泥廠和建材三廠。2002年全村企業及個體戶總數為27個,其中規模較大的有 “鴻業造紙廠”(1992年投產,占地50多畝)和“亮威洗滌有限公司”(1998年開業,占地面積150畝)。2002年全村工業總產值為7225萬元,村集體純收入192萬元,村本級資產總額為1295萬元,全村農業人口人均年收入是6747元,比1978年的人均收入增長了19倍。教育文體
下蘆村民國期間有私塾,中華人民共和建國後,下蘆國小於1950年開辦,1988年村撥款125萬元重修學校。下蘆村的中學生一向到中堂中學(後有群英學校)讀書,1999年吳氏兄弟捐款買校車1輛,負責學生的接送工作。 2002年,下蘆村有龍舟7條, 球場2個,其中燈光球場2個。2001年,下蘆村被東莞市人民政府授予“無毒小區”榮譽稱號。3、山西省宜春市袁州區蘆村鄉下蘆村
下蘆村自然村,屬蘆村鄉五星村管轄,地處蘆村鄉的西部,距鄉政府所在地0.5公里,坐落在省道三陽——分宜公路旁,西與老立村劉家組交界,東與本村的高丘組相連,8個村民小組,296戶,1148人,耕地面積966畝,人均房屋居住面積約8平方米,70%左右的房屋建於40-60年代,土坯、磚瓦結構,並且大多數房屋特別是附屬房破爛。村兩委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目標要求,以農民增收為中心,以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為著力點,以村莊為主陣地,以農民為主體,全面推進新農村建設,有效地促進了農村經濟健康發展。使新農村建設的村容村貌、村風民風發生了顯著變化。東莞行政區劃百科
東莞市位於廣東省中南部,珠江口東岸,北接廣州,南連深圳。1985年9月撤縣設市,1988年1月升格為地級市,下轄28個鎮、4個街道辦事處,440個村委會,156個居委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