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越杜鵑窩》

《飛越杜鵑窩》

70年代末奧斯卡獎歷史上最著名的藝術電影,導演是從捷克移居美國的米洛斯·福爾曼,他是“布拉格之春”一代傑出電影人中如今聲名最顯赫的一個,80年代的最佳作品是《莫扎特》,90年代最著名的是《性書大亨》。本片堪稱是福爾曼最重要的影片,十分符合他成長於社會主義國家,移居到資本主義國家的人生經驗,本片上映後,社會主義國家紛紛發表評論,認為該片抨擊了資本主義國家的腐朽制度,而資本主義國家則認定該片影射了社會主義國家的鐵腕政策。一部電影,成為一種奇怪的政治攻擊的工具,不能不說是影片的成功。是奧斯卡歷史上最佳影片中的第一流水準的作品。

基本信息

劇情介紹

麥克默菲由於厭惡監獄裡的強制勞動,裝作精神異常而被送進了精神病院。自從他來到後,本來平靜的精神病院就發生了一連串的事件。

精神病院遠非是麥克默菲想像中的自由的避難所。護士長拉契特制定了一整套秩序,一切都要以此為準則。病人們受到了嚴格的管制,還不時的受到她的侮辱和折磨。麥克默菲對拉契特的行為十分不滿,不時以冷嘲熱諷的方式對她加以攻擊。在精神病院裡,病人們被剝奪了自由地追求自己生存欲望的力量。拉契特處處和麥克默菲為難。她用大音量的刺耳音樂折磨病人們,並冷酷地拒絕降低音量的要求。在酷愛棒球的麥克默菲提出看世界錦標賽的實況轉播時,拉契特又想方設法推搪拒絕。雖然麥克默菲最後得到了高大的印第安人“酋長”的支持,湊夠了表決的票數,但拉契特卻又以表決時間已過為藉口而拒絕打開電視機。

麥克默菲想讓病人們打起精神,快樂的生活一天。他把病人們帶上了汽車,來到了一個小港口。他們偷了一條船,到遠海釣魚作樂。病人們欣喜若狂,過了十分快樂的一天。回來後,麥克默菲受到了懲罰。但不久,他就又把自己的女友和另一個女人弄到了醫院,鬧得天翻地覆。聞迅趕來的拉契特侮辱了病人比利,使他割脈自殺,而冷酷的拉契特卻無動於衷。這使原想要逃離病院的麥克默菲再也抑制不住怒火,他撲上去掐住了拉契特的脖子。拉契特沒有死,可麥克默菲卻受到了最慘無人道的待遇。病院切除了他的腦白質,使他成了一個完完全全的白痴。“酋長”悲痛地將他摟在懷裡,用枕頭悶死了這個實際上已經死亡的生命。之後,“酋長”砸開了鐵窗,逃出了這個令人窒息的地方。

演員介紹

《飛越杜鵑窩》《飛越杜鵑窩》
丹尼·德維托 只有1.52米高,一副五短身材卻成了美籍義大利人丹尼·德維托有名後的資本。他原是美國戲劇與藝術學院的學生。出道以前,他是個有資格的理髮師,出道的時候他和麥可·道格拉斯同住過一個房間。他擅長導演和製作黑色犯罪喜劇片。他多次出現在好萊塢鬼才導演蒂姆·波頓的影片裡。他是個素食主義者。他的喜劇表演令觀眾回味無窮。他是上帝派來人間的使者,給世間帶來歡樂,帶來福音,帶來生動的氣息。誰都不可以瞧扁他,因為他的奮鬥,他的形象屹立於好萊塢而經久不衰。

幕後製作

關於影片

《飛越杜鵑窩》一片根據坎·凱西(Ken Kesey)1962年的同名暢銷小說改編拍攝。小說以瘋人院意指美國式的社會體制,反體制意味濃烈。經移民導演米洛斯·福爾曼之手,其複雜的意識形態背景給影片蒙上了一層特殊的光澤 ,似乎有了更多可以揣度的空間尺度。

原籍捷克的導演米洛斯·福爾曼曾作為“捷克新浪潮”的中堅分子而揚名國際。《飛越杜鵑窩》是他自1968年捷克的“布拉格之春”後流亡歐洲,並於次年到美國,在1974年拍了這部影片,以其深刻的思想內涵和出色的表現力一舉奪得了1975年第四十八屆奧斯卡最佳影片、最佳男女主角、最佳導演和最佳改編等五項大獎,及最佳男配角、最佳攝影兩項奧斯卡獎提名,在商業上也取得了巨大成功。《飛越杜鵑窩》也是繼《一夜風流》 (1934)之後,又一部獲得五項主要奧斯卡獎的影片。

《飛越杜鵑窩》是美國70年代社會政治電影的代表作。福爾曼的出色不僅在於成功演繹了原作中的情氛,而且他用好萊塢的經典語言陳述一個反叛的主題。影片雖然採用了好萊塢電影中經常涉及的精神病患者這一老題材,《飛越杜鵑窩》儘管擷取類似題材,卻具有深刻的寓意和尖銳的諷刺力,富於揶揄色彩,為其注入了新的社會意義和內涵而大獲成功,並且敘事層面同隱喻層面完美地結合在一起。由於米洛斯·福爾曼的逃亡背景,好萊塢便拿他的這一情況大做文章,似乎《飛越杜鵑窩》在影射蘇聯、捷克等國家,其實該片的象徵和隱喻具有普遍性,片中所描繪的精神病院不僅是美國病態壓抑的工業化社會的縮影,更是一切病態、壓抑的社會縮影。正如有評論指出:“該片以觸目驚心的畫面揭露了資本主義文明社會的弊病──壓制人性和束縛自由。現代的管理社會竟如此恐怖,給歐美觀眾以極大的衝擊。”

《飛越杜鵑窩》(書/電影)對五六十年代的美國精神病院的描寫可謂真實,病人完全沒有人權,虐待時有發生,治療方式十分單一,最有力的工具就是電影裡所有人都害怕的電擊治療。而對精神分裂症的終極治療方式就是主人公麥克默菲最後所接受的額葉切除手術(lobotomy)。大腦每個半球分為四個葉,額葉是其中最大的一個,大約占1/3體積,切除以後人會失去很多功能,包括很大一部分的性格(personality)。這在現在看來絕對是極端不人道的手術,可是當年手術的創始人Moniz卻因此獲得了1949年的諾貝爾醫學獎。自從這本書問世以後,美國和歐洲掀起了一系列反對濫用電擊治療及虐待精神病人的運動,通過了限制精神病院權力的法律條文,精神病人的生存狀況才得到很大改善。

電影中的人物

中心人物麥克默菲與其說是英雄不如說是一個外向的、喜歡社交、熱愛生命,同時又具有民主精神的人。他將他的夥伴都看成隊友,他將對護士長拉契特和她所監管的醫院制度的反抗都看作是一種遊戲。在電影中的瘋人院裡,體現出的是一種被遮蔽的壓制,看起來氣氛甚至似乎是和諧的,光線是柔和的,吃藥治療時放著輕柔的音樂,病人有著充分的自由在醫院裡活動,可以打牌可以抽菸,甚至表現好的人有機會在醫護人員的帶領下外出。但是只有麥克默菲可以輕易地擊中看似完美的瘋人靜謐世界中的脆弱,一開始,他就要求把音樂聲減弱,而不是象其他人那樣乖乖地在音樂下吞咽無名的藥丸,對秩序完整、封閉的瘋人院來說,麥克默菲是一個意外的闖入者,而麥克默菲也並非刻意地去反叛,他的所作所為,只是出於天性,他的無拘無束的個性必然與嚴謹的壓制格格不入。在麥克默菲的撞擊下,原來規矩,安分守己的眾"瘋人"開始流露出正常人的天性:他們歡樂地享受海邊陽光的沐浴,和女人在一起的樂趣,以及爭取自我的反抗。這是在一種反常規的活力的衝擊下體驗到發自生命本身的愉悅。

護士長拉契特似乎擔任了一個惡毒母親的角色,管理和維持著瘋人院秩序的是拉奇德,她永遠處在一種端莊、對局勢的把握遊刃有餘的表情和狀態。她調度著這個規範化世界裡的瘋子,她熟知他們的弱點,儘管她並不曾從人性的角度去了解過他們,瘋子們對她而言,都是犯了錯誤,在這裡尋求管教的孩子。尤其對於比利,她更象是一個母親,一個視孩子的長大為犯罪的母親。

印第安酋長則代表另一種文化的表征,來自叢林,回歸叢林,他的反抗並不是麥克默菲那樣是無意識地舒展自己的天性,他的裝聾作啞也不完全是為了避免傷害,而是為了躲避,拒絕語言意味著拒絕與體制發生關係,酋長很象一位真正的隱士,他安然地生活在這個類同於囚禁的空間,而麥克默菲似乎警醒了他身上的原始力量,他主動對他說話了。最後,他用解除軀殼束縛的方式讓麥克默菲的靈魂隨著他回到叢莽之中,酋長搬起了麥克默菲生前揚言要舉起,卻沒有力量舉起的大理石水槽,用它砸破了桎梏,飛越了麥克默菲沒有來得及飛越的瘋人院。

演員

傑克·尼科爾森以出色的演技扮演了一個反英雄式的人物,他賦予了這個人物可信的人格化特徵,即便在在一長串的反叛人物中他的表演都是個高峰。米洛斯·福爾曼那壯觀的演員名單中的其他演員也做出了同樣突出的貢獻。路易絲·弗萊徹極好地塑造了一個復仇女神式的護士形象,她並沒有將這個形象塑造為一個脾氣暴躁的潑婦,而是一個頑固的、深信自己的所作所為都是正確的女人。這並不是一個喪心病狂的虐待狂,只是一個自以為是的人。這種闡釋為她贏得了奧斯卡最佳女主角獎。

花絮

·麥克墨菲的角色原本是給詹姆斯·坎的。

·在影片中扮演酋長的威爾·山姆普遜,原本是公園的一名護林員,就在電影拍攝地點附近的俄勒岡州。他被選中扮演該角色,正是由於他是攝製組能找到的唯一一位與影片中的角色那驚人的身高相符合的美國土著人。

·大部分的臨時演員都是真正的精神病患者。

·在購買了電影著作權之後,克可·道格拉斯從1963年起,開始把該片放在了百老匯。後來他以獲得百分之十盈利的條件,把電影著作權交給了他的兒子麥可·道格拉斯。

·在反覆試鏡超過六個月之後,路易絲·弗萊徹在電影開拍前一周簽約。導演莫里斯·弗曼每次都提醒她不必完全按照角色來表演,但每次又都叫她重來一遍。

·全體演員和工作人員都開始與那些臨時演員和協助拍攝的人員配合默契起來,這些人是俄勒岡州精神病院的居民。很自然地,每一位專業演員或者工作人員至少與一到三位精神病患者建立了密切地工作關係。

·在初到醫院時,傑克·尼克爾森和迪恩·R·布魯克斯的對手戲大部分都是臨時發揮的,包括:他撞上一台訂書機,要一張釣魚的照片和談論他被定罪的強姦案。布魯克斯的反應也是令人深信不疑的。

·除了釣魚部分的戲(在最後拍攝的),電影都是按照前後順序拍攝完成的。

·在電影拍攝大半部分的時候,威廉·萊德非爾德生病了。電影殺青幾個月之後,他便離開了人世。

·小說原著的作者肯·凱瑟說他永遠都不會看這部電影,甚至提出起訴電影的製片人,理由是電影沒有像小說中一樣從酋長布勞登的視角來講述。

·電影的製作費用超過了300萬美元。

·此片位列各種最受喜愛的電影榜單。

·傑克·尼科爾森以出色的演技詮釋了一個電影中的一個標誌性人物,但他並不是製片人的第一選擇,他僅是三個候選人中的一個,在吉恩·哈克曼馬龍·白蘭度都拒絕了之後,他接演了該角。

·扮演酋長的威爾·山姆普遜是第一次初登銀幕,《飛越杜鵑窩》揭開了他12年的演藝生涯,直到他1987年去世。

穿幫鏡頭

·連續性:當掐住護士雷切特時,麥克墨菲的帽子。

·麥克風可以看到:(頂部)在白色的天花板上很明顯可以看到一隻黑色的麥克風

·連續性:當醫生們把麥克墨菲帶回治療室,他們走進去,其中一個醫生放下他的醫護包,他們讓麥克墨菲躺下。當他們走出去的時候,這隻醫護包消失了,此前沒有人把它拿走。

·連續性:在"自願/不自願"一場戲裡,麥克墨菲走過去被刮乾淨了鬍子,名位"五點鐘的陰影",但接下來又可以看見他臉上的短鬍子。

·工作人員或者設備可見:當麥克墨菲和其中一個病人跳起舞,試著說服大家投票贊成看世界盃足球賽,在他們的背上可以看到大片的攝影機的影子。

·聲音不同步:當麥克墨菲宣布棒球比賽開始,他在黑白電視機的影像和聲音軌道並不相匹配。

·時代錯誤:就在麥克墨菲劫持公共汽車穿梭在大街上的時候,可以看到一些70年代產的汽車,包括一輛Plymouth Duster 和Chevy Nova,。在一家商店的玻璃窗里還有很多彩色電視機。電影的時代背景是設在1963年。

·時代錯誤:就在麥克墨菲跳出圍牆準備躲進公共汽車之前,可以在醫院的停車場看到一輛福特Pinto車。

精彩海報

《飛越杜鵑窩》《飛越杜鵑窩》《飛越杜鵑窩》

《時代》推薦的百部小說

《時代》雜誌的評論家列夫·格羅斯曼和理察·拉卡尤從全世界範圍內選出了100部英語小說推薦閱讀。
《錢》
《心之死》
《解救》
《犬兵》
《飄》
《赫索格》
《管家》
《動物農莊》
《夥計》
《落水鳥》
《贖罪》
《寵兒》
《柏林故事》
《長眠》
《盲刺客》
《舊地重遊》
《發條橙》
《修正》
《白牙》
《守護者》
《白噪音》
《烏比克》
《網之下》
《在火山下》
《藻海無邊》
《蝗蟲之日》
《土生子》
《家中喪事》
《微暗的火》
《印度之行》
《順其自然》
《美國牧歌》
《一捧塵土》
《無限詼諧》
《八月之光》
《羅莉塔》
《指環王》
《承認》
《爵士時代》
《血腥收穫》
《革命之路》
《雪崩》
《占有》
《瓦解》
《愛著》
《蠅王》
《體育記者》
《柏林諜影》
《到燈塔去》
《北回歸線》
《看不見的人》
《美國的悲劇》
《相約薩馬拉》
《血色子午線》
《拍賣第49批》
《國王的人馬》
《幸運的吉姆》
《愛孩子的人》
《午夜孩童》
《看電影的人》
《戴洛維夫人》
《裸體午餐》
《神經漫遊者》
《別讓我走》
《第22條軍規》
《一九八四》
《飛越杜鵑窩》
《被塗污的鳥》
《波特諾的怨訴》
《權力與榮耀》
《獵鷹者監獄》
《金色筆記本》
《高山上的呼喊》
《大主教之死》
《憤怒的葡萄》
《在路上》[小說]
《萬有引力之虹》
《了不起的蓋茨比》
《兔子,跑吧》
《遮蔽的天空》
《第五號屠宰場》
《菸草經濟人》
《喧譁與騷動》
《太陽照常升起》
《他們的眼睛望著上帝》
《簡·布羅迪小姐的青春》
《殺死一隻知更鳥》
《法國中尉的女人》
《畢司沃斯先生的房子》
《馬爾他之鷹》
《與時代合拍的舞蹈》
《納特·特納的懺悔》
《奧吉·瑪琪歷險記》
《聖路易·萊之橋》
《就說是睡著了》
《麥田裡的守望者》
《心是孤獨的獵手》
《問題的核心》
《我,克勞迪亞斯》
《獅子·女巫·魔衣櫥》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