澄城縣

澄城縣

澄城縣,隸屬於陝西省渭南市,位於陝西關中盆地東部。介於東經109°46′30″—110°05′50″、北緯34°55′45″— 35°27′05″之間,總面積1121平方千米。

澄城縣歷史悠久,從北魏始建,縣名縣治沿用已有1540年。地勢北高南低,四條河川將縣境劃分為“三梁一原”。屬暖溫帶半濕潤季風區,年均氣溫12℃,降水量680毫米,無霜期204天,晝夜溫差大。

截至2018年,澄城縣下轄1個街道,9個鎮。

截至2017年末,澄城縣常住人口39.3224萬人,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85.69億元,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21.72億元,第二產業增加值23.92億元,第三產業增加值40.05億元,三次產業比為25.35:27.91:46.74。人均生產總值21816元。 2019年5月7日,陝西省人民政府批准澄城縣退出貧困縣序列。

基本信息

歷史沿革

地名由來

《元和郡縣誌》載:“徵、澄同音,後人誤為澄”。民國《澄城附志》載:因澄、徵同音故名,或雲因縣城西溝有澄泉而得名。誤為澄之說,似不可信。徵、澄同音亦無確據。據考,漢徵縣故城在今蒲城避難堡,北魏澄城故城即今縣址。今址西溝(縣西河)有澄泉。澄城縣名,從徙於今址始。縣似因“西溝有澄泉”而得名。  

建置沿革

北魏太平真君七年(446年)建縣,以縣城西河有澄泉而得名,縣治始設今址。

周以前,處於傳說中之雍州。(《尚書·禹貢》)

春秋屬晉,為北徵(今蒲城縣避難堡)、王官(今善化鄉居安村西)及郊地,周頃王二年(前617)秦伐晉取北徵。

戰國初,屬魏。秦、魏爭奪,後歸秦,隸重泉(今蒲城縣地)。

秦(前221—前206年)置北徵縣,屬內史。

樂樓 樂樓

楚漢相爭之際,屬塞國,隸重泉。

西漢高祖元年(前206年),漢滅塞國後,屬河上郡。漢高祖九年(前198年),屬內史。漢景帝二年(前155年),復設北徵縣,後易名徵縣,屬左內史。漢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年),屬左馮翊。

新莽改三輔為六尉郡,改徵為氾愛,歸列尉大夫。

東漢,撤銷氾愛,轄地併入合陽(一說併入重泉)。

三國曹魏(220—265年),屬雍州馮翊郡。

西晉(265—316年)歸屬同曹魏。

北魏太平真君七年(446年),設立澄城郡,轄澄城、五泉、三門三縣(五泉、三門分別在今澄城縣西部與南部。三縣原均為合陽縣地)。孝文帝十年(486年),郡內增設宮城(今合陽縣地)、南五泉(今大荔縣朝邑鎮)兩縣。太和十一年(487年),澄城郡改屬華州。

西魏大統六年(540年),南五泉縣改名朝邑。廢帝三年(554年),澄城郡屬同州。

北周明帝二年(558年),撤銷五泉、三門兩縣,轄地併入澄城縣。

隋開皇三年(583年),撤銷澄城郡。大業三年(607年),澄城縣屬馮翊郡。

唐武德三年(620年),在長寧河南(今洛城村西)設長寧縣,貞觀八年(634年)撤銷。澄城縣之隸屬隨道、州、郡名之更迭而相應變更。貞觀元年(627年)屬關內道;開元二十一年(733年)屬京畿道;天寶元年(742年)屬馮翊郡;乾元元年(758年)復屬同州。長慶四年(824年)將澄城縣的撫道鄉(今縣西部)劃歸奉先縣(今蒲城縣)。

五代後梁開平元年(907年),屬河中府。後唐同光元年(923年)復屬同州。

北宋元豐末年(1085年),屬永興軍路同州。

金皇統二年(1142年),屬京兆府路。

元(1271—1368年),屬陝西行中書省,先後屬安西路、奉元路。

明洪武九年(1376年),屬陝西省等處承宣布政使司西安府同州。

清(1664—1911年),隸屬陝西省潼商道同州府。

中華民國二年(1913年),屬陝西省關中道。民國十五至十七年(1926—1928年)因軍閥混戰,屬無所依。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由省直轄。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屬第八行政督察區(治所大荔)。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11月27日,中國人民解放軍解放澄城全境,屬陝甘寧邊區黃龍分區。

1949年,歸大荔分區。

1950年,大荔分區撤銷,歸渭南分區。

1956年10月,改由陝西省轄。

1958年12月,澄城縣建制撤銷,將韋莊、醍醐、業善、寺前地區劃歸大荔縣,其餘併入蒲城縣。

1961年9月恢復縣制,劃入大荔、蒲城的地域復歸澄城,屬渭南專區。  

行政區劃

區劃沿革

周代有“新里”之名。《左傳·文公十八年》載:“梁伯益其國而不能實也,名曰新里,秦取之”。

漢代有杜平鄉。

唐代有長寧鄉、撫道鄉。

宋代,原17鄉,後並為9鄉。

金為6鄉,名稱同宋,轄64里。

元天順六年(1333年)將64里並為56里。

明弘治五年(1492年),改設3鄉:東南太平鄉、東北甘泉鄉、西北王官鄉。56里並為40里。

清設東西南北4鄉,仍轄40里。

民國初年,將4鄉按方位改為5區。後又改為中東、東南、正西、西南、西北、東北6區。區以下沿用清時建制,轄40里。民國十八年(1929年)改設8區,共545村。區以下為村(鎮)、閭、鄰。5戶為鄰,25戶為閭,百戶以上為村(鎮),村(鎮)直屬於區。民國二十年(1931年),撤銷區建制,設32里。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實行聯保制,共設16聯,198保。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並聯為鄉,設9鄉,88保。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3月12日,在縣北關則口建立了澄城縣民主政府。

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全境解放,設10區93鄉。次年將永豐劃歸蒲城縣,全縣為87鄉,312行政村,722自然村。

1950年7月,行政區劃調整,設6區52鄉。

1955年2月,撤區並鄉,全縣設17鄉。

1957年,為便於耕作及行政管理,與黃龍、蒲城、合陽交換了一部分村莊。

1958年9月,撤銷鄉建制,成立了6個人民公社。12月,撤銷澄城縣建制。將醍醐公社(今寺前、醍醐、業善、韋莊4鄉之區域)劃歸大荔縣,其餘地區劃歸蒲城縣。

1961年9月,恢復澄城縣建制,原劃歸大荔、蒲城之區域仍歸澄城。同時將蒲城縣的王村劃歸澄城,將寺莊、避難堡劃歸蒲城。全縣設立17個人民公社,232個生產大隊,1223個生產隊。

1972年,城關公社改名城郊公社,同時增設城關鎮。

1980年,城郊公社的城內、南關、北關3個大隊劃歸城關鎮。

1981年,增設石溝鎮。堯頭公社的東村、石溝、權家河3個大隊和段莊坡大隊的橋溝生產隊劃歸石溝鎮。

1984年4月,撤銷堯頭公社,石溝鎮與堯頭公社合併稱堯頭鎮。7月,撤銷馮原、韋莊公社,設立馮原、韋莊鎮。其餘公社更名為鄉。到1988年全縣18個鄉鎮,261個行政村,711個自然村,1475個村民小組。  

2011年7月,陝西省政府撤銷善化鄉併入馮原鎮,撤劉家窪鄉併入王莊鎮,撤羅家窪鄉併入趙莊鎮,撤雷家窪鄉併入莊頭鄉。

2013年7月,澄城縣安里鄉、莊頭鄉實現撤鄉設鎮,澄城縣轄10鎮。

2015年5月,根據中共渭南市委辦公室、渭南市人民政府辦公室《關於各縣(市、區)鎮村綜合改革實施方案的批覆》(渭市辦字〔2015〕2號)精神,經2015年4月23日縣委第十次常委會研究同意,撤銷縣政府駐地鎮城關鎮建制,設立澄城縣人民政府城關街道。

區劃現狀

截至2018年,澄城縣下轄1個街道,9個鎮。澄城縣人民政府駐寶塔路13號。  

統計用區劃代碼 名稱
610525001000 城關街道辦事處
610525101000 馮原鎮
610525102000 王莊鎮
610525103000 堯頭鎮
610525104000 趙莊鎮
610525105000 交道鎮
610525106000 寺前鎮
610525107000 韋莊鎮
610525108000 安里鎮
610525109000 莊頭鎮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澄城縣位於陝西省渭北高原東北部,南與大荔縣毗連,北與黃龍縣接壤,東隔大浴河與合陽縣相望,西界洛河與蒲城縣為鄰。介於北緯34°55′45″—35°27′05″,東經109°40′30″—110°05′50″之間,總面積1121平方千米。縣城南距大荔縣城50千米,北距黃龍縣城67千米,東距合陽縣城27千米,西南距蒲城縣城50千米,南距行署渭南115千米,西南距省會西安186千米,東北距首都北京1530千米。  

地質構造

地層

澄城縣地層劃區屬汾渭地區渭河小區東部。第四系前基岩出露在低中山區及一些河溝內,構成二級黃土原的基底。一級原則深埋在巨厚的第四系鬆散堆積物以下。在岩性上可分為石灰岩及砂泥岩兩大類,厚逾千米。第四系分布廣泛,類形複雜,岩性、岩相及厚度差異甚大。  

構造

澄城縣地質總體為一單斜構造,走向北東東,傾向北西,傾角3—7°。斷裂構造甚為發育,以近東西向逆斷層和北東向正斷層為主,還有北東東及北北西向兩組共軛的X型裂隙。各種構造面的走向與力學性質,均受區域應力場的控制,規律性明顯。  

地形地貌

樊噲山 樊噲山

澄城縣屬渭北黃土台原一部分,地貌以黃土原為主體。黃龍山橫亘北部邊界,洛河從西南流經,支溝流貫原體,並成為與東西鄰縣的天然分界。總體上,地形北高南低,海拔1285—470米,全縣地貌可分低中山、山前洪積裙、黃土原及河谷四種類形。  

低中山

黃龍山系中生界泥岩形成的構造,剝蝕低中山區,海拔1285—1221米(縣境內),相對高差210—180米,山脈走向北東東,與構造線方向一致。山前發育有近東西同的逆沖斷層,形成南坡陡,北坡緩,基岩裸露。在局部低洼處,有不厚的第四系堆積,暫時性洪流形成之溝谷,橫剖面呈“v”字型,溝床縱剖面坡降大,由於岩性差異,常形成陡坎。
壺梯山,與黃龍山以梁狀斜坡相接,高出周圍地面150—180米,成為屹立於洪積裙的孤丘。因形似水壺,狀如階梯故名。海拔1104.3米,頂部渾圓平坦,約10畝,四周均系斜坡形,東、西、北三面一般為40—50°,南坡65°,西北部有渭清公路。 

山前洪積裙

分布於玉富莊—劉家窪—趙莊一線以北,呈扇裙狀排列於黃龍山前,南北寬約5千米。裙面坡度上陡(3—5°)下緩(2—3°),由中更新統風、洪積黃土狀土夾砂、礫石組成。其上覆有上更新黃土及全新統坡裙洪積層,下伏三迭系下、中統紙坊群砂泥岩。源於山區的河谷,呈箱狀,寬40—50米,兩壁陡立,深20—30米。古溝道部位,多為窪地,其中沉積的砂礫石層的厚度較大。  

黃土原

原面平坦(1—2°),向南緩傾,海拔1100—470米,與山前洪積裙以窪地相銜接。受基底斷裂的控制,原體地形的台階狀特徵明顯。不同高程台原面之間,存在有黃土陡坎,其位置與基底斷裂相吻合。它們不獨造成了地貌形態的差異,且控制了黃土狀土下伏地層的分布與發育。海拔1100—570米。其地質構造大體有兩種類型,一類為黃土狀土下伏基岩,分布於房家河—堯頭—越家莊—西夏一線以北,至黃龍山前。其上部為數十米厚的上、中更新統黃土及黃土狀土,厚度自北而南遞增,下伏中、古生界砂泥岩;另一類為黃土狀土下伏洪積物,分布於上界南黃土原的原面窪地內。其上覆上、中更新統沖、洪積物,厚數十至百餘米。下伏下更新統沖、洪積物,厚數米至80餘米。其下,第三系的厚度,受灰岩面起伏的控制,厚數米至數百米不等。

一級原位於韋莊—鐵莊—西北坡—西觀—西吳坡一線之東南,海拔570—470米。其上覆上、中更新統黃土及黃土狀土,厚80米左右。下伏下更新統沖、湖積層,沉積厚度受基底斷裂控制,多在150米以上。黃土原的周圍,溝谷發育,使原面完整性受到破壞。一級原溝谷密度小,切割淺,原面較完整;二級原溝谷密度大,切割深,原口多被洛河近南北向支流切割成條狀,寬3—10千米,西部近洛河處,支溝發育,切割強烈,溝間原面寬不到1千米。  

河谷

洛河自西北向東南流經腹地,在其支溝縣西河匯入處索村附近轉而南行。索村以上河段,河谷不對稱現象十分清楚,往往是河灣的凹岸峭壁陡立(坡度大於60°),對岸卻谷坡寬緩,階地發育。河谷縱剖面,寬數十米的峽谷段與數千米的成型河谷段相間出現。如狄家河—雷家河—孫家河—圪塔上、洞子崖—蔣家河、三眼橋—堯頭等即是。因斷裂構造和岩性差異,河床縱剖面上,常出現陡坎,形成“跌水”,頭附近的石灰岩陡坎即是。索村以下,發育在鬆散沉積中的洛河段,階地普遍發育良好。

洛河發育有1—3級階地,縱向不連線,橫向兩岸不對稱。各級階地的相對高程分別為8—30、30—50、70—90米。一級階地多為堆積階地。堆積物的二元相結構明顯。二三級階地為基座階地,基座為下更新統、上新統或基岩。在洛河河谷與黃土原的斜坡間,沿岸普遍分布有一級高出河水面110—140米的平台,其上無階地堆積物,可能由河流的侵蝕作用形成。

澄城黃土原 澄城黃土原

澄城縣河谷支溝發育,較大者有大浴河、縣西河、長寧河、馬村河、孔走河等。由東北向西南匯入洛河。河床大多切入基岩和上新統。溝底較寬,有跌水。溝坡較緩(25—40°),谷地曲折。有沖、洪積物組成的1—3級階地,相對高程分別為5—8米、20—40米、60—70米,階面寬窄不等,由數米至數百米。二三級階地面一般較寬,溝底有地下水補給之常流水。在支溝的兩側還分布有不少乾溝、沖溝,呈東北或西北向樹枝狀排列,切深數十米至百餘米。  

氣候特徵

澄城縣屬暖溫帶半濕潤大陸性季風氣候,其特點是:四季分明,春季溫暖乾燥,氣溫回升快而不穩定,時有春寒,降水較少;夏季炎熱多雷陣雨、暴雨和陣性大風天氣,間有伏旱;秋季涼爽濕潤,氣溫下降快,多陰雨,十月以後,降水速減,天氣晴好;冬季寒冷乾燥,氣溫低,雨雪稀少。  

光照

澄城縣太陽輻射量全年總輻射量為每平方厘米135.44千卡。生理輻射量應為67.22千卡/平方厘米。光能資源比較豐富,全年日照時數2547.0小時。  

氣溫

澄城縣年平均氣溫12.2℃。最熱月為7月,月平均氣溫25.4℃,最冷月為1月,月均氣溫-2.3℃,年較差27.7℃。全年按候平均氣溫劃分季節方法,冬季從10月25日至來年4月8日共166天;春季從4月9日至6月17日共70天;夏季從6月18日至8月16日共60天;秋季從8月17日至10月24日共69天。冬季最長,夏季最短。但習慣運用的是3—5月為春季,6—8月為夏季,9—11月為秋季,12—2月為冬季。  

降水

澄城縣降水,幾乎全受夏季季風影響,其特徵是:冬乾夏濕,降水變率大,多乾旱災害。
地域分配全縣年降水量478.4—551.4毫米,北部山區多,大浴河以南地區少。多雨區在黃龍山區,年降水量627.1毫米;堯頭、城郊附近,年降水量550毫米左右;少雨區在大荔、蒲城、澄城交界處的韋莊附近,年均降水量不足500毫米,比北部山區偏少238.5毫米。
時間分配由於青藏高壓的出現和太平洋副熱帶高壓的進退,使澄城縣乾濕季分明。冬季乾旱少雨,夏季多雨。12月份降水最少,僅3.9毫米。4月降水量迅速增加。7月最多,為122.7毫米。全年有兩個相對多雨月(7月和9月),兩個相對少雨月(6月和3月)。 

水文概況

龍首壩 龍首壩

澄城縣河流屬黃河流域洛河水系,主要有大浴河、縣西河、長寧河、孔走河和馬村河5條河流。洛河屬過境河流。總流域面積1010.10平方千米,占全縣總土地面積的90.84%。  

洛河

位於縣境西部邊境,為白水、蒲城與澄城之界河。古稱沮水,發源於定邊縣之澗口峪。由善化鄉什二村西南入境,沿途流經西社、安里、堯頭、交道5個鄉(鎮),於交道鄉西固市出境。境內流長37.75千米,流域面積188.74平方千米,年均徑流量624.16萬立方米,平均流量每秒24.64立方米。  

大浴河

位於縣境東部,為澄城與合陽之界河,下游毛家坡段與蒲城縣接壤。發源於黃龍土石山區。水源有三:一出揣天峰東佛爺崖下南流,稱史家河;一出羅圈山南,稱曹家河;一出將軍廟山南麓九泉,稱寺莊後河。三源流程不長,匯流後由趙莊以北紅石崖入境,經羅家窪、莊頭、雷家窪、交道、醍醐鄉及韋莊鎮部分地域於韋莊鎮毛家坡出境。總稱大浴河,在蒲城縣永豐鄉曲里匯入洛河。境內流長59.65千米,流域面積237.44平方千米,平均年徑流量1244.9萬立方米,平均流量每秒0.89立方米,平均比降5.28‰,屬常流河。  

縣西河

位於縣城以西1.5千米處,發源於趙莊鄉崖畔寨的東西兩溝中,沿途左岸流經趙莊、羅家窪、莊頭、城郊鄉,右岸流經劉家窪、王莊、安里、堯頭等鄉鎮,在索村匯入洛河。全長36.8千米,流域面積304.48平方千米,平均年徑流量1911.83萬立方米,平均流量每秒0.61立方米,平均比降11.94‰,屬常流河。  

長寧河

位於縣境西北部,發源於黃龍山,水源有二:一出武帝山右西腿子,匯流麻林陂紅羅谷水;一出旗山南石樓山,由馮原鎮駱駝項入境,沿途流經王莊、西社、安里等鄉,在安里鄉劉家坡入洛河。境內流長20.4千米,流域面積126.9平方千米,平均年徑流量786.38萬立方米,平均流量每秒0.59立方米,平均比降14.21‰,屬常流河。  

孔走河

水源有二:一出堡村東,一出雲門谷南,屬縣西北邊界河流。流經馮原、善化兩鄉(鎮),在善化鄉什二村觀音堂匯入洛河。全長21.25千米。流域面積53.01平方千米,平均年徑流量284.24萬立方米,平均流量每秒0.09立方米,平均比降22.08‰,屬常流河。  

馬村河

位於縣境西北部,發源於馮原鎮郭家長寧村西南與吉安城南,沿途流經馮原、西社、善化三個地段,由西社鄉史家河注入洛河,全長12.5千米。流域面積90.59平方千米,平均年徑流量529.02萬立方米,平均流量每秒0.17立方米,平均比降20.28‰,屬常流河。  

土壤類型

澄城縣地處溫暖帶半乾旱氣候區,成土母質多為黃土。由於冷熱、乾濕交替進行,特別是高溫、高濕同期,引起土壤形成過程中石灰的淋溶與澱積,粘化作用及有機質的積累,形成了本縣地帶性土壤——褐土。據澄城縣農業區劃辦公室1984年土壤普查資料,全縣土壤共分7個土類,9個亞類,16個土屬,47個土種。  

自然災害

澄城縣發生的自然災害主要有乾旱、洪澇、冰雹、大風、蟲害和地震等。乾旱占災害總次數的90%以上,洪澇次之。  

自然資源

水資源

澄城縣境內自產水以洛河水系的五條支流為主,年徑流量占全縣總徑流量88.45%。地表水資源總量為6014.62萬立方米,不同代表年徑流量:20%代表年為偏豐年,徑流量為8240.3萬立方米;50%代表年為平水年,徑流量為5533.45萬立方米;75%代表年為偏枯年,徑流量為3909.5萬立方米;95%代表年為枯水年,徑流量為2105.12萬立方米。

黃龍山南麓溝壑乾旱缺水區:徑流係數為0.14,年徑流量為1776.81萬立方米。

中部石堡川友誼水庫引灌缺水區:徑流係數為0.089,年徑流量為3365.38萬立方米。

堯頭溝峁小型提灌區:徑流係數為0.081,年徑流量為282.363萬立方米。

茨溝南台原抽黃提灌區:徑流係數為0.062,年徑流量為591.1萬立方米。  

植物資源

澄城縣野生植物以灌木和草本植物為主。高大喬木零星分布各地。灌木和草本植物種類繁多,據不完全統計有57科73屬221種。其中藥用植物48種,飼草植物26種,纖維類、肥料類、澱粉類、染料類、編織類植物100多種。  

動物資源

澄城縣大型食肉獸類和有蹄類比較貧乏,動物區系以嚙齒類為主體。在動物地理區劃中,屬古北界華北區西部黃土高原亞區。常見野生脊椎動物有53種,其中獸類11種,鼠類7種,鳥類24種,爬行類11種。  

礦產資源

澄城縣的礦藏資源主要集中在縣境西南的堯頭鎮。煤炭、石灰石儲量較豐,次為硫鐵礦、硫酸亞鐵、鋁土頁岩、坩土、石膏、土紅及鐵礦。  

人口

截至2017年末,澄城縣總人口391355人,其中城鎮人口124924人,鄉村人口266431人。按性別分,男性199595人,女性191760人,分別占人口總數的51%和49%。人口抽樣數據評估,2017年度人口出生率達到9.93‰,死亡率6.05‰,人口自然增長率3.88‰。常住人口口徑,年末常住人口393224人,其中城鎮人口169283人,城鎮化率43.1%。  

經濟

綜述

2017年,澄城縣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85.69億元,按不變價格計算,比上年同期增長7.6%。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21.72億元,增長4.7%;第二產業增加值23.92億元,增長9.8%;第三產業增加值40.05億元,增長7.9%;三次產業比為25.35:27.91:46.74。人均生產總值21816元。全年非公有制經濟增加值44.89億元,占生產總值的比重52.4%,比上年提高0.73%。  

固定資產投資

2017年,澄城縣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125.30億元,增長22%。其中:固定資產投資完成120.15億元(其中房地產投資1.49億元),增長22.7%;農村私人建房投資完成3.75億元,較上年同期增長13%。跨區域項目完成投資1.4億元,同比增長-6.7%。  

財稅收支

2017年,澄城縣財政總收入78818萬元,同比增長15.55%。地方財政收入完成26606萬元,同口徑下降6.73%;財政支出289858萬元,較上年增長20.86%。其中:財政支出中教育、科技和文化支出57307萬元,同比增長12.53%。財政支出中農林水、社、衛和住房支出150305萬元,同比增長10.06%。  

人民生活

2017年,澄城縣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9362元,同比增長8.3%。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058元,同比增長9.1%。澄城縣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342元,同比增長9.2%。城鄉居民收入比3.24:1。  

第一產業

2017年,澄城縣農林牧漁業總產值達41.25億元(現行價格),可比價增幅5.0%。其中:農業產值24.90億元;林業產值0.48億元;牧業產值14.24億元。可比價增幅分別增長7.5%、14.7%、0.6%。  

種植業

澄城縣糧食播種面積64.4萬畝,較上年下降0.92%。糧食總產量17.25萬噸,較上年下降1.87%。其中:夏糧總產6.51萬噸,增長2.77%;秋糧總產10.74萬噸,下降4.49%;棉花總產493噸,下降91.93%;油料總產0.9005萬噸,下降10.34%;蘋果總產45.23萬噸,增長10.73%。核桃產量976噸,增長23.54%,花椒產量3690噸,增長78.09%。園林水果產量53.71萬噸,同比增長8.17%。  

畜牧業

2017年,澄城縣大牲畜出欄4464頭,下降3.83%;生豬存欄563952頭,下降2.5%,生豬出欄740378頭,下降0.38%;羊出欄41691隻,下降1.34%;家禽出欄73萬隻,增長2.82%;肉、蛋、奶總產量為66555噸,增長1.18%。  

農業基礎

2017年,澄城縣耕地面積47896公頃。農用化肥施用折純量3.5731萬噸,增長1.2%。水利系統全年完成水利建設投資1.9035億元,已建成水庫17座,總庫容2382.01萬立方米,水電站1座,泵站72處,水閘14座,農村集中式供水工程124處,機電井665眼。有效(農田)灌溉面積28.98千公頃,節水灌溉面積24.76千公頃,旱澇保收面積15.2千公頃,水土流失綜合治理面積39.69千公頃。堤防長度2.48千米。  

第二產業

工業

2017年,澄城縣實現工業增加值21.85億元,較上年增長9.1%,其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完成增加值20.62億元,比上年增長9.3%;規模以下工業企業完成增加值1.23億元,比上年增長6.6%。全年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完成75.38億元,同比增長22.12%。其中,重工業68.09億元,增長24.85%;輕工業7.3億元,增長1.41%。  

建築業

2017年,澄城縣建築業增加值完成2.0682億元,較上年增長17.5%。資質內建築業總產值3.52億元,同比增長28%。房屋施工面積19.74萬平方米,竣工面積11.55萬平方米。  

第三產業

國內貿易

2017年,澄城縣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9.16億元,較上年增長13.3%。按銷售地域分:縣城區零售額實現23.5億元,較上年增長13.4%;鄉村零售額實現15.66億元,較上年增長11.9%。其中,限額以上單位消費品零售額14.76億元,較上年增長18.4%。  

房地產業

2017年,澄城縣資質內房地產開發投資14896萬元,房地產開發企業房屋施工面積21.7萬平方米,商品房銷售面積5.17萬平方米。  

郵電通信

2017年,澄城縣郵政業完成業務收入3160.67萬元,同比增長13.98%;電信業完成業務收入4960萬元,同比增長5.5%。年末固定電話用戶35131戶,行動電話用戶234118戶,網際網路寬頻用戶86538戶。  

金融業

截至2017年末,澄城縣各項存款餘額1533022萬元,較上年增長6.8%;其中:儲蓄存款1222136萬元,較上年增長7.87%。各項貸款餘額553438萬元,比上年增長9.90%。  

交通運輸

交通

108國道 108國道

京昆高速公路、108國道、西侯鐵路、西包鐵路、西延鐵路穿澄城縣境而過,108國道和202省道、106省道在境內交匯。  

運輸

2017年,澄城縣全社會貨運量1211萬噸,貨運周轉量218778萬噸千米。客運量798.8萬人,客運周轉量16009.2萬人千米,其中城市公交客運量137.2萬人,客運周轉量960.4萬人千米;計程車客運量438.6萬人,客運周轉量1315.8萬人千米,有線路客運客運量223萬元,客運周轉量13733萬人千米。  

社會事業

科技事業

2017年,澄城縣申報省部級科技項目4項,成功立項1項。申報市級科技項目7項,立項6項。全年專利申請數12件,全年登記科技成果3項,登記技術契約5項。  

教育事業

截至2017年末,澄城縣共有普通中學20所,中等職業教育學校1所,國小10所。普通中學專任教師1860人,中等職業教育學校專任教師數251人,國小專任教師數1405人。普通中學學生15936人,中等職業教育學校學生數1556人,國小在校學生數17293人。國中畢業生升學率99.05%。  

文化事業

截至2017年末,澄城縣共有文化館1個,文化站10個。劇院1個,劇團1個,社會文化團體9個。公共圖書館1個,其中圖書藏量79065冊,報刊藏量14863冊。全年“四進零距”工程演出50餘場,一元劇場演出225場。澄城縣218名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其中省級傳承人11名,市級傳承人50名,縣級傳承人157名。澄城縣廣播節目1套,電視節目3套。電視綜合覆蓋率86%,廣播綜合覆蓋率90%。全年放映公益性電影2100場次。  

衛生事業

截至2017年末,澄城縣擁有縣級公立醫院3個,衛生院18個,衛生室163個,民營醫療機構6個。醫療衛生機構床位1859床,醫療衛生機構技術人員2360人,其中執業(助理)醫師692人。  

體育事業

2017年,澄城縣實施農村體育健身工程18個村,澄城縣有體育場館1個,培訓國家級社會體育指導員1人,省二級社會體育指導員6人,三級社會體育指導員188人,澄城縣現有社會體育指導員867人。2017年元月份組織開展了2017年澄城縣“慶元旦農行杯”第二十一屆全民健身越野賽;4月2日舉辦了陝西澄城“龍首杯”踏春賞花健步走活動;4月19日—21日舉辦了澄城縣“迎五一·陝藥山林杯“桌球比賽;4月24日聯合教科局共同舉辦了澄城縣校園足球聯賽;6月2日,舉辦了澄城縣“美麗鄉村”籃球賽冠軍爭奪戰;6月25日,承辦了陝西省第一屆全民健身運動會“嘉華石油杯”籃球比賽,7月14日舉辦了澄城縣第二屆公園籃球聯盟“總統慢跑鞋杯”籃球精英對抗賽;8月8日在長宏廣場舉辦了“巨英健身杯健身操(舞)大賽”;9月8日舉辦了澄城縣青年籃球協會成立暨第一屆“聖火廣告杯”籃球賽;10月6日舉辦了2017中國·澄城“創新杯”腳踏車挑戰賽暨首屆彩色跑比賽;5月22日,舉辦了“品澄城櫻桃,為全運助力”為主題的澄城縣第二屆櫻桃節全民健身活動展演;8月5日舉辦了2017澄城縣“龍馳裝飾杯”足球聯賽。  

勞動就業

截至2017年末,澄城縣非私營從業人員30448人,其中:在崗職工25249人。從業人員年工資總額174712.3萬元,較上年增長9.67%。在崗職工工資總額158477.1萬元,較上年增長6.19%。從業人員年平均工資56310元,在崗職工年平均工資63080元。  

社會保障

截至2017年末,澄城縣城鎮職工養老保險參保人數27018人(在職16619人,退休10399人),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參保人數193960人。城鎮基本醫療保險參保人數98236人,其中,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參保人數24039人(不含礦務局20000人),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人數54197人,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人數291616人。失業保險參保人數26490人,工傷保險參保人數22092人,生育保險參保人數17336人。  

社會福利

截至2017年末,澄城縣共有民辦養老機構9個,床位數825床。全年享受最低生活保障6323人,其中城市低保待遇814人,享受農村低保待遇人數5509人,累計發放低保金2289.402萬元。全年累計發放各類醫療救助金1126.72萬元。全年供養“五保戶”共634人,累計發放供養金368.81萬元。撥付自主就業退役士兵定點培訓機構經費50.34萬元,為220名自主就業退役士兵發放一次性經濟補助金807.73萬元。安置城鎮退役士兵和轉業士官21人,在安置期間發放生活補助費5.4萬元。全年下撥救災資金394萬元,發放移民後期扶持直補資金1262.72萬元。發放高齡津貼2345.06萬元,發放優撫費1783.98萬元。殘疾人兩項補貼發放843.44萬元,發放孤兒生活補貼60.41萬元,“三無”人員生活補貼8.19萬元。烈士陵園清明節接待1萬餘人次進行祭掃活動。殯葬管理所全年火化屍體110具。辦理結婚登記4512對,離婚登記895對。  

環境保護

2017年,澄城縣城區有污水處理廠、垃圾處理站各1個,污水提升泵站1個。污水排放總量412.17萬立方米,污水處理廠處理的污水量407.09萬立方米,污水處理廠集中處理率98.77%。生活垃圾清運量61460噸,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量60187噸,無公害化處理率97.93%。二氧化硫排放量3431噸,氮氧化物排放量1025噸,煙(粉)塵排放量491噸,工業化學需氧量排放量83噸,工業氨氮排放量3.4噸。2017年有效監測天數為353天,城市環境空氣品質達標天數194天,占比54.96%,其中優質24天,良好170天。城市環境空氣品質超標天數159天,占比為45.14%,其中:輕度污染116天,中度污染32天,重度污染8天,嚴重污染3天。細顆粒物(PM2.5)平均濃度為49微克/立方米。  

歷史文化

城隍廟 城隍廟

澄城縣已有1500年的建縣史,秦漢的宮殿遺址、隋唐的精進寺塔、明代樂樓等屬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馳譽中國水利史的戰國時“龍首壩”工程經民國水利大師李儀祉等先賢改造後至今仍惠澤著澄城、大荔。堯頭陶瓷燒制技藝、澄城刺繡榮列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澄城有陝西省最大的現代化縣級博物館,館內矗立的眾多拴馬樁石雕被美術理論家譽為“莊戶人家的華表”、“地上兵馬俑”。  

風景名勝

澄城美景 澄城美景

澄城縣地處陝西渭北高原東部,拴馬樁石雕數量之多,品位之高,造型之奇特,聞名中國。據統計,僅各式各樣的拴馬樁達2000多個,分布於各自然村的農戶中,居中國之首。

親鄰寨遺址

親鄰寨遺址位於澄城縣羅家窪鄉親鄰村南,是澄城縣現存數十處古寨中保存較完好、歷史古老的一處堡寨。親鄰寨遺址南北長約400米,東西寬約300米,堡寨的城牆用夯土築成。親鄰寨以《古寨寒煙》列澄城八景之一。姚欽明有詩:“樹杪躋攀石磴懸,手扶藜杖出風煙。山連沙漠迷遙嶺,日上連峰景曙天。秋草征夫峰堠外,夕陽歸鳥戍樓邊。險成絕壁生悲感,為憶平章戰伐年。”

壺梯山

壺梯山與黃龍山斜坡相接,似斷非斷,似連非連,拔地而起,突兀孤立,山高96米,山頂海拔1200米,因形似水壺,狀如階梯而得名。因澄城八景之一壺梯山樵子而遠近聞名。

瑞雲觀

精進寺塔 精進寺塔

瑞雲觀始建於春秋戰國時期,民間有著先有“瑞雲觀”後有澄城縣之說。瑞雲觀位於遮路新石器遺址以西溝底,座北向南僅存三孔磚窯,其餘建築毀壞一空,牆上部分壁畫還保留較好,有著歷史考古價值。保留下來的遮路庵正月二十三古廟會延續不斷。這裡有無數泉眼,是縣西河水的發源地之一。

居仙寺

位於親鄰村南“古城”西北半溝中。寺院呈王字形狀,座北向南。傳說是韓延壽(韓昌)所建。韓昌原是漢人,是宋王派往遼國的使者。遼王為達侵吞中原之目的,曾許給韓昌半壁江山,並封韓昌為元帥統兵百萬犯宋。

蛾蟒廟

相傳很早以前,有商州年老討飯夫婦二人,路過車蓋溝,拾到兩個蛇卵,放在討飯的籠內,過了一段時間,孵化出兩隻小蛇。夫婦二人捨不得丟棄,整天將其帶在身邊餵養,並為其起名“蠕蠕”、“蛾蛾”。老人死後,兩蛇將其馱回,並落在車蓋溝的對面的塬上,日夜守候,至死不忘前恩,陰靈向兩岸村民託夢,要求為老人建墓修廟。十社村民感其誠意,集資建成雄偉的“蛾蟒廟”。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蛾蟒廟原來由十社共同祭祀,後來廟體年久破損,車蓋一家獨自翻修,因此廟地也就給了車蓋村。

堯頭窯遺址 堯頭窯遺址

關則口長城故基

在趙莊鄉關則口村西北,東西走向,依山嶺修築,東至鹹和西莊,西至劉家窪鄉翟尚村,綿延20華里,明顯處長750米,高2.5米至4.5米,寬2米。

澄城古城遺址

元里古城在縣城南15里之交道鄉元里村。澄城縣西北60里的善化鄉居安村西600米處,有王官城遺址。遺址西靠玉泉觀,南臨小河,北邊是小驢溝,東西長約350米,南北寬約75米高出地面3—5米。縣城西北40里長寧河南岸之洛城村西,有長寧縣故城遺址。淤泥故城在縣城西北65里之馮原鎮孫堡村西北1500米處,東西長400米.南北寬200米,遺址高出地面140米,周圍是斷崖荒坡。從出土文物看,是戰國時的古城遺址。

堯頭窯遺址

堯頭窯遺址東至白家城,北至澄白路,西至西坡村,南至溝邊,約四平方千米,整個遺址包括古遺址窯址,瓷片堆積層,古民居建築群、古道、古樹、作坊和高嶺土等。

著名人物

白意,字赤獻,長潤鎮人,順治五年舉人,永寧州知州,禮部主事,四川主考,吏部稽勛司員外郎,署郎中。

黨益,字友三,陽莊人,康熙三十二年舉人,考授內閣中書。

東榮甲,字欣木,韋莊鎮人,嘉慶元年孝廉方正,刑部員外郎。

李蔭棠,字芾南,業善鎮人,鹹豐九年進士,吏部主事。

石生玉,串業村人,宣化總兵,湖南、烏魯木齊、固原提督。

民國

袁葆華,字春庭,袁家河人,辛亥澄城反正五團總之一,陝西省、湖北省高等法院庭長。

白鴻儀,字弋人,縣城東關人,保定軍官學校畢業,陝西督軍府參謀長。

張傑,字子英,北里莊人,國民聯軍駐陝第3師旅長、伊東遊擊縱隊副司令、代司令,與日軍作戰,收復山西寶德縣城,俘獲日軍隊長增山歲隆。

耿莊,字端方,十甲溝人,國民聯軍駐陝第3師師長,少將,陝西省政協委員。

李占彪,安里人,台灣陸軍少將。

中華人民共和國

嚴信民,寺前鎮人,中國農工民主黨中央副主席,中央民族學院副院長,全國人大一、二、三、五屆代表,人大常委會法制委員會委員,政協全國委員會常委。

雷崇敏,韋莊鎮西白村人,美國康乃爾大學畢業,鐵道部基建總局總工程師,第一設計院總工程師。

楊布雲,羅家窪鄉楊家隴老莊人,包頭市康復醫院院長、社會福利院院長,1956年獲三級獨立勳章、三級解放勳章。

丁本淳,醍醐村人,中國人民解放軍炮兵副政治委員、顧問。1961年授少將軍銜,獲八一獎章、二級獨立自由勳章、二級解放勳章,1988年被授予一級紅星功勳榮譽章。

張卓子,又名張清秀,交道鄉南社人,空軍第二高級專科學校政治委員,北京空軍政治部顧問。

雷起雲,又名雷鳴盛,醍醐村人,中國人民解放軍昆明軍區副政治委員、武漢軍區顧問,1961年授少將軍銜。

雷振東,醍醐村人,陝西省商業廳廳長,陝西省農業銀行副行長。

嚴佑民,寺前鎮人,公安部副部長,中共上海市委書記處書記,上海市人大常委會主任,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委員。

杜竟明,原名成志傑,善化鄉尖岨人,中共廣西壯族自治區委組織部副部長。袁多壽袁家河人,陝西省戲曲研究院一級編劇,編有秦腔《游西湖》之《鬼怨》、《法門軼事》等,改編有秦腔《白蛇傳》等。

王志文,王莊鄉西洛城人,中國人民解放軍蘭州軍區副參謀長。

姚秦城,業善人,甘肅省地質局局長,輕工業部司長。

鄭拓彬,劉家窪鄉店頭人,對外經濟貿易部部長,中共第十二、十三屆中央委員。

耿敬業(即焦林義),交道鄉自古村人,中國人民解放軍南京軍區副政委、南京警備區司令員。

李景蔭,馮原鎮徐卓人,北京大學教授,中國民族理論學會會員,《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史》、《民族解放運動史》編者之一,《馬列主義民族解放理論》主編。

鄭欣淼,雷家窪鄉北里莊人,原故宮研究院院長。  

榮譽稱號

2019年3月,被列為第一批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片區分縣名單。  

陝西省縣級以上行政區劃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