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家村
陝西省蒲城市坡頭鎮梁家村
梁家村地處蒲城市西北30公里,西鄰富平市老廟鄉,北和銅市遇山相隔,東與大孔鄉接壤,屬典型的渭北旱原半山區地帶。土地盆背,是典型的靠天吃飯型農業村。全村現有自然村3個,4個村民小組,耕面面積為3100畝,現有人口1580人,人均年純收入400元,經濟發展比較落後。 梁家村境內擁有豐富石灰石資源,是優量建築石料和水泥加工石,含量大約在2億立方米左右,開採簡單,交通便利,是理想的生產、加工基地。 2005年,梁家村新的兩委會成立以後,為了徹底改變貧窮落後的面貌,集思廣溢,每次召開民眾座談會,商討發展大計,揚長避短,靠山吃山,充分利用豐富的石灰石資源,大力發展建材業和運輸業是唯一的出路。目的明確了,方向正確了,首先要解決的是制約當地經濟發展的兩個瓶頸問題:一是電,二是路。通過各方努力,2006年4月份,爭取了國家資金118萬,安裝線路3.5km,變壓器兩台。2008年4月,爭取國家資金80萬元,民眾自籌20萬元,修築水泥路3.2km,為招商引資建立了基礎為廣大人民民眾發展經濟鋪就了道路。 自2006年6月份以來,先後引進企業5個,分別是投資500萬元的華銘石料廠;投資200萬的小雲小石料廠;投資200萬元的磊鑫石料廠;投資200萬元的新隆採石石料廠。總投資約合1580萬元,月生產石料13萬噸,約合年產值3200餘萬元,年約利潤1200萬元。安排當地富餘勞動力430人,有力帶動了當地第三產業的發展。特別是運輸業的發展,使年人均純收入增至800元,為村民增收增添了新的機遇,使當地經濟發展有了活力。
遼寧省朝陽市建平縣馬場鎮梁家村
建平縣馬場鎮梁家村共有9個自然屯,17個村民組,552戶,2044口人,總土地面積46000畝,其中耕地面積13500畝。信息站有固定場所,專用設定,制度完善,有農業信息採集登記薄、農業信息發布登記薄,有專職工作人員。 梁家村除種植玉米、穀子、土豆等雜糧外,主要以烤菸、西瓜為主導產業。梁家村2008年種植烤菸500畝,畝產值3000元以上。西瓜1500畝,畝產值2500元左右。
黑龍江省哈爾濱市呼蘭區蓮花鎮梁家村
梁家村位於鎮政府南側1.5公里處,村中現有人口3300人,土地面積17000畝,轄二個自然屯,村中有國小一所,診所四個,全村共有黨員38名,村領導班子由3人組成,政務公開是一年四次。村中種植業以玉米為主。經濟作物以西瓜、甜瓜、土豆為主。該村為全鎮養殖專業村,村中養奶牛20頭,肉雞100萬隻,豬1000多頭,黃牛500多頭。全村有800多人在外務工,村中需要農業產品的銷售信息。該村為文明村、平安村。[1]
山東省東營市河口區義和鎮梁家村
基本情況
梁家村現位於義和鎮政府駐地南2.5公里處,北距王集村1.5公里,南距三合0.5公里,東鄰沾利河,西距大王村0.5公里。全村區域面積5000畝,其中耕地面積1400畝,果園1400畝。2006年全村總戶數335戶,總人口1085人,其中男性650人,女性435人。
生活狀況
解放後,村民生活有很大改善,特別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隨著經濟的發展,村民收入不斷增加,生活質量和水平不斷提高。全村有 30%戶住上磚瓦房,98%戶有電視機,10%戶有電冰櫃,15%戶用上洗衣機,有 66%戶安裝了固定電話,90%的戶有手機,50%戶有機車,20%的戶有三輪車,轎車3輛,客貨車6輛,少量家庭購入電腦。
文化教育
1962年創辦河王國小,學校占地面積 180平方米,建築面積**平方米,校舍10間,設國小五個班。1999年將該村適齡學生轉至大山聯校就讀,入學率達到100%,1999年建幼稚園。 隨著農村經濟的較快發展,由上級政府投資60000元,建造了村文化大院,設有村委辦公室、會議室、活動室、圖書室(藏書情況)、黨員電教室。
衛生醫療
2001年實行合作醫療,建衛生所,備有常有藥品,周振海任衛生員,“文革”時稱“赤腳醫生”。 村內體育設施配備情況,村民參加鄉及鄉以上體育比賽情況。
計畫生育
60年代,國家開始提倡計畫生育。70年代起,計畫生育堅持“晚”、“稀”、“少”的生育政策,實行結紮節育措施。自80年代起,在村民中進行“一對夫婦只生一個孩子”的宣傳教育,並嚴格貫徹落實計畫生育基本國策,積極採取措施,控制人口的盲目增長。經過20多年的努力,取得了控制人口數量,提高人口素質的效果。人口出生率控制在6%以下。2006年,全村育齡婦女112人,全年出生數50人,出生率占全村人口的6%,獨生子女領證率100%。年死亡數5人,人口自然增長率呈負數。
社會保障
1992年開始實行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到2006年,全村參加社會養老保險270人,占村人口的56%,參加其他保險50人,占村人口10%。自2002年起,村民就醫實行農村合作醫療保險,村民參加合作醫療保險達到90%以上。全村五保戶9戶,重殘貧困戶4戶,每年救濟1000多元;70歲以上老人10人,每人年補助金額360元。住房貧困戶現住安居房的10戶,20間。
經濟產業
由於產業結構單一,土地荒鹼程度高、地面高窪不等,旱不能澆、澇不能排,民眾年年靠天吃飯,解放後人民生活曾一度困窘。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後,尤其是河口區成立以來,該村在區委、區政府領導下,進行了土地整平、溝渠路等一系列配套工程,做到了土地旱能澆、澇能排,從而徹底解決了農民的溫飽問題,使該村村民經濟逐步發展,人民收入逐年增加。從1987年起梁家在全區又率先發展起林果種植業,目前林果種植面積已基本穩定在1400畝,占全村可耕地面積的50%。成為全村主要經濟支柱。是梁家村民眾致富主要渠道。在林果種植形成規模後,梁家村民眾又在黨支部、村委會的帶動下發展起了鹽場、養殖、塑膠製品加工等數十個項目,全村經濟發形成了以林果生產為龍頭,農、工、商貿流通競相發展良好局面。 2006年底,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4400元。[2]
村史簡介
梁家村村莊歷史:1910年,無棣縣梁正王村梁振澤遷此定居故取名梁家村,後為防土匪在村莊周圍修建了圍牆,所以又稱梁家圍子。1956年合作化。同年1月成立互助組;56年2月成立初級社;1957年2月成立高級社;1958年8月與大王村合併成立生產大隊下設三個生產隊;1963年與大王村分離。1968年6月成立革委會;1971年6月恢復生產大隊;1984年12月成立村委會。 1983年8月,恢復鄉村建制,撤銷原生產大隊管委會,建立村民委員會。12月全區第一屆村民委員會完成選舉工作。梁家村選舉產生村民委員會,設主任1人,委員2人,分管經濟、民政、調解、治安保衛、衛生、計畫生育等工作。1993年12月起,依據村民自治組織法,採取村民直選(由村民無記名投票直接選舉)的方式,選舉產生村委會成員,同時民主選舉產生新一屆村民代表。村委認真貫徹村委會組織法,努力推進村民自治,定期召開村民代表會議討論和決定村內重大事情。村級組織由原來的管理型向服務型轉變,村級行政決策權被村民自治的民主決策權所代替。[3]
大事記
1988年獲市級文明單位; 1989年市級先進黨支部; 1989年6月區級先進黨支部; 1992年市級雙文明村; 1992年市文明單位; 1994年市級林業生產先進村; 1994年河口區先進黨支部; 1994年市級民兵帶建先進單位; 1995年東營市村民自治模範單位; 1995年市級文明單位; 1995年區級十佳文明村 1996年全區十佳文明文化大院; 2003年全區五好黨支部。[4]
婦救會
1956年6月,梁家村成立王雲山為會長的婦救會(婦女抗日救國聯合會)。1986年改稱婦代會;84年起,婦代會主任由村民委員會委員兼任,主要負責婦女、衛生、計畫生育等工作。婦代會在黨支部領導下,帶領婦女民眾在維護婦女兒童權益、推進計畫生育、振興農村經濟方面發揮了半邊天作用。[5]
農救會
農救會是“農民抗日救國聯合會”的簡稱,是抗日戰爭時期解放區農村中民眾性組織。梁家村農救會成立於1942年,朱子章擔任會長,總計會員180餘人。農救會在黨的領導下,組織農民進行抗日,進行減租減息,反霸鬥爭和生產運動。建國後,農救會改稱農協,又稱農會或農民協會。譚友成曾任梁家村農會主任。農會組織作為“改革土地制度的合法機關”,1950—1951年在土地改革運動中,負責發動民眾,評定劃分階級成分,分配土地,恢復發展生產。1952年末,隨著土地改革地完成,農民協會解體,活動終止。 1963年,中共中央發布《關於目前農村工作中若干問題的決定(草案)》後,開展社會主義教育運動,亦稱“小四清”(清賬目、清物資、清工分、清現金)。1964年6月《中華人民共和國貧下中農協會組織條例(草案)》印發全國。全國各地紛紛成立貧下中農協會。同年10月梁家村成立貧下中農協會組織,簡稱貧協。大隊設貧協主任,生產隊設貧協小組。職責是配合社教工作隊開展“四清”運動,揭露幹部中的“四不清”問題。譚友成、巴金升、曹江平先後擔任貧協主任。1980年前後,貧協機構解體。[6]
山東省榮成市虎山鎮梁家村
梁家村位於虎山鎮西南部,全村共有670戶,1700多人口,集體擁有土地2700畝,海灘1000畝,蝦池1000畝,林業育苗300畝。該村先後獲得了山東省百鎮千村建設示範村、全省民主法制示範村、威海學習實踐“三個代表”先進集體、威海市科普示範村、榮成市先進基層黨組織、榮成市安全文明村等榮譽稱號。 梁家村過去曾是一個集體經濟薄弱、民心渙散的落後村,1999年欠外債140多萬元。梁忠義同志當選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後,與兩委一班人,帶領全村民眾團結拼搏、務實創新、敬業奉獻,以新農村建設為抓手,實現強村富民。堅持科學發展觀,走人與自然環境和諧發展、與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新路;加快社會各項事業發展,村民生活質量、居住環境顯著提高。 壯大集體經濟,增加民眾收入。梁家村按照“工、農、漁”三業並舉的發展思路,著力打造經濟成長的三大亮點。一是發揮臨海優勢,將1000多畝灘塗蝦池和參池進行資源整合,由原來的集體管理變為對外承包,增加集體收入130多萬元。二是大力發展個體民營經濟。擴大針織加工規模,盤活閒置房屋500平方米發展針織加工業;同時擴大特種動物養殖規模,規劃建設了占地50畝的養殖小區,養殖戶達到40戶,特種動物存養量達到1萬隻。三是搞好林業育苗的管理和發展工作。引進林業育苗新品種,栽植黑松、塔松、大葉女貞等樹木20萬株,每年苗木收入20萬元;栽植速生楊2萬餘株,預計三年後能創收600萬元以上。現在該村不僅還清了全部外債,村集體還有200多萬元的存款。四是大力引進推廣農業新品種,傳統農業煥發生機。梁家村近年來分別從外地農科所、種子公司等科研部門引進花生、玉米、小麥等作物新品種12個,不斷使本村2700多畝耕地平均畝增產100多斤,還加快周邊地區農作物品種的更新換代。今年,萊陽花生研究所還在梁家村建立省級花生新品種對比試驗基地。起到了噩耗的示範帶動作用。 合理規劃村莊,改善居住環境。為加快舊村改造步伐,梁家村近幾年投資2200萬元,建設了110棟兩戶一體的別墅樓,投資600萬元,建設了6000平方米綜合樓,對購樓者村集體每戶補貼1萬元。2008年計畫投資350萬元建設20棟別墅樓和3000平方米綜合樓,目前舊村改造工程正在熱火朝天的建設當中。 實施 “四化一汽”工程,整治村容村貌。圍繞硬化、綠化、美化、亮化“四化”工程,加大村容村貌整治。村主街道全部進行了硬化,硬化面積達3萬平方米;村內路、出村路道路兩旁栽植各類綠化苗木3萬多株;投資40萬元在村中建設公園一處;村主街道安裝了100多盞路燈,成立了老年環境衛生整治管理隊,負責村子的綠化、美化、衛生清掃、街道整治和垃圾清理。讓村莊真正美起來、亮起來。現在,梁家村在穩步推進村容整治的同時,重點抓好沼氣工程的建設,重點推廣循環節約型經濟,全力打造環境優美、生態良好的社會主義新農村。村集體繼續為上沼氣的民眾每戶補貼700元,在已建成50戶的基礎上,年內還可完成50戶沼氣建設,小區新建別墅樓全部進行沼氣廁所一體改建。另外,村里2008年計畫投資20萬元,新建一處占地3000平方米公園,滿足民眾娛樂休閒的需要;另外投資22萬硬化4500平方米街道。 關注民生,完善社會保障。把切實解決民眾的難事放在首位,重點解決民眾的“養老難”、“看病難”、“上學難”等實際問題。為讓老年人“老有所養”,對70周歲以上老人和60歲以上老黨員每年給予200元的生活補助;並建有老年人活動中心,配備了電視、棋牌、圖書等文化娛樂設施;村里還投資15萬元修建了兩處健身場所,安裝了25台(套)健身器材,滿足了民眾娛樂健身需求。為解決看病難問題,村集體每年都拿出4萬元專項資金對民眾的農村合作醫療進行全額補貼,並投資5萬元建設了高標準中心衛生室。為解決上學難問題,集體投資20萬元,購置了學生專用車,免費接送學生上學,極大方便了學生和家長。另外村里還統一印製《梁家村志》,進一步凝聚人心,極大激發了廣大幹部民眾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熱情。為方面民眾的生產、生活,村內設立了農資超市、日用雜品超市、糖酒百貨超市和便民集市。逢年過節,村里還為每位村民發放魚、大米等福利,讓每位村民都能切身感受到發展帶來的成果。 加強民主管理,夯實政治基礎。按照加強基層民主政治建設的各項要求,嚴格落實村務公開、財務公開、民主決策、幹部任期目標承諾責任制等民主管理制度。進一步健全整理村規民約。全村 呈現出“風正、氣順、心齊”的大好局面。 梁家村兩委一班人決心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堅持“三個發展”思路,在各級領導的指導下,加快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步伐,建設美好家園。[7]
山東省平度市大田鎮梁家村
基本情況 2005年,全村102戶,338人,耕地面積596畝。 經濟狀況 該村以種植業和林果業為主,另有部分外出打工者。2005年,全村經濟總收入490萬元,人均所得4500元。 優勢產業 該村地處山區,以種植蘋果和板栗為主,產品質量優,口感好,遠銷海內外各地。 社會事業 1994年,該村通上了自來水。2005年,修建衛生室一處,擁有固定電話88部,有線電視用戶90戶,合作醫療參合率達到95%。[8]
東莞行政區劃百科
東莞市位於廣東省中南部,珠江口東岸,北接廣州,南連深圳。1985年9月撤縣設市,1988年1月升格為地級市,下轄28個鎮、4個街道辦事處,440個村委會,156個居委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